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高考(中)

老玩童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恢复高考三部曲</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校的高考》</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道中学的三届高中毕业生</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5、母校的高考辉煌</b></p><p> 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在1977年的冬季高考时只派去了15人参加高考,就考了王丰娃、李亚绪、王改宁三个大学生,到了1978年的夏季高考时这一届毕业生又考走了冯义朝、冯满世、冯新选、王引乐、王新会、高西院、王希望、张广栓、王随平、郭建社等。这样下来,我校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两次高考就考了十多个大学生,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了全省的,升学率名列全宝鸡市十几个县区的第一名,当时我们武功县还归宝鸡市管辖,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常会有全省各地的学校派人一波一波的来我校参观学习。当年大学非常的难考,能考这么多人已经是相当的了不起了,要知道那些年有些学校连续几年都被推了光头,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考上,直到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好几年以后才开始有了考上大学的记录。</p><p> 到了1979年的高考,我们的母校就更厉害了,不但考的人数更多了,而且也有了名校的突破,其中梁友战师兄考入了北航,魏葆春师兄则考上了清华。这一年考上大学的还有焦建宏、吴会宜、高庆勋等十多个人。</p><p> 1980年我们这一级考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有李争显、我、郭会民、张堪省、吴坐虎,另外还有马智武、高进省、吴为昌等几个补习生,我们这一届之所以考得比较少,是因为在我们初中升高中时就已经把王小波、吴大茂、王宽昌、王社宽、张远国等一些优秀学生流失到了薛固中学、普集中学等名校去了,另外我们这一级初中毕业时还有吴靠社等一些优秀毕业生直接去上了初中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值得说明的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这几年,我们母校每年还有二十个左右的人考上了中专、中技或中师。由于人数太多,加之年代久远好些人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所以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名单了。前几天让现在在母校工作的一个同学去学校的档案室里去查,都没有找到有用的资料,当年的学校,大都没有档案馆,因此也就没有留下相关的资料。包括前面考上大学的人,也只是把能记起来的写了出来,还有不少记不起来名字了,就没有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令人痛惜的是,我们刚一毕业,我们学校的高中就被撤并了,我们母校的高中只办了四年半的时间,只培养出了1978、1979、1980三届高中毕业生及1981届的半届毕业生,但却为大学输送了1977、1978、1979、1980四级大学新生。随着各地集中办高中运动的兴起,我们母校在1980年暑假以后就停止了高中招生,并把已经在我校上了一年高一的学生全部转到长宁中学上高二去了,我就是1980年从我们母校河道中学考入陕西师大的,我们这一届既是母校的第三届高中毕业生,也是母校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说谁考上大学了,其实就是考上本科了,那个时候大专非常少,少到了我们都不知道还有大专这一说,以至于我大学毕业后都好几年了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时,人家女娃问我上的是本科还是专科,我都不知道人家问的是啥意思,她就又问我大学上了几年,我说四年,她说那就是本科了,专科一般只上三年。从此以后我才知道了大学还有本科和专科之分,可笑吧。</span></p><p class="ql-block"><b>6、母校的诸位恩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那时我们学校除了王振文老师有大专文凭,个别老师有中师文凭以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高中文凭或者初中文凭,而且多一半的老师都还只是个民办教师,一个月公办老师只挣三四十多块钱,民办老师一开始每个月只挣五块钱,尽管他们的文凭很低,待遇更低,但他们的工作却很认真,他们的教学水平却一点都不低。</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的初中老师有写字苍劲有力、讲话一板一眼的语文叶生发老师;解题思维敏捷、走路矫健带风的物理郭永锋老师;讲课特别简练、上课爱做实验的化学王振文老师;刚参加工作不久、解题方法灵活、说话容易脸红的数学宁新辉老师;另外还有数学宁献斌、语文张荣富、政治宁志祥、地理张景辉老师、农基李光文老师、体育杨志斌、音乐王志英老师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记得教我们高中的老师大都是当年“老三届”的高材生,尽管他们当年失去了高考的机会而没有上成大学,但他们的知识功底普遍都很过硬。