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一部分 游 篇</font></b></h1> <h3><br></h3><h1><b><font color="#b04fbb">1、我心中的象牙塔:岳麓书院</font></b></h1><h3>
很早的时候,就听闻过岳麓书院的大名,在我心目中,那不仅仅是古代盛产文化学者大咖的地方,更是读书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的朱熹、王夫之等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们,他们的光辉思想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成为华夏子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h3><h3>
乙亥金秋,我终于得偿所愿,怀着无比神圣、无限景仰的心情,与福田作协游学团的文友们一起,走进岳麓书院,拜谒这座千年书院。门前竖立的“岳麓书院”石碑,刻着岁月的痕迹与无上的荣耀。拾石阶而上,想到自己是沿着古人的足印,不由得格外激动,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亦历经了千年的文化熏陶,于是不敢有丝毫轻慢,一行人轻手轻脚、轻言细语,唯恐亵渎了先人的厚重与庄严,以及自己的这份虔诚之心。</h3><h3>
书院前门口挂着“千年学府”的匾,据说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四个字道出了书院的历史悠久与深厚文化底蕴。</h3><h3>
过了前门口,便是第一道大门了。但见大门两旁赫然挂着一幅流传千古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中间的“岳麓书院”匾额为宋真宗所题,天子所赐,无上荣光。这幅对联是集句为联,上联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语出《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h3><h3>
一幅对联,简单自信地概括了这座书院的特色与内涵:楚国人才辈出,在这里更是英才汇聚!可以想象,当年这座书院吸引了大量文化精力前来做学问及交流,它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亚于今天学子们向往的北大清华,甚至是哈佛剑桥!</h3><h3>
心怀敬意,继续前行。穿过大门,来到二门。二门的匾额为“名山坛席”,门侧对联为“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这里的名山专指岳麓山,坛席则指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这同样是一幅集句联,上联出自《尚书》,下联出自《史记》,上联末字与下联末字正好合成“麓山”,极为贴切。撰联者是清代时任岳麓书院学监的程颂万,他文才风流,诗学古乐府六朝,下及中晚唐李贺、温庭筠、李商隐,名甲一方。这幅对联让我不由得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求学环境对求学者来说至关重要。眼前的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不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吗?身处名山脚下,与博大优美的自然环境朝夕相伴,岳麓书院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也就不足为奇了。</h3><h3>
二门背后的匾额为“潇湘槐市”,“潇湘”指湖南,“槐市”是汉代的文化书籍市场,在这里应该是特指文化聚集地,意为书院是潇湘文化聚集地。以书院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地位来看,这个匾额受之无愧,有过之而无不及。</h3><h3>
穿过二门,进入院内,在左右两边,各有教学斋和半学斋,它们都是古时师生们的居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推崇的是自觉、开悟。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以及毛泽东等人均曾住在这里。看到这些赫赫有名的名字,不由得肃然起敬。</h3><h3>
过了教学斋和半学斋,便到了书院最重要的部分:讲堂。古时书院主要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这讲学当然是三大功能之首。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两位大师。遥想当年两位大师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挤爆书院,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二人名声之大,亦可见“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名副其实。</h3><h3>
讲堂内可见“岳麓书院学规碑”,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校规,是清乾隆年间所刻,共有18条,前9条是讲如何为人,后9条是讲如何为学的。这说明为人与为学同样重要,做学问先做人。听说江泽民总书记参观岳麓书院的时候,曾认真地阅读了碑文,认为部分条款对于今天的学生仍有借鉴作用。千年学府,千古流传,永远流传。岳麓书院既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它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还在继续履行书院的职责,这真让人感动又欣慰,如果有来生,我愿做这里的一个虔诚学子。</h3><h3>
讲堂里也有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对联和碑刻,其中有一幅长对联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h3><h3>
上联的意思是:事情的大是大非要自己决定,闲言闲语就让别人说去吧,人生事业能否成功,除了靠个人努力之外,还要看机遇。如果你面临是非、毁誉、得失的人生困境,千万不要悲观失望,不妨去登岳麓山吧,去感受一下皎洁的明月、徐徐的清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天地万物之理也了然于胸,荣辱得失都可置之度外了。下联的意思是:当你春风得意时,要报答君(国家)和亲(父母)的栽培、养育之恩,要思考如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些,要把圣贤的道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在高耸的赫曦台上,你俯瞰衡云湘水,一定要对儒家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这幅对联表达的意思,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适用,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徜徉在书院的对联与碑刻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豁达。</h3><h3>
