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篇 忆婆婆 <br> 夏秋之交,婆婆走完了她七十载岁月,安静地离开了人世。那天下着点小雨,爱人在电话里哽咽的对我说,“你收拾一下,准备回来吧!妈走了”尽管婆婆已经病重多日,她的离去大家也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这个事实,我还是没能忍住痛哭,想想她在的日日夜夜,想想这些年婆媳相处的点点滴滴,万千思绪上心头。 <br> 巧 <br> 婆婆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贫没上过几天学,但她生性聪慧,心灵手巧,虽然没读过书,但她的情商智商我很佩服,过去买东西单价几毛几分很普遍,买几尺几寸几斤几两的时候也常有,在那个没有计算器的年代,她一会儿就能精确算出来,记忆力也超强,几年前的事了发生在哪天哪时能准确记得,我们一大家子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能记住,每到谁过生日她都会电话问候,从没拉下过。我们常说如果婆婆读点书她会是个了不起的女性。 <br> 她的巧手我觉得至少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十来岁就学会做针线活,做出来的手工美观又精致。几个孙子儿时的棉衣棉裤都她亲手做,薄厚均匀,大小合身每一处都做的严丝合缝,入贴又保暖。见她做的最多的是鞋垫,我们一家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外甥共十八口人的穿鞋尺码她都知道,所有人的鞋垫全是她做,从抹背的到收拾出鞋垫样子,然后集市上买来各种颜色的布,将鞋垫正反两面贴好,边上镶上条纹样的布,便开始了她一针一线的沿边,刺绣。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她都绣过,有十字绣的也有丝线刺绣的,为了结实,刺绣完了还要用缝纫机在上面走几圈线,只有少数为了省时间她会直接用缝纫机在上面轧出不同的图形,虽不及手工绣上去的漂亮,但因为针脚细密匀称,这种鞋垫一样美观耐用。 <br> 身体的原因 ,直到去年婆婆才基本停止了做针线活、做鞋垫。记得前年她好像有什么预感似的,一连做了有几十双鞋垫, 五个子女每家每人都有份,甚至她提到大孙女出嫁用的鞋垫,她都准备了几双, 如今我还珍藏了几双没舍得用,想到这些,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便浮现眼前——戴着老花镜做鞋垫! <br> 强 <br> 她的坚强执着不服输同样是子女的榜样。听爱人说,婆婆第一次去县城是在他小升初的那一年。那年武乡一中面向全县招生优秀学子,老公平时成绩优异报考了一中,分数下来去学校查却根本没有他的成绩,婆婆知道了怎么都觉得不对,孩子哪怕是考了一分也该有个成绩了,怎就啥也没有呢!在那个信息很不通畅更谈不上网络的时代,不识字的婆婆第一次只身一人去了县城,只为弄清儿子成绩的真相。她虽没文化,但她知道孩子考的再不好也该有个成绩,去了教育局,她硬是一个人找见了当时的领导,查到了儿子的成绩———洪水镇第一名!当时学校为何要隐瞒老公的成绩就不提了。爱人也顺理成章地去武乡一中念初中 ,这在当时是可谓“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了,也正是婆婆这次义无反顾的坚持要弄清真相,才有了老公后来的学业,否则当时家里贫困弟兄又多,他就要计划辍学了呢! <br> 明 <br> 婆婆出生在旧社会,却有着新思想,她明事理有远见,她曾对我讲,孩子们上学的那些年,家里穷,村里人亲戚们不止一次劝她让老大老二退学回家干活,也好减轻点家里的负担。可无论外人说啥她有自己的老主意,孩子们不放弃她就绝不放弃,“哪怕有一个考上学校成了公家人也是我的”她如是说。就这样公公婆婆靠勤劳的双手,更靠着自己的明理远见,供了一个中生两个大学生,这在那个年代一个贫苦人家是很不容易的,孩子们也都争气,三弟和妹妹虽然没有在学业上取得成绩,走上社会也都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格,心灵手巧还能吃苦耐劳,如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br> 下篇 传家风 <br> 勤 <br> 一勤天下无难事,这绝不只是一句心灵鸡汤。祖辈因为勤劳,同样是耕种劳作,粮食总是比同村人丰收。因为勤奋,公公不仅是种地的好手,还是烧砖捏瓦的行家。年轻的时候种地之余开砖窑,或者农闲时出去给人家点窑,钉鞋等,还学会了木工。在父辈影响教育下他们弟兄几个从小放学回家便主动干活,喂猪洗衣服挖猪草,年龄大了点,暑假回来便跟着工队干活挣学费,或者酷暑里焦炭厂出焦炭,石灰窑拉石灰,如此苦活累活他们在十三四岁就做,现在看来就是童工,那时只为减轻家里负担。正是祖祖辈辈的吃苦耐劳造就了他们坚韧踏实的品格,如今个个事业风生水起和勤奋吃苦是分不开的。 <br> 和 <br> 我进入这个家第十九个年头了,最大的感受便是“家和万事兴”。这么多年来,一大家人无论兄弟之间还是妯娌婆媳之间,从未有过任何过节或矛盾,家里的大事,诸如重建房屋,给父母买房,婆婆近四五年来做了三次大手术,每年看病住院等等,弟兄间总是自觉自愿出钱出力,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每个小家庭也是夫妻恩爱,孩子乖巧懂事,其乐融融。我认为这是最幸福的事!而这一切的美好和婆婆的言传身教也是分不开的。子辈也很好地传承了这种优良的家风,正因为家和,我们一大家子和顺美满,兴旺发达。 <br> 孝 <br> 百善孝为先,说起孝顺,这个家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从一个媳妇的视角看他们弟兄的孝道,我佩服,并自愧不如!婆婆去年开始就得靠人侍候了,弟兄四个工作繁忙,着实不能全职照顾母亲,妹妹便把开了十几年的饭店(生意还挺红火的)转出去,全力侍奉母亲,尤其今年这半年来,婆婆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照顾这种病人的劳累可想而知,清明节时,医生曾说婆婆的生命大概还有十天到半个月,但在他们精心护理下,婆婆又活了四个多月,期间他们喂饭服药,定时定量,不到一小时就得帮她小便,由于卧床,婆婆曾有好长一段时间肠干便秘,大便要用手指抠出来,肺部感染痰咳不出来,也得手伸进嘴里清理浓痰,护理可以说顶得上专业人员了。 <br>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在这个家是不成立的,其实医生早已告知婆婆的病无法医治了,只能做点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但是他们弟兄几个可以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惜代价去尽百倍努力,在外人眼里,甚至医生也觉得他们一直在做无效的治疗,也许是,但就为了不留遗憾,他们真的做到了。就在婆婆已经昏迷无意识,完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旁人都劝回老家吧,他们坚持插鼻饲管,住院治疗,使得婆婆的生命又维持了近一个月。直到婆婆生命最后一刻,儿女们都一直按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血压,体温,脉搏,几点注入多少水,几点注入多少营养液,几点排了多少尿…如此等等。有人会说儿子侍候母亲会不方便,他们弟兄四个人人为母亲清理过大小便,擦屁股擦身子之类的事谁碰到了谁做!说儿子不能做这些的都是借口,哪个儿子不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他们兄妹将孝顺诠释到极致! <br> 婆婆走了,在她身上,在这个温暖大家庭验证了母慈子孝、家和万事兴、越孝顺越富有这些古训,子孙兴盛,和谐孝道这美好的家风会经久不息,代代相传,您安息!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