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向您分享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的故事……</h3> <h3> 视频中的老人名叫陈耀华,他乐观向上,乐于助人,与共和国同岁的他修得一手好电机,是当地远近有名的电机师傅。</h3> <p class="ql-block"> 生在新中国 长在国旗下的追梦老人</p><p class="ql-block"> 陈耀华/文</p><p class="ql-block"> 1949年初春,我的家乡祁门县闪里镇进行解放(闪里解放二次),当年兵荒马乱,百姓躲兵躲匪,我母亲怀着我惊慌失措地逃到新安乡良和村外中组外婆家去了。1949年7月19日幸运的我,在外婆家一座对屋茅房里降生了,我滋润着新中国的阳光,新中国哺育着我日日成长,走向光明……</p><p class="ql-block"> 9岁那年,我背着母亲缝补的书包,走进了闪里小学,开始了我人生中的学生生涯。第一节课,我清晰地记得,一位叫翠云的年轻漂亮女老师,身穿着一条绿色的裙子走进了教室,老师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好,你们很幸福,是生活在红旗下的新中国的主人,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毛主席。”随后在黑板上写出了"新中国"教我们朗读学习。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了老师给我削好的铅笔,恭恭敬敬地在作业本上写出了“我爱新中国”的美好心愿。</p> <h3> 修电动机工作照(陈云明摄)</h3> <h3> 修电动机工作照(陈云明摄)</h3> <h3> 大约三年级的时候,有次上科学自然课来上课的是位李德康老师,他给我们讲了许多科学知识,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新中国做出贡献,成为新中国的小主人。我津津有味地专心听着,他给我们谈到了新中国的未来,李老师说将来的中国要实行科学现代化,到那时你们坐在办公室里,可以了解世界,在专用设备前,操作按键,可以防范国外侵略者的侵略,可以与相隔千里的朋友家人交谈,农民可以用拖拉机之类的农用工具,工人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进行一系列产品的操作,如今这一切都实现了,李老师真不愧为一位科学的“预言家”。</h3><h3> 谁知我的童年好景不长,1960年中苏断交,全国大闹饥荒,连饭都没有得吃,我就断断续续地旷课了。</h3><h3> 由于连续旷课,四年级期末考试珠算、数学、自然均不及格,加上连饭都吃不上,被迫停学在家了。</h3> <h3> 1998年春节全家合影,陈耀华49岁。(照相馆摄)</h3> <h3> 我奶奶带着我们兄弟三人(我排行老二)上山挖野菜,挖蕨根,刨树皮,那时在食堂里按计划打回来一些稀饭,拿回家倒入锅里,加入野菜之类的东西推磨碾粉,边磨边吃,十斤粗糠竟然被我们三人吃完了,第二天屎都拉不出来,回想起那年月,我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现在我从不浪费一粒粮食。</h3><h3> 我的童年是在我母亲的竹鞭下长大的。一次,我不小心把床裙燃着了,当时火苗猛长,多亏了隔壁邻居奋力抢救打火,终于把火扑灭了,我吓晕了。我吓得跑到河沟里躲起来了,到了晚上很夜深的时候,我还不敢回家。我奶奶、母亲还有邻居四处找我,我不忍心也有些害怕,慢慢地从茶棵地里走了出来,回到了家。我吃了奶奶送给我的晚饭,心里想着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没有事了。于是我放心地上床睡觉去了。刚刚睡着,我母亲拿着竹鞭,上鞋钻,来到了我床前,自然是一顿恶打,打得我皮开肉绽,至今想起来还是有些害怕。</h3> <h3> 闪里老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陈云明摄)</h3> <h3> 我的奶奶喜欢吸烟,那时家里很贫穷,买不起香烟。我们兄弟三人经常到街上捡烟头给我奶奶吸。有次我捡到一个烟盒,里面有两根发霉的香烟,我高兴极了,急忙送到了奶奶手里。看着奶奶吸烟时的惬意,我暗暗发誓,将来我能挣钱了,一定要买香烟孝顺我的奶奶。</h3><h3> 13岁左右,我母亲给我找了一位师傅学艺(做桶匠),我师傅是个残疾人,只有一只脚。我每天都是起早来到师傅那里,挑水、扫地、烧水、烧饭,还要侍候师傅起居,帮师傅倒马桶,洗衣服等等。三年哪里能做得了什么手艺呢,学满三年后,师傅给了我一担生产工具,我就挑着这担工具参加了合作社(集体所有制企业),转了非农户口,在厂里做成品,由门市部统一销售。那时工资很少,月底发工资,我从出纳那里领了20多元钱的工资,心情十分高兴。第一件事就是到商店买了一条劳动牌香烟,送到了我奶奶手里。</h3> <h3> 我家的老屋(陈云明摄)</h3> <p class="ql-block"> 在老屋前陈耀华老人和女儿留影</p> <h3> 那时候的民兵很吃香,民兵成员通过政审(只有贫下中农之下的子女可以通过政审),政审审批之后,分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类型。基干民兵可以持枪,优秀的基干民兵还可以入党,提升为干部分配工作,当兵梦是我未能实现的梦想。<br></h3> <h3> 我从事的工作是手工业生产,在闪里纺织器材厂工作,整天挑着一担笨重的生产工具,上山下乡支农,挨家挨户为本地老百姓上门服务。那时厂里规定,每个月必须出勤26天,每天工作日收入才1.92元,上门工吃用户的伙食还要付用户0.30元,工作一天只有1.32元,一个月结算下来工资只有34元左右,工资太少了。厂里领导见我年纪最小,照顾我,让我在厂里开起了一个服务店面,主要是生产出售成品、来料加工等业务,我就起早摸黑拼命地干,那时没有电灯,我就点着一盏小马灯,干到晚上10点,这样一个月下来,工资可以拿到45-50元之间了。</h3><h3> 1969年-1970年厂里响应政府号召,重点发展地方企业,我被派到安凌赤岭口去打矿、挖井。挖了半年多的煤炭,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我爸爸去矿上看我,爸爸见我浑身湿透,衣不观整,满脸乌黑,他老人家不禁流下热泪,后来因为煤检验不合格,我又回家操起来了老行业—桶匠行当。</h3> <h3> 我家的第二个房子,也在老街。陈耀华老人和女儿在第二个房子前。