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本《路遥传》是我去年六月份用华为阅读读完的。当时我被路遥先生为实现梦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决定写一篇路遥先生的简介书评。于是,我立马拟好了标题,写了个开头,然后将书中的插图逐一保存到美篇,可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过去了。前不久,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重读了一遍路遥先生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我想,是时候完成这篇搁浅了一年多的简介书评了。</h3><h3><br></h3><h3>书评比较长,不喜欢读文的朋友可以听听歌,看看小视频,点个赞,说说你对路遥的印象,又或者随便聊点什么。</h3><h3><br></h3><h3>本文配曲是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的片尾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小视频也节选自该剧。<br></h3><h3></h3> <h5><font color="#808080"><b>(温馨提示:点击右下角的箭头,可以全屏观看)</b></font></h5> <h3>《神仙挡不住人想人》歌词</h3><h3> 山 挡不住<br></h3><h3> 挡不住 挡不住 挡不住云彩</h3><h3> 神仙 挡不住</h3><h3> 挡不住 挡不住 挡不住人想人</h3><h3> 神仙 挡不住</h3><h3> 挡不住 挡不住 挡不住人想人</h3><h3> 羊啦肚子 手巾呦三道道蓝</h3><h3> 咱们见啦面 那容易</h3><h3> 哎呀拉话话难</h3><h3> 一个在那山上呦</h3><h3> 一个在呀沟咱们拉不上那话儿</h3><h3> 哎呀招一招哟手</h3><h3> 啦见那村村</h3><h3> 哟不见呀人</h3><h3> 我的泪格蛋蛋抛在</h3><h3> 哎呀沙蒿蒿林</h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篇小说广播剧《人生》乘着声波的翅膀,进入千家万户,陕西黄土地上的路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当代作家。农村青年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后来的人生选择,一时成为公众的热门话题。<div><br></div><h3>几年以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数月,再次掀起了路遥热。主人公孙少安和孙少平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亿万听众。直到今天,这两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依然感动着无数的读者。</h3> <h3>那么,是怎样的经历,让路遥对人生的苦难有着如此深邃的思考呢?路遥是在怎样的心境和环境中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呢?路遥的忘年交、来自陕西洛川的厚夫所著的《路遥传》为我们揭开了谜底。</h3> <h3>厚夫,本名梁向阳,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家协会主席。</h3> <h5><b><font color="#808080">厚夫和他所著的《路遥传》</font></b></h5> 路遥比厚夫大十六岁。厚夫的外公——一名正直的转业老军人,和路遥是忘年交,因此,路遥生前对厚夫非常照顾,就连厚夫到延安大学任教,也是路遥极力推荐的结果。<div><br></div><h3>厚夫正式产生撰写《路遥传》的念头,是在2002年路遥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后来,厚夫利用参与筹建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的机会,有意识地搜集了路遥的各种资料,给日后为路遥立传做准备。</h3>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长期的资料准备,2010年寒假,厚夫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动笔写作路遥传,为了体验路遥当年创作的艰辛,厚夫坚持用手写的方式完成稿件。2015年1月,厚夫的《路遥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font></h3> <h5><b style=""><font color="#808080">路遥(1949.12.2~1992.11.17),中国当代作家。</font></b></h5> <h3><font color="#010101">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从路遥贫苦的童年写起,忠实地记录了路遥的人生轨迹,重点突出在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期间,路遥生活的艰辛以及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h1>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路遥出生的窑洞</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贫苦的童年🍀🍀</h1> <h3>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在陕北绥德专区清涧县石嘴驿镇王家堡村,那年父亲王玉宽二十二岁,母亲马芝兰才十八岁。爷爷给起了个小名叫<b>wei</b>(读四声)。直到1958年春天,上小学后,他才有了正式的名字——王卫国。<br></h3><h3><br></h3><h3>卫国出生以后,他的母亲又接二连三生育了五男三女。因为人口太多,家庭实在太过贫穷,1957年深秋,卫国虚岁九岁时,王玉宽带着卫国,徒步去大伯家。一路上,饿了,嚼几口干粮;渴了,趴到路边喝几口泉水;累了,随便找个阴凉处歇歇脚。</h3><h3><br></h3><h3>两天后,他们到达一百六七十华里外的延川郭家沟村,王玉宽将卫国过继给了膝下无孩的大伯王玉德。大伯家里也不宽裕,但至少可以供他上学。也正是为了上学,小卫国心甘情愿过继给大伯和伯母当儿子。</h3><h3><i><b><br></b></i></h3><h3>正是这样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家庭,形成王卫国既理性又敏感的性格,他年纪虽小,<b>却拥有为了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强大自控能力,又永不服输,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而这种特殊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人生走向。</b></h3><h3><br></h3><h3>1958年,王卫国在大伯家附近的延川县马家店小学读一年级。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1961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城关小学高小部。