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嘉定州桥老街、城隍庙和汇龙潭

嘉朗老陈

<h3>州桥老街,作为嘉定城区中心,自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起一直保存下来,在千步之内汇集了宋、元、明、清历代古塔、旧庙、名园而为国内罕见,可谓“嘉定之根”,这里也是人气最旺盛的老街区。同时老街也是连接孔庙、汇龙潭、秋霞圃等名胜古迹的旅游购物通道。</h3> <h3>嘉定法华塔在今嘉定区嘉定镇的中心,又名金沙塔。法华塔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当时这里还叫“练祁市”,十年后,嘉定设县。县城建设就以此塔为中心,因它是全城最高点,在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之中心。塔建成后,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后几经兴废,至明代万历年间损坏尤甚,只剩下底层还比较完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一元募款重修,仍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各层有平座、栏杆、腰檐,层间飞檐翘角,下悬檐铃,风动铃响,清脆悦耳。“金沙夕照”是当时嘉定的人文胜景之一。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书法家娄坚题了“法华塔”之匾。</h3> <h3> 塔传至民国期间又凋零不堪,民国十三年(1924年)邑人戴思恭募款大修时,改底层围廊、各层腰檐栏杆、七层塔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新中国成立后,嘉定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h3> <h3> 199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嘉定县政府决定联合拨款近200万元对严重倾斜(中心位移达120厘米)的法华塔进行抢修,并动迁周围居民和商店。2月,先行清理塔底层下的地宫和六层塔室的壁龛,清出宋以前古钱币、元代八思巴文钱币、玉人、玉雕动物、石造像、银盒、青铜器、瓷器、古籍等宋、元、明代文物上万件。修复时,亦将一批当代珍品“世纪宝鼎”的子鼎、展示法华塔修复前风貌的高级紫砂茶壶、激光玻璃“神光”、瓷器精品“三阳开泰”、邓散木治印“清代寿山石对章”、银质2000型桑塔纳轿车和金质灯泡模型、南翔小笼馒头玉雕、金盾、银盏、留青竹刻、黄杨木雕等,入藏地宫。1996年底竣工,通过经纬仪测定,塔身总体“站直”,达到规定要求,而且恢复了古塔“铃铎响诸天”的固有风采,并为其设置了立体泛光照明,使昔日“四角放光”的传说成为现实。每层塔内设有楼梯,拾级而上可眺望全城景色。塔下弯弯的河水、幽深的街巷、古色古香的老屋,构成了嘉定一景。</h3> <h3>州桥,又叫登龙桥,始建于1245年,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练祁河,石阶桥面南北各13级,1998年重修。</h3> <h3>州桥,又叫登龙桥,始建于1245年,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练祁河,石阶桥面南北各13级,1998年重修。</h3> <h3>孔庙门前的大牌楼。</h3> <h3> 城隍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坐落于嘉定镇东大街。经过明清两代的增建扩建,殿宇宏敞。1960年被列为嘉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城隍庙与毗邻的秋霞圃合二为一,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h3> <h3>嘉定城隍庙,同时还是上海科举博物馆,陈列了中国科举制度各个历史朝代的状元,博物馆以大量的文武字画,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h3> <h3>各朝代的状元榜 ,记录了各朝代的状元姓名和省份。很多好奇的游客逐个查看,很巧,有的游客竟能找到和自己同名同姓的状元。哈哈😄。</h3> <h3>考试场所。</h3> <h3>古龙柏。</h3> <h3>汇龙潭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所建,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汇集而成,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怀抱,宛如一颗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因此而得名。园内布局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是应奎山和汇龙潭组成的自然山水风景。登上应奎山的四宜亭,俯视四周,魁星阁、玉虹桥、碧荷池、打唱台等尽收眼底。</h3> <h3>“打唱台”是一座金碧辉煌、精雕细刻的“百鸟朝凤”台,始建于1888年,为上海 闸北区钱业会馆里的一座戏台,1976年迁入此园。公园的北部景点相对集中,有碎玉泉、夕照亭、芭蕉小院、玉莲池等,错落有致异常精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