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浚县,习惯让世人羡慕

风儿

<h3>  在北方,有一座小城叫浚县。</h3><h3> 浚县老不?还不算很老。雄壮、巍峨的古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18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不仅如此,浚县古城内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h3> 浚县美不?还不算很美。浚县人有句老话:从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它东有大伾山和黄河故道,南有浮丘山,西有隋唐大运河,城里有山,山上有城,正是“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h3><h3> 浚县文化厚重不?还不算很厚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县,都是浚县靓丽的文化名片。端木子贡、贾护、桑虞、谢偃等历史名人均是浚县人。李白、王维、刘禹锡、骆宾王等历代群贤也都纷至沓来,留有数十瑰丽诗篇。泥塑和石雕扬名国内外,浚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泥玩具”之乡和石雕艺术之乡。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庙会,始于每年的正月初一,结束于二月二,吸引周边六省近100多个市县500多万游客慕名而来。</h3><h3> 浚县有味道不?还不算很有味道。卫河清澈如溪,岸边氤氲翠绿的杨柳和烟波浩淼的水面好似烟雨,故文人学士将此盛景称之为“卫溪烟雨”。后来,因云溪桥下常有燕子呢喃,似情人间低语吟唱,百姓又把这一景象,称为“云溪燕语”。紫燕穿梭桥洞,扁舟游弋水中,“云溪燕语卫水舟”的美景,遂成为美谈。</h3><h3></h3><h3> 君住黄河头,我住汝河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抵不住浚县资深美丽的诱惑和挚友相邀,周末的日子,三五好友相约直抵浚县,也算圆了自己一个多年仰望古城的梦。</h3> 豫北有个不夜城 <h3>  在中国版图上,两个县城相距最短的县应属滑县和浚县,它们之间相距仅有10公里。</h3><h3> 400多公里的路途,我们一路长途跋涉近5个小时,车子从滑县高速路口下来,已是傍晚七点多钟。豫北的太阳也格外热情地欢迎着我们,一如大圆盘的落日红成了最美的模样,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当车子驶进浚县境地,已是华灯初上。通往浚县城的一条散发着蓝色梦幻灯光的公路,让我们初识了浚县之美。热情好客的浚县“新闻发言人”徐朝广和古城办“宣传大使”卢瑞强早已在古城外等候多时。</h3> <h3>  两车车灯一闪一汇,就算简单地问好和所行的欢迎礼。接着,我们便朝着浚县古城的方向驶去。当车子在云溪桥上行驶,簸箕得有点像坐花轿,难道这是一座古桥?为何叫云溪桥?当时坐在车里我就猜想:肯定这是浚县的一处风景胜地,莫非因桥的上面白云悠悠,桥的下面溪水潺潺,才取名云溪桥。车子行驶到桥东头,徐朝广为我们讲述云溪桥的故事:这座桥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是隋唐大运河上仅存的最为古老的石桥,距今500多年历史。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五孔石桥,全部由条石堆砌,桥长60米,宽12米,高10米,拥有五个桥孔,是古城内外相通相连的一个重要桥梁。走近石桥,我们才近距离发现石桥上雕花石栏上翘首的石狮,栏杆四角庄严的华表,桥洞券额上典雅的石刻花纹,桥下四角活灵活现的卧姿水兽,这些都给这坚硬的石桥注入了血液和气息,使之富有了生命与活力。</h3><h3> </h3> <h3>  在云溪桥桥头,我们看见一柏树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刻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大运河”的字样。原来云溪桥下这条与浚县县城蜿蜒相随的河流,就是隋唐大运河的原始河床。大运河浚县段是中国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国南北的主要水上运输线,流经浚县段长71.1公里,粮食通过航运主要转运到都城大兴和洛阳。至上世纪70年代初,这条河一直都是漕运要道,拥有近1800年的漕运史。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h3> <h3>  把车子停稳在浚县西大门停车场内,我们径直朝古城内走去。踩着西大街的青石板,我们用心感受着浚县古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段。春秋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儒商始祖端木子贡;明嘉靖年间,商铺已布满道路两厢。现如今各种各样的商铺字号琳琅满目。时光小栈、兰亭叙、小城里……一个个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商业门店次第映入眼帘。