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月22日,行程: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一天坛公园。</h3><h3>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或时代的历史,非去不可的选择就是去参观它的博物馆,今天是北京行程的最后一天,三天前己经在网上预约了国家博物馆的门票。大家第一次睡了个自然醒,从容地吃了个早餐,然后出发。</h3><h3> 进地铁时例行安检,没想到今天在各个出口一批批警察分别把守,一个个查验身份证,令人莫名紧张,有人告诉我们算幸运的,今天建国七十年大庆,国庆节天安门广场照例要举行庄严的阅兵式,九月份开始要戒严彩排了,我们来得当时,此行有幸三进天安门广场。广场四处可见巡逻的士兵列队经过,警戒的士兵与悠闲的游客,庄严的建筑与飘拂的柔柳,这种反差反而让人觉得更加安心。</h3> <h3>广场四处可见列队经过的巡逻士兵。</h3> <h3>快乐的小游客</h3> <h3>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对应 ,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共分为五层,共有48个展厅,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h3> <h3> 宽阔的大厅,如织的人流。</h3> <h3> </h3><h3>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特别是地下一楼的“古代中国”展区,收藏了大量国内特级的精品文物,一圈走下来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样子,是适合历史爱好者的好去处。</h3> <h3>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h3><h3> 我家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地问东问西,尽管大多不懂,但对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对文明的进程有个粗浅的认识,也算不虚此行了。(小詹回来后又把《中国历史》翻了一遍,还让我买了一套《世界历史》,还是有点收获的)</h3><h3> 拍的展品就不一一展示了,反正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弥足珍贵,让人目不暇接,眼界大开,惊叹连连。但要我说什么最值钱,最宝贝,只能说不懂。如果在参观之前,观看下《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之类的纪录片,翻阅一下国宝目录,应该收获更大,功课没做好啊。</h3> <h3>在"中国古代陈列”展厅里徜徉,不知不觉二三小时己过,惊觉时间已不够,只好择要参观了"复兴之路"、"非洲雕塑艺术精品展"、"陶瓷精品展"。</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三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h3><h3>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为我们重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 多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抗争、探索、自强的历程,贯穿着中国近代史以来每一个深刻的历史阶段,一百多年的历史轴线勾勒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复兴之路。</h3><h3><br></h3> <h3> 鸦片战争的屈辱、救亡图存的奋斗、民族独立的跋涉、社会主义的探求……一行行朴实无华的文字、一张张极富张力的图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物件,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不自觉的将脚步放轻放缓,试图找寻百年历史的转弯,追寻民族复兴的足迹。</h3><h3>回首来时路,我们曾经弱小,备受欺凌。</h3><h3>回首来时路,我们的先辈曾不懈探索,挽狂澜于危机时刻。</h3><h3>回首来时路,我们不应忘记他们,是先辈们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h3><h3><br></h3> <h3>非洲雕塑精品展:主要以人体雕塑为主,粗犷中不乏细腻,但有的部位过于夸张。只能说文化不同,水平有限,不大理解。</h3> <h3> 国博”高大雄伟的建筑风貌彰显庄严肃穆,令人叹为观止,国博展厅宽阔,展品丰富,其中不乏罕见的国宝级精品,很多以前在历史课本中见到的国宝现在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在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国博”参观时,犹如翻阅一本活的教科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历史之悠久,中华民族之伟大,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整个国博细细看下来至少需要一天,不仅是一场长知识的头脑风暴,单是一路走下来都是件很考验体力的事儿。