</h3><h3><br></h3><h3>王卫国上城关小学期间,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贫瘠的陕北农村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王卫国的伙食多数是就着酸菜吃冷糠丸子。1963年,家里实在穷的没办法,伯母拄着打狗棍去邻县村庄要饭,供卫国上学。</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1964年学生运动会合影中的路遥(后排左起第二)</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强的少年🍀🍀</h1> <h3>年少的卫国,因为物质条件太贫乏,想在同学中间出人头地,就只能靠精神食粮。他时常穿梭于县文化馆和新华书店,通过阅读获得许多新鲜的知识,因而成功地获取同学们的关注,他也因此深深地爱上了阅读。</h3> <h3><font color="#010101">1963年秋,好不容易熬到了卫国小学毕业,大伯说什么也不让卫国继续升学。倔强的卫国却说,即使以后不读书,也要参加升学考试,证明自己在学校努力过。结果,延川中学在一千名学生中仅招收一百名初一学生,卫国考了个全县第二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可是,卫国一心要上学,大伯家里又实在凑不出报名费,卫国接受村民的建议,找到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俊宽寻求支持。刘俊宽非常仗义,到处想办法,为卫国筹到了学费,卫国顺利升上了延川中学。</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少年时代的路遥(14岁左右)</font></b></h5> <h3>延川中学的伙食就像《平凡的世界》中描述的一样,<i style="font-weight: bold;">主食也是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高粱面馍,白、黄、黑三种颜色就表明了三种身份,</i><b><i>学生们戏称叫“欧洲、亚洲和非洲”。不用说,王卫国更是以吃“非洲”的为主。他交不起每月四五块钱的伙食费,有时甚至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吃不起。就这样勉强的伙食维持,也还是要好的同学凑给的。</i></b></h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卫国重文轻理<b style="font-style: italic;">,</b>上课时经常看小说,幸运的是,他的班主任老师很宽容,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开导王卫国<b style="font-style: italic;">:“你不爱学数学,我很理解,你对文学感兴趣就应该下工夫学,不要荒废时间。”</b><div><b style="font-style: italic;"><br></b></div><h3>就这样,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开阔了卫国的眼界,王卫国的作文水平也渐渐在年级里面崭露头角,为他以后成为作家奠定了文学基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胜的青年🍀🍀</h1> <h3><font color="#010101">1966年夏,王卫国在陕西省初中升中专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学校。卫国原以为从此以后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国家粮”,不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全国所有大专院校的招生无限期停止,所有毕业班留在原校就地闹革命,即使已经考取大专院校的学生也要返校参加劳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延川中学是全县唯一的全日制中学,是延川全县革命的风暴眼,作为延川中学的佼佼者,王卫国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革命狂欢中去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66年8月,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开始全国性大规模串联。8月18日,王卫国因为在延川中学表现突出,赴京接受了毛*zhu*席的亲自接见。随后,王卫国对文*化*革*命更加狂热,最终担任了本班红卫兵组织“井冈山战斗队”的队长。</font></h3> <h3>1966年11月以后,毛*zhu席接见红wei兵的活动结束,全国各地原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红wei兵运动开始向工厂和农村扩张,上海率先成立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1967年1月,“上海……司令部”夺取上海的党*政大权,这也成为了全国“夺*权”行动的开始。</h3><h3><br></h3><h3>王卫国作为造*反*派活动的活跃分子,担任了延川县造*反*派两大阵营之一,即“延川县红色造*反*派第四野战军”(简称“红四野”)的军长,另一派叫做“延川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简称“红总司”)。</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1969年的路遥</font></b></h5> <h3>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毛*zhu*席的最新指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春风得意的王卫国也在下乡之列,一心想跳出农门的他,不得不卷起铺盖回到郭家沟村去。可是,王卫国并不适合从事纯体力劳动。</h3><h3><br></h3><h3>在养父和大队领导的帮助下,就像《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样,王卫国先后从事了进城“拉大粪”和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一样,业余时间,王卫国也经常去县文化馆读书,去阅览室翻阅报纸,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这个习惯为他以后成为现实主义作家奠定了基础。</h3> <h3>随着运动陷入狂热,“红四野”与“红总司”两派逐渐从文斗升级为武斗,<b style="">最为严重的武斗事件,就是1968年4月17日在县城附近山塬的武斗枪战。当时,延川县的 “红总司 ”聘请当过八路军、时任县财贸部部长白振基任总指挥,“红四野 ”聘请解放战争时曾担任我军骑兵团长、已退</b><b>休在家的老军人白德贵任总指挥,真可谓强将相对。可惜这两名曾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革命”没有认清形势,误以为“内战”又开始了,就又真刀真枪干起来了。</b></h3><h3><br></h3><h3>“红四野”甚至动用了迫击炮,直至闹出来人命——“红总司”总指挥白振基倒在血泊中,双方多位战斗人员死伤,这场闹剧才告结束。</h3><h3><br></h3><h3><b>1968年9月15日,虚龄二十岁的王卫国,在整整两年的革命狂欢与革命闹剧中,用自己的激情和热血,收获了一顶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乌纱帽。