</h3> <h3>  一走进古城西大街,遏云楼与浚县老电影院格外惹眼。遏云楼是座戏楼,建于明清时期,古戏台以前主要用于敬神、颂神、拜神、许愿、还愿,戏台上唱的是“神”戏,跳的是傩舞。后来,改建为浚县人民剧场,河南著名演员马金凤、申凤梅等,国家著名艺术家侯宝林、马季等曾在此演出。建国后,长达近40年时间内,这里都是浚县人民政治集会、文化宣传、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h3><h3> 两元钱看一场老电影,这个梦想在浚县老电影院就能实现。浚县老电影院建于1958年,由门楼和放映厅两座建筑组成,可容观众近千人。目前,里面还保留了老式的放映机,放映的还是胶片电影,荧幕也是一块简单的白布,座位也是最原始的长木条凳。看场胶片电影,回忆回忆小时候,也算是繁忙人生中一大乐事和闲事了。<br></h3> <h3>  城门是一座城池的形象,是威严和祥宁的象征。游走在浚县古城的夜,只见东、西、南、北四个正门城楼被灯光装饰得金碧辉煌,显得特别壮观。四城门横额上分别砖雕“东望澶云”“西瞻行翠”“南控黄流”“北迎紫极”。东望澶云,说的是站在浚县古城东门,可看到澶湖上升起的白云;南控黄流,说的是黄河当年自浚县淇门之南向东偏北流,过大伾山东麓向北而后东归大海;西瞻行翠,说的是浚县古城西门地势较高,站在城门向西远望,可以看到苍翠的太行山群峰;北迎紫极,说的是解放初年,浚县北门外还是一条东西向的沙丘,黑夜站在北门远望,看到的是北天的北极星和小熊座、大熊座、仙后座、天龙座、仙王座。座城门上各建两层高楼,西门楼起名为“长青”,东门楼是“长春”,南门楼是“叠翠”,北门楼是“拱极”。</h3> <h3>  浚县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这座处于四大街交汇处高峻壮丽、庄重典雅的文治阁,见证了浚县古城悠久的历史。文治阁,地方人称“钟鼓楼”,体现了古代城市实行“晨钟暮鼓”报时制度时的钟鼓楼风貌。敲钟击鼓是古时城市管理的一种方式,古代没有钟表,人们以圭表或铜滴漏测得时辰,并以钟鼓传播让民众知晓,古城中心的钟鼓楼便承担起司晨报昏的任务。钟鼓楼也是当时许多文人骚客登楼揽胜、怀古思远、吟诗作文、抒发性灵的艺苑圣地。昔日,钟鼓楼周边牌坊林立,商铺栉比。站在楼上,壮丽图景尽收眼底。只是这次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侯,已是深夜。无缘登高远眺美景,在月满西楼之时,便在县城的一家“家天下君悦酒店”入住了。</h3> 浚县有个“古城办” <h3>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自古以来,浚县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人墨客争相前往所去之地,这从浚县的发展史以及鹤壁打造的“中国诗河”的诗词中就可窥一斑。在明代,古城当时仅有东、南、北三面有城墙,西侧则以卫河为屏道。历史上对古城前后共有九次大规模的重修扩建。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被拆除,只有卫河一段砖石城墙保存了下来。</h3><h3> 浚县古城办“宣传大使”卢瑞强告诉我们,2013年,为了把中国大运河浚县段申遗成世界文化遗产,县里专门成立了浚县古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古城办”,且是副县级架构的县直单位。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成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办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而转变为建设古城。一个县专门成立古城办修建“古城”,这事在全国少有耳闻,足以可见浚县县委、县政府对古城建设的重视程度。古城,作为浚县几千年的发展史见证地和古文化古文明孕育的摇篮,浚县人对它都有很深的感情。分管古城建设的常务副县长,身影出现最多的地方就是古城。古城办负责人吴迪带领他的团队,使出了“绣花精神”“工匠精神”和钉钉子精神,使一块砖、一片瓦、一扇窗都回归了原位,对古城肌理保护修复、运河文化带、琵琶文化生态岛、历史文化街进行保护性建设,把2.1平方公里的古城“绣”成了一幅优美无比的历史画卷,使得古城墙、云溪桥、文治阁、古县衙、古街区都变成了活着的历史文化遗存,化石般浸透着千年历史长河的厚重、涵养与辉煌。</h3> <h3>  次日醒来,迎着朝阳,我早早又走进浚县古城,我要在白天仔细看看这座古城的样子。在城西卫河处,随处可见早起晨练的市民。古城墙与卫河之间的路上,人们来来往往走动。也没费什么周折,我就寻找到了那段长768米、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墙脚下,偶遇一位名叫刘焕义的老人。刘焕义今年85岁,看起来却格外精神矍铄。1952年他就在古城内住,在教育战线工作41年,目前已退下来25年。说起古城墙,他便打开了话闸子:“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走过649年的风风雨雨。这段老城墙下铺砌青石,上垒老砖,砖墙厚1.3米,白灰灌浆,伴以桐油,内夯土砸实,坚固异常。古城内的几个正门却不是正规正矩的方向,东门朝南,南门朝东,墙高三丈二。