匆匆参观完岳麓书院,我频频回首,竟不忍离去,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让我真想长久停留。我想,建筑是有语言和气质的,岳麓书院虽没有故宫恢弘的王者风范,也不同于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但它古典高雅、庄严肃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点一滴都似会说话,传达出丰富的文化底蕴。驻足于此,哪怕只是静静地立着,耳旁似乎还能听到朱张会讲的字字珠玑,听到王阳明讲学的精彩片断,听到学子们的高谈阔论、琅琅书声。</h3><h3>
尽管为自己此生错过了在此求学的机会深感遗憾,但在登车离去的刹那,我忽然豁然释怀: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可以有一座书院,就像岳麓书院这样,神圣而执著。即使我们身不能浸润在岳麓书院,但我们的心里可以营造一座这样的书院,日日求学,夜夜自省。如果能像朱熹、王阳明等大家一样追求浩瀚的中国文化而孜孜不倦,为中国文化的绵延发展而尽一份力,哪怕效力甚微,只要尽心尽力过,也无憾矣。<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李于兰)</h3> <h3><br></h3><h3></h3><h1><b><font color="#b04fbb">2、一群灵魂发光的人儿</font></b></h1> <h3>福田区作协莲花山文学院“第三届跟着名家去游学”活动中,在长沙聆泉国学堂近距离欣赏聆心雅乐团的演奏,很震撼,也很感动,同时为好友青青子衿有这样一群生活在美好里的人儿欣慰而自豪。</h3><h3>
堂主凌泉真诚致欢迎词,这欢迎词用毛笔小楷书法书写:
<br></h3><h3>2019,岁在己亥,秋时之初,与深圳福田区作协诸位尊师会于湘楚星城之“聆泉国学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乃潇湘之幸事,亦泉生之幸也!</h3><h3>
斯是陋室,无茂林修竹,鼎食钟鸣,然高朋满座,以文会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绝尘世之喧闹,享丝竹以怡情,不亦快哉! 今诸位方家莅临,泉生岂敢造次,无奈子衿嘱咐,邀我分享一二,实难推诿,故而从命!恳请指教!</h3><h3>
接着,凌泉先生介绍时说节目没有事先准备,但他们个个都棒。我们今天有幸了。他的眼里全是欣赏,言语和缓低沉但又自信满满。 </h3><h3><br></h3><h3>星城鹏城联手,乐队能随时给深圳朋友的歌、舞伴奏。作协顾主席与彩文的高歌声振林木,利红的陶笛婉转悠扬、巧云站长的粵语歌曲动人心扉,秋园的舞蹈翩然多姿,佳骏的朗诵情真意切。</h3><h3>
一时间,古琴、二胡、琵琶、箫,吉他⋯⋯琴悠扬,歌嘹亮,舞蹁跹,情绵长。激昂时如波涛汹涌骏马奔腾,婉转处似泉水叮咚乳燕呢喃…… </h3><h3>
更让人惊叹与感动的在最后:专程赶来的书法家萧任佐先生,用心良苦,将嘉宾们在游学过程中的讲课主题,巧妙的写进了书法作品相赠。</h3><h3><br></h3><h3>将讲课名家的名字巧掇成联,当场书写:
王铎焕金驰佳骏,
子衿巧云化锦屏。
妙笔生花,意义、平仄、阴阳是如此之巧。任袏先生与凌泉先生的深厚底蕴,让人心生敬意,赞叹不已。 </h3><h3> </h3><h3> 花下弄月春风词曲,
林间听泉秋水文章。</h3><h3> “凌泉”“聆泉”“聆心”。一群怎样的年轻人,有着明媚澄澈的笑容,温和幽默的语言,用每一个堪称完美的节目,用情用心的文字真诚对待嘉宾,居闹市纤尘不染,处陋室步步生莲。
他们是《诗》里走出来的君子淑女吗?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承筐是将,示我周行。</h3><h3>
他们是兰亭中的羲之谢安吗?丝竹管弦,快然自足,俯仰之间,信可乐也。 </h3><h3>
后来,游学群里传来两张照片,区作协颁发讲师聘书,凌泉老师的惊喜的敬礼和虔诚的鞠躬:这敬礼却有小幽默小顽皮亲切可爱;这鞠躬,是见过天地的谦卑,饱读诗书的通达。</h3><h3>
一场感官与心灵饕餮盛宴。一群灵魂发光的有趣的人儿。</h3><h3>
余音绕梁,数日不绝;回味绵长,滋养心房。<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柏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二部分 学篇</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之一 基地赛课篇</font></b></h1> <h3></h3><h1><b><font color="#b04fbb">1、分享史铁生《秋天的怀念》</font></b></h1>
(赛课人:延安川口中学创作基地负责人高院梅)<br><div><h3><br></h3><h3>21岁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然而,就是在这样如花的季节,作者史铁生不幸因病瘫痪。从此,他终身不得不以轮椅为伴,面对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他是怎样走到今天,成为为世人所景仰的著名作家呢?《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地诠释。</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痛</div>初读这篇文章,我就自问:假如我是史铁生,在意气风发的时候瘫痪了双腿,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和史铁生有着相同的命运,不同的结果,清楚地记得我刚参加的第二年,前一天还在上班,第二天莫名其妙地就不能走路了,家人把我送进医院,医生经过各种检查,无法查清病因,我躺在病床上疼痛难忍,医生查房、护士输液,我都会大发脾气,母亲让我吃饭,我就冲着母亲大吼,“不吃,不吃,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如死了算了”母亲默默的看着我,不说话,家里其他人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怕惹我不高兴,当时我的痛苦无人能体会,我的疼痛无人能体验,于是就抱怨命运对我不公,就像作者史铁生一样,每当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他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请求他去看菊花时,他又会说,“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这些句子表现出了了史铁生的痛苦、烦躁、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h3>