</b>可惜,这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反而因为武斗中的“人命案”,几乎影响了“副主任”王卫国的一生。</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路遥和诗人闻频的最早合影(1970年)</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低谷🍀🍀</h1> <h3>文革期间,先后有两万八千名北京知青来到当时的延安地区插队,其中大部分是1969年元月来到各县,王卫国所在的延川县就有两千多名,全部来自海淀区,大部分是清华大学附中的各年级学生。这些知青就包括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著名作家史铁生、淘正等。<br></h3><h3><br></h3><h3>北京女青年林虹也是这一时期来到延川县的,活泼美丽、能歌善舞的林虹和才华出众、长相清秀的王卫国恋爱了。据作者厚夫介绍,林虹和王卫国的相爱也算是各取所需:王卫国想离开农村,北京女知青当然是首选,而林虹想在当地找个靠山,看中了王卫国的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身份。</h3><h3><br></h3><h3>身份其实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它给王卫国带来一些机会。因为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身份,王卫国1969年11月9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1970年,国家首次在知识青年中招工,县上给王卫国一个指标,让他去铜川市“二号信箱”(保密工厂,不公开厂名和地址)当工人。这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一次招工,机会非常难得,但王卫国却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恋人。</b></h3><h3><b><br></b></h3><h3>另一方面,作为“红四野”的领导,武斗时“人命案”和王卫国脱不了干系,他通过参军离开农村的梦想破灭了,还被停职反省。<b>1970年春,全国政治运动进入到整肃造反派、打击造反派的阶段,延川县革委会主任马志亭向王卫国当面宣布:奉上级指示,令他停职反省,交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问题。</b></h3><h3><br></h3><h3>正所谓祸不单行,在王卫国内心最迷茫的时候,通过招工成功回城的初恋女友林虹写来绝交信。在仕途无望和情场失意的双重打击下,王卫国差点就跳水潭轻生了,好在有一位好师友看中了他的文学才华,引领他走出人生的低谷,最终登上了中国文坛,这个伯乐就是“老撅头”诗人曹谷溪。</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路遥和曹谷溪摄于黄河畔</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试牛刀🍀🍀</h1> <h3>这位曹谷溪何许人也?曹谷溪,原名曹国玺,1941年生,陕西清涧县人。高中毕业后因家贫未能参加高考,后被推荐到延川县医院当炊事员。年轻人不安于现状,每天洗锅刷碗后,开始做起了文学梦,时常写写剧本和诗歌投投稿,居然被报纸刊登了。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以“谷溪”笔名创作的民歌体诗歌《老撅头》,被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延河》杂志发表,一举成名。到“文*革”开始时,他已经是贾家坪公社的团委书记了。</h3><h3><br></h3><h3>曹谷溪和王卫国的相识源于“文革”。由于曹谷溪的政治观点属于“红总司”派,在“红四野”造反派们找不到冲击对象时,他们盯上了时任贾家坪公社团委书记的曹谷溪,并把他关押到延川监狱,带头冲击他的,就是“红四野”的“王军长”王卫国。</h3><h3><br></h3><h3>不过,曹谷溪并不记仇,因为读过王卫国在延川县某不定期油印期刊上发表的一首小诗《我老汉走着就想跑》,他反而非常欣赏这位灵气的毛头小伙子,曹谷溪决定帮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h3><h3><b><br></b></h3><h3><b>1970年夏,已是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副组长的曹谷溪,说服了城关公社领导,用了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把王卫国抽到通讯组进行培训,名为培养通讯骨干。可一连干了两期,实在没办法留人了,曹谷溪又与县文教局白军民联系,让王卫国以代理教师的身份,进入文教局成立的“延川县业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搞编剧。</b></h3><h3><b><br></b></h3><h3>就这样,曹谷溪带领王卫国下乡采访,鼓励他写采访稿,将自己的私人藏书借给王卫国阅读,还向各地的刊物推荐王卫国的作品。</h3><h3><br></h3><h3>1971年8月13日,《延安通讯》上发表了曹谷溪推荐的《我老汉走着就想跑》,这也是王卫国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就这样,王卫国的文学之路跨出了第一步,他的文学之梦被点燃了!</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808080">1976年夏,路遥在延大上学时和同班同学合影</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遥问世,再涉爱河🍀🍀</h1><h3><br></h3><h3>在曹谷溪和另几位老师的帮助下,王卫国的文学梦想逐渐成真。</h3><h3><br></h3><h3>1970年的某一天,王卫国又写了两首诗,投稿用的笔名是“缨依红”。正在编辑《延川文化》的县文化馆文学干事吴月光看中了该诗,并将诗歌推荐给刊物总编、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延川县任教的诗人闻频,恰好当天王卫国正在县文化馆。</h3><h3><br></h3><h3>于是,闻频要求面见王卫国,建议他改个笔名,王卫国略加思索便断然写下“路遥”二字。不久,署名“路遥”的《车过南京桥》在《革命文化》刊出。随后,《陕西文艺》1973年创刊号发表了路遥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这是路遥作品第一次正式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h3><h3><br></h3><h3>从此,文学青年路遥取代了革委会副主任王卫国,又一次成为了延川县的名人。</h3><h3><br></h3><h3>爱神此时也开始垂青于他。另一位清华大学附中的初中女生林达,在关庄公社前楼河村插队,后任关庄公社妇女专干,她和路遥的初恋女友林虹从小在一个机关大院长大,关系十分要好。</h3><h3><br></h3><h3>因为林达的文笔突出,曹谷溪将她也调到县通讯组,和路遥一起从事新闻报道,共同的文学爱好,加上曹谷溪经常有意无意给他们制造一起采访学习的机会,路遥和林达慢慢擦出了爱的火花。</h3><h3><br></h3><h3>1973年春节,路遥就带着林达回到郭家沟养父母家里过年,算是确立了两人的恋爱关系。