(陈云明摄)</h3> <h3> 20岁左右,我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亲戚朋友的帮忙介绍下,我认识了一位乡下农村的姑娘。经过两年多的密切交往,我们于1972年喜结良缘。从那以后,我的妻子为我撑起了一个家。1973年10月我的大女儿降临了,从那以后,我们夫妻勤俭持家。那时候,我妻子每天在生产队只有7分工(计人民币0.30元左右),加上我的工资勉强可以生活。 随着我的二女儿和小女儿相继出生,我感到家庭负担太重了,就利用我聪明的头脑和一技之长,一手的好手艺,拼命赚钱养家。每逢生产队分粮食,我都是拿着现金去生产队才能分到她们的口粮。那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想,“一定要养活我的三个女儿,千万不能让她们饿着、冻着。我要尽我的最大能力让她们过上好生活。”</h3><h3> 1975年我们厂进行改制,我是第一个被选入车间的人员之一,当时生产工具是一部柴油机和几部破旧的机械车床,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合格率很低。厂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把我送到有关企业培训了一个月。培训期间,我虚心向师傅学习机械安装技术,刻苦钻研技术,得到了师傅们的好评。学习回来后,我努力钻研,不断摸索技术,经过半个多月的辛勤劳动,终于把厂里的几台机械安装成功,使生产效率提高了30倍,产品质量也合格过关,我们的厂生产红红火火了,我由于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车间主任的职务。</h3> <h3> 我家的第三个房子,在闪里新街。(陈云明摄)</h3> <h3> 从那以后,我迷上了机械设备,迷上了电子方面的知识。我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才能立足脚跟。于是我购买了有关电器安装、机械维修的书籍和万用表、电烙铁等工具,利用一切业余时间,终于在一个深夜,我在简陋的煤油灯下组装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从此我与无线电技术有了不可分割的缘分。</h3><h3> 1979年新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全国掀起了发展中型企业的热潮,地方小型企业也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厂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由于管理不善,经济渐渐走下坡路。1980年7月31日,闪里镇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由于洪水侵袭,厂房几乎都倒塌了,机械设备也全部被淹,生产出来的即将启运的产品全部淹没在一片汪洋洪水中,我们厂遭受了灭顶之灾......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全体员工发扬人定胜天、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清洗了全部的机械设备,重新建立了厂房,渐渐工厂恢复了生产,我们厂经济慢慢又有了一线生机。</h3> <h3> 1981-1982年中共中央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我的妻子和孩子们的户口在生产队里,生产队分配了我家应有的承包土地。从那以后,我妻子十分勤劳,整天不分日夜地劳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秋后我家稻谷满仓,加上农副产品的销售,我家的小日子好起来了,从此解决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难题。1982年高压电通到了千家万户,我买了一个黑白电视机,置办了电风扇、电饭锅等家用电器。有了电真方便,这些日用电器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烦恼,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h3><h3> </h3> <h3> 我的三个孩子从读小学到初中,我因为工作比较忙,很少关心她们的学习。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升学了,跟随她母亲下水田、上旱地,帮忙做起了家务活。1991年我的二女儿参加了中考,因为没有达到标准分数线,当时没有去填志愿。老天和我开了一个大玩笑,在一个下午2点钟样子,学校负责人突然叫我通知我说,你家二女儿已被录取,要求我务必在晚上7点钟赶到县城体检。那时交通十分不便,我立即回家拣了几件衣服,拉着我女儿,骑着自行车赶到了大北埠(离闪里大约20公里)木竹检查站,在熟人的帮助下,终于准时把我女儿送到了县城参加了体检,第二天又送她去徽州师范面试,圆满通过,那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感到很自豪,我的二女儿有出路了。我利用我积攒的粮票,给我二女儿转了非农户口。收到通知书后,我和妻子很高兴地把她送进了徽州师范学校。</h3> <h3> 1991年二女儿陈云蕾考上徽州师范 在照相馆留影</h3> <h3> 1993年,命运又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我的小女儿参加了中考,我热切地期待着录取分数线公布。万万没有想到录取分数线(统招中专)为428分,我小女儿却考了427.5分,当时我懵了,只差0.5分,我气得打了我小女儿一拳。气恼归气恼,经过考虑,女儿已经达上了中专线,我决定让女儿走委培类中专。我赶紧带着小女儿前往县城填报委培志愿。我们到县招生办拿了7张志愿表,牵着小女儿的手,我在县城漫无目的地走着。经过熟人介绍,我找到了定向委培单位。我又挑着一担稻谷去粮站为我小女儿转了非农户口,历经千辛万苦,把我小女儿送进了安徽广播电视学校(现在的安徽广播影视职业学院)。那时委培费用一年1600元,再加上二女儿上徽州师范也是自费的,这对于我这一个收入低微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年两个女儿读书要好几千元,当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砸锅卖铁,卖掉房子也要供她们完成学业。