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扶说画之《写意画与画家》

铁扶

<h3>作者:张继珠,字铁扶。山东枣庄人,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河南省美协会员,河南省国画研究院画家,河南省收藏协会书画专业艺术顾问。河南古玩商会鉴定委员会委员,郑州老干部大学国画教授。作品《梦鱼图》曾经获得河南省美展一等奖,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h3> <h3>说写意画:<br>中国写意画是中国古代文人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书画方式,也可以称为文人画。所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以独特的效果记录了画家用笔时的感情和思想情绪,反映了作者喜怒哀乐的心态。写意画的结构是简化了的物象造型,文人们利用了这个简单的物象结构寄托内心情感,文人们对于物象的情感产生在观察和体会之中,梅花的傲骨,竹子的虚心,兰草的幽香,菊花的不畏风霜的这些自然现象被文人们赋予精神,成为所有写意画家追逐的对象。得其精神忘其形态, 得意忘形之时得意于造型的似与不似之间。得意忘形之时用笔得意于在意与不在意之间。在意是对笔墨过分的依赖而忽略精神,在意是对造型的过分的依赖忽略天趣。在意是对自己把握笔墨的自信心不够,在意是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的框子之中。局限于物象表现的则只是物象,超出物象以外的人文精神则是文人们物我合一的表现,这时人们欣赏的就不只是物象本身而是写意画家的精神了。</h3> <h3>说用笔:<br>笔源于手,手源于心,心源于物象感受,物象是画家用笔之源。中国书画反映的是画家对于物象之感受,用最精炼之笔表现复杂的物象形态。万物起于一笔,一生二,二生三笔笔相连,从而气韵相通。有用笔的力度变化,用笔的速度变化和用笔的连贯性。用笔由生到熟,由熟到精,由精返生,发生的是画家用笔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有意到无意的过程,画家用笔的无意则是最高境界。</h3> <h3>说师承:<br>师承是写意画学习的重要途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承名家,师承大师很有可能成为次名家成为次大师。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历代大师名下出高徒甚少,追其原因,大部分是只学技术而不学为人。写意画的最高境界是物我合一,品评作品的标准是气韵生动。“气韵”乃神气,从物象(所表现的对象)之神气转换为画家之神气,这个转换是画家了解物象,从物象的不同神态中得到启迪,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概念。物就是我我就是物,达到物我合一。这时的作品就不单单是物象本身,而是画家思想的代表。画家有震撼的思想,才有可能创作出震撼的作品,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画家画的是自己的一生,人生越坎坷,风格个性越强,绘画的深度越高,例如徐渭与八大。不懂得这个道理,一辈子只在技术上打转转。不可能有什么建树。师承技术容易,师从人品难,但是写意画最重要的是人品,所以教人应当从做人开始,师承切不可只注重技术而忽略人品的修养。<br>应当说名气与实际是完全相符的,但是如今这个社会名气与实际相差甚远,虚伪浮躁欺人欺世,大师漫天。名气能否代表真正的能力,师承便成为初学者困惑的问题。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急功近利皆由人之。人品尽失,技法低劣,何来名师,更何来出高徒说???</h3> <h3>说笔墨:<br>笔墨是画家技法的客观反映, 用笔是实质,笔墨是现象。用笔是画家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笔随心理变化而动。用笔的过程产生力度变化,速度变化和连贯性取决于作者心理瞬间的变化。而作者的心理变化取决于对自然物像的理解和认识,只有作者对自然物像有高超的认识才可能有好的用笔,从而产生感人笔墨效果。没有作者对物像的认识,那样的笔墨便失去了意义。笔墨究竟是什么?笔墨是技法。笔墨是为什么服务?笔墨是为物像服务。感动画家的第一个是自然界的变化,感动画家的第一个是物像经过自然变化所产生的内在质感,这个质感是画家在长期观察生活中所产生的认识。利用笔墨技法表现出来。画家的一生经历三个阶段,初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利用物像学习笔墨技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物像与技法融合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技法为物像服务阶段,为画家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服务阶段。这时的笔墨已经成为画家的附属品。先生后熟,由熟而转入生,这是画家一个忘我的过程。画家不从根本上下功夫,整天玩弄于笔墨技巧之中,没有思想,没有生活。没有生动感人的作品那一点也不奇怪!!</h3> <h3>说神;<br>“神”是中国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神来源于画家对物象外在形象的认识和物象内在质量的感受。物象外在的形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于物象内在的质量是画家主观意识的表现。