对于这段恋爱,路遥其实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林达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她的父亲是归国华侨,曾任廖承志秘书。</h3><h3><br></h3><h3>事实证明,路遥很有眼光,后来路遥读大学的费用,都是由林达提供的。1978年1月,路遥和林达结束了七年的爱情长跑,在延川县城结婚,1979年11月,女儿路远出生。</h3><h3><br></h3><h3>关于路遥与林达的婚后生活,作者着墨不多。事实上,路遥是位大男子主义者,一心扑在工作上,而林达一直默默地长期支撑着家庭,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女儿,久而久之,自然心有怨言。</h3><h3><br></h3><h3>路遥和林达两人共同的多年好友海波回忆说:<b>我认为路遥和林达的不愉快,主要责任在路遥,而不在林达。当年作为未婚妻时,林达为路遥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路遥最困难的时候和他订婚,为了供路遥上大学,使出了所有的力气;婚后甘当陪衬,勤勉地维持着这个小家庭;路遥去世后,面对许许多多的不理解,始终保持着高贵的沉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林达的支持,路遥不会有如此成就;如果有,也会付出更多艰辛。</b></h3><h3><b><br></b></h3><h3>1992年5月,林达和路遥已经达成了离婚协议,办好了调到北京的手续。半年后,离婚手续尚未办成,路遥就因病去世了。</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808080">1980年左右,路遥和女儿在一起</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圆梦延安大学🍀🍀</h1><h3><br></h3><h3>1973年夏,全国高校普遍恢复招生,路遥正值踌躇满志之际,当然很想去大学深造,他的志愿依次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实行的是推荐选拔制,路遥的文学才华自然不在话下,可是他的造反派头头的经历使他的政审一关很难通过。</h3><h3><br></h3><h3>路遥是延川县的人才,为了他的进一步深造,延川县的领导和有关人员真可谓煞费苦心,连县委书记都亲自出马,为路遥做“保送”工作。路遥接连被数个大学公开拒绝录取之后,县文教局的同志最后决定去延安大学碰碰运气,因为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在1972年曾经见过路遥,了解路遥的情况。</h3><h3><br></h3><h3>在多方努力下,文学青年路遥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延安大学中文系73级的一员,成为延大恢复招生后招收的第一届工农兵学员。</h3><h3><br></h3><h3>路遥在延大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和文学特长:编选出版诗集、创作编写歌剧、组织元旦文艺晚会、邀请文学名人举办文学讲座等等。不到一年,路遥就已经是延大的知名人士了。</h3><h3><b><br></b></h3><h3></h3><h3><b>路遥十分喜欢柳青《创业史》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他懂得如何抓住青春的时光认真读书,更懂得读书与丰富阅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作。</b></h3><h3><br></h3><h3><b></b>路遥入校以后,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一本接一本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有计划有步骤地翻阅图书馆收藏的各种文学期刊和报纸,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弥补知识空白。他的目的很明确: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做准备。</h3><h3><br></h3><h3>路遥还抓住一切机会参加社会上各种与文学有关的活动,1974年冬,路遥来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协助小说组看稿。他工作特别认真,给主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也为他大学毕业以后顺利进入《陕西文艺》工作埋下了重要伏笔。</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1982年,路遥与谷溪、晓雷在一起</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战告捷🍀🍀</h1><h3><br></h3><h3>1976年9月,路遥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分配到《陕西文艺》编辑部工作,担任小说组初审编辑。路遥的工作内容除了选稿,写退稿信等以外,还经常被编辑部派到基层采访,当然,他投入时间最多的还是阅读和文学创作。</h3><h3><br></h3><h3>因为编辑工作比较自由,不用准时坐班,路遥又喜欢晚上看书和写作,因此养成了熬夜的坏习惯,而且他熬夜还喜欢拼命抽烟来提神,这个坏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病逝前。</h3><h3><br></h3><h3>1978年,路遥精心创作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小说的主题不是单纯地歌颂“文化大革命”好,而是反思文革,塑造了一位为制止两派武斗而进行自我牺牲的县委书记,因为题材不符合当时的主流观点,接连被几个刊物退稿。</h3><h3><br></h3><h3>正当路遥还在投稿和退稿中焦虑煎熬时,陕西作家贾平凹、陈忠实、京夫等已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初露锋芒。</h3><h3><br></h3><h3>俗话说:好事多磨。路遥心存最后的一线希望,1980年初,又将稿子托朋友寄给大型杂志——《当代》,并写信告知说,假如这次还是不予刊用,不必退稿,一烧了之就是。没想到这篇稿子被《当代》的编辑刘茵看中了,并且邀约路遥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改稿。</h3><h3><br></h3><h3>1980年5月,路遥来到北京,在《当代》主编秦兆阳的指导下,改稿二十多天,小说比原稿增加了一万多字。《惊心动魄的一幕》终于在《当代》杂志1980年第3期头条刊发,秦兆阳专门题写标题。在秦兆阳的推荐下,《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1979年~1980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尤其是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是新时期陕西作家第一次获奖。就这样,路遥一跃进入全国知名作家的行列。那一年,路遥刚刚三十出头。</h3><h3><br></h3><h3>1981年5月,路遥动身去北京领奖,期间认识了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评委之一王维玲。