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丹霞《原创》

嘎嘎妞姐

<h3>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h3> <h3>江山如此多娇!引众多摄影师折腰</h3> <h3>陕西靖边县龙州镇的丹霞地貌波浪谷,气势磅礴!据说是一群摄影爱好者发现的,目前有七个景区。他们到这里看到了与美国大峡谷相似的景观,拍了片,发出来,引得现在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h3> <h3>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h3> <h3>1939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达把这种红色岩层上发育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h3><h3>自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名词以来,学者们多关注其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长期没有讨论起定义问题。直至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h3> <h3>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h3> <h3>总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宽口径定义,主张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窄口径定义,主张比照丹霞山,只有发育在白垩纪河湖相红色砂砾岩之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彭华提出折中定义,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学者们大都倾向于折中定义,2011年彭华将其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br></h3> <h3>1982年,素有“丹霞痴”之名的地理学家李见贤(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这是中国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旅游业大规模发展的起始阶段,丹霞地貌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h3> <h3>现在丹霞地貌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旅游人来观赏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壮丽景色!</h3> <h3>摄影与后期 妞姐 阿美</h3><h3>编辑 妞姐</h3><h3>摄于陕西靖边龙州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