21岁,正是跋山涉水、奔驰球场,活力四射的年龄,史铁生却双腿瘫痪,终生轮椅为伴,所以他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现出来的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声”我能理解和体会史铁生的痛苦,我住院期间,母亲四处求医,求神拜佛,经过大半年的治疗,我却莫名其妙地站起来,我比史铁生幸运,我站起来了,史铁生与命运抗争,感恩母亲,成了著名的作家,所以说,将心比心,我们能体味作者痛苦中难以言状的绝望。</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爱</div>在史铁生活得最痛苦的时候,母亲一陪伴在跟前,他冲母亲发脾气,母亲抚慰他,他把玻璃砸碎,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的时候,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他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他母亲的忍都是为了儿子,他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内心的伤心、心疼、无奈和痛苦中的坚定、执着,母亲的忍,母亲的愁,母亲的喜悦,都是因为爱,没有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一个有病的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苦难里被掩埋的母爱,看到这些我就想起我的父母,2008年1月23日,父亲因病离我们而去,就在父亲离开的前一夜,我做了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梦,梦中父亲说,梅子,我走了,你怎么办?在父亲离开前还在记挂身体不好的女儿,我打电话给母亲,只要声音有点嘶哑,不到半小时,母亲就会让小弟把她送来看我,看到我安然无恙,然后就回去,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不求回报的爱,数也数不完,这就是无私的爱,无法用尺子衡量。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悔</div>“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沉浸在自己的病痛中,当我冲着母亲大发脾气的时候,当我一次次拒绝母亲去看菊花时,全然不知母亲已病入膏肓,当妹妹告诉他,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他就想起曾经对母亲的种种不好态度和做法,自己好后悔呀,为儿子付出全部的母亲,为儿子最能忍住痛苦,而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的母亲;临终前,还在依然牵挂他那个有病的儿子和他那未成年的女儿,让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史铁生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悔无期,母亲的一生,把爱全给了自己的孩子。不仅忍受病痛,还要面对孩子的不幸,她真是苦上加苦啊!然而,她是那么无私、坚强,临终前,都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延续。</h3><h3>
又是秋天!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菊花,不禁耳畔响起母亲亲切的话语;眼前浮现她红红的双眼;感受到她内心分明的痛苦,史铁生好想说,母亲,儿子好想您啊!我会好好活下去!
感谢您——母亲,是您给予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对不起,母亲!儿子没有珍惜您的爱,更没有回报您的爱,让您如此痛苦地离开,我问心有愧啊!</h3><h3><br></h3><h3>写到这里,我就想起了赞美母亲的诗句: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 纸船——寄母亲 》
……
无论我们高贵还是低贱,贫穷还是富有,有才还是无能,疾病还是健康,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h3><h3>
痛、爱、悔组成生命交响曲,希望我们的生活多点爱,少点痛和悔。</h3><h3><br></h3><h3>
<br></h3></div> <h3></h3><h1><b><font color="#b04fbb">2、用更好的方法读《诗经》</font></b></h1> <div><h3>(赛课人:梅山中学创作基地负责人柏华)</h3><h3><br></h3><div><h3>中国是诗的王国,这与《诗经》分不开。古老的《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它其实还是一部民族的史诗,一部先人的生活百科全书。当年发生的一切,先人们用诗的方式留存下来。</h3><h3>
首先,《诗经》就在我们身边。</h3><h3>
2016年的暑假我与秦主席怀揣《诗经》游河南。《有女同车》,这是《诗经》中的篇章——“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意思是说这个美丽的女子与我同坐一辆车,她的容颜像木槿花一样绚烂,她行走时飞翔的小鸟一般步履轻盈, 她戴在身上的玉佩叮当作响清脆悦耳。最后一句把她比作古代的美女孟姜,好女子不仅容颜美,而且高尚娴淑的品德、温柔婉转的声音也让人难以忘怀。前面几句话绘色、绘形、绘声。短短的从外表到内心全写到了。
今天早上,我注意到了,有个红色的杯子,从彩文的手里传到佳骏才子手中,再从佳骏的手中又传了回来。我想到了《诗经》中的《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实际上就是约会情景剧。静女,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见面。小伙早早赶来,姑娘有点顽皮,故意悄悄躲起来。小伙子急不可耐地张望,找不着,急得抓耳挠腮。剧情发展,美丽的姑娘赠送了小礼物,这礼物就是城墙边随手拔下的茅草管。但是,即使是茅草管,也是那样鲜艳、脆嫩、闪闪发光,小伙反复看,不过就是根茅草管,爱不释手。因为是心爱的姑娘赠送的啊。
其次,用好方法读《诗经》,《诗经》会变得丰富而有趣。</h3><h3>
古代是农耕社会,采摘狩猎是先人们基本生活所需。因此,此类素材入诗较多。采《芣苢》,现在叫车前草,采荇菜,采桑,采蘋。《红楼梦》中的植物,跟着植物学唐诗。而《诗经》涉及到138种植物,我数了一下,就是周南篇11首,就涉及到荇菜、葛、卷耳、樛木、桃、芣苢、楚蒌等8种植物。采是个会意字,人的手在草木上,我们的汉字其实很有趣:休——一个人靠在树边,休息;信——一个人讲话要守信用;尖——上面小下面大……
识字、认植物、读《诗经》这是多么有趣的事!