日本兵侵占浚县时,其他城门异常坚固不好进军古城,只好把火炮放在东山上,把东门轰开后才进入古城内。”顺着古城墙向前行走,我也清晰地看到经过岁月的侵蚀,砖体剥落后泥土裸露的古城原貌。</h3> <h3>  顺着城门,我鱼贯而入北小门里。里面不少院落,都是过去的古房子。在院落里我看见了李家大院,房子全为老砖步瓦。知情人说,大平调剧团原在李家大院,这个大院每天都能听到咿咿呀呀的练唱声。土改后,房子分给了市民居住。被梅豆秧攀爬附体的李家大院,鲜见木门小院,只闻犬吠和早起的老妪。再往古城繁华行走,马家大院出现在眼前。附近市民说,这院里以前住的是老公安局长,现在成为“千年古城 出彩浚县”摄影作品展览馆。</h3> <h3>  游得正欢,浚县“新闻发言人”徐朝广来电,大家又一起前往古城办。古城办“宣传大使”卢瑞强喊来导游王晓,开着电动车载着我们,正式拉开了游览古城的序幕。</h3><h3> 云溪桥,中国大运河浚县段,西城门……一路上,我们认真倾听着导游王晓的生动讲解。</h3><h3> 在西城门,脚踩登城的马道,我们登上了西城门楼。在古城规划沙盘前,只见古城形似一把宝刀。站在城墙往城里看去,西大街又开始了它的喧闹,位于戏台对面的关帝庙街正在改造建设中,一切都是繁忙和繁华的景象。</h3> <h3>  世袭翰林府为浚县历史名人端木子贡七十八代孙端木涣若、皇封世袭翰林之府邸,也是浚县古城内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在之前的几十年里,这里一直被县直几个机关作为办公场所使用,因此,保存比较完好。</h3><h3> 翰林府被分为两个大院,东院称为世袭翰林院,西院称为世袭翰林府,是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建筑。原有房屋100余间,几经历史变革,目前仅剩两组院落,但整个院落的保存还算完整,门楼斜坡飞檐、蓝砖砌墙和门口精美的砖雕,依然透露出大院主人往日的显赫。</h3><h3> 影壁墙,东西厢房贵宾室、客会、碉楼、楷树、账房和货样房、书房和展厅、私塾、先生房,我们一路走来一路感叹。榭后花园的假山、喷泉、池水,犹如仙境一般。最后,景区特殊照顾,开了绿色通道,我们才看到地下银库。地下银库上与碉楼相通,下与账房相连,是端木家族世代粗仓钱财和贵重物品的地方。那金光闪闪的金元宝,彰显着一个儒商家族的贵气与财气。</h3> <h3>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受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强调敬天法祖,礼乐治世;强调尊卑等级,不容犯上僭越。讲究均衡、整肃、对称、谐调。特别是官署建筑,更是如此。浚县县衙也不例外。浚县县衙承载着600年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走进浚县县衙,大门、仪门、戒石坊、暖阁、三班、六房、东幕西库、宅门、二堂、三堂、后花园的巧妙布局,让我们深深折服过去那种县“衙”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布局考究。</h3> <h3>  文庙又称孔庙。文庙在全国不算少,但浚县因是孔门十二哲之一端木子贡的故乡,所以这座文庙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文庙供奉儒学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始建于元代。由于孔子建立了完整的儒教学说和哲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对孔子的尊崇至高无上。大门外立一石碑,上刻“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尊孔。</h3><h3> 从文庙走出来,我们走走停停、进进出出又去了县前街、东大街、黎阳旧治、兵役局、刘亚星故居、古城墙遗址,全身心地感受浚县这个豫北小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特别是位于南大门东部不远处的古城墙遗址,一道遗址,两处城墙,几个朝代,令人叹服和惊愕不已。</h3> “龙须沟”变海棠谷 <h3>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出自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如梦令》,表达了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出了词人心中的苦闷。</h3><h3> 在历史的诗词长河中,不仅李清照写海棠,而且还有苏轼、唐寅、龚自珍等诸多诗人和词人也写海棠,他(她)们有意无意间就成了“海棠派”。</h3><h3> 可谁能够想到这些诗人的诗词,又被书写到浚县古城墙内,成为“海棠谷”一大“诗海”奇观。</h3><h3> 海棠谷项目基地,是古城墙与民居建筑之间因拆迁留下的。浚县领导多次实地考察,根据这里开朗与幽闭交错的地形特点,设计建成一条带状景观,依次是“成语探秘”“海棠依旧”“民俗真趣”“运河人家”“农耕记忆”“再成墟韵”“贤哲遗风”。</h3><h3> 到了北城门,就步入了海棠谷。海棠谷,线路总长度800米左右,因种植6000多株海棠树而得名。海棠谷内的海棠花品种多样,有垂丝海棠、山楂海棠、西府海棠、变叶海棠、滇池海棠、爬地海棠、东阳锦海棠、四季秋海棠、八棱海棠、铁十字海棠等等。