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好老师对人一生究竟有怎样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如下精彩的回答:“如果一个人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b></h3><h3> 好老师就如同人生命中的贵人,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还塑造我们的灵魂,让我们逐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好老师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我们就是这样一群幸运的人,在人生启蒙的小学阶段就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班主任谢老师。</h3><h3> 许多读者看了我在美篇发表《五年一班北京探望谢老师之行纪实》、《50载情同手足,小学同窗再聚首纪实》两篇记录五年一班师生深厚情谊的文章后,纷纷发来反馈信息,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五年一班会涌现出这么多优秀人才?为什么五年一班师生情谊会绵延半个世纪之久?谢老师究竟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在此,且听我一一道来.....<br></h3> <h3></h3><h1><font style=""> </font><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weight: bold;">养成好习惯 学会自我教育 </font></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一)严格要求的老师</b></font> <h3> 1961年我7岁时和几十名同龄的孩子走进了太原市新建路小学,我们被编入谢章前老师担任班主任的一年级一班。那时的谢老师二十多岁,身材娇小 ,两根小辫贴在耳后,眼睛里流露出慈爱又温和的光芒。她总是穿一身洗得略微泛白的绿军装,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显得干练又飒爽。谢老师曾是一名军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也带有严谨认真的军人风格。她经常对我们说,要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齐,不能糊涂乱改;要讲卫生,勤洗手、洗头、剪指甲,保持衣服干净整洁;上课要认真听讲,下课要及时完成作业等等。刚上学那会儿,我们的自制力、约束力很差,对老师的要求经常难以做到。为了让我们养成好习惯,谢老师对学生的坏毛病可从来都不心慈手软。也怪了,谢老师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不怒自威的气场,她严肃起来,学生们都会很怕他。</h3> <h3> 同学吕晓平回忆说有一次她贪玩,忘记了背课文的作业,第二天上课心里直哆嗦,生怕被老师抽查。但偏偏怕什么,来什么,她被谢老师叫起来背课文,坑坑巴巴背不下来。谢老师生气了,严厉地批评她:“一个学生不认真学习,不思进取,不踏实,就不是好学生,你将来能做什么?”一席话让吕晓平无地自容,从那以后,再不敢偷懒,认真地按要求完成每一次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不错一个。<br></h3> <h3> 我们上小学时正值六十年代初,那时我们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孩子,我们的教育基本都属于学校,老师也就承担起教育我们的责任,谢老师对学生更像是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认真管教,该严时决不迁就,该宽时决不刻板,宽严相济,张弛有度。<br></h3> <h3> 同学刘太生有两次因为写作业马虎,把作业本涂改地乱七八糟,被谢老师看到后当场给他撕掉要求重写。太生当时也很委屈,那时家里条件差,灯光暗,作业多了也就难免马虎了,可谢老师认为不管什么原因,在养成学习习惯的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懈怠。<br></h3> <h3> 我小时候很贪玩,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那年冬天,我和同学三曼每天在外面抓泥巴玩土,手上总是脏兮兮的。放学时被谢老师看到了,她叮嘱我们回家洗干净手,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那时父母工作忙没时间操心孩子,我们只顾玩,早把老师的话忘在脑后。第二天早上,谢老师一到教室,见到我俩就让我们伸出双手,检查洗干净手没有?当我们慢吞吞地伸出黑乎乎、脏兮兮还裂着血口的双手时,谢老师气坏了,当时就让我们伸出双手绕教室转一圈儿,给大家展示我们脏兮兮的双手,当时就觉得好难堪啊……下课后谢老师把我俩叫到办公室,给我们端来一盆温开水,让我们洗干净手,还拿出凡士林护肤霜给我们抹在手上,从那儿以后,我们再也不敢不洗手了。事隔五十多年后,2016年我们小学同学去北京看望谢老师时,我特意伸出双手给谢老师看,我说:“谢老师,你看我现在的手细腻、光滑,再也不是脏兮兮裂着血口子的手啦!”一句话逗得谢老师哈哈大笑,谢老师说就是因为你们的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你们,我才不得不用这个办法让你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br></h3> <h3></h3><h3><b><font color="#010101">(二)重视习惯教育的原因</font></b></h3> 可能有人会质疑,谢老师为什么那么重视习惯教育?她对学生的惩罚是否过于严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有必要先提一下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历史。我们在读完小学五年级时正赶上1966年文革爆发,于是同学们都停课闹革命,直到1969年才恢复上学。大部分同学在中学只读了不到一年就纷纷离开学校,有的去农村插队,有的进工厂当工人,有的参军入伍,只有少数同学读完了中学。后来同学们又通过工农兵推荐、参加高考或成人高考等各种途径又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我们的学习基础其实还是来自于小学这五年,来自于谢老师给我们打下的基础教育。<br> <h3> 说到谢老师为什么重视习惯的培养?小学是人生启蒙、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一旦养成将会一生受益,而坏习惯不改掉也会一生受害。