我们学校建了一个诗经植物园,情景创设,诗意就在身边。学生、家长、老师寻找诗经植物来栽种。一个教数学的好同事刘老师在植物园种麦子、棘(酸枣)、蓬草等,我们把诗经中相关的句子打印挂牌,麦子就成了一株“有文化的麦子”。校长说“我们种的不是菜,是文化”。我们甚至也可以从一种植物出发,把包括《诗经》在内古今中外的名篇佳句汇总,梅山是“梅吟风雅颂,山叙家春秋”的梅山。
《诗经》可深读,可浅读。可吟诵,可歌唱。“诗三百,皆弦而歌之。”从“青青子衿”到“呦呦鹿鸣”,从“投我以木瓜”,到“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深读,可以与历史结合。
举个例子,我们的顾主席和太阳姐姐,可谓是“天作之合”,意思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这个词语就出自《诗经•小雅•大明》,文王和大姒的故事。
再联系到《关雎》,孔子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首,历史上有若干种说法。当时或许是强调“后妃之德”,而今我们读到是正确恋爱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的诗教,恋爱时即使遇到挫折不是野蛮粗鲁,读到的是正确的婚姻观。在《关雎》中“钟鼓乐之”,是非常隆重的形式。这是在内容上的理解。
再看写法,以关雎起兴,据《尔雅》载,关雎是一种珍稀鸟类。头顶冠羽,颇具王者风范。如果有一只鸟儿叫了一声,另一只鸟儿会马上应和一声。荇菜,江南名菜,茎叶柔软滑润,台湾潘富俊教授认为古时采水菜有阶级之分:后妃采荇,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蘋藻。三个动词“流之”“采之”“芼之”有先后顺序,且语含双关,既可以指采摘荇菜的过程荇菜先是流动,然后是全部采下,最后挑选;也可以指挑选女子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诗经》其实我们先人把当时的历史、生活、情感以诗的方式表达出来。
最后,亲近《诗经》,《诗经》也不负我们。
五年前,我和大家一样,觉得《诗经》很难。诗乐会的子张老师要我到南书房讲《诗经》,我当时拒绝了,我们平时讲《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语录体好记,也好拓展;我们讲唐诗宋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经》怎么讲啊?
《诗经》难,也是有道理的,距今三千多年,年代久远,难。有许多生字词语句子,要耐心琢磨,否则搞不懂,也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诗经》是那样的神奇有趣。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忽略它了,宣传强化得太少。例如《木瓜》三节,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难不难?又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既豪迈又生动简洁,也不难吧?
我足足准备了半年,鼓起勇气走上南书房的讲堂,与大家分享《鹿鸣》,后又去了罗湖图书馆,这一分享,就把自己给“套”进去了,一发而不可收拾。
<h3> 生活不止眼前的试卷和作业,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让《诗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吧,唤醒我们沉睡的诗意和真情!</h3></h3></div></div> <h3><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b04fbb">3、浅谈曾国藩家训</font></b><br></h3><h3>
(赛课人:梅山小学创作基地代表李小娟)<br></h3><h3><br></h3><h3>曾国藩家训“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养猪,早起清洁,敬祖睦邻。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也是天天在做的事情,为什么曾国藩要把它作为家训,让子孙后代学习和传承呢?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晚清名臣,为清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认为一个家要维持下去,得有念书的人,但只有念书的人大家会饿死。所以一个人除了念书之外还得学习种菜、养鱼、喂猪,为什么呢?因为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湖南是鱼米之乡,粮食大省,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家训自然跟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耕读结合才能传家久远。
今天我主要来谈一谈其中的五点:书、早、扫、考、宝。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书</div>
1、 读书是兴家立业的第一要务,也是做人做事的基础。
曾国藩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为了两件事,第一是进德,懂道理。道理从哪里来呢?普通人说话之间也有道理,但很多重要的道理是在文字之中,在书中,多读书思考能够让我们懂道理。第二是修业,提高专业水平。
2、读书让我们没时间,没机会去接触坏人,干坏事。
从正向讲读书能进德修业大家都知道,从另一个方面讲,过去是不是读书的料并不重要,能读的就去考取功名,为国家做贡献,当个好官,光宗耀祖。要是好人家,即使儿子不是读书的那块料也必须让他要读书。子弟们早晚沉醉在书籍中,自会有所收益,且来不及干其他行为不轨之事。这样,子弟们就没有时间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与小人为伍,去为非作歹了。
3、读书是一个人独处的最好方式
古人告诉我们要:俭言语,俭郊游,俭思虑,俭嗜欲。俭于言语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俭于嗜欲则聚精气神,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
4、诗书继世长
曾国藩家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可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读书更多的是让我们修身养性,是要让子孙一代代传承读书的好习惯。
《钱氏家训》有一条对后代影响深远:“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曾、钱两家把读书定为家训一代代传承也不是无道理的。
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个传统直到近代中断。如今钱镠子孙如今已有数百万之众,且代有名人,如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等。这跟钱氏家族的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是分不开的。
