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创作规范知识

五彩云霞

<h1>  朗诵创作规范及评定标准</h1><h1> (大部分 资料来源于网络 </h1><h1> 整理:五彩云霞)</h1><h1> 读书丰富精神,朗读让生活更美好。朗读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一个好的作品,经过朗读者的二次创作,会令原作品锦上添花。近年来,朗读艺术已经广泛普及到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朗读爱好者的生活中,出现了令人欣慰的朗读氛围,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h1><h1> 但是, 一直以来,朗诵艺术缺乏的从来都不是爱好者,而是严谨的创作规范和专业的评定标准。下面,根据网络一些资料和个人的肤浅认识,我整理了一些有关朗读的知识资料,分享给朗读爱好者。</h1><h1> 有关专业人士提出将通过五个部分,十项指标,为朗诵艺术创立规范,制定标准。</h1><h1> 第一部分 声音基础&nbsp;</h1><h1> 朗诵,是声音的一种创作活动。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独特的音质 。声音的质感、美感以及辨识度,是首当其冲的硬指标。声音基础,包括音色和音准。</h1><h1> 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素质,正常情况下,要求呈现出稳定、饱满、结实和通透的状态。声音的虚、抖、散、憋,不仅影响实际听感,也会产生语气的偏差。&nbsp;</h1><h1> 对于音色的塑造,共鸣腔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们通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部分。共鸣腔的使用,要避免刻意和夸张。一味振动喉头,或拉动胸腔,追求所谓“磁性、靠后”的效果,不但使声音变得浑浊和做作,也浪费了宝贵的的气息。</h1><h1> 发声位置,同样会影响到音色,在朗诵中压喉、吊嗓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每个人生理构造不同,只有通过反复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nbsp;</h1><h1> 音准——是声音的辨识度。音准需要从两方面理解,第一,它是汉字的读音规范;第二,它是声音的清晰程度。后者的意义在于,音准需要长期不懈的锤炼,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普通话的达标。</h1><h1> 声音的清晰度,主要依靠前端,也就是口、齿、唇、舌的控制。音节训练时要全神贯注,每一个发出的字音都要追听,并仔细揣摩和修正。音准的改善,很像影像聚焦的过程,通过前后录音对比,可以听出明显的差别。</h1><h1>对于音准,除了错读、误读以及方音的干扰,调值不够、动程不全、吐字不清、归音不准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nbsp;&nbsp;</h1><h1> 第二部分 声音应用&nbsp;</h1><h1> 字音,只有组成句子,才具有实际意义。就像再美的音符,必须形成旋律,才能打动人心。声音的应用,包括语流和重音。&nbsp;</h1><h1> 语流——是声音的运行状态。通过声音的起伏错落,语流,勾画出句子的基本轮廓。在一般陈述中,语流应该是自然顺畅的,只有受到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一系列变化,比如急促、散缓、凝滞,甚至中断。</h1><h1> 音准和语流是有抵触性的。朗诵中,字音要尽量融入语流,过分强调音准,往往导致咬字太死并形成颗粒感。但是,语流也要避免一味平顺,在句子的关键位置,字音不仅要有跳出,做到颗颗饱满、粒粒凸显,甚至不惜音色的渲染。</h1><h1> 语流的随意性,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声音的忽大忽小、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断忽连,这些变化,不是依据句子结构,而是全凭当时的气息和情绪。这样的语流,貌似抑扬顿挫,实则华而不实。&nbsp;</h1><h1> 另外,声音在运行中难免出现磕绊,有经验的朗诵者,通常会一带而过,最大程度地消弭语流的断裂感。</h1><h1> 重音——是语句中被强调的部分。除了汉语自然形成的“语法重音”(这部分没理可讲),在句的范畴里,还有强调内容的“语意重音”和强化语气的“情态重音”。&nbsp;</h1><h1> 语意重音又叫逻辑重音,通过强调特定的句子成分,保证句意传达的准确性。情态重音,则是通过对副词的强调,表现范围、程度、频率等,起到强化语气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两种重音同时出现,情态重音具有更高级。&nbsp;</h1><h1> 重音不等于重读,虽然重音的表现手法很多,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凸显。重音一方面要求位置准确,一方面要求力度得当,这不仅考验对文字的理解力,更考验对声音的控制力。</h1><h1>&nbsp;第三部分 气息</h1><h1>&nbsp; 在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的说法,用来强调气息的重要性。朗诵,何尝不是?气息,包括断句和气息。</h1><h1>断句——在整句结束前,所有声音上的停顿,都叫断句。断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充气息。此外,还有廓清文字结构的“逻辑断句”,强调后续部分的“表现断句”,以及保持句子平衡的“平衡断句”。正是通过这三种断句,我们把被动的生理限制,变成了主动的创作手段。</h1><h1> 断句,应该预先做好标注。断句不当,不仅造成歧义和句子失衡,还会直接干扰气息循环。断句对于语流,实际上是具有破坏性的,因此在一般陈述中,要尽量减少断句,但对于描述句和情态句,情况就比较复杂了。</h1><h1>要不要断句?在哪里断句?这些问题经常会引发争论。只有结合理论、吃透文字、反复实践,才会找到最佳方案。</h1><h1> 气息——作为声音背后的“推手”,气息无处不在。这里重点讲气息的补充和分配。&nbsp;&nbsp;&nbsp;</h1><h1>气息的补充,是资源的储备,有顺理成章的“换”,有贯穿句子的“偷”,有赋于表现的“抢”,也有无所作为的“顿”。而气息分配,就像财政开支,句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需要钱,如何配给才是关键。这其中,有能省则省的“顺”,有维持运转的“推”,有加大投入的“顶”,有不惜破费的“叹”。