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

丝路花语

<h3>作者蒋勋,台湾画家、诗人、作家。本书以时间为轴,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明初的美术发展脉络,用比较分析的手法,结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清晰展示了中国美术的产生、技巧、主题、风格的传承与演变。</h3><h3><br></h3><h3>这是一本写给普通百姓的一本书,这点从书名就能看出来,作者在序中说:“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以此为遵循,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极力摆脱学者卖弄,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一如单纯地像一个孩子,重新审视那些古老斑驳、发黄残破的美术作品。为了吸引年轻一代能够阅读,还以他的干女儿作为叙述对象,努力在“美”和“年轻人”间找到一种自在,旨在唤醒并永葆年轻人永不停止对美的信仰,努力把年轻人带到“美”的面前,通过聆听“美”的言语,使他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如何处境,都不能放弃对美的信仰。</h3><h3><br></h3><h3>这是一本欣赏水平极高的书,书中收藏了大量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明初时期著名的美术作品。读此书,如同跟随作者开启了一段轻松惬意的美术之旅,在这段旅行中,没有故作深奥的高姿态,也没有唯我独尊的自我欣赏,真实还原了美术本来的样子。这一路充盈着喜乐,那些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赋予了作品生命,也随着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变得更有个性和张力。</h3><h3><br></h3><h3>本书视角独特,其中几点令我印象深刻,并赋予了我从未想到的新颖解读,写下来,一作记录,二作分享。</h3><h3><br></h3><h3>1.象形文字是书,也是画,因此,书画同源,并非空穴来风。但随后图画和文字分家,文字专门为了传达意思,图画为了好看。但只会写字,削弱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h3><h3><br></h3><h3>2.彩陶作品,是生活比较安定以后才产生的。在农业社会中,有较多的时间,种植稻麦,使人类和泥土有更好的接触,因此陶器特别发展。</h3><h3><br></h3><h3>3.毛笔,是全世界最柔软、最有表现力的绘画工具。因为这种工具的特质,所以中国在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那么重视色彩。这种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此外,中国的文字和绘画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人写字和绘画用的是同一种工具——毛笔。汉代时,毛笔已经很发达,汉代人写字像画画一样。又因为每一个笔画里都有许多轻重缓急的变化,所以也像音乐一样。“春蚕吐丝”、“吴带当风”说的都是线条的美。</h3><h3><br></h3><h3>4.顾恺之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位中国画家,之前的文艺作品似乎都出自无名氏。而王维则是文人画家的第一人,他们不以绘画为职业,而把绘画作为诗书画三绝的自身修养,为自己作画。他们的画风自由自在,作画只用墨而很少用其他颜色,多用线条表达。文人的这些绘画偏好和特点,极大了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h3><h3><br></h3><h3>5.敦煌绘画慢慢受到汉文化的同化,线条更细致柔美。主题也从血淋淋的宗教故事转变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净土变”主题。菩萨在印度原来是男人的形象,所以有胡须,到了中国,因为中国人觉得菩萨慈悲,很像母亲,所以逐渐从男性变成了女性。而美丽的菩萨,是唐代艺术的一个重要主题。</h3><h3><br></h3><h3>6.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h3><h3><br></h3><h3>7.理学中的“格物”,对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找出构成这件事物的“道理”。“格物”精神应用在绘画,就产生了许多非常写实的、严谨的花鸟画。</h3><h3><br></h3><h3>8.当一种画风发展到极端,就要有另一种风格兴起与之制衡。具有“格物”精神的宋朝,诞生了泼墨“写意”画。</h3><h3><br></h3><h3>9.中国绘画的主题,汉代时是人民的生产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以宗教主题为主,唐朝由于国力昌盛,以彰显盛大战争场面(包括画马,因马是战争武器)和表现政治宫廷的人物画为主,宋元山水画出了很多名家名作,而进入明代之后,绘画更多关注了世俗生活。随着商业的发展,清代产生了第一批真正受民间资本供养的画家,绘画更加世俗化。深受现代藏家喜爱的大葱图、小鸡抢蚯蚓图,都是这一时期的艺术主题。齐白石合大笔挥洒和工整细致为一体,是此类题材的集大成者。</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