画家认识了梅花,感受到梅花的骨。画家认识兰草,感受到兰草的气。画家认识竹子,感受到竹子的风。画家认识到菊花,感受到菊花的态。人们认识了君子,感受到君子之品。“神”就是认识感受合而为一的结果。认识是形似,感受是形似以外之物。国画的似与不似就是为表现“神”的特殊反映。</h3> <h3>说笔墨结构:<br>感动画家的第一个是自然界的变化,感动画家的第一个是物像经过自然变化所产生的内在质感,这个质感是画家在长期观察生活中所产生的灵感,利用笔墨技法表现出来。画家的一生经历三个阶段,初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利用物像学习笔墨技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物像与技法融合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技法为物像服务阶段,为画家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服务阶段。这时的笔墨已经成为画家的表现物象的工具。先生而后熟,由熟而转入生,这是画家一个忘我的过程。有的画家不从根本上下功夫,整天玩弄于笔墨技巧之中。自认为高人一等,其实是花拳绣腿绣花枕头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生活。没有生动感人的作品那一点也不怪!!</h3> <h3>说眼力:<br>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画家的眼应当和常人的眼睛有区别,没有区别,恐怕就不是画家的材料。提高鉴赏能力是画家进步的首要标准,眼力高手头才能跟的上去。分不清楚高低优劣,起步低而走入恶道。如今许多画家没有眼力,看不到自然,临摹照搬。缺少观察自然的能力和鉴赏作品优劣能力。只要哪一路方式可以获奖,一窝风共吃之,形成千人一面。眼与手的关系,是认识自然和表现自然的关系,画不好的原因有二:眼高手低,这里多指收藏家而言,收藏家需要研究古今画家的创作风格,研究他们的创作手段。从每一笔做起而一丝不苟,从而减少鉴定作品真伪的失误程度。手高眼低,是如今许多画家的通病,不用眼睛少用心,工夫全部都用在手上。技法成为画家全部的追求,一心要独创特殊的技法,特殊的材料,不明白技法应当为人所用,技法应当为自然所用。一个画家没有一个特殊的眼光,激发不起一个特殊的创作心理,那么一切的技法与材料都不会与自然融合。画家水平的高低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画家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无疑的暴露出来,可谓画如其人嘛!!手和眼都跟不上,嘴这时可能就成为了作品的附属,长篇的赞扬之词与作品格格不入。一幅作品一张嘴,一百幅作品就需要一百张嘴来解释。那么一辈子画上上万幅作品,真不知道能不能忙的过来!!!</h3> <h3>说功力:<br>人们总是在讲画家的功力,一个画家的功力的大小不完全体现在手上,而是这个画家的综合素质。高超的表现手段和观察感受自然的能力就是这个画家的综合素质。一个画家一辈子在画,而始终停留在基本功上,缺少的是一种灵感,缺少对于物象本质的体会和感受。看不到想不到自然就不会表现出来,这里的看和想正是建立在画家的素质基础上,融思想,学问,才情等体现画家人品的所有方面。创新和守旧是相对而言,创新来自画家对物象的重新认识,获得新的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调整自己的表现手段以适应新的认识和感受。感受的新和手段的新融合于一体,新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得到体现。如今许多画家的创新,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搅合在技法当中胡涂乱抹,创的什么新,呵呵!鬼才知道。</h3> <h3>说文人之画<br><br>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形式。指古代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职业画家。唐代王维“援诗入画,然趣由笔生,法随意转”。立南宗之祖,文人画之创始。“自古善画者莫非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要求画家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等皆具备较高素质乃能完善。作画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化修养和书法修养。借物象出发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当今画家多讲究形式,因缺少必备的个人素质,虽画称“文人画”,多是玩弄其笔墨技巧,缺少内涵而名不符实啊!!</h3> <h3>说用笔出自于心:<br>中国画的用笔来自画家对于物象的感受,笔随手动,手随心行,心来源物象之灵感。这种灵感是画家对物象的高度概括精炼,取之精华并溶入思想感情的结果。所以画家的用笔不是描写物象之形态,是表现物象通过画家心理变化以后的精神实质。不是“笔画而是心画”也!笔随心动,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用笔的连贯全由心情掌控。此乃达到神形兼备之境界。<br></h3> <h3>注:以上皆为课堂授课笔记整理而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