我和妻子四处筹款,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使两个女儿学有所成,毕业后参加了工作。</h3> <h3> 1994年春节,妻子送小女儿去安徽广播电视学校,在逍遥津公园留影</h3> <h3> 1995年5月25日我的家乡又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我的厂房几乎全部倒塌,到处是一片废墟。厂里工人老化,企业也缺少资金,少数厂房只靠一台带锯进行加工业务,连工资也发不出来了。1996年我办理了停薪保职手续回家了,回家以后,我发挥以前的一技之长,买了好几本关于修理电动机的书籍,刻苦钻研,反复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钻研,终于自学了一套过硬的电动机维修技术,我的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既能服务当地百姓生活,自己也增加了一定的收入。由于我技术过硬,加上服务态度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h3><h3>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买了一台电脑,联上了互联网,不会的技术,缺乏的资料,在电脑上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之后我又买了智能手机,学会了聊QQ,微信、网上购物,手机支付宝网银等等操作,感受到了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便捷。电脑坏了,我自己就能处理一些小问题,电脑系统坏了,自己也会重装,这些都是我人生的又一起点,我享受着科技进步带给我的便捷快乐,我幸福地追梦着未来……</h3> <h3> 1997年随着党中央对下岗企业职工的优惠政策,我的子女帮我买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我于1999年8月拿到了第一个月的退休养老金,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养老金了,这对于我的生活还是绰绰有余的。</h3> <h3> 2017年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挫折,4月12日我在卖茶叶的回家的路上,由于骑摩托车速度太快了,不慎摩托车撞上了公路护栏,我飞出了公路护栏的5米高畔,跌了下去,幸亏亲属及时打120把我送到了县医院抢救,经过医生们的精心救治,一个月的治疗后,我终于又站起来了。在老伴半年的细心调养下,我又可以修理电动机了。从这次事故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多做好事,好人一生平安。</h3> <h3> 幸福的晚年我要加倍珍惜,我和老伴去年跟随旅游团,去了首都北京,瞻仰了毛主席纪念馆,参观天安门、故宫、圆明园等景点,今年又和老伴去了江西龙虎山。以后我要带着我的老伴游览祖国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h3><h3>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我整整70岁了。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追梦老人,借此之际,我衷心地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国泰民安,祝愿伟大的祖国明天更加美好!</h3> <h3> 2007年春节 我的母亲90大寿(照相馆摄)</h3> <h3> 2012年春节(陈云明摄)</h3> <h3> 2013年春节(陈云明摄)</h3> <h3> 2014年国庆节(陈云明摄)</h3> <h3> 2016年在上海世博会(陈云明摄)</h3> <h3> 2016年在上海外滩(陈云明摄)</h3> <h3> 2018年春节和妻子在齐云山(陈云明摄)</h3> <h3> 2018年和妻子在北京(旅游团摄)</h3> <h3> 2018国庆节在柏溪乡九都山(陈云明摄)</h3> <h3> 2019年元旦全家大合影(照相馆摄)</h3> <h3> 2019年春节合影(陈航摄)</h3> <h3> 2019年8月全家大合影(照相馆摄)</h3> <p>2020年71岁生日(陈云明摄)</p> <p>71岁生日与老伴在周家大屋留影(陈云明摄)</p> <p>民宿留影(陈云蕾摄)</p> <p>芳村留影(陈耀华摄)</p> <p>2020年国庆节中秋节与老伴留影(陈云明摄)</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民宿吃饭留影(照相馆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新城区游览(陈云明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新城区桃花林游览(陈云明摄)</span></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游览(陈云明摄)</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游览(陈云明摄)</p> <p class="ql-block">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游览(陈云明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游览(汪顺来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石林游览(陈云明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石林游览(陈云明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游览(陈云明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年春节 我和老伴在西递游览(陈云明摄)</span></p> <p class="ql-block">2021年茶季我帮老伴做茶卖茶(陈云明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