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提高人生活的质量,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基础,关于这个教育真谛,在我们后来的人生发展轨迹中得到了证实。<br></h3> <h3> 习惯是一种必须经过强化训练才能养成的行为,少年儿童时期学生还缺少约束力和自制力,只有先通过外在力量的强制约束,也就是他律,再经过长期反复地实践,才能形成自律。自律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也就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需要懂得科学地用眼用脑,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仅学习效果差,还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这就是为什么谢老师反复教育我们要养成站有站相、坐有坐姿、规范书写、卷面整洁、认真阅读、背诵课文、洗手、剪指甲等习惯的原因。惩罚是老师为了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一种强化训练的手段,有时十次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如一次惩罚印象深刻。惩罚不好受,但却不能没有。就像苗圃的园丁要为小树浇水施肥,也要为它修枝剪叶。修枝剪叶的小树当然会疼痛,但是当下的疼痛赢得的却是未来的茁壮成长、根深叶茂。<br></h3> <h3></h3><h3><b><font color="#010101">(三)兴趣唤起求知欲</font></b></h3>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经过老师的鞭策和学生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当学生取得了好成绩时,那种成就感又唤起了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引发的求知欲,即使在离开学校后,依然会积极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最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自身价值。<h3> 刘太生的成长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太生在上小学时发现自己对数字很敏感,因而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复课闹革命后,他没有读中学,而是在1970年选择参加工作,1976年他幸运地获得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成为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学生。在大学里他的同学大部分都是从高中选拔上来的,唯独他只有小学基础。但他并没有自卑感,凭借着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功底,经过一年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在大二时他取得了全年级大考第二名的好成绩。1982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西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在大学里担任数学教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太生虽然没有踏进过中学校门,但同样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不得不说是习惯教育的一个成功案例。<br></h3> <h3> 我们都是谢老师习惯养成教育的受益者,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最终共同促进着学生的成长。
吕晓平同样也是刻苦努力、追求上进的典型。她热爱医学,1977年考上医学院,成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后来她还曾放下优渥的医疗环境,担任援非医疗队的队长,奔赴非洲传递医生的大爱和责任,为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尽职尽责。<br></h3> <h3> 因文革的原因,我在中学也只上了不到一年就参加工作,仅凭在小学打下的基础,我后来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受了高等教育。同时也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成为矿机宣传队的一名小提琴手,在舞台上用音乐为观众带去艺术的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后来在煤炭战线工作三十年,为国家的煤炭质量监督管理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小学时因喜欢谢老师教的语文课,所以我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用文字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是我生活中的爱好,写作让我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自我激励,我时常鞭策自己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定要活到老,学到老,时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br></h3> <h3></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font></b><font color="#010101" style=""><b>四)赏识激发自信心</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h3> 当然谢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更多的还是鼓励和赞赏。刘三毛小时候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活泼好动,但又有些与众不同。他性格叛逆,说话做事似乎总是与常规相反,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按常理出牌”。