王维玲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小说季刊》的编辑,长期负责联系陕西作家,曾担任柳青的《创业史》的责任编辑,因此特别注意陕西的获奖作家。这次颁奖会,王维玲和路遥进行了一次长谈,路遥的悟性和韧劲给王维玲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于是,王代表中国青年出版社向路遥约稿,路遥深受感动,一口应允。</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路遥和贾平凹、陈忠实等在一起</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炮而红🍀🍀</h1><h3><br></h3><h3>路遥之所以敢一口应允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是因为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创作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而且已经写好了初稿,只是他自己还不太满意。这部作品就是让路遥名声大噪的《人生》,小说的原名是《生活的乐章》。</h3><h3><br></h3><h3>从北京的颁奖会回来之后,路遥在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举行的“祝贺我省文学作品获奖者茶话会”上做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发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作家的理解<b>“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和全体劳动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劳动才能变得更有价值”。</b>这一理念从此一直贯穿他的作品始终。</h3><h3><br></h3><h3>《人生》的男主角高加林,还有《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很多读者认为他们的原型就是路遥,其实是他的三弟王天乐。</h3><h3><br></h3><h3>路遥从小过继给了大伯家,后来千辛万苦跳出了农门,但是他没有撇下亲生父母那边的弟弟妹妹,其中他最想帮助的就是读了高中的三弟王天乐。三弟高中毕业以后,在家乡教了一年书,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他感觉在农村没有前途,随后就到延安城里闯荡,像孙少平一样,刚开始只能干些背石头揽工的活儿。</h3><h3><br></h3><h3>为了帮助王天乐彻底跳出农门,路遥想尽了一切办法,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终于,1980年秋天,王天乐被招到了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当采煤工人,后来调到延安报社当记者,再调到《陕西日报》当记者。</h3><h3><br></h3><h3>王天乐既是路遥的弟弟,也是路遥最知心的朋友,后来在路遥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过程中,给予了路遥极大的帮助。《平凡的世界》闻名于世之后,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扉页写着: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此是后话,暂且不提。</h3><h3><br></h3><h3>在路遥改变王天乐命运的同时,王天乐的经历也给路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正是从王天乐的经历中,路遥开始思考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况下农村年轻人的出路问题。《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奔波和思考中逐渐成型的。</h3><h3><br></h3><h3><b>1981年7月,路遥告别妻女,远赴延安地区的甘泉县,准备一鼓作气,创作已经反复酝酿、几易其稿的《人生》</b>(当时的标题叫《生活的乐章》)。</h3><h3><b><br></b></h3><h3>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忆当时的情景:<b>“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b><b>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寻‘无常’。</b><b>”</b></h3><h3><b><br></b></h3><h3>初稿完成之后,路遥专门去铜川煤矿给弟弟王天乐念了一遍,回到西安呆了半个月,又到咸阳,改了第二稿。最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稿子寄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王维玲,王维玲对稿子大为赞赏,回信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h3><h3><br></h3><h3>1981年12月,路遥应邀来到北京改稿。十天左右,改稿结束,路遥返回西安《延河》编辑部继续上班。这次路遥交稿以后,王维玲非常满意,除了小说的标题,路遥一时也想不到合适的题目。直到1982年1月底,王维玲注意到小说的引言是柳青《创业史》的一段话,开头的两个字就是“人生”。用“人生”作为标题,既切题、明快、又好记。他的提议得到了编辑们的一致认可,路遥收信得知后也很高兴。</h3><h3><br></h3><h3>这样一部上佳的作品,王维玲非常重视,想在出版之前先在一家有影响的刊物上作为重点稿件推出,于是联系了《收获》编辑郭卓,向她隆重推荐《人生》。《人生》很快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位置刊发。</h3><h3><br></h3><h3>果不其然,《人生》很快火遍全国。中国青年出版社趁热打铁,在1982年11月份推出《人生》单行本。<b>这个单行本首次印刷十三万册,上市不久就脱销。第二版印了十二万五千册,一年后又印了七千二百册,总印数为二十五万七千二百册。单行本《人生》给不断升温的《人生》热增添了一把旺火。</b></h3><h3><b><br></b></h3><h3>1983年,《人生》热继续发酵。3月中旬,《人生》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1981~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进一步确立了路遥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地位。接下来的几年,《人生》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电影等,均获得巨大成功。</h3><h3></h3><h3><b><br></b></h3><h3>路遥因为《人生》的火爆一炮而红,不久成功转型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2年6月,作协还分给他一套五六十平方的两室一厅单元房。路遥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从此以后,路遥开始了“早晨从中午开始”的工作方式。