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墙上的这句话是活化这种资产和场所的基本原则。</h3> <h3>这种建筑外观有特色,但门前似农村生活般的摆设,反映对这种项目的利用还有明显的差距。营造整个小镇的风格、氛围,才能形成小镇统一协调的价值。</h3> <h3>人气还是十分重要,如何培养“人气”,这需要项目运营者认真筹划的。</h3> <h3>残垣断壁的处理,需要看其历史价值,其次才是经济价值。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当如圆明园、明城墙、各个年代的长城……</h3> <h3>美术、音乐、媒体等形成的生态圈和与这个生态圈相关联的生态环境目前仍是文创项目的主角。</h3> <h3>1916年北洋政府“以工代兵”对德宣战,并招募了14万名华工赴欧参战。招募的华工主要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其中9万人来自潍坊及周边地区,他们从坊子老火车站出发远涉重洋,奔赴战火纷飞的欧洲,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从事装卸船只、清理道路、制造枪弹、修筑工事、掩埋阵亡士兵等非常艰苦、危险的工作,近万名华工为保卫英国和法国英勇捐躯。我们了解这段历史,这其中定有更加生动感人的故事供今人分享。</h3> <h3>博物馆是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最直接的形式。但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已超越一般性商业物业项目。既不能是物的摆设,也不能是商业经营场地。</h3> <h3>这个小镇应该有了一定品牌效应,要不从来不做文创业务的老大也不会推荐我们去的。据观察,该项目持续影响力看来还没有形成。</h3> <h3>这是我匆匆路过坊次小镇的一点认知:</h3><h3>1;任何地方都有其历史文化特色,何况这种文化中还有点洋味。利用好,就是一种尊重!</h3><h3>2;听起来象一个地方项目,其实这是一类特殊的地产项目,其开发思路是产地房,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h3><h3>3;政府在项目上的作用肯定要有的,但政府在这类需要活力的地方不宜处在突出位置,在运营上不能主导。</h3><h3>4;项目的系统性规划落实还是需要精细化精神,比如一个老建筑,捅出一个新铝铁皮烟囟,就很刺眼。项目介绍带有典型的传统宣传橱窗思维,没有新意。</h3><h3>5;项目持续影响力的培育机制还有待完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