这样的人喜欢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喜欢挑剔、批判常规,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三毛有几次因贪玩儿没完成作业,放学后被谢老师带到家里补写作业,即使在谢老师家里,他也坐不下来,好动的天性让他一刻也闲不住。面对这样的孩子,谢老师虽然有些无奈,但并没有批评他。谢老师理解他的思维特点,索性就因势利导,按照他的思维模式启发他的学习兴趣。谢老师首先称赞他聪明、思想活跃、文字表达能力强,然后根据他的思维特点,帮助他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文章的段落和中心思想,例如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按照时间的推移、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按照内容的不同、按照文章的特定结构等等方式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从中总结出不同的写作方法。这种切合他思维特点的教育方法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不仅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更给予他足够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让他在自信中快乐成长。后来他不仅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还凭借着童年打下的写作基础,成为多家主流媒体的撰搞人以及央视主题节目的评论员。<br> <h3> 李月田是我们班能力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小学时他就是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大量阅读课外书,熟读背诵诗词经典,因而他的作文经常被谢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他写字工整而且美观,多次受到谢老师的夸奖;大量地阅读和背诵,不仅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也锻炼了他的记忆力。他因出色的记忆和专注力,珠算成绩总是在班里排名第一。此外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有一次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谢老师看到后赞不绝口,还拿到讲台上给同学们展示,让大家学习他的这种创造精神。谢老师的鼓励激发了他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也成为他后来成长的精神动力。<br></h3> <h3> 在知青时代,他因动手能力强,很快就精通了木工、瓦工等技术活;同时又因为他擅长书法和写作,还能够吃苦耐劳,不久就被大家一致推举担任生产队长一职。后来回城时,他又幸运地成为第一个被推荐回城的知青。他在单位工作三十多年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2011年还被评为质检系统道德模范。生活中他多年悉心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他的孝心也感动了邻居,被大家称为“桃北大孝子“。他的言传身教也深深地影响了儿子,令他欣慰的是,如今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目前在北京的工作也很出色。<br></h3> <h3> 李月田的人生经历充分说明,小学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是奠定一生健康人格的基石。一个人在小学时学习认真踏实,做事一丝不苟,长大了在人格上也会成熟稳重,富有责任感。正如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而养成的”。优秀源自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呵护生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条件,能帮助我们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br></h3> <h3></h3><h1> <b><font color="#010101">教育艺术唤醒学生的潜能</font></b></h1> 评价谢老师的教育水平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是谢老师的学生。同学于有为,如今已是功成名就的儒商,他曾在记者采访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说道:“我上小学到五年级(1966年)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特殊时期,接着一口气儿疯玩了四年。可想而知,一个半大不小的男孩儿,这么一折腾几乎又回到了文盲野孩子。那时候家长都忙,没空管教我们。万幸的是,居然活得好好的而且没学坏。这个“万幸”,其实是有原因的一一我认为自己运气很好,好就好在从小就能遇到最优秀的老师!我的小学班主任谢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五年,但却哺育了我们全部的情性,塑造了最质朴的人生观,她像妈妈一样给我们留下了终生的影响。”……从这段话中足以看出一个老师强大的教育影响力!能让一个孩子在长期无人管教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做人的良善而不学坏,谢老师究竟有何人格魅力?她用了怎样的教育艺术影响了学生的成长?<br> <h3><h3><b><font color="#010101">(一)在美育的熏陶中成长</font></b></h3> 在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上,谢老师给人的印象似乎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但其实谢老师是一个性格外向,乐观开朗的人,有着天然的孩子缘。她热爱运动,每到下课铃声一响,她就拿出足球、跳绳、皮筋等运动器材,喊着:“孩子们,快出来玩儿啊!”她还经常带着我们到学校附近的汾河滩玩耍,捉蜻蜓,逮蟋蟀。闻百花芳香,听小鸟唱歌,看水波荡漾……生命的灵动,色彩的斑斓,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审美的意识已潜入我们的心底。<br></h3> <h3> 其实谢老师的审美教育从我们一入学那天就开始了,她要求我们讲普通话,无论课堂朗读还是课下交流都必须使用普通话。