</h3><h3><br></h3><h3>王维玲也因此更加看重路遥,再次向他约稿,希望路遥继续投入创作,早日写出《人生》的下部。不过,路遥志不在此,他想另外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能流传于世的长篇小说。</h3><h3><br></h3><h3>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人红是非多”,路遥红了以后还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小插曲。比如有人告状,说路遥曾在文革武斗期间打过人,还闹出了人命案,给路遥带来了不少烦恼。好在,当时的政策是“初中生犯错不追究,高中生记入档案”,这事才算慢慢平息了。</h3> <h5><b><font color="#808080">1982年,路遥与刘艺、刘阳河、高建群、曹谷溪在延安</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808080">路遥在铜川煤矿</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攀高峰🍀🍀</h1><h3><br></h3><h3>《人生》走红以后,许多人认为这是路遥无法逾越的一个高度。可是,那时路遥还不到三十五岁,他暗下决心,必须跨越《人生》这个横杆。</h3><h3><br></h3><h3>其实早在二十岁左右,路遥就有过一个念头:<b>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b></h3><h3><br></h3><h3>可要完成这个梦想谈何容易啊!路遥自己也明白,<b>长篇小说尤其是多卷小说的创作,既需要文学才情,更需要不懈的坚持;既需要合适的创作技巧,也需要合理的体裁,它应该是一位作家才胆力识与意志力的综合体现。</b></h3><h3><b><br></b></h3><h3>为了坚定信念,1983年,路遥决定去他心目中的圣地——陕北北部的毛乌素沙漠誓师,告别过去,开启未来:<b>“就让人们忘掉你吧,让人们说你已经才思枯竭。你要像消失在沙漠里一样从文学界消失,重返人民大众的生活,成为他们间最普通的一员。要忘掉你写过《人生》,忘掉你得过奖,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从今往后你仍然一无所有,就像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理……”</b><b></b></h3><h3><b><br></b></h3><h3>之后,路遥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长篇小说的准备中去了。路遥准备创作的是一部全景式反映从1975年之后中国城乡社会近十年变迁的史诗性小说——《走向大世界》,也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平凡的世界》。</h3><h3><br></h3><h3>为了实现心中的宏愿,路遥做了大量扎实而认真的准备工作:首先,阅读中外长篇小说,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如读了三遍《红楼梦》、七遍《创业史》,还有《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等;其次,路遥还阅读了大量的杂书,包括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著作等等,还有,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知识型的小册子,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等等……</h3><h3><br></h3><h3>随后,路遥开始准备社会历史背景的原始资料:逐年逐月逐日查阅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和《延安报》合订本,一页一页地翻看,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一些他认为有用的东西,这项工作又花费了他几个月的时间。</h3><h3><br></h3><h3>室内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路遥返回陕北故乡,走向了社会,去实践中体验生活:乡镇农村、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只要能接触到的,他都竭力去接触,深入了解各自的生活。</h3> <h3>路遥在闭门读书和体验生活期间,有意识地停止了对文坛的关注,婉言谢绝了文学杂志的笔会邀请和相关的社会活动。1984年底,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作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路遥是被选举出来的陕西作家代表,这是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机会,他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h3><h3><br></h3><h3>到1984年底,路遥构思好小说整体的基本框架之后,找到已经在延安报社工作的王天乐,拉上他一起坐火车去到兰州的一个宾馆里,两人将小说的地貌地形、人物关系、活动地域等画在稿纸上,并讨论了各个角色在事件中的发展走向等等。他们共花了十五天的时间,完成了小说的最初草图。返回西安以后,路遥再反复推敲和精心补充了一些材料。</h3><h3><br></h3><h3>1985年秋,路遥带着两大箱资料和书籍,以及几十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到铜川矿务局下辖的陈家山煤矿矿医院,正式进行酝酿三年之久的长篇小说《走向大世界》(共三部)第一部的创作攻坚阶段。</h3><h3><br></h3><h3><b>路遥把带来的资料全部从箱子里拿出来,分类摆满桌面,只留够放下两只胳膊写东西的地方。一些次要的资料因桌面上摆不下,就放在窗台上,柜头上,甚至沙发上。事实上,正因为有着充分而扎实的资料准备工作,路遥在创作淤滞之时,能很快地随手找到它们,并迅速利用这些资料打开思路或补充背景材料。</b></h3><h3><b><br></b></h3><h3>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又艰辛的创作,1985年12月上旬,路遥终于完成了第一部的初稿。与家人短暂团聚之后,1986年春节过后,路遥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修改和抄写《走向大世界》第一部第二稿的工作。</h3><h3><br></h3><h3>和上次一样,路遥还是对小说的名字不太满意,便给小说起了几十个备选名字,然后打电话和西安市文联的主编、诗人子页商量,子页看了以后,脱口而出:“叫《平凡的世界》怎么样?” 于是,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就有了这个高度概括力又大气平稳的名字。</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1986年,路遥与贾平凹、白描、和谷在一起</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路遥在家乡延川县的文学讲座现场</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波三折🍀🍀</h1><h3><br></h3><h3>1986年初夏,路遥满怀期待地将他的宝贝书稿——厚厚的二十本稿纸再次交给了《当代》编辑部,希望这次和《人生》一样,可以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没想到,青年编辑周昌义拿到路遥的手稿之后,看了一半便没了兴致。