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泥沟陈

老关

<h3> 人这东西真是怪,稍微上点年纪就喜欢寻找回忆,回忆上学时的趣事,回忆儿时的点滴,回忆曾经的过往,回忆不是甜蜜的甜蜜。这不,在中年群中刚站稳脚跟、还未步入老年序列的我便开始找寻,找寻现在九零后、零零后感受不到的记忆。</h3><h3> 早就听说八台镇泥沟陈村的新农村建设搞得好,而且还有一个农耕文化民俗展,展品都是些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使用过的物什和农具,可惜总是今天推明天,明天又明天,时间一长便慢慢忘却了。中午,瑞宾在朋友圈中发了一组在泥沟陈参观的照片,这下又把我的馋虫给勾了出来,遂决定午饭后去走一遭泥沟陈,也算圆个梦吧。</h3><h3> 时近中秋,气温很是适宜,虽说太阳挺毒,但有了树荫和秋风,也觉不出有什么难受。驱车走在钢城路上,行道树婆娑摇摆,树影在车窗上跳舞,杨树叶哗啦啦地响着,似是观众的掌声。路的两边是快要收割的苞米,经过了高温酷暑,熬过了狂风暴雨,这些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美人们”即将完成使命,向人们“秀”出自己或金黄或炫白的牙齿。瞧!她们一个个多么地神气。在玉米地的深处,隐约可见高高低低的建筑,那是农民们的房子。现在的农民和原来可大不一样了,手头宽裕了,日子好过了,不少家庭都在市里买了新房,而村里的房子也告别了小瓦房的统一格局,平房、二层搂拔地而起,样式各异,宣示着不一样的美丽。</h3><h3> 穿过喧闹的八台街,跨过淃河,不一会儿就到了传说中的泥沟陈,村子正中央的农耕路把我们引到了民俗广场。像其他村子一样,街面上人不多,民俗展馆也是铁将军把门,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幸运的是还有几扇窗子开着,让我可以一窥展品的芳容。嘿,也别说,还真看到不少稀罕玩意儿,而且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出过力的正品,不是为了展览而专门制造的仿制货。有老式的八仙桌、罗圈椅、蹬把椅、讲(音)麦子的木耧、泥屐儿、小耙儿、叉、耙、牛笼头等,还有纺花车、织布机、升、斗、聚口等等,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那个年代日常生活的全部。八仙桌后的条几那里贴的有画,是颇具年代感、有象征意义的毛主席像,桌子上还放了一本《毛泽东全集》,这可是个宝贝呀,在六七十年代是要要求会背的,下地上工的路上要背,工间休息时要背,结婚登记时要背,写作文时要引用,甚至在吃饭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也要背上几句。当然,以我的年龄是没有机会经历那些的,这一切都是听长辈们口口相传的,据说,因为背毛选和语录,让不少人遭罪,对那些不识字的“瞪眼瞎”来说比登天都难,若是背错一句,便可能遭到一顿或多顿的批斗而成为某类分子。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时代的进步,它让人们在思想上更加自由,生活上也更加五彩缤纷。</h3><h3> 当然,这里边也有我很熟悉的,像草靴和泥屐儿。草靴,单从名字上便可以知道它的原材料和用途,对,它是用芦苇毛做成的(人称勒草靴),然后纳到厚厚的木底子上,里边铺上一层细麦秸杆儿,穿上之后不是一般的暖和,甚至还有些烧脚呢——这一点是我不喜欢的,因为我更崇尚自由,更喜欢放纵地奔跑,这是草靴沒有的优势。泥屐儿,顾名思义是踩泥用的,形状大致上是一个微缩版的马扎,长短宽窄和脚差不多,绑在脚上当胶鞋用。在连阴夏天里,乡村泥泞的小巷里到处都可见它的印记,更有些条件好的会再配上一双刷了桐油的布鞋,简直就是绝配!不湿鞋不说,而且人更显高大了许多,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扎在松软的泥中,不好拔脚,整不好会趴在地上,所以,急性子是穿不得的。真佩服我们的祖先,在物质和科技不发达的年代,竟能创造出这么多的“黑科技”产品,堪比现在我们正在享用的那些现代化东西,是不是挺神奇呢?</h3><h3> 费劲地看了些展品后,我才扭身来仔细欣赏这座院落。虽说是广场,却不是很大,也就一处民居宅子大小,但收拾得干净而又有味道。东边靠路是一排休闲椅子,外形似是卧在那儿的两根圆木,颇具原始韵味,真是匠心独运;西侧简直是石器大全,一排溜儿的都是生活生产中常用的东西,有石磙、碾子、石臼、旱磨、花磨、牛槽、落(lao)子等。别看这些东西其貌不扬,在生产队时代可发挥着重要作用,制作起来不但费工费时,而且还是个技术活儿。