</h1><h1> 这些分类看似复杂,其实不难领会。朗诵中,如果气息类型没有变化,声音面貌必然是单调的。此外,对任何一个整句,无论长短,气息都应该是一次完整的循环,要做到“不见句号不落地”。</h1><h1> 气息问题通常比较隐蔽,造成气息短、弱、憋、竭的原因也有很多。科学系统的气息训练,是朗诵进阶的必由之路。&nbsp;</h1><h1>&nbsp;第四部分 节奏</h1><h1> 声音体现出来的文字结构,就是朗诵的节奏。其中,贯穿保证了节奏的紧凑,跳转反映了节奏的变化。</h1><h1> 贯穿——是声音对于文字的整合。比如一个复合句,往往由几个分句组成,如何运用声音,把它们有机地衔接起来,在听感上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这就是贯穿的意义。&nbsp;</h1><h1> 贯穿,首先要求对文字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其次才是声音上的控制,这就像施工必须要有图纸一样。贯穿的练习,先从句子开始,渐渐提升到段落乃至通篇,最终达到“句子连成线,段落拧成股,通篇抱成团”。</h1><h1>贯穿,体现了“以文为本”的朗诵创作思想。松散的语流和错误的句子轮廓,是对贯穿最大的破坏。&nbsp;</h1><h1> 跳转——是声音反映出来的语境变化。句子内部的引用语、插入语,以及句子间、段落间的变化,都是通过跳转来实现的。</h1><h1>跳转,不要机械地理解为语速、音高、音强的差异。在这些声音变量后面,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关系、环境、背景、情绪、时空以及人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h1><h1> 朗诵过程中,要避免惰性,对一成不变的声音状态,时刻保持警惕。另外,也要小心跳转的随意性,任何变化都要依据文字这把钢性的尺子。</h1><h1> 如果说贯穿是“合”的技术,那跳转就是“分”的艺术。一篇文章正是有了声音的跳转,才会听起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同样,也只有把握住跳转,才能把握住节奏,把握住朗诵的整体进程。</h1><h1>&nbsp;&nbsp;第五部分 情感</h1><h1> 充满感情的声音,不等于充满了感染力。感动自己的朗诵,不等于感动了别人。情感,包括基调和语气。</h1><h1> 基调——是朗诵中声音的“色调”,体现的是感情的基本倾向。基调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开篇定调,二是通篇把握。</h1><h1>开篇定调,要求朗诵者一开口,声音状态就要与文章的基本情绪相吻合,无论喜悦、彷徨,还是愤怒、忧伤,都要立刻包含在声音里。对很多人,开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只有深入理解文字,调动意识上的积极性,排除杂念,才能达到“未尝开言先有情”。</h1><h1> 通篇把握,是指在朗诵进程中,声音状态始终要符合文章的基本情绪,不能有突兀的跳出。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基调与情绪变化并不相悖,朗诵中,要防止声音的保守和情绪的惯性,避免“通篇一道汤”。&nbsp;</h1><h1> 语气——是声音中流露的情绪,是语言的色彩。</h1><h1> 朗诵中,语气无处不在,即使无动于衷,也是一种语气。语气,需要用心挖掘,除了在陈述、描述、情态句上基本的对应,更多细腻的语气隐藏在文字背后。这是笔墨无法尽抒的角落,也是朗诵创作最令人着迷的探索。</h1><h1> 语气的表现也叫语气的渗透,借助丰富的声音变化,准确有力地传达出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语气的渗透,前提是正确的句子轮廓,没有正确的“达意”,就谈不上准确的“传情”。</h1><h1> 语气污染,是目前朗诵的重灾区。音色不正、字字用情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特别是语气的过分渲染,危害尤深。夸张的声音并不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共鸣,却从根本上背离了朗诵的真实和自然。</h1><h1> 朗诵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易学难精。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长期的实践论证,上述十项指标,在声音的基础和应用、气息、节奏、情感五个方面,为朗诵创作,建立了科学的规范;为朗诵评定,树立了专业的标准;为朗诵学习指明了明确的方向。</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些诵友对调值不甚了解,我也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以雍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调值小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通话里调值什么意思? 55,15,214,51?这些数学数字是怎么回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调值是简称,详细说应该是调值数的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声就是由最高的5到5,声音变化小,调值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声是35,从3到5,体现了二声是升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声是214,先从2降到1,再从1升到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声就是51降调,从最高的5,降到最低的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基于北京口音的普通话,其他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读音与方言读音,也有会呈现出不同的调值,但此法用于记录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入派四声”的各大官话方言近现代汉语,入声不用此法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普通话里的调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种表示,实际发音的轻重要符合此标准。