习惯了南腔北调的方言,突然改成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起初有些不适应,但渐渐地发现,普通话有着不同于方言的美:声调抑扬顿挫,语音流畅清晰,修辞丰富多彩,是一种极富听觉美的语言。<br></h3> <h3> 谢老师的习惯养成教育,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写字工整规范,勤洗头、洗手、剪指甲等等,同样也是审美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体态之美、什么是健康之美。对习惯养成好的学生,谢老师会奖励一枚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糖纸书签,李华伟小时候就得到过好几枚这种书签。<br></h3> <h3> 回忆当年谢老师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李华伟尤其感慨谢老师对普通话的推广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华伟一直从事公证员工作,对职业形象要求很严,在和客户沟通时,大方得体的仪态形象,亲切和蔼的语言沟通,都会给客户带来舒心的心理体验。而只有具备了审美意识,才能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br></h3> <h3> 小时候每年都会在谢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一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例如清明节步行去双塔烈士陵园踏青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六一儿童节去迎泽公园举办少先队入队仪式……记忆中的少先队入队仪式庄重又神圣,我们身穿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在庄严的少先队队旗下,老队员为我们带上鲜艳的红领巾,我们高举右拳,庄重宣誓:”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br></h3> <h3> 正式的服装,隆重的仪式,庄严的氛围,让我们兴奋又自豪,也许这正是仪式美的价值:唤醒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在快乐地体验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
谢老师重视审美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我们健康的人格,通过让学生在自然之美、语言之美、习惯之美、仪式之美的愉悦体验中,激发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在学会善待自己的同时,也懂得尊重他人,真爱万物生灵。<br></h3> <h3><h3><b><font color="#010101">(二)优良的班风是成长的助推器</font></b></h3> 自离开小学后,在这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五年一班的同学中涌现了众多优秀人才,甚至当年默默无闻的中等生以及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都展示了天赋,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绽放出光彩。这几年无论是同学聚会还是在班级微信群里,回忆童年往事时,同学们谈到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班级的氛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班风。当年班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浓厚的学风,强大的凝聚力使我们班成为新建路小学有名的模范班、尖子班。挂满教室后墙上的各种奖状是班级的荣誉勋章,是师生们心中最大的骄傲,那时候谢老师多次被教育系统评为优秀教师,外校教师也经常来我们班参观并聆听谢老师讲课。人们都很好奇,谢老师究竟用了什么魔法,把一群当初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又调皮捣蛋的熊孩子,调教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并释放出天赋的好孩子?谢老师的教育方法是多方面的,仅就班风的形成这一点,我想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br></h3> <h3></h3><h3><b>1、像严格带兵一样教书育人</b></h3> 谢老师曾经是一名军人,她把在部队养成的严格训练的作风也带到了教育岗位上。比如,她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爱干净讲卫生、守时间讲效率的习惯。对于军人来说这些好习惯,不仅能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修养,更是一支部队持续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同样,一个班级要成为班风良好的优秀团队,就需要每一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又会促进习惯不好的后进生迎头赶上,积极地融入到班集体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就拿写作业的习惯来说,小学时我们很贪玩,写作业能拖就拖,直到玩累了才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去写。为了纠正我们的坏习惯,谢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要“当日事,当日毕。”能在学校完成的作业,就不要带回家去。有几个同学因为学习基础差,总完不成作业,放学后谢老师就将他们带回自己家里补课,直到学会做完为止。谢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时间管理,学会有计划高效率地做事。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不仅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多年以后好习惯又变成一种能力滋养着我们的人生。<br> <h3> 对谢老师的教育感悟颇深的于有为,其实也是这种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从部队复员到建筑设计院工作后,1981年他获得去天津大学进修的机会。