它们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我祖父和父亲也曾经做过石匠,每天奔走在各村各庄,用钎子锤子凿子在石头上“作画”,看石屑四处飞舞,听锤钎叮叮咣咣,吸满嘴尘土灰末。每当想起这些,心中很有些感慨,多亏了这个时代,要不然,我成为一个石匠也是很可能的(脑补一下那个画面,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情?)。而我现在所从事的职业也恰似石匠,终日和学生们在一起,看到他们经过自己的教育后考上理想学校时的感受很似父亲欣赏他制作出的产品,这也许是老师被人称作教书匠的一个原因吧。</h3><h3> 在石器的尽头,静静躺着的是一辆牛车。时光的沧桑在它身上留下了斑斑的伤痕,至少从颜色上已找不到初时的模样了。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它最初一定也是光鲜无比,气宇轩昂,崭新的车盘浑身上下透着英俊和骄傲,专门为它定做的车辘轳也是锃光瓦亮,车把头用油布擦了一遍又一遍,比对待新媳妇还要上心,就在整个庄里算,地位不亚于现在的联合收割机。拉它的牛一定也是非常健壮的一对儿壮牛,它干的活也差不多是大活,比如收麦子、交公粮,对了,还有娶新媳妇儿,那可相当于奔驰宝马呀。至于拉粪?那是小毛驴才干的,是它们这些角儿所不屑的。可是现在,它就在那里,不言不语,谁也看不到它光彩的过去。不知道它是否也常常回忆过去,不知道它曾经的主人如今在哪里。</h3><h3> 在屋子山墙的荫凉处,我们遇见了两个乘凉的老者,虽然已年愈七旬,但说话和走路仍然铿锵有力。他们热情地领着我们在广场前后参观,只见一条小河从西南而来,在广场的西南角向东弯去,河水不是很多,但整修得很是平整。跨河有座小桥,连结着南北两岸的村落,桥头安装了太阳能的路灯,实用又环保。村中间这条路叫农耕路,路两侧的墙上是描写农耕文化的宣传画,提醒着人们不要忘掉过去不要忘记根本。闲谈间,他们讲起了泥沟陈的概况。这个村子不是很大,整个村也就一千三百来口人,主要有三大姓:张、王、陈,村名大概和陈姓有关。村子民风纯朴,向善好学,考出了不少的大学生,有的发展还挺不错的,这也激励了全村人重视学生的学习,说到这里,他们如数家珍,满脸都是骄傲。是的,我就教过这儿的学生,也曾和这儿的学生同窗共读过,他们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很值得学习的。真的,到了这里后,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文化的根,什么是我们当代人所缺少的。</h3><h3> 回家的路还是来的那条路,但心情却略微有所不同,却也说不出不同在哪儿,不知道今晚这些个物什会不会出现在梦中。忽地想起,只顾听二位老人的讲述,竟忘了请教他们的姓氏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耕路</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磨</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槽</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碾子和石磙</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牛车</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条几、方桌、椅子</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纺花车</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丝园</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织布机</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柳斗</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芊篦</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耧</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靴</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泥屐儿</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