2019.9.6号陶瓷世博会中国《淄博》十九届陶瓷博览会

海龙

<h3><font color="#ed2308">淄博琉璃。琉璃雕琢工艺在清代叫作“套料”。因为北京人把琉璃—也就是博山的有色玻璃工艺品—叫作“料器”,用两种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制成的瓶、碗、壶等就叫“套料”。“套料”都要经过琢磨加工,雕琢上各种精美的花纹,最后再经抛光,才能成为一件工艺品。不经雕琢的套料瓶、碗,只是一件毛坯,不具有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最初出现的“套料”是鼻烟壶。</font></h3><h3>清代大金石家赵之谦所著的&lt;勇庐闲诘&gt;中对“套料”的记述是较早和较翔实的:“鼻烟壶初制比古药瓶式,呼为瓶,后惟称壶。壶皆以五色玻璃为之……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套采也。先为之质曰‘地’……套之色有红,有蓝,有绿、黑、白……更有兼套,曰二采、三采、四采、五采,或重叠套,雕镂皆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艳照烂如异宝。乾隆以来,巧匠刻划,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如毫发,扪之有?。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渊乎清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琉璃雕琢起源于清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所以当今国际文物市场和收藏界都把清乾隆年间的“套料”精品视为价值连城的珍宝,而日本的文物界干脆把古今所有的琉璃雕琢工艺品统称为“乾隆料器”。除套料鼻烟壶之外,我们从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还可以看到大量的清雍正、乾隆两朝琉璃雕琢的瓶、碗、盖豆、渣斗等工艺珍品。</h3><h3>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载,其玻璃厂的匠役中有“碾匠”一行。这就是在“套料”上进行雕琢加工的工匠。经他们雕琢出来的工艺精品,都是用作宫中陈设或是赏赐外国国王、蒙藏王公及满汉官员,是等级规格非常高的恩赏。清朝被推翻后,造办处玻璃厂亦随之消亡,琉璃雕琢技艺遂流入民间。北京的玉器作坊都能制作—因为琉璃雕琢本来就是玉雕的一个分支。原来由宫中玻璃厂制造的烟壶、瓶、碗等坯子,也改由博山各琉璃炉制造供应,仍由北京玉器作坊雕琢。其产品以白色套金红为贵重,其他有白套蓝、绿和黄色等。品种有瓶、碗,烟壶已不复见。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达种传统工艺遂告中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