暮秋之际来到海棠谷,千果万果压枝低的景象随处可见。</h3><h3> 在“农耕记忆”里行走,粮仓的出现令我大开眼界。这三座紧邻县衙的圆形建筑的名字叫土圆粮仓,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粮仓。其独特的形式,是中国大运河浚县航运最后辉煌的见证。据了解,浚县自古为天然粮仓,有“黎阳收,固九州”之说,县域内一直设有国之重仓,如殷纣王时期的钜桥仓,隋朝的黎阳仓,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h3> 泥咕咕变“钱串串” <h3>  早就有所耳闻浚县西杨玘屯村是中国泥塑第一村。这次游走浚县,从千年古城走出,我们驱车径直来到杨玘屯村。</h3><h3> 魂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魂子”是年轻泥塑艺人宋庆春的艺名,又称“魂子宋”。宋庆春出生于1984年,性格直爽中又不失细腻和浪漫的情调。同其为何把艺名起为“魂子”?他脱口讲出一个冷笑话:叫魂子,因为我瘦,瘦如魂,我又把魂附在土上。</h3><h3> 在庆春泥塑艺术馆,我们亲眼看到了他的众多泥塑作品。作品种类有传统的泥咕咕,狮子、戏曲人物、飞禽走兽、十二生肖等,主要特点是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另一类作品主要反应现当代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民间民俗的组合泥人,主要作品有“年”文化,农耕文化,禅意文化,童趣文化系列等,主要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逼真。</h3><h3><br></h3><h3><br></h3> <h3> 在魂子创办的河南省鼎创泥塑艺术品有限公司,魂子给我们显了一个“宝”:庆祝建国70周年的献礼,一个以“中国梦”为主要内容创作的一个鼎,鼎的四面分别定位为“中国梦”“一带一路”“强军梦”“祖国统一”。魂子说为创作这个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历经了半年时间,待作品出来后他将献礼给有关部门。</h3> 日月重光大伾山 <h3>  历代称为“禹贡名山”的浚县大伾山,末识它时,早闻山上大佛,因为大伾山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h3><h3> 来浚县必上大伾山。大伾山海拔虽然只有135米,但这里却早已成为天南地北游客避暑的最佳目的地,同时也是各种艺术与文化荟萃的地方。从西门拾阶而上,百猴之路令人忍俊不禁。再往上攀登,只见山上松柏竞翠,寺庙幽幽,王阳明、王铎等名人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千年古刹天宁寺,清静幽雅吕祖祠等一处处佛寺道观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同行的陈庆国老师,是河南省作协会员,大伾山揽胜后,他心中的诗情画意顿时喷涌而出:</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伾岚拥翠浮山青,卫水悠悠绕古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贤哲懿德炳日月,黎阳沃土惠农耕。</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子贡相卫肇货殖,伯安出浚启鹏程。</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煌煌文化播宇内,荟萃三教佑苍生。</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h3><h3> 如果一心向佛、一心向禅之人来到大伾山,除了能够实现内心世界的宁静之外,还可以抬头看星星,看飞机。也许是一种巧合,一条航线正好在大伾山的天空之上,那一架架银白色的飞机来来往往低空飞行,给浚县蓝天白云的天空增添了几分色彩和趣味。</h3><h3> 而我登上大伾山,则看到了日月重光的天象。或许,日月重光很平常,但因多了大伾山的几分灵性,就显得有些梦幻了。</h3> 后记: <h3>  从浚县归来,迟迟几天没有动笔,我是觉得浚县文化太厚爱,风景太美丽,怕自己笨拙的笔触和所拍的图片支撑不起,愧对浚县朋友对自己寄托的期望。</h3><h3> 巍巍大伾山,钟灵毓秀;千年古运河,静静流淌。</h3><h3> 身为浚县的朋友,也为浚县骄傲! 住在浚县的人,要习惯让世人羡慕!</h3><h3> 去了一次浚县,浚县古城便成了心底美好的家园。同行的朋友说,这次真的没有看够,“海棠依旧”还没看呢!其实那天早起我去海棠谷,是从“运河人家”开始游览的,“海棠依旧”我也没看呢!</h3><h3> 海棠依旧,我心依旧,浚县,我还会再去的!</h3><h3> </h3> 花絮 <h3>  看见一匹白马如此高大英俊,果敢骑上去当了一回“黑面王子”</h3> <h3>  浚县“新闻发言人”徐朝广(左一)、古城办“宣传大使”卢瑞强(右一)如此热情接待,除了感谢还是感谢</h3> <h3>  感谢之人,还应该有王部长、李部长、卢书记……</h3><h3> (此处无画面)</h3> <h3> 感谢导游王晓的精彩讲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