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家族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这就是曾氏家族“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大的收获。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早</div>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首先,早起在一天的时间上要更多些。早起能比别人借更多的天光,借更多的太阳的亮光来做更多的事情。
其次,早起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还是一个气象问题。俗语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早上起得早,整个给人一种光彩照人的感觉,这就是三光;而晚起的话,就会慌慌张张,感觉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完一样,这就是三慌。一个人一大早就精精神神的去面对这个世界,这说明这家人的阳气是充沛的,自然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都要高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扫</div>
早起之后干什么呢?扫就是扫地、扫院子,把不干净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清洁整理。为什么“扫”是一个重要的家训?因为这是一个清洁整理的过程,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把家里打扫干净,看着干净整洁的家心情自然好。如果我们的家里乱七八糟,脏脏兮兮的,肯定会招人厌烦,更会影响心情。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古代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成大事,先把小事做好。
第二,把自己的内心清洁整理一遍。扫是一个清洁的过程,清洁的看起来是院子,同时清洁的还有我们自己的内心,把自己内心的私心杂念,乱七八糟的念头都给扫光了。然后以一种比较纯洁的,正能量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清朝朱用纯的《朱子家训》里有这样一句话:“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跟曾国藩的家训如出一辙。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考</div>考就是敬祖宗。
中国古代讲究尊祖敬宗,因为中国人的人生是链条式的,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人既是儿子,也是爸爸,既是孙子也是爷爷,人生是在一个链条中得以完成,得以实现的。
我们每个人的作用就是要把祖上好的传统给传承和延续下去。如果祖宗没有好传统,那就创造一些属于祖先的好传统作为家训,然后对子孙后代进行教育和传承。其实这就是借助祖先的光辉来更好的引导下一代,所以我们要尊祖,要重视血脉发展和精神发展。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宝</div></h3><h3> </h3><h3>宝就是邻里关系,跟邻居乡亲要相处好。</h3><h3> </h3><h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真正能够对人的一些缓急之事提供帮助的,或者是捣乱的,主要以邻居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邻居是比较固定的,在古代大家世世代代大都居住在同一个乡村,所以邻里关系也是一宝,对待邻里关系要懂得谦让与宽容,所以我们常说德不孤必有邻。</h3><h3> </h3><h3>关于谦让,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老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氏为邻,吴家越界占用,于是引起两家纷争,于是告到官府。张英家人便修书一封送给在京城当官的张英,请示定夺。</h3><h3> </h3><h3>张英提笔批诗一首寄归。诗云:“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言恳意切,情操高古。家人接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六尺巷”的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也告诉我们要跟邻里和睦相处,有好的邻居即是一宝。</h3><h3> </h3><h3>曾国藩治家“八字决”特别接地气。今天我们依然在学习曾国藩的耕读传家,一边种田一边读书,培养子孙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正因为有了良好的家规家训,一个家族才能绵延下去,子孙才能走正道。</h3><h3> </h3><h3>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告诉我们传承好家风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h3><h3> </h3><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之二:文学课</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1、茶道有道</font></b></h1><h3><br></h3><h3>讲课人:史巧云</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茶与文学的关系</div>古代传说神农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唐代茶成举国之饮,是因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写的茶诗,对茶文化的传播起推波助澜作用。
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最脍炙人口。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近代赵朴初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写出禅茶一味的境界。
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书《茶经》,由他提倡的茶道出现。其人被誉为古代茶圣。
有个实例很有意思,我给一朋友读余秋雨的《普洱茶品鉴》,听完改变他多年的喝茶习惯。可见,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普洱茶品鉴》中写道:
很多人初喝普洱茶,总有一点障碍。障碍来自对比。猛然遇到了普洱茶。喝一口,有种陈旧的味道。让试图深入的茶客扭身而走。他重新回头,找懂行人,喝正经的普洱茶。这一度犹豫的茶客很快就再也放不下。</h3><h3>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功效。想当年,最大的负担便是越来越肥硕的身体。乾隆皇帝喝了这种让自己轻松的棕色茎叶,《茶经》中没查明白,据说还写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红楼梦》写到,什么人吃多了,就有人劝“该焖些普洱茶喝”。