如wang的发音:一声时,汪,就55,调高而平;二声时,王,就35,调就从中向高升;三声时,枉,就214,调从中下到低再到中高折;四声时,忘,就51,调从高到低下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什么是调值和调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别说明普通话的调类和调值情况,调值,是指声调的高低升降曲直等具体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调类,是指声调的分类,是根据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类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的调值,所以归纳为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也称四声。赵元任首创“五度调值标记法”。他标注的普通话四声的调值是: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普通话 调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分别是55、35、214、51。 普通话声调有四个基本调值,根据四个不同的基本调值,普通话声调分为四个不同的调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阴平(调值55)高平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阳平(调值35)高升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声(调值214)降升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去声:(调值51)全降调 一(一平) /(二升) ν(三曲) \ (四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汤(tāng) 唐(táng) 躺(tǎng) 烫(tàng) 衣(yī) 移(yí) 椅(yǐ) 易(yì) 欺(qī) 其(qí) 起(qǐ) 气(qì) 梯(tī) 题(tí) 体(tǐ) 替(t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普通话学习中,调值如何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调值的含义: 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实质:调值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调值的特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人们发音时是靠着控制声带的松紧来调节声音的高低的。声调是指相对音高。同一个词“春天”,尽管用精密仪器量出来的频率即绝对音高大不相同,但音高走势相同,即格式相同,都是平平的,因此意思完全一样。 一个成年人读“去”是从他的最高音降到最低音,一个小孩读“去”也是从他的最高音降到最低音,小孩的最低音可能比成年人的最低音还高,但这两个人说话时的音高走势都是由高音降为低音的,音高的变化格式和升降幅度相同。 这种音高变化格式和升降幅度就是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发音时绝对音高虽然不同,但相对音高相同,所以它们可以很顺利的听懂对方说的话。总的来说,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统一基调的音高变化的格式和幅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扩展资料: 为了把调值描写得具体、好懂,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 1、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走势的一种方法。画一条竖线为坐标,分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并在竖线的左侧画一条反映音高变化的走势的短线或点,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格式。根据音高变化的走势,或平或升或降或弯曲,制成五度标调符号,有时也采用两位或三位数字表示,这叫做调值数码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标记方法: 五度标记法分出五个度,包含声调音域极限范围。讨论声调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要超出此范围为好。请注意,5 就是 H ,也就是“高”,1 就是 L ,也就是“低”。4 是“较高”,2 是“较低”。3是M,中音。它们的系统性是一致的。小称变调的“超高调”对于声调系统具有附加性质,或者边缘性质,不要把它们跟典型的声调问题混为一谈。作为声调调位研究的五度值也有别于仪器分析的高高低低。仪器分析得到的音高频率值只是调位分析的原始材料,不能够直接转换为声调调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应用领域: 五度标记法发源于汉语及其方言的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它适用于此种研究,它也可以应用到汉语之外的声调语言研究中。在此范围内只有五个度。所谓 6 度是超出此范围研究借用的标度,与声调分析无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停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理停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语法停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强调停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重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语法重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强调重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语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句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升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降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曲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span></p> <p