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学校的记忆

芒果z

<h1><b>黑城学校的记忆</b></h1><h3><b><br></b></h3><h3><b>◎张宇春</b></h3><h3><b><br></b></h3><h3><b>(一)黑城小学</b></h3><h3><b> 1980年,我开始了自己的上学生涯。当时的黑城是公社所在地,学校在中心,坐落于黑城村大南门和小南门的正中间,西边紧挨着照相馆和供销社,对面是大队院和人民剧场,属于最繁华地段。</b></h3><h3><b> 校园的围墙是土打墙,里面有三排教室,校门进去一分为二,一边三排,后面两排比前面的教室感觉稍微好一点,最后排的城墙被围在校园内,还有个很高的土台成了同学们娱乐的场地。当院有一口井,用来饮水和打扫教室用。</b></h3><h3><b> 有一个闲弃的教室是专门用来放柴火的。拾茬茬是学校做的最多的活动。每到秋天开学,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和老师出去拾茬茬,用来冬天取暖之用。到了冬天每个班领柴火和碳都有数,少之又少的这些取暖之物根本抵御不了寒冷的冬天,整天都是被冻得鼻青脸肿,手脚全是脓包。</b></h3><h3><b> 幼儿园是我上学的第二年有的,所以我直接上的一年级。一年级两个班,一班28人,二班29人,我在一班。班主任老师王俊清(文俊大姐),二班班主任吉奎海,语文数学是哪个教哪个记不起来了。幼儿园老师史玲变(沈新发的妈妈)。小学校长是宋开,老师还有赵在厅、宋梭伟、李存占、范虎小(后调入中学)、刘少英、杨德云……</b></h3><h3><b> 能想起来的一年级同学(两个班的同学,因为记得不清晰,只能混了)有南门上的王建国、赵瑞文、段小平、沈新发、薄海龙、高建军、宋二平、宋占平、宋福俊、宋君君、赵建平、刘先锋、王早霞、兰喜俊、牛枣红、段利强、王运运、范二平、段瑞金、冯瑞玲、李喜梅、三三(王培清,二老虎三姐)赵银凤、李丽枝、沈美君、李利刚;小南门的郭宏运 、史广元、郭慧敏、冯先玲、刘兰爱、大(范)秀清(峰大头姐姐)、卢小冬、杨大个(瑞军)、白和平、李军翔、郭永强、杨水清、刘俊霞、薄朝霞、刘金凤、郭美丽、齐大俊、郭利峰、彭俊生、冯月红、郭荣华;西门上的段瑞光、张二蛇、张先玲、赵美玲、吉美丽;农牧场的王军;北门上的三(王)利清、范美丽、范美君……</b><b>杨爱枝、白雨春、兰雨平、张挨民、宋林枝、宋瑞清、宋美清、高美丽……</b></h3><h3><b> 一年级的第一天,新报名的同学们站成两行,王建国段小平那时候就是小帅哥,加上他俩家的家庭条件好,被认命为喊队班长,冯瑞玲和冯先玲的抱本班长。 </b></h3><h3><b> 小学课程简单,一二年级就语文数学两门,三年级有了图画、音乐和思想品德课。俊女(王俊清)手有一点烧伤,同学们不听话的时候俊女有个绝招,就是身上扭你,大拇指和食指配合的非常默契,比教鞭更让人疼痛。宋梭伟个子大,很帅气,兼音乐老师,擅长拉手风琴,上音乐课教晋剧。随身武器是教鞭,也算狠的,敢下手。赵在厅老师腿有点毛病,人很乐观,朝气蓬勃,一开口就笑,一笑就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赵老师也兼音乐老师,教的全是欢快的儿歌,弹着脚踏的风琴,头发喜欢向后甩,那个动作潇洒,有风度,同学们都喜欢。</b></h3><h3><b> 五年级升初一准备改六年制,结果临近期末考试也没改成,匆匆忙忙给发了一张卷,几个生字组词,几个造句,一篇默写寓言故事。清楚记得自己默写的“掩耳盗铃”,一个掩耳盗铃,小学就算毕业了。</b></h3> <h3><b>(二)黑城中学</b></h3><h3><b> 初中在黑城的城里面,靠西城墙,在西门的北头起。黑城中学涵盖着周边几个自然村,因此报名的时候周边的每个自然村都有几个同学。有合同营、新圐圙、兴旺铺、丁家营、马士窑、坝上、沙坡窑、乃同、半滩、李顶夭、刘宽窑、圐圙兔的同学。也有周边属于和林的几个同学。</b></h3><h3><b> 初中以后,有几位小学老师也调入中学。校长宋开(之前从小学调入中学),我还是初一一班,班主任范虎小,数学老师石庆芬兼二班班主任。历史老师刘少英,英语老师王林凤、冯瑞平,美术老师鲁迎春,音乐老师卜永和,地理老师宋开。中学同时还有鲁育、王全、刘在连、孟柱、王富堂、王俊义、刘润良、沈根占、刘银旦、刘先明、吕建凤、刘志远、杨如意等老师。</b></h3><h3><b> 初中同学除了黑城本村从小学全部升上来的,还有马士夭的王瑞霞、王海霞、吕启胜、王启胜、王瑞、王英英、王建平、王军军、侯建强、石志标、边军胜、张巧霞;有合同营的许彩凤、侯凤林(二班)、许广良(二班)、新圐圙的周广金;有兴旺铺的王所前、王燕峰、苗建平;丁家营丁彩霞,半滩的薄平小、付永收;李顶夭马伟小,刘宽窑刘俊义,乔家夭樊觅成;有沙坡夭吕美仙、吕建桥、吕秀珍;北门上王利君,坝上赫永永……</b></h3><h3><b> 初中以后,有留级的,有新升上来的,同学本来也不是很多,这样就上一届下一届都成了同学,即使高两届或低两届也同在本村,几乎都熟悉。</b></h3><h3><b> 1988年离校(转到县里读高中)——2019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一晃离开中学已三十来年,回想起来大部分老师和同学的面孔都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往日大好时光都流水般逝去。</b></h3><h3></h3><h3><b> 现在,这两所校舍全部废弃,合乡并镇黑城包括周边的自然村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到十几公里的镇上住宿上学,条件好的直接到了县城。</b></h3> <p class="ql-block"><b>(三)邮局情</b></p><p class="ql-block"><b> 刘宏宇比我们高两届,初中的时候已经在很多的杂志发表诗歌短文。因此记得比较清楚。上初中,邮电局是我们每天下午活动课必去的一个地方。那时候课外书少的可怜,有学习和家庭条件好的订一些刊物。如少年文艺、故事会、作文、中国少年报、少年文摘、辅导员等等。还有和刘宏宇一样学习好的同学都经常在投稿,这是令我们所有低年级同学最羡慕的一件事。去邮电局也就是看看天天来的邮包有谁的信,有谁的书刊,有谁的包裹,每次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的时候,心中会升起一种莫名的喜悦,分享的喜悦,最重要的是能轮流翻看几页同学订的书,这些事都是一种从里至外的满足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黑城的小学、中学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回忆。在这里,我只是回想起来做了个简单的记录,也引起了太多同学美好的记忆,祝福我所有的的老师同学们健康、平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