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百万现金百万稻,一粒米香一方天

杨植文

<h3>悄悄告诉你 生态蟹稻米好吃不贵 买一袋就可以代理 小买卖,大商机 ♪ 绿标聆听音频 提起黑龙江垦区水稻事业的发展,不得不提到一位令人钦佩的水稻专家——徐一戎。 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寒地水稻栽培事业。<br></h3> <h3>徐一戎出生于1924年,毕业于伪满时期的奉天农业大学。 1951年来到密山农场从事勘测设计,1956年来到黑龙江省公安厅佳木斯地区良种场(后来变更为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从此,他与北大荒的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六十余年的水稻科研生涯,徐一戎见证了北大荒水稻的发展…… 应该说,他的人生经历,浓缩了北大荒水稻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心路历程。<br></h3> <h3>为了钻研水稻,徐一戎废寝忘食,从水稻的“寒地直播”到“防御冷害”,从“旱育稀植三化栽培”到“叶龄诊断技术”,徐一戎凭借他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克服了水稻栽培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披星戴月,在稻田里悉心观察;他废寝忘食,在实验室里探赜索隐。 他视事业如生命,视稻农为亲人。 为了指导稻农种好水稻,他的足迹踏遍了北大荒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 科<br></h3> <h3>科研、讲课、培养人才,徐一戎在水稻事业上,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希望之路。 几十年来,徐一戎已累计为垦区内外的235个单位,35000多位稻农开办过水稻技术讲座。 往返于各地水稻产区的路程,累计起来有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走两圈多。 如果把他走过的稻田池埂连在一起,能从黑龙江的漠河一直连到海南的三亚。<br></h3> <h3>作为水稻专家,徐一戎的工资不低。但他生活简朴,从不浪费。他的圆珠笔、放大镜、公文包用了近三十年,后来被珍藏在北大荒博物馆。 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老人,却在2008年8月,徐一戎做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 把他和妻子康静云积攒的全部积蓄——人民币100万元(当时没凑齐,又预借了三个月工资),捐给了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并设立了一戎水稻科研基金,用来支持垦区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br></h3> <h3>2009年,85岁高龄的徐一戎不顾年迈,仍到农场去指导水稻种植。 为了怕给农场和稻农们添麻烦,他随身携带一张纸条,写上“徐一戎自愿来的,发生意外自己负责,与任何人无关。” 其实,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徐一戎,私下里透露,如果自己真的在察看水稻中“光荣”了,这纸条就是他最后的遗书。<br></h3> <h3>2014年5月13日,这位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称为“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的老水稻专家,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h3><h3><br></h3><h3><br></h3><h3><br></h3><h3>他的生命里,镌刻着黑龙江垦区波澜壮阔的水稻发展史,凝成了一首壮美的诗篇。</h3><h3><br></h3><h3><br></h3><h3><br></h3><h3>“浅步人间古稀年,红褪腮边,白染鬓边。遍尝苦辣与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h3><h3><br></h3><h3><br></h3><h3><br></h3><h3>半是农民半是仙,血写真言,汗洒田间。还将老骨还稻田,播个秋天,长个春天!”</h3><h3><br></h3><h3>——徐一戎</h3> <h3>这词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徐一戎老先生用生命写成,融入了他一生的苦辣酸甜,更融入了他对水稻科研那痴痴的爱! 有人说他是“稻痴”,这称呼虽然不雅,却也贴切。 如今,黑龙江垦区的稻米已蜚声中外,以宝泉岭管局为代表的蟹稻米生产也方兴未艾,正朝着绿色、无公害、无添加方向不断发展。 而在这不平凡的发展过程中,一位老人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北大荒的万顷稻海中……<br></h3> <h3>关注进入商城即可下单,5公斤首次购买¥59.9元,即可成为代言人,推广分享,复购永久8折¥47.9元,黑龙江宝泉岭基地包邮发货。<br></h3>

徐一戎

水稻

北大荒

黑龙江垦区

科研

事业

稻田

稻米

发展

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