当时最有名的高中老师有数学梁治国老师,化学田涛老师,语文田野老师,政治王俊福老师,英语宁武老师。</p><p class="ql-block"> 梁治国老师不但讲的透而且写的快,他可以一心两用地做到边讲边写,写出来的板书还特别好看,不像我们大多数的人一快写出来的字就不怎么好看了,梁老师还有一个绝招,就是画数学用图时从来不用圆规和直尺,而是直接用手画直线和圆,记得他是用右手的大拇指为圆心,用食指和中指夹着粉笔画圆的,别说他这样画出来的园和用圆规画出来的园还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不得不令人叹服啊!</p> <p class="ql-block">  田涛老师讲课很精练,没有一点废话,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把零乱的知识给大家整理出一个简单的头绪来,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同学们的记忆负担。田老师弟兄三个,一个个都很有才,他大哥是教数学的,他二哥是教物理的,他是教化学的,弟兄三个包揽了数理化,并且弟兄三个先后都当了校长。奇迹呀!</p><p class="ql-block"> 田野老师讲课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其他老师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从来不叫我们去抄去记那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时代背景啦,段落大意啦,中心思想啦,等等。。。。。。他只重视从字词入手,先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给我们讲透,然后再让我们去理解课文,自然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记得我的语文课也就是从他给我们带课时才慢慢喜欢学了,之前我只喜欢学习数理化,特别不爱学习语文。</p><p class="ql-block"> 王俊福老师当时讲政治课时,印象最深的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剖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荒谬所在,还有经常爱说的一句话“一窍不得,少挣几百”,说完以后他还加了一句“到底少挣几百呢”,我们说不知道,他就告诉我们“少挣三百”。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是三百。</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还想重点说我一下我们的英语老师宁武老师。1978年秋季开学以后,我们学校才开始开设了英语课,且只在初一和我们高一两个年级开设,记得我们学校当时只有宁武老师一个英语老师,他不但年轻帅气,而且精力充沛,他除了要带初一年级两个班以外,还带我们高一年级三个班,一共五个班的英语课都是他一个人来带,那时还没有英语课本,宁老师就提前给我们五个班两三百名的学生印制好上课用的讲义,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用的复印机,当时都是用蜡纸一笔一笔的刻板,然后再用油印机一张一张的推印,每次印完讲义后,宁老师的两只手都会被油墨弄得黑黑乎乎,两只胳膊都会被推得酸酸困困,有时甚至都有些红肿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一点英语底子都没有,为了能让我们尽快的学会英语的发音,老师就叫我们用一些汉语谐音来记忆英语的发音,记得“早上好”是用“狗的猫邻”来记忆的,“晚上好”则是用“狗的尾巴拧”来记忆的,别说这个办法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英语的人来说,还真的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后来我校高中被撤并以后,宁老师就调到了薛固高中,1986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区教育事业,调到了青海省乌兰县第一中学任教,为边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一批批陕籍教师的到来,乌兰县一中的教学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一批的大学生,后因工作的需要,他又被调到了青海省海西州工业交通运输管理局工作,期间先后被派往海西州住山东威海办事处、柴旦化工厂任职,最后从海西州工业交通运输管理局退休,现定居西宁。</p><p class="ql-block"> 高中老师还有数学马贵勋老师,语文王一民、刘俊德老师,化学吴志民老师等,都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的深刻印象。另外还有高中阶段没有给我带过课的化学王振文老师,物理田培中老师,数学左建宏、马季、吴哲先老师,语文冯文旭、习志勤老师等,还有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都能带的张景辉老师,后来马季老师和席志勤老师都考上大学离开了我们学校。听说左建宏老师为了能使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从而使自己能够早日由民办老师转正成公办老师,他都累得吐血了,这也是我最近才从当年考上了西北大学的我的上一级师兄焦建宏那里听说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