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9日,我们6个妈妈带着6个娃,还有一个爸爸网名“清江虾”,组成13个人的团队,浩浩荡荡地在宜昌东站集合,晚上7点28分,踏上开往西安的列车。<br><br> 某人强抢,成功占领上铺,相当得意! 感谢我们的任队长,一路为整个团队操心劳神,刚上火车就见缝插针,帮我留影一张。 <p> 由于某人的同窗好友锦和妈妈后来才决定一起出游,因此只买到了硬坐。在火车上安顿下来之后,响应任队长的提议,我决定去8号车厢找找他们母子,看看他们。某人自告奋勇,“我也要去”。路上悄悄告诉我,他和我们另外5个小伙伴分开了,会不会急哭了哟。我要去安慰安慰他。为你点赞1次。</p><p> 找到好友,两人开始向零食发起攻击。看到食物,某人的眼睛真的会闪光!</p> <p> 30日早上七点,顺利到达西安火车站。一上出租车,只需一眼,立马能感受到这坐城市的古典气质。目之所及,古旧的城墙,大红的灯笼,揽月的翘檐,精美的雕花,古朴的色彩,让原本兴奋、喧嚣的心,渐渐沉静下来。</p><p> 的确,这座城,最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来走一走、看一看、停一停、想一想并久久沉淀,没有之一。哪怕只是发发呆,也是对的,似乎这样才与这里的磁场相吻合!十三朝古都所在地,我们中国人的根在这里。思想的、文化的、哲学的、军事的、艺术的根须,都是从此刻我们踏在脚下的这片土壤的最底处、最深处,自然而又顽强地生发开去。</p> <p> 几经周折,终于填饱肚子, 落实好酒店,安放好行李。</p><p><br></p><p> </p><p> Day1:永宁门、书院门、钟楼、鼓楼、大雁塔广场音乐喷泉</p> 永宁门前留影(第1张集体大合影)。刚好带个摄影师。 穿过永宁门,去书院门逛逛! <p></p><p> 钟楼,我们来了!</p> <p></p><p><br></p><p> 鼓楼,我只记住了一句话:鼓的是精神,舞的是力量!</p> 24个节气,就这样被印到了鼓面上,好不气势! <p> 早早来到大雁塔广场,只为一睹音乐喷泉的真容。</p><p><br></p><p><br></p> <p> 大雁塔音乐喷泉, 它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矩阵式音乐喷泉。乐曲由“花绽芙蓉”、“水润古城”、“梦萦丝路”、“春满长安”四个篇章组成。</p><p> 第一场表演,我没有挤进去,就在别人高高举起的手机录像视频里看。等到拥挤的人群散得差不多的时候,乖乖!居然还有第二场表演哦。</p><p> 这一次,赶紧紧靠路灯,站到观景台上牢牢实实地用两部手机录像、拍照。</p><p><br></p> 这是某人游玩后回来写的日记: 更加激动人心的视频,在这! <p> </p><br><p> 曲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灵动委婉,时而深沉厚重,时而诙谐俏皮。诗文朗诵与喷泉表演相得益彰。也只有西安这样的古城,才能够承载这样的厚重与深沉! 不得不承认,音乐太棒了!沉浸在这诵读与音乐中,历史赋予这坐古城的万千种欢喜与哀乐,万千种激情与情怀,万千种沉痛与悲壮,在这一刻,它们像慷慨激昂的水花一样,在我的胸腔里澎湃、激荡。我不知道此刻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好像突然间能感受到人类所有的哀愁、郁膈与欣喜,也能理解这世间一切的沉重、幻灭与希望。</p><p> 音乐与文字,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此时,此景,此城,此泉,闪炼了此刻的我,眼,望着千变万化的喷泉,心却跟随着音乐震惊、深思,久久感慨。它们像一个神偷,神不知鬼不觉间,就带着我的心在千年的朝代更迭中体味潮去潮涌、与世浮沉。20分钟后,它又把我的心完好无损地还回来了,似乎比先前跳动得更热切了,似乎也更丰盈、更饱满、更青春了。</p> <p></p><p><br></p><p><br></p> <p> Day2:黄帝陵、壶口瀑布、窑洞民风民俗体验中心</p><p> 用包导的话说:这一天,我们在寻找中国人的爹和娘。爹是谁?黄帝。娘呢?黄河呀。</p><p><br></p><p> 早上七点半上车,下午一点多才到达黄帝陵。</p> 老实说,以前我有点儿瞧不起我们长阳本地的哀乐。结果这次来黄帝陵一听,也差不多是那样一个调调嘛!某人还在这花了点银子,祭祀中华民族的先祖,上了香。好吧,体验一下也好。 后面的陵墓不宜参观,我们几个妈妈们开始玩这个“天圆地方”。 <p> 四十分钟之后,再次上车,来到壶口瀑布。我们还算运气好,看到了壶口瀑布。据悉,由于天气原因,后面一周来壶口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瀑布。</p><p> 这是我看到的瀑布,从陕西就只能看到这样的壶口。</p> 感觉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壮观。后来我发现,所有宣传片、广告图上的壶口,大多站在山西拍摄。于是,又找了几张山西角度的图: 这才是真正“壶口”的模样嘛! 这是某人笔下的壶口: 不拍照,无旅游! 然后,来到窑洞民俗体验中心。 某人在这玩得可嗨呢! <p> 晚上入住知青文苑,酒店设计很有特色,巧妙运用窑洞这一元素,房间内墙皮刷成土窑样的色彩与质感。床铺、蚊帐均还原出黄土高原本土的简陋与质朴。</p><p> 八点,看现场大剧《那个知青》。开演前,主持人介绍了当地一位知名剪纸艺人。一位成都的女客,自告奋勇上台自我介绍,本意是想要现场讨回一份剪纸作品。和呼说她是成都人,主持人要她唱《成都》,她居然说不会。然后,我们队长就把手高高举起,我被推上了台。没想到,千里迢迢来到陕西,帮人救场,开口清唱的,居然是听了上千遍、重新填词玩了两个版本的《成都》。可惜,当时忘记拍照,那个扎个小辫子的头像剪影,终究是丢了。</p><p> 《那个知青》上演时,男一号是个知青,瘦弱,不堪劳累倒下了。某人在下面大喊一句:加油!观众席中一阵轰笑。好吧,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发现包导没吃早饭,悄悄从桌席上拿了两个鸡蛋塞给他;好朋友锦想吃糖,赶紧把盘子给他递过去。</p> 那晚,在这片斗鼓上和孩子们一起召开了当晚的“成长夕会”。快去睡觉哟,第二天5点半出发,得4点五十起床,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