</h3><h3><br></h3><h3><br></h3> <h3> 在全聚德旁的快餐店里解决了中饭,前往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天坛公园。</h3><h3> 天坛是北京众多景点中独具特色,不可忽视的重要景点,虽不如故宫那么彰显,但却是各国元首纷纭踏足之地,更是有人间天庭别称。</h3><h3>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故宫(紫禁城)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天坛在建筑的时候也处处显示着天的崇高和神圣,其理念: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表现天帝至高无上。</h3><h3><br></h3><h3><br></h3> <h3>网上找了一张俯瞰图,可以直观地看到天坛在极小占地的建筑周围到处蓊蓊郁郁,绿意盎然。深绿颜色在古代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之意。这也是在坛、庙、陵、寝种植松柏的原因。进入天坛,到处是苍松翠柏,树木葱郁,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据统计,天坛仅古柏就有4000株。</h3> <h3> 此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曾毁于雷火,数年后又按照原样重建。殿内有28跟金丝楠木大柱,里面的四根寓意着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圈寓意着12个月,最外一圈十二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大多数的皇家宫殿都是平屋顶的设计,但如祈年殿这般的用以祈祷祭天的场所才会建成如塔一般的圆形尖顶建筑,仿佛在尽可能的与天呼应,连接天意。圆形殿身结构符合天圆地方的概念,建筑与自然完美和谐。在嘉靖时期其檐顶为上青中黄下绿,青:代表天,黄:皇帝,绿:人民,乾隆不满于其檐顶颜色,将其改为藏青,象征着生生不息。</h3> <h3>古老与青春。</h3> <h3>肃穆的红墙与稚气的少年。</h3> <h3>从祈年门出来,通往皇穹顶,回音壁,圜丘必须穿过一条长360米,宽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这条大道之所以被称为桥,是因为它高出地面,下面是通道,它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立交桥吧。</h3> <h3>孩子们背后的圆殿是皇穹宇,圆形的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h3><h3> 我家小詹一拍照就是这么严肃,内心是拘谨式,站姿是立正式,表情是不苟言笑式,哈哈。</h3> <h3> 皇穹宇坐落于寰丘坛北侧,进入殿宇内部,可谓是将皇家的大气威严感受的淋漓尽致。</h3><h3> 坐北朝南的位置布置,设有鎏金斗拱的八根金柱,贴金的二龙戏珠的天花图案,以及金龙藻井让你全方位360度的感受着天授皇权的理念和皇家的无上威严,连空气中都带着庄严禁肃的味道。<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进入皇穹宇就不能不提回音壁,这个从初中时就出现在物理课本上的建筑。光滑的圆形建筑设计,令回音效果大大加强。当人们站在东西配殿的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很远,依然可以清晰的听到,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现在被游客写满了“到此一游"之类,破坏得厉害,己经不能隔墙传音,且游客太多,嘈杂喧嚣,也没试过,传说中的美好还是让它保留在传说中吧,印证有时反而是失望。</h3> <h3> 透过石舫门,看见后面的圆形坛就是天坛里的圜丘坛,别名祭 天台 、拜 天台 、祭台,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寓意九五至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 白玉 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整个建筑也暗含着宇宙的奥秘。圜丘内还有四座门:北门成贞门,东门泰元门,西门广利门,南门昭亨门,而这四座门取义为元亨利贞,其排列是根据周易的乾卦四德设定的。内围为圆形,外围为方形,取义为天圆地方,圜丘寄托人类与天对话的愿望。</h3> <h3>登上最高的台阶,眺望远方,再拍一张。</h3> <h3>天心石</h3> <h3> 天坛作为中国祭天建筑的最高成就,在建筑之时也处处显示着天的崇高和神圣,现如今 这里 蓝天白云,蓝天下是鲜明的红墙蓝瓦的皇家建筑,古意中带着皇家的威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600多个寒暑,帝王将相相继远去,平民百姓接踵而来,飘散的是祭祀钟罄和鸣,传来的是游客熙攘笑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天坛周边随处可看到 在公园里锻炼的大爷大妈,听到有人拉着二胡吊嗓子唱戏,身强力壮的老爷子绕着单杠一圈圈的转。