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老家</h3><h3> (文中部分照片源于网络)</h3> <h3> 我的老家在山东掖县朱桥镇小战村,地处山东胶东半岛,地产丰富,人杰地灵。古为莱夷地,掖县一名最早见于《战国策》,在隋朝正式名为莱州,民国初年废莱州设掖县。1988年2月4日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老家名字改来改去,让我在填写籍贯时,不知所措。</h3> <h3>莱州(掖县)地理位置</h3> <h3> 历史悠久</h3> <h3>二十年代掖县城</h3> <h3>清朝谏议坊,莱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朝历代出过105位进士</h3> <h3> 我从小就有一个困惑在心头,姓战的人为什么那么少,在有些人眼中,这个姓有些怪怪的。战姓未入宋朝的《百家姓》,在全国姓排名,最新为第399,全国共有近12万姓战的男女老少,属于稀少姓氏。从小学开始,每当要报名填表时,负责登记的总是要多问几句:姓什么?!还有姓这个姓的……,是少数民族吗?凭空给我增添几分自卑感。</h3><h3> 通过上网查询才知,战姓起源有多种说法。</h3><h3> 其一,是源于官位,古时朝廷有战阵之官,主管行军布阵,其子孙遂以社会行为官职为姓氏,称战氏;其二,属于避难而改,该支战氏原为‘单’氏,清朝时期,其族人在朝中为武将,后遭奸人所害,全族人遭难,唯家中哥仨逃出,为避奸人追杀,哥仨将姓‘單’(单)字后加‘戈’变为‘戰’(繁体字),简体字为‘战’,继而哥仨分别为:战龙、战虎、战青。后逃至山东登州府永城县,其后裔子孙生息繁衍至今。我们家族起源何处,有待进一步考证。</h3><h3> 据三叔讲:老战家的祖宗原籍为四川,明朝初年,因元朝时,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烟稀少,朝廷从四川等地强势移民,其中战氏兄弟三人先是被押送山西洪洞县,在那棵著名的大槐树下,进行派遣。其中哥俩儿在掖县朱桥立足,于是就有了大战家和小战家两个村,我的祖辈是属于小战家一支。另一位在龙口成家立业,龙口曾有‘战家夼村’。据龙口一战氏家族在其家谱上写到:其祖辈来源于四川成都府铁碓臼战家村。网上确有山东战氏家族由洪洞大槐树而来之说,三叔说辞有一定的可信度。</h3> <h3> 山西洪洞大槐树</h3> <h3> </h3> <h3> 祖父名为:战国栋(1902.?.?一1959.6.28)</h3><h3> 掖县人自古就有到京经商做生意的传统,世人就有‘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的说法,表明掖县人精明能干,主要从事饮食、制帽与皮袄、五金加工和钱庄等行业,‘盛锡帽庄’、‘天福号酱肉’,‘正阳楼饭庄’等北京老字号,均为掖县人创办。在二三十年代,北京商会会长一直由掖商把持。祖父受此影响,于17岁那年,奔赴北京,学做皮袄,开始了自己的经商之路。</h3><h3> 祖父在家排行老二,其兄长名为:战国华(?.?.?一1966.2.3),在家务农。那时家有土地14亩,房屋若干间,毛驴一头,家有人13口。据父亲回忆,那时生活得很好。兄长怪其弟,往家寄钱太少,有了分家的想法。首先私下变卖了最好的三亩地,将所得私入自己的腰包。分家时却说,偿还了外债。分家时,给曾祖母三亩地,使其单过,自己得八亩地、一头驴。而祖父先后只得房屋大小九间,其中只有正房三间能住人,余下六间已破烂不堪,连维修的价值都没有。</h3><h3> 因没有其它生活来源,父亲十岁那年,祖父从京返乡,第二年分的家。那时父亲家有五口人,因无一寸土地,祖父只能靠平日为他人做零工,到冬季编草鞋,收入微薄,全家人生活十分艰辛,有时连地瓜秧子都吃不饱。祖母(?.?.?一1966.2.8)为子女,经常是少吃或不吃,体弱多病,先后生育子女6人,有一男一女因贫困而死亡,活下来的有三男一女。</h3><h3> 抗日战争时期,老家成了八路军与日本鬼子争夺之地,最终党组织在掖县、蓬莱和黄县等地发动群众,建立了4千余人的革命武装和抗日民主政府。因祖父在村中有较高威望,被选为村农协主席,后来也加入了八路军地方武装,在父亲印象中,八路军到来之后,全家的生活有了改善,自己也能进入学堂念书了,父亲一生都对党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当八路军南下时,祖父因年龄偏大,没有跟随,而返乡继续务农,当了一辈农民。祖父在土改时,其成分定为贫农,分得土地二亩和半头牛,彻底得到了翻身。解放战争期间,祖父带领村里乡亲,推着独轮车为前线送弹药与粮食,为淮海战役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爷爷为此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与此同时,将其二儿子,送到共产党的部队,投身于解放战争。</h3><h3> </h3><h3> </h3> <h3> 支援淮海战役的山东农民独轮车队</h3> <h3> 祖父为了家庭,错失了两个改变命运的最佳机会:一是没有坚持在京经商,而返乡务农;二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没有继续留在共产党政权里,努力奋斗。终身遗憾。</h3><h3> 祖父因突发心脏病,在老家去世,享年57岁。祖母因患有多种疾病,于1966年2月8日在老家离世。父亲常常因不能在床前尽孝,而深深自责,在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h3> <h3> 父亲为长兄。其二弟名为:启正,早年加入解放军,先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九死一生。因脾气暴躁,打骂战士,连降几级,其部下已是团级,他仍是连级,后转业到天津铁路分局,当了一名乘警,育有一男一女;父亲的三弟名为:启祥,曾到哈尔滨短住一段时间,想找一份工作,因国家经济建设正处于调整时期,各企业都在裁员,加之又无一技之长,只好返乡务农,育有二女;父亲的妹妹名为:启英,在老家务农,其夫名为:王树玺,朱桥圈子村人,兼任村里的电工,头脑灵活能干,家庭生活较富裕,育有二男一女。</h3> <h3>大哥陪母亲回老家祭祖,与老家亲人合影</h3> <h3> 妹妹铁莲与母亲在村口留影</h3> <h3> 在老宅门前</h3> <h3> 在祖父的老宅屋前合影</h3> <h3> 在姑姑房前合影</h3> <h3>老家有种槐树的习俗,以示怀念故乡之情。</h3> <h3> 我尚幼年时,母亲带我和妹妹回过老家,对祖父母、对老宅没留下任何印象。1998年夏,我与妹妹陪母亲回老家祭祖。再一次来到小战村,老宅大门朝东开,走进去,迎面是影壁,向右是坐北向南的住宅,中间是堂屋,两侧是卧屋。住宅下半部分是由青石、上半部分是由青砖砌成,虽经百年风雨,仍十分坚固,这就是战家祖辈生活的地方。</h3><h3> 三叔对我们的到来,十分高兴。第二天,带着祭祀用的烧纸、香和贡品等,穿过葡萄园,沿着田间小道,来到一块田地前,三叔指着前方说:有一年上边要求平坟整地,没有办法,祖坟只能深埋,也无法留下标记。每年的除夕夜和清明,在这块地前,朝大致的方向,烧纸点香,进行祭拜。我和妹妹按三叔的指点,进行祭祀。我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向战家祖辈致意。</h3><h3> 老家在我的心中,没有眷恋,也没有乡愁。之所以时而想起,因为那是父亲土生土长的故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