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承徳里》是我从出生到幼年和青少年生活居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她是苏州城区中部的一条巷弄,位于观前商圈西段北侧,平安坊西侧,南出观前街,北至银房弄。民国20年(1931)由庆泰钱庄老板叶振民及“承德银团”筹资兴建并命名的住宅小区,《吴县图》标承德里,《苏州图》标作仁德里。承德里共9幢楼,37个单元,410位住户。这里是苏州最早的仿照上海里弄式建造的海派洋房。</p> <p class="ql-block">石板墙银行大楼依旧守驻在承德里入口,就是在这座大楼里,承载和记录着我父亲的辉煌和悲欢离合,进入承德里必然要经过银行大楼,此时父亲爽朗、宏亮的笑语,似乎还在大楼里迴荡……。</p> <h3>在观前街上远眺蓝天白云下的承德里,感慨万千。</h3> <h3>在承德里入口左侧,几经改造焕然一新的厕所十分引人注目。那時我们上厕所都是从楼上下来,直奔这里的,我还从楼上拎着马桶去这个厕所倒过马桶噢,那時的厕所哪有现在这么干凈、漂亮。</h3> <h3>离开了五十年后,怀着一种无名的激动心情,缓步迈入了我的故居一承德里。</h3> <h3>我居住了二十年多年的承德里4号门前放满了电动车。</h3> <h3>在我老家承德里4号门前留影,难掩内心不舍的思萦……。</h3> <h3>这里成了政府控制保护建筑。我家的朱漆大门仍然如儿時的样子……</h3> <h3>在承德里4号大门口留影,就象儿時的模样,调皮地指着说:我就住在楼上。</h3> <h3>这是我居住过的承德里4号后门。</h3> <h3>承德里4号后门变化不大。只是在门挺上装了一盏老式路灯,从庭子间里凿洞装了一根塑料下水道管。</h3> <h3>原来封闭的墙面开了许多窗户。</h3> <h3>小弄堂里充满了生活气息。</h3> <h3>大弄堂到底的双井仍然保存完好。</h3> <h3>从双井朝南望去,大弄堂整洁清静,不知哪家在弄堂旁种的树,在红砖墙印衬中,显得格外翠绿。</h3> <h3>我从居住的4号后门,常常与妈妈一起到弄堂北端的双井洗被子、洗衣裳、淘米、洗菜,没装自来水時,常用吊桶吊水,用铅桶拎回家用,这两口井的水一直非常清彻,上口略甜,水质极好。</h3> <h3>探视一下双井内的水,还是那么清彻。</h3> <h3>网络电信进入了承德里家家户户。</h3> <h3>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历史小排匾,挂在铁栅栏门上。</h3> <h3>我居住的承德里4号有两个阳台。靠西边的阳台可以直接看到观前街的国庆等节日游行队伍,站在阳台上可以对着对面银行办公室喊爸爸下班吃饭,夏天在阳台地面上洒些井水,干后铺上蓆子睡觉好不惬意。用吊桶拿绳子放到下面买冰棍,以及到弄堂来吆喝买各种小吃的……。</h3> <h3>进入4号屋子天井,朝上望去,原来袁家居住的房间窗户紧闭。那木窗、木门还是原来的样子。</h3> <h3>我在4号门内天井里留影,惦念着儿時的玩伴,回想起过去许多有趣的故事……。</h3> <h3>在这座楼梯上不知上下了多少回。</h3> <h3>进入承德里中间大弄堂,弄堂安装了铁门。</h3> <h3>在我老家阳台下留影時,思萦万千,68年在姐姐、哥哥和我下乡不久,父母带着妹妹全家下放苏北乡下,当时贱卖掉的大理石面红木书桌等家俱,就是从阳台上用绳子捆绑好吊下楼的,从此我们全家永远离开了这里,把许多故事留在了承德里,往事不堪回首……</h3> <h3>出这铁栅栏门就是银房弄。银房弄后面有一片菜园,是小時候我常去玩耍的地方。</h3> <h3>文革期间“除四旧”铲除的承德里三个字,仍模糊留着残迹。</h3> <h3>挂在承德里入口处的介绍。</h3> <h3>观前街派出所仍在承德里内。</h3> <p class="ql-block">临别故居,回头再眺望承德里,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回忆,久久在脑海中浮现,在这里曾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欢笑、喜悦、泪水、痛楚和无奈……。经过无数的磨难和坎坷,今天再回来時,我们这些孩子己成为了各自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承徳里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心中永恒的故居。【本篇文稿、摄影、配乐均由本人完成,谨以此纪念过去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