宫廷回忆录里提到:“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因为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其次,是口味。那一种,是三分甘草、三分沉香、二分当归、二分冬枣用文火熬了三个时辰后在一箭之遥处闻到的药香。</h3><h3>
三,普洱茶的“核心机密”是什么?那就是发酵。这时,反倒是看上去蓬头垢面的普洱茶越来越光鲜,原来的不洁不净,经过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转化,反而变成了大洁大净。
(二)文化助推茶业成功营销的典型案例
2005年前,云南人多数没听说过普洱茶,他们当时习惯喝滇绿。一个“马帮进京”的事件改变了一切。</h3><h3>
这里面又有一个故事了。云南省团委一干部去北京开会,北京一领导说“小伙子,你们云南的普洱茶很好啊。”“什么叫普洱茶?”他特蒙。了解后才知道普洱茶曾是贡茶,在清代“名重京师”。现代最早对普洱茶保健功能进行全面研究的居然是法国,1986年,法国国立健康和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发表研究成果,称云南沱茶(熟茶)对人体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项研究被列入法国医学大词典中。从1986年至1998年期间,普洱茶(熟茶)分别在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4次获世界食品金奖。</h3><h3>
2005年,云南策划了再现马帮进京的活动。当年3月从云南出发,10月到达北京,全国各大主要媒体全程进行跟踪报道,真的是普洱茶界的大party,使普洱茶一下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到了2006年,普洱茶市场开始有大规模的资本进入,普洱茶一下子被炒作起来。后来普洱茶的江湖波澜壮阔。
这是一个文化助推茶业营销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茶的种类和作用制作工艺</div>中国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类。我作一个比喻,苹果直接吃类似绿茶工艺,切开氧化后类似青茶的工艺,继续氧化就类似红茶的工艺,发酵成酵素类似黑茶工艺。只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有渥堆工艺的都叫黑茶,如湖南的安化黑茶、云南普洱熟茶、湖北老青砖、泾阳茯砖、广西六堡茶等。
<br></h3> <h3><br></h3><h1><b><font color="#b04fbb">2、走进边城,走进沈从文</font></b></h1><h3>
讲课人:秦锦屏
沈从文的《边城》之所以让大家津津乐道,让人喜欢,让人记住它,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翠翠这样一个人物。在沈从文的笔下,还塑造了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把这些女性形象归纳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她们是有共性的。
我们看看沈从文的婚姻,他的妻子张兆和当时是名门之后、是才女,沈从文可以说是用一种死缠烂打的方式来把她追求到手的。“死缠烂打”这个词虽然是对他的一种贬低,但当时他确实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女神,想尽了一切办法,动用了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来追求到她的。可惜结果却并不是像童话故事中所写的那样,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相反,沈从文从此险入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孤独之中。因为他那么努力的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后,却发现自己走不进女神的世界,女神也走不进他的世界。
孤独让他产生了文学的爆发力,他开始书写《边城》等等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女主角个个个性鲜明。他对她们用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是“有小兽一样的气息”。这种气息是指女孩子身上原生态的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自然迸发出的青春活力气息,而这个气息恰恰是他初见张兆和时,张兆和给他的那一种感染力!
由此可见,沈从文一生都在追寻他梦中的情人,他把这种感慨付诸于笔端。当行伍出生的沈从文到北京去做北漂的时候,他也有吃不上饭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郁达夫救了他;当他的第一篇文章没有途径发表时,是徐志摩帮了他。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他的作品得以问世,但是他内心的孤寂却无处排解,于是他选择用纸和笔来书写和宣泄。他一封封寄给爱人张兆和的信,表达的是自己对理想中爱人的追求,他甚至是沉浸于写信的快乐之中,而忘记了自己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沈从文去世以后,张兆和重新来翻看沈从文作品时,她才惊觉,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人。所以说孤独造就了沈从文,孤独成就了他。
他一辈子都是在追寻永远得不到的那个彼岸的、美好的神。所以他的作品有人称为“家门孝子”。在文学圈,对乡土文学有两种态度,凡是把家乡的人和事写得特别美的,我们称为“家门孝子”,他是在为家乡竖碑立传、为自己的家族甚至为自己的一片乡土竖碑立传;还有一种专门写故乡的丑陋与粗鄙不堪,这种我们称为“家门逆子”,比如莫言。莫言虽然写作才能很了不起,他魔幻主义式的泥沙俱下让别人觉得他的作品非常棒、非常经典,但是他获诺贝尔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莫言先生用他非常优秀的笔,写出了中国人猪圈一般的生活。”我不知道当你看到给莫言作品这样的颁奖词时作何感想。
我们再看看这个“家门孝子”一辈子在追寻爱,不被理解,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来。作品中的那些女性,无论是自己主动的去接近山水,在山水的陶冶之中慢慢成长、慢慢感悟、慢慢懂事的翠翠,还是对自我生命完全没有觉醒顺从的童养媳,或者是那种野性的、大胆的追求爱情的寡妇,她们全部都浸润着家乡的风物、家乡的情韵,但她们永远都是孤独者。
在看《边城》时,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作家,同样也是写一种等待,她就是琼瑶。你们可能会觉得怎么把沈从文和琼瑶这样的作家连在一起?我们来比较一下:在《边城》里面,翠翠同时被两个男人所追求,大老和二老两兄弟,但是最终翠翠选择了二老,选择了安静地等待,也许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
在琼瑶的一篇小说《婉君》中,也塑造了婉君作为一个童养媳嫁到这个家庭之中,他本应该跟大哥结婚,因为大哥身体有病却跟二哥拜了堂,但是又因为跟三哥的年龄相仿,和三哥是青梅竹马。他被三个男生爱过,又被三个男生互相挤兑过,最终抛弃。她一个人在庭院深深处扫落叶,也在等待,但没有一个人归来!