作家出版社的另一位编辑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将稿子退回来了。</h3><h3><br></h3><h3>原来,路遥蛰伏的几年时间,社会的文学潮流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流行的是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表现手法,作家强调创作的潜意识性、非理性,表现人的原始性,总之,路遥这种老一套的“恋土派”不吃香了。</h3><h3><br></h3><h3><b>好在这个世界上终于有识“货”之人。诗人子页得知这部小说还没找到婆家时,主动给花城出版社总编辑、诗人李士非打电话推荐。与此同时,旅京的陕籍评论家李炳银也向《花城》推荐了此稿。</b></h3><h3><b><br></b></h3><h3><b>与此同时,正在西安组稿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青年编辑李金玉,注意到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她在5月份又一次来到西安,特意在陕西作协停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b><b>,</b>路遥被她的真诚所感动,决定将稿子交付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可是,出版公司的领导并不看好这部小说。</h3><h3><br></h3><h3>在李金玉的不懈坚持下,1986年8月份,路遥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正式签订出版合同。这样,《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在1986年11月由《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同时,12月份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一版。</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1987年夏,路遥、李凤杰等人在宝鸡市文联</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忘初心🍀🍀</h1><h3><br></h3><h3>《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经历一波三折以后,终于顺利出版了,果然不出路遥所料,市场反应平平。路遥心里也清楚,这只是第一部,小说角色的性格还在塑造中,剧情发展还没有充分展开,因此,作品对读者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路遥已经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他对此并不在意,他正憋着一股劲,想早日将完整的作品呈现给读者。</h3><h3><br></h3><h3>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发表刚刚有了眉目,路遥就和王天乐去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体验生活;随后又去了西北工业大学,了解大学的教学生活和课程安排等;甚至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他们趁省委书记一家外出、家里只有保姆的时候,去省委书记家里了解日常生活的细节;这些现场体验和生活素材,后来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h3><h3><br></h3><h3>准备好资料以后,1986年7月,路遥背起行囊,到陕北延安地区吴起县武装部的小院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去了。在路遥看来,第二部对全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部因是有节制的创作,不可能制造巨大的高潮。而第二部应该是桥梁,应该在正面展开激烈的冲突,第二部创作是一场决定胜负的攻坚战,无论如何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h3><h3><br></h3><h3>路遥多年来养成晚上熬夜、中午起床的习惯,早晨从中午开始。日夜颠倒的作息方式,经常在忘情的写作中忘记吃饭,有时两个冷馒头一根大葱打发一顿,加上路遥抽烟很凶,又喜欢喝咖啡提神,这对他的创作是高效的,但是对身体危害极大。在吴起县创作期间,路遥明显地感觉到身体“亮黄灯”了:饭量明显减少,体力迅速下降,胸脯隐隐作痛,眼睛发炎一直不见好……但他的原则是,身体再怎样闹情绪,创作是不能停的。</h3><h3><br></h3><h3>1987年初,路遥总算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初稿,修改誊抄好以后,路遥彻底病倒了,甚至吐了一口血。他后来回忆:</h3><h3><b>其实在最后阶段,我已经力不从心了,抄改稿子时,像个垂危病人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地用笔在写。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苟延残喘。 </b></h3><h3><b><br></b></h3><h3>心性要强的路遥没有将生病的事情公之于众。作者厚夫根据路遥因肝腹水病逝的事实推断,路遥得的应该是乙肝引起的肝硬化。这时,如果路遥停止玩命地创作,及时去正规医院治疗,也许还不至于四十二岁就英年早逝。可是,病中的路遥最先想到的不是保命,而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创业史》的作者柳青。路遥担心,自己身上也会重演“书没写完人就累死了”的悲剧,他不能让悲剧重演。</h3><h3><br></h3><h3></h3><h3>1987年夏,路遥找了榆林地区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张鹏举给他看病。老中医的药方很快见效,两个多月后,路遥的病情有了好转,但因身体长期严重透支,体质非常虚弱。原本路遥应该休息两年,调养好了再动笔,可是,路遥等不及,他必须一鼓作气完成他的“使命”。</h3><h3><br></h3><h3>1987年10月下旬,路遥住进了榆林宾馆,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因为第三部的要写孙少平去煤矿当工人,路遥邀请王天乐在宾馆呆了十天左右,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问题”。</h3><h3><br></h3><h3>1988年1月27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路遥在身体几乎虚脱的状况下,完成第三部的初稿。路遥心里非常高兴,这部“三部、六卷、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算是基本完成了。