连接宫殿的回廊里坐着的聚在一起聊天,打牌,下棋的大爷大妈们,这就是京城百姓的日常生活,京城是天子之都,但也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h3> <h3> 天坛行程结束己经5:30,7:59的火车返程,赶紧回宾馆取行李赶往火车站,一路飞奔,有惊但无险,总算按时检票上车,结果火车晚点40分钟。8月23日6:3O左右抵达黄州,北京之旅顺利结束。</h3> <h3> 后记:北京之行结束已经半月有余,开学事情烦杂,游记尚未结尾,总觉一事未了,心里牵系不己。为什么一定要写下来?一是语文老师的职业病,不写点什么若有所失。二是对自己的交代,如我同学所言,很多地方可能我们一生只去这一次,记下所见所闻所感,收藏着作个纪念,等到老了,拿出来看一看,回味回味,也算不虚此行。这可能于我自己是记录美好,分享感动,但词穷笔拙,于各位则是叨扰了,谢谢各位一直忍受着我的啰嗦,爱你们哟。</h3><h3> 一、累并快乐着</h3><h3> 语文老师作文讲究扣题,题目是"累并快乐着",那首先来说说累。累是肯定的,在北京呆了四晚五天,有三天起床时间分别是五点半,四点四十,三点半。除了第三天回来早一点,每天吃完晚饭回宾馆己经很晚了,可谓披星戴月,旅游是个体力活。每天的步数平均过了两万,最多的一天三万多步,刷新我的纪录,超越我的历史,连续的奔波,步行,躺在床上吹着空调美美地睡上一觉成了最大的梦想,每天腰疼难忍,脚疼难受,同行的朱老师膝盖己不能弯曲,走路时右脚只能直直地往前挪动,最年轻的小姜也叫膝盖受不了,长城只爬了一半,中途而返,相比之下,我这更年期老妈还算好一点。
</h3><h3> 快乐也是必须的。有人说如果你无法找到自己就去旅行,如果你觉得自己好像老了就去旅行,如果你觉得什么都一成不变就去旅行。旅行是一场心灵的释放,让你暂时逃离生活中的压抑,让你重新获得一份宁静。在以上的美篇中我介绍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我们这群夫子,整天学校家庭二点一线地奔波,疲惫单调焦虑,终于有机会出来走走看看,长见识,开眼界,感受到了别样的风景,对生活,对人生,对祖国有了更多的直观深刻的感受,满血复活,元气满满,回去继续作园丁,当蜡烛,修枝剪叶,烛幽洞明,过程虽很累,但是心理上是快乐的。</h3><h3> 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乘假期带着孩子出来的。人生在于丰富阅历,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欣赏过的风景都会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里,这些都将会成为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带娃旅行的意义就是带孩子走进更广阔的大千世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和环境,而且多出去走走可以减缓一下学习的压力,何乐而不为呢?</h3><h3> 二、北京印象</h3><h3> 北京是古老的。在北京的几天看了太多的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故宫、长城、十三陵、圆明园、颐和园、天坛,用得最多的词是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大气古朴,精巧雅致,美轮美奂等。行走在北京,感觉每一片土地上都踩着厚重的历史,每一缕风中传来的都是文化的气息,每一个走近这里的人仿佛置身于富丽堂皇,磅礴大气的历史场景,感受着皇家带来的威严与压迫。<br></h3><h3> 北京印象,不能不提到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在北京,大到紫禁城,小到平民百姓的小独院,放眼望去,整个城内都是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内上房下房,东西厢房,青砖灰瓦、宫灯古槐,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静默沉迷的尊贵之感,让人恍如走入了帝王之家。有四合院,就有胡同,北京的胡同,如蛛网,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咱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地界儿,每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只有耐心细细品味过,才能感受它的精彩。93年汪曾祺先生在他的《胡同文化》一文中曾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来描写北京的胡同,断言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距离汪先生的写作己经20多年了,北京的胡同反而历久弥新,感谢北京市政府保护性开发政策。</h3><h3> 北京更是现代的,奥林匹克公园一带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展现给我们的是另一个北京,奥运速度,奥运精神,更高更强更快,北京还是便捷的,四通八达的地铁网可以把你带到任何一个你想去的地方。</h3><h3> 八月的北京风景宜人,天是蓝的,水是碧的,云是白的,风是凉的;没有雾霾,没有高温,少有堵车,印象值超高。