同样是写爱和等待,沈从文的等待,具有无限的魅力,是有希望的。而琼瑶的等待是无限的悲怆。
一个好的作家,如果他不能够给你的未来以期许,要这样的作家有何用?他在跟你讲述苦难的时候,一定要有未来和指向的。文学的功能恰恰就是在这里,它是温润人心,让人变得柔软起来的。
文学从来不会改变世界,但是它却像春雨一样慢慢的浸润着世界。这是我读沈从文以及他的《边城》,从中感受到的情感美的魅力。
另外,《边城》中有一些叙述是非常棒的,比如说一开头,他就跟你讲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在什么位置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这是一个线性。比如翠翠在岸上偷听到了别人的谈话,其实她不是有意偷听,无意偷听到了别人讲述男女之间的事情时,翠翠一下子初懂人事。这个时候从水里浮过来的二老拖着一个白鸭过来的时候,他让翠翠到楼上去坐,翠翠就误会这是一句风情话,骂了他一句,“悖时砍脑壳的!”这一骂呢恰恰印证了翠翠的可爱。<br></h3><h3><br></h3><h3>讲到这里我还要说说沈从文的一个学生,大家也是非常熟悉他的,他叫汪曾祺。我觉得学沈从文学得最像的是汪曾祺,但最不像的也是汪曾祺。沈从文在写情的时候写得非常单纯、非常安静、非常温暖,有的情貌似写得很污浊,但却是最长情的情。比如沈从文在笔下写那些娼妓们,他讲的是“娼亦有道”,就是说做娼妇也是有她们的规矩的,这样的行业都有个“道”在里面。
为什么说汪曾祺最像他又最不像他呢?汪曾祺有特别著名的两篇小说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受戒》,讲的是一个小和尚马上要去剃度了,跟他青梅竹马长大的姑娘小英子,他们两个之间有一种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的那种情愫。汪曾祺笔下的和尚全是花和尚,吃酒,吃肉,百无禁忌,但是他的作品名称却叫《受戒》。
妙就妙在这里,在这一点上他跟沈从文是非常相似的。写作的笔法不一样,投射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沈从文写的是湘西至纯至美的人性,它是正面去写的;汪曾祺是反面来写的,就像阴面和阳面,最终都表明了至纯至性。
沈从文有很落魄的时候,没饭吃时,他就到饭店里面混饭吃,吃霸王餐写欠条。但是汪曾祺从小生活条件非常好,汪曾祺第一次真正体验苦难是在被划成右派之后。他下放到农村,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到田园的时候,他在那一瞬间真正读懂了沈从文。
汪曾祺还有一个小说,叫《陈小手》。陈小手是一个妇产科医生。这个妇产科医生有特别小的一双手,这双手让他成为妇产科医生的翘楚。当妇人难产时,很多产婆都没有办法解决时,会请陈小手来直接用手去为妇人接生,他屡屡都能够成功。因此他得了“陈小手”这么一个雅号,但是一般人不愿意找他,谁愿意自家的娘子让一个男医生来接生呢?
有一个军阀,他的老婆长得又比较胖,怀了一个小子就是生不出来,于是就去派人把陈小手给请过来,在陈小手的帮助下,孩子顺利生出来了。这个军阀非常高兴说“我要请你吃饭,我还要给你赏钱”,然后把饭吃好了赏钱给他了,陈小手刚跨上马背准备回家,这个军阀就从后面拿出手枪来,“啪”的一枪把他打死了。
这个军阀说了一句话,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去乱摸啊。最后一句话妙之又妙,说明军阀心里觉得蛮委屈的。他的文章就在这里收住了,我每每看到这里的时候,那个毛孔都会竖起来。
一个好的作家,他给你永远不是泥沙俱下的那样一种快活感,而是节制。
<br></h3> <h3></h3><h1><b><font color="#b04fbb">3、拥抱文学的人生最高贵</font></b><br></h1><h3>
讲课人:顾焕金
每一个人都有文学梦。文学对于人的品质具有浸润、涵养、培育、激发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都无法达到的。有些人把文学看得很高大,非常神秘,显得难以接近。其实文学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就是我们本源的生活,就是我们内心的存在,就是我们感情的展现。
这两天,我们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每一天都会生发出一篇很好的小说,一篇漂亮的散文,甚至无数篇感人的诗作。
文学的高贵都有哪些方面的体现?文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文学能给予我们什么?我们进了这个门口,准备往里迈进的时候,我们想要获得什么?