class="ql-block">啊的变音规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i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u哇ao哇ou哇iu哇 uo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g ing后边读混浊音,如“真清啊”啊轻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er 后读ra音,如:儿r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啊,在句子前读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字的变音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 一独立使用读本音一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四声前读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 一二三声前读四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yi一的音变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字独用时,作为词或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时,或做数词时,读本调,第一声(阴平),例如“一九”、“统一”、“一一得一”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yí (四声前读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常用词有:“一个、一册、一步、一次、一面、一夜、一阵、一日、一半、一片、一句、一份、一代、一路、一定、一切、一再、一向、一样、一带、一味、一概、一致、一贯、一部分、一会儿、一块儿、一下子、一瞬间”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yì(一二三声前读四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字用在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四声(去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常用词有:“一回、一种、一本、一张、一根、一条、一头、一口、一层、一排、一把、一声、一方,一人、一支、一年、一生、一身、一边、一起、一齐、一直、一点儿”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朗诵基调的把握有多重要,你知道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源&nbsp; 声音的行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朗诵中基调准确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声音的语流、语感、节奏的控制跟技巧的合理运用以及真情实感。声音再好,情感再真挚,语流、语感、节奏的控制跟技巧运用的再娴熟,基调把握不鲜明,会影响整个作品的表达准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什么是基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基调是指稿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播音时总的态度倾向,不是指某一句或某一段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也不是指播音时声音的高低。它体现的时播讲者对稿件的认识,感受的整体效果。基调的概括要贴切,态度要鲜明,要注意整体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种基调类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清新舒展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基调一般要求朗诵的声音音量要偏小,声音要柔和、抒情,气息深而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热情赞美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基调一般要求声音柔中有刚,咬字力度要大一些,但声音不要艰涩,气息沉实不断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3.低沉悲痛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基调要求用较暗、弱低沉、偏虚的声音来读,胸腔共鸣较多,节奏偏慢,字音缓缓的送出,有时是声伴字,有时是字伴气,或者是哭泣而出的,或者是断断续续地发音;气有时是颤抖的,有时是在叹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4.坚定昂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基调要求用声要由弱到强,吐字由偏弱逐渐变强;气息方面,一是要由偏细的气量逐渐扎实托底,二是要由始至终地声音结实,吐字有力,气息扎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悲愤激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种基调要求用声偏刚,较宽厚,胸腔共鸣多一些;吐字力度(或立度)强,既有力量,又有口腔的立度,力度(或立度)都是很强的,颗粒饱满,字正腔圆;个别句子,牙关偏紧,气息深厚、扎实,变化幅度比较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分析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或语言风格等要素入手,解析出作品的感情基调。这样朗诵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