</h3><h3> 三、两点感受</h3><h3> 阿尔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条道路,两旁的景物优美,路旁插着一块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它劝告过客不要因为无暇欣赏而留下遗憾。 从前走路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生如逆旅,在时间的长河里,无数佳作名篇历经淘漉仍光芒万丈。那些大师们慢慢走,细细看,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沧海歌以咏志,泛赤壁怀古伤已,山因诗传,水以文秀,风景与诗人彼此成就。美是邂逅所得,美更是用心所得。</h3><h3> 我们希望孩子行万里路,在旅行中増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但说实话实际收获还是寥寥。在这个求快的时代,旅行中我们忙着照相,忙着赶行程,很少沉下心来慢慢走,认真欣赏。我们的旅行实际上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来过走过看过拍过。我们离开的那一刻,除了一堆照片,除了身体的疲累,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没有多少融入和接触,除了人云亦云,会有多少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考?这不是真正的旅行,真正的旅行是慢下来, 带孩子在某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坐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跟当地人交朋友,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和风土人情,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结合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体验了生命,改变了人生,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正如余光中所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但现实很骨感,孩子暑假被各类培训班切割分散,挤出几天有限时间的旅游只能是一种打卡式旅游,收获实在有限。旅游归来,让小詹也写篇游记,她枯坐半天,搜肠刮肚,才挤出不到600字,流水账,干巴巴。唉,除了放松她什么也没留下。所以有人说在孩子学会认真欣赏之前不要带孩子去旅游,是有道理的。</h3><h3> 庄子在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去用脚步,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如果你不去故宫,不去用脚步丈量青砖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宫殿的雄伟和壮观,就无法体会到古代帝王拥有的是多么大的权利和财富,也无法去明白他们又被囚困于多么大的孤独之中,更无法理解有的帝王为了守住这权利和财富的兢兢业业,有的帝王为摆脱这孤独而生的放纵和疯狂。如果你不去恭王府就不会深刻地领悟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沧桑巨变,良田千顷,日食一升;华屋万间,夜眠八尺,人应当学会断舍离,放下名缰利锁,从而身心轻盈。<br></h3><h3> 行万里路,还须读万卷书。钱锺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风景转眼即忘,就算踏破铁鞋,也无多大意义。西安、南京、西藏和北京,少了学识的浸润,没有了刀光剑影,丹心汗青,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鲜活直观。</h3><h3> 如何将旅行与阅读结合起来呢?首先在旅行之前备下课,认真了解你所去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等。旅行时认真品鉴,多听讲解,族行后再读相关资料,丰满你的见闻。这也是我对于游记迟迟动不了笔的原因,北京太厚重了,每一座建筑,每一件文物,每一块方砖等背后都有无数的奥秘,它们不会说话,但读书会让我们知晓它们的前世今生。如果我对所见之景背后的传说故事茫然不知,我不敢动笔,正如我没有备课不敢上课。翻资料,读游记,作记录,试图用我这拙笔尽量给大家多分享一下见闻与认知。文章是案头的山水,阅读丰富了我们现实的旅行,让我们所见所闻更加有趣有味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读书是精神的旅行, 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去探索宇宙苍穹。古人云:精骛八极,神游万里,说的就是这种精神上的畅游。</h3><h3> 去阅读吧,去旅行吧,也不要去纠结是该先走出家门,还是先翻开书,阅读和旅行就像是人的双脚,同时发力又交替进行,你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才能让精神和身体都在路上,从而成为一个灵魂有趣,情致高雅,气质醇厚的美好的人。<br></h3><h3>
</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