我认为,文学之于我们每一个人,有以下几大功能。
第一,文学会开启我们的心智。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其实是在一片混沌的世界里。当我们听到妈妈唱的第一首摇篮曲,奶奶在大树下讲的第一个故事,我们的文学启蒙已经开始。文学给我们心智的启蒙非常重要,对这个启蒙接受深刻的人,有可能最后在文学的世界里越走越远,如果接受得浅一点,可能把她作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或多或少的也会在文学世界里找到那种乐趣。
说到文学能够开启我们的心智,大家刚才听到秦锦屏老师讲沈从文。沈从文小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生性顽皮的小家伙。13岁上私塾的时候,有一天他背着书包去上学,半路上改变主意去看戏,还把书包偷偷藏到凤凰山的一个土地庙里,看完戏回来发现书包没了。第二天到了学校,毛老师问他:“你昨天干什么去了”?沈从文满不在乎地说:“看戏去了”,毛老师非常生气,罚他在树下跪了半天,老师跟他说:“一棵大树尚能向上生长,而你却甘作矮人”。毛老师从情感角度出发,对他循循善诱,给他讲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人生道理。从那以后,沈从文开始刻苦读书,慢慢走上了文学之路。他一生写了《边城》、《长河》等大量作品,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之一。
文学无论是对沈从文这样的名家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有着非常关键的启迪作用。这次游学,18岁的黄文海、12岁的戴鋆很有可能在听了吴佳骏老师、秦锦屏老师的讲课之后,会更加爱上文学。 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力量。
第二,文学能稳定性情。一个人的性情有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靠后天来改变。 你喜欢什么,爱好什么,追求什么,这些都会影响你的性情,使其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一旦安静的坐下,翻开一本最喜欢的文学作品,就会完全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尽管你在生活里可能是一个生性好动,甚至是一个非常狂放的人,在面对文学的时候,你可能会立即安静下来,和书里的这个世界融成一体。司马迁作为一个受过苦难的人,为什么能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千古美名? 就是因为在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磨难之后,觉得能够给他心灵安慰,能够给他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支持他把人生的道路走完的是文学。所以他埋头于《史记》的创作当中,为中国的文学史留下了那么多珍贵的文学形象和历史资料。
去年,第二届游学团队中,有个8岁小孩毛子善,开始时他喜欢闹腾,随意插话打断别人,很难安静下来。但是游学回来,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回家之后爱安静地看书,认真地练习唱歌。他的性情发生了完全的变化,变得爱学习,能专注,会思考了。
第三,文学还有着疗伤和滋养心灵的作用。人在痛苦挣扎的时候,往往能写出好诗,这是为什么?因为文学对我们的心灵有治愈的作用。所以当有朋友向我诉说烦恼,寻求帮助时,我会根据他们的情况推荐一些好书。好好看一段时间的书,他们就很快走出心灵的困境,找到改变的途径。 文学虽然不能完全地改变社会,但是会让人去认知、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也给人提供改变的力量。
鲁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为什么好好的医生不当,而投身于文学。就是因为他看到中华民族那种麻木的状态,当时中国需要的不是一堆治愈病人身体的药,而是需要一剂治疗思想、精神、心灵疾病的良药,需要有人用文学之板砖去敲击,用文学之良药去唤醒,用文学之利刃去解剖。
第四,文学滋生想象。和一般人相比,文学家比别人多了一双看世界,看人生,包括看自己的眼睛,也比别人多了一副洞察世事的形象思维和理性思辨的头脑。
想象力每个人都有,就是如何运用的问题。吴佳骏老师在讲课里有一句很有想象张力的表述:他心狂跳得把衬衣的第二颗纽扣崩开了。这个想象的冲击力有多大?一颗狂跳的心脏能够把第二颗纽扣崩开,这种想象虽夸张却能让读者迅速接受。想象是可以连带的,又是能互相激发的。我们的诗人往往是从一个物象的东西跨越到意象的世界,靠的就是想象力。很多影响我们的小说家,通过描写一个典型人物的故事,能够辐射到一群人,一个社会。我们的散文家也能凭着想象,通过他笔下对情、景、物、人的描绘,来挖掘这其中内在的美。
第五,文学有助于营造家庭的良好的氛围。 我们看到很多的文学家,包括我们的秦锦屏老师,当她带孩子的时候,她会从文学的角度引导、熏陶孩子,还能从孩子的语言当中捕捉到文学的形象和创作的动力。她写的很多诗,都是儿子说出来的话,孩子的话成了诗的导火索和切入点。我觉得这种相互之间的激发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对孩子的引领作用也非常大。
我一生受益于文学。在初中念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个你最敬爱的人,我当时就写了一个在农村每天挎着篮子拾粪的老太太,无论是刮风下雨,每天都能看到她弯腰低头劳作的身影,每年都是队里拾肥最多的标兵。由于这篇作文写得真实、动情、朴素,得了95分,全校第一名。就是这篇作文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导致我人生的几个难忘经历,都和文学有关。高中毕业后,因为写稿子、出板报、办广播,被领导看中,选为农场通信员;由于撰写征兵宣传稿件,被部队招兵的同志看中,应征入伍;入伍后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歌词等文艺作品,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被团首长直接推荐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被北京大学外语系录取。为了实现我的文学梦,我找到师首长,要求帮助协调改换专业,哪怕是到一般的高校能学中文就行,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调整到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回到边防部队,为了改变所在团宣传工作薄弱的状况,一年之内我发表了近30篇文艺作品,由此荣立三等功;后来又被解放军政治学院选调进京,从事文学鉴赏、文学写作及文艺理论的教学,成为当时全军最年轻的文化教员。此后,无论是在国防大学,还是转业到地方,都以文学写作为使命,发表并出版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游记、文艺评论、诗歌、散文、歌词等文艺作品和专辑,并走上了文学艺术的组织和领导岗位。
我就是这样踩着文学的肩膀一路走过来,虽然谈不上辉煌,但我人生的文学收获还是丰硕的。在这条道路上,虽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但获得了我人生最真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一旦你把你的每一篇作品都变为铅字的时候,你会收获快乐、踏实、自信的力量,会坚定你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即使我们成为不了作家,也会是一个精神世界十分丰富和高贵的人。
文学的高贵在于人格的高贵,思想的高贵,情感的高贵,灵魂的高贵。让我们拥抱文学,拥抱高贵的人生!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