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大学老师

罗时平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font color="#ed2308">&nbsp; 回忆我的大学老师</font></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罗时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今天教师节,我想起了我的大学老师。1978年我结束了十年知青生涯,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这所大学里吸收其养料,分享其乐趣,感受其精神,领会其理念,度过了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4年时光。41年过去了,但我对大学老师的印象永远挥之不去。当时历史系里安排多位老师讲授历史专业课,每人讲一段,我们从每个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体会到不同的风格。</h3> <h3><font color="#b04fbb">1978年10月我的大学入学照片。</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1982年6月我的大学毕业照片。</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黄今言老师讲课眉飞色舞,语言风趣,听他的讲课感觉很轻松;刘序琪老师谦逊和蔼,有君子风格,很喜欢与学生亲近,热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许怀林老师开设的江西地方史独树一帜,他对江西地方史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大开眼界;杜徳凤老师是北方人,普通话很标准,他讲中国近代史就像他的普通话一样娓娓动听;温金宝老师讲授中国现代史,他属于讲课易激动的类型,声音洪亮,经常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相比之下,廖信春老师则温文尔雅,他很少情绪展露,更多的是娓娓道来,毕业后我的学术研究仍然得到廖老师的指导;给我们讲授古代文献的是刘美崧老师,他是文革前北京大学毕业生,属于另类的个性老师,他学问深厚、思路独到,以我当时的古汉语水平听起来比较吃力,我记得他讲的许多问题虽然有意思,但似懂非懂,后来慢慢地有所领悟。听刘美崧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讲课像陈年老酒,得慢慢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品尝,才能尝到其中的味道。</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第一个给我们讲授世界史的是谢承祜老师,他教世界史的原始社会、古埃及和两河文明阶段,他给我的印象是讲课很自信,他的板书严谨规范,堪称板书楷模;陈正光老师讲授世界史的近代史,他属于谦谦君子的类型,为人很谦和,很能体谅学生,我们班上的殷文鼎同学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录取年龄,陈老师当时负责系里的招生工作,他出于对殷文鼎有可能因超龄而丧失上大学机会的同情心,毫不犹豫地将殷文鼎录取到历史系;给我们讲授二战史的梁照华老师用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讲课,很是投入,记他的笔记,一门课下来,就是一本完整的讲义,事隔多年以后,我在做国际关系研究时,翻到梁老师的笔记,仍有可用之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我们78级很幸运,历史系的几位大师级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姚公骞老师是个大杂家,承继家学、文史兼通,好诗词、工书法,涉猎禅机佛理,他给我们讲课,天南地北,经常讲得大家前仰后合。1998年,我就职的上饶市委党校的综合大楼落成,我代表学校请姚老师为大楼题词,他欣然命笔题词,为我校积淀了厚重光彩;欧阳琛老师曾于上世纪3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历史系,对明史的材料,如文集、野史、笔记小说之类的文献材料谙熟于胸,给人大家风范之感;系主任周銮书老师开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对“势”的阐述,多年后我给许多领导干部讲课时完全承袭了周老师的观点;最有幸的是,大三的时候,我们班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上课的老师是哲学家吴士栋先生。吴先生20世纪20年代先后就读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事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罗素和杜威。他上课的方式使我们充分领略到正宗美国哈佛启发式教学的风格。在这两年中,吴士栋博士引导我们通学了美国学者海斯、穆恩、韦兰所著的原版《World History》(《世界史》)教材。这两年的专业英语学习为我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就是凭着这点基础,2002年我随团到欧洲6国考察,断断续续说出来的一些英语,欧洲人居然能听得懂,我俨然成了团队中的第二“翻译”。2015年我在去婺源的高铁上与一位叫Edward的英国小伙子同坐,与他用英语交流几句,我听懂了他要去婺源干什么,他也听懂了我是去婺源讲学的教授。2016年我给上饶万达项目当文化顾问,万达嘉华酒店有个叫Sanju的印度小伙子,他不会说中文,每次见到我或与我微信,都是恭敬地称我“Sir”,我还能用一些英语单词与他交流,到现在还与他在微信上联系。这些学以致用的经历使我更加怀念恩师吴士栋先生。</h3> <h3><font color="#b04fbb">2015年10月陪同我的大学老师许怀林教授到葛仙山景区考察。</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font color="#b04fbb">这个叫Sanju的印度小伙子,他不会说中文,恭敬地称我“Sir”,我与他能简单交流。</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2018年10月我给这个美国朋友留下电子邮箱,至今与他通信30多封。</font></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说到学习英语,我还有一个不能忘怀的英语老师,他就是VOA(美国之音)。我进大学的时候,VOA已经不是敌台了,可以随便收听。对大学生来说,当时VOA有个非常流行的学习英语节目,教材是麦克米兰出版公司的《English 900》。我每天跟着VOA节目学习《English 900》,这个教材每课一句英语就是一个故事,趣味性很强,学过的很多句子终身不忘,例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 N0,I am still single(没有,我还是单身)。班上每个同学都学会了这句英语对话,而且读起来都是字正腔圆的美式英语。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VOA的Special English节目。40年过去了,我在写这段回忆的时候,还能非常熟练地说出播音员的节目开头语: “This is the voice of America,This&nbsp;program has&nbsp;come&nbsp;to you from the United States”(这是美国之音,这是在美国为你播报节目)。这个节目是专为中国初学英语者开播的,内容以时事新闻为主,播音员语速很慢,声音非常好听,我现在还记得有个播音员的名字叫Bill Rodgers。我一直坚持听Special English节目,为此用坏了两个半导体收音机,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节目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可惜的是以后我在党校工作,听VOA不太符合党校要求,所以这个习惯就放弃了,长期下来,英语能力就完全退化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江西师大历史系的4年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尤其是各位老师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和精神气质,对我产生的影响深厚而永久。至今我还保留了所有老师的讲课笔记,每当我翻开老师的讲课笔记,感觉老师就在身边,还在给我上课,还在与我聊天,音容笑貌,如昨日清晰。正是老师们当年所教授的历史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使得我能在离校后40多年的工作和研究中面对人生起起伏伏始终抱有一颗平常心,看问题具有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让我的人生更加幸福、踏实、平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h3> <h3><font color="#b04fbb">2018年10月10日大学入学40周年,全班30位同学在三清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