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螃蟹》</b><br>(行者曾和 2018年 于杭州家中)<br><br>蟹的八脚<br>是人生岁月的阶段<br>蟹的双螯<br>是青春力量的写照<br>蟹的膏黄<br>是太阳光芒的浓缩<br>蟹的白肉<br>是夜晚月光的熏陶<br>沾点姜醋<br>是生活复杂的酸香<br>蟹的红甲<br>是心中热情的燃烧<br>饮杯美酒<br>是火焰和水的交欢<br>持螯吟诗<br>是美食文化的味道 螃蟹为什么叫“螃蟹”,这里面有个传说。今天我用杭州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吧。先请朋友们看一个《说说杭州话》的片头视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说说杭州话》系列的片头视频</h3> 金秋时节北风起,正是菊黄蟹肥时。<br> 本文作者有幸参加了杭州城中香格里拉大酒店的蟹宴。在蟹宴上,我作为非遗文化工作者讲了螃蟹美食文化。其中有关螃蟹名字的由来,重新在家录制,并用杭州话来介绍,不知道浙江之外的朋友们能不能听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杭州话”说螃蟹名称的传说)</h3> 据说目前杭州市的外来人口数,已经超过杭州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口数。许多新杭州人都有了解杭州话的愿望,以便更深入地融入杭州社会。为此,电视台几年来一直在播放学习杭州话的节目。<br> 作者特地同时制作了普通话的版本,当然,作者的普通话非常蹩脚,是典型的江南普通话。只是为了让对杭州话有兴趣的朋友们方便对照罢了。请不要嘲笑老头子的“杭普话”,在此先谢谢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普通话”说螃蟹名称的传说 作者讲演)</h3> 作者是第一次用杭州话在网上讲故事,短短几分钟讲演,反复录制了七八次,常常结巴,顺便编辑了50秒的花絮,让朋友们开口一笑。(录制花絮 作者编辑) 作者讲演的内容大致如下:<br>===================<br><br> ……螃蟹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螃”当然是横着行走的意思,蟹的叫法的确有个传说,也算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传说类。<br> 大禹治水,没有中国人不知道的。在浙江省绍兴就有“大禹陵”,历史考证大禹的确是在绍兴(会稽)去世的。……大禹在江浙一带治水的时候,有一种老百姓叫“夹人虫”的怪物,常常把民工的小腿夹得鲜血直流。那时候社会很迷信,都当成了妖魔鬼怪,又怕又恨。<br> 大禹就下令剿杀夹人虫。于是千万治水抗洪的民工,拿着工具齐上阵,最后把抓到的夹人虫都倒入挖好的大坑里,然后倒入烧好的开水,活活地烫死这些夹人虫。<br><br> ……这些夹人虫真是奇怪,开水一烫,居然变得通红!大家又惊又怕哦,这不是妖怪是什么?!大禹鼻子一哼:“嗯?!怎么脸红啦?”<br> 大禹身边一位大力士双手一拱说:“三爷,那是它们精神焕发!”,大禹忽然站起来低声说:“摸哈摸哈!?”,大力士把手一摊说:“正晌午说话,谁也没有家!”,哈哈,我是和大家开玩笑——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打虎上山,和座山雕对黑话也出来了。<br><br> ……其实大禹当时是说:“大伙儿填上土,叫夹人虫万世不得翻身!”,可是坑边有一位勇士大喊:“慢!”——之所以称他勇士,是因为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肯定是勇士。<br><br> ……其实大禹当时是说:“大伙儿填上土,叫夹人虫万世不得翻身!”,可是坑边有一位勇士大喊:“慢!”——之所以称他勇士,是因为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肯定是勇士。<br><br> 这位壮士叫巴解,大概是河南人,因为古代河南有个解县(音念xie),他也给夹人虫钳得满腿是血,所以他纵身跳入坑里,抓起一只最大的扒开就咬,没有想到一股浓香,咬下去鲜美无比……<br> 这样,从此夹人虫就成了老百姓桌上的美食,我们知道,远古,或者在新石器时期,人类的饮食很简单,主要营养来源是靠狩猎的,那时候,什么胡萝卜、番茄、辣椒、土豆啊什么的还没有进入中国呢,所以,巴解真是有大功劳啊。为了纪念他,就把夹人虫叫做“蟹”,意思是巴解踩在夹人虫的上面,是天下第一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