</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808080">1988年,路遥与莫言于西安兴庆宫合影</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荣摘桂冠🍀🍀</h1><h3><br></h3><h3>自1986年底,《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以后,市场反响平平。直到1988年的春天里,路遥内心所期盼已久的心中的春天才真正来到!</h3><h3><br></h3><h3>事情源于1987年春天,路遥在北京期间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续广播”节目编辑叶咏梅在电车上邂逅。叶咏梅早年在陕北黄陵县插队,后参军,同时被吸收进《陕西文艺》实习,她与路遥在单纯的青春年华里结下深厚友谊。</h3><h3><br></h3><h3>路遥把正好刚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她一本,请她评判。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次短暂的邂逅,竟促成《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成功播出。</h3><h3><br></h3><h3>198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准时播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随着电波传向全国。由于“长篇连播”不能间断,叶咏梅给路遥下了第三部的最后交稿时间,即6月1日。</h3><h3><br></h3><h3>当然,叶咏梅并不知道路遥已是一位大病初愈的病人。3月27日,路遥开始了最后的冲刺,直到5月25日,路遥完成了第三部定稿。路遥在王天乐的陪同下赶赴太原,首先将稿子复印件送去《黄河》杂志。《黄河》在六月底刊出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h3><h3><br></h3><h3>6月1日,路遥准时赶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送去第三部的手稿。半个月后,在杂志尚未刊用的情况下,广播先声夺人,直接演播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h3><h3><br></h3><h3>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三亿之多。在广播剧的带动下,《平凡的世界》赢得了无数读者和广播听众。1990年初春,陕西电视台开始播放根据《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h3><h3><br></h3><h3><b>1991年3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排名第一的优势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并且在后来被冠以“茅盾文学奖桂冠上的一颗明珠”。</b></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808080">1988年,路遥与柏杨欢聚</font></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 color="#808080">1990年夏,路遥于同学、作家海波在西乡县</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英年早逝🍀🍀</h1><h3><br></h3><h3>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在巨大的荣誉之下,路遥的生活非常窘迫:路遥的工资不高,稿费也少得可怜。《精心动魄的一幕》500元;《人生》1300元,而长达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也不过30000元(每千字三十元)。即使1989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报酬,也只有区区680元。而路遥的开支很大:他抽烟很凶,又喜欢喝咖啡,家里还有女儿需要抚养,老家的生父母和养父母两处都要出钱赡养。</h3><h3><br></h3><h3>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路遥却连去北京领奖的路费都没有:<b>得知《平凡的世界》获奖消息后,路遥在第一时间电话找到正在外县采访的王天乐,告诉他获奖并排名第一的消息。路遥在电话中告诉王天乐,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要天乐想办法。神通广大的王天乐拿到借来的五千元赶到西安火车站,直接送到路遥手里,并央求哥哥: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日他妈的文学!</b></h3><h3><b><br></b></h3><h3>路遥是西北作家中荣获“矛盾文学奖的第一人”,4月15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联召开“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表彰大会”。书法家薛铸先生在颁奖会上,亲自赠送书法贺词一幅,上题:“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这句话,也是对路遥人生的准确概括。</h3><h3><br></h3><h3><b>12月31日,路遥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同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并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b></h3><h3><b><br></b></h3><h3>其实,完成了《平凡的世界》之后,路遥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他想再用十年的时间,写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百万字巨著,把上至中央的斗争与下至基层群众的斗争写进去,写出属于路遥的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判断和剖析……可惜,这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力不从心了。</h3><h3><br></h3><h3><b>1992年11月17日晨8时20分,路遥的生命之弦彻底绷断,他的人生永远定格在这一时刻。从这一刻起,路遥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灵魂离开了他挚爱着的平凡的世界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回归到大地那里去了……</b></h3><h3><b><br></b></h3><h3>或许,路遥就是为《平凡的世界》而生的吧,呕心沥血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他也就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人生!</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完~~~</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