难得的学习机遇,让他加倍珍惜,而灵活高效的学习方法,又助他取得优异的成绩。刚一到学校,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系办公室去抄课表。把四个年级一周的课表全都抄下来,然后再根据需要加工成自己的课表。之后就去结识他想要听课的老师,不出一个月就与所有授课老师熟悉,他穿插着听课,老师们都给他记分。为了节省时间,他连吃饭都掐着表算。每到食堂开饭时间,他估摸着食堂就剩下一两个人排队,快关橱窗时,他才跑着去。两个馒头一掰,咸菜一夹,然后赶快跑回教室占座位。强烈的学习热情,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让他不仅取得优异成绩,还将所学专业有效地运用到事业中。他下海经商多年,人民大会堂的国家元首会议厅、金色大厅、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以及众多地方厅的装饰设计,都是他的公司承接的项目。如今他的公司已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政务建筑装饰服务商之一。<br></h3> <h3></h3><h3><b>2、学习小组:合作和竞争是最好的成长途径</b></h3> 谢老师每天的工作内容很多,既要代课,批改作业,还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因而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照顾地很周全。为此,谢老师在班里组织了一些课外学习小组,每个小组3至5人,优生和差生搭配组合。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谢老师还安排了”一对一”的结对子帮扶,让好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差生学习。学习小组每周两次由组长带领在同学家写作业,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谢老师会定期在各小组间巡视,监督指导,并给予评价和建议。<br> <h3> 这种学习小组和结对子帮扶的形式在我们的成长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学会了合作与竞争。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合作,形成合力,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大家在相互帮助中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对集体更有责任感和向心力。<br></h3> <h3> 合作中也有竞争,谁都渴望被认可和赞赏,渴望在为团队目标的努力中超越别人争取胜利,这就有了竞争。小组与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成员之间也有竞争。好学生充当师傅带徒弟,又促使好学生到逼自己更好地学习,以免在竞争中落后。
合作让大家取长补短,竞争又让团队充满活力和动力,同学们就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br></h3> <h3> 谢老师为同学们组织的学习小组,并不局限于课业学习,她鼓励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例如,1963年,雷锋助人为乐,大公无私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全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谢老师也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参与社会服务。至于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她放手让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中自己协商,自己决定。谢老师只在活动后给予评价和鼓励。同学刘晓明回忆说,那时候他和几个男生商量决定,每天下午放学后拿上铁铲,背上竹筐,在家附近的新建路上拾马粪。那时的新建路只是一条石子铺就的土马路,路上来往的多是马车,马车在前面走,晓明他们几个同学就跟在后面拾粪,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拾满一筐马粪。他们抬着一筐筐马粪,再送到旱西关农民的菜地。农民伯伯见到他们都非常高兴,不停地夸赞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晓明说这种劳动让他渐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珍惜粮食。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每一颗瓜果蔬菜都来之不易。<br></h3> <h3> 这种小组成员的合作实践活动,发挥了同学们的自主权,让大家在实践中锻炼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并在相互的合作中唤醒了内在的良知和善意。晓明虽出身高干家庭,但却毫无骄娇二气。他为人善良宽厚,认真负责。对谢老师的教育,他深有感触地说:“谢老师一教我们做人,二教我们做事,三教我们做学问,这是谢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是谢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在!”<br></h3> <h3><h3><b><font color="#010101">3、良好的班级氛围造就优秀人才</font></b></h3>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可以造就人,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小时候听到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良好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小学时,班级的环境和氛围,留给我的记忆就是积极活跃,五彩斑斓。那时每天走进教室,眼前总会一亮:窗明几净,整洁卫生;教室一角醒目的图书柜,挂满后墙的琳琅满目的奖状;每个同学身上洁净的衣装,脸上灿烂的笑容……谢老师善于营造环境,不仅仅是外在可见的环境,更多的是精神上内在无形的影响,她根据同学们不同的爱好,组织了书法、绘画、唱歌、舞蹈、朗诵、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课外兴趣小组,在谢老师眼里每个孩子天生都是有才能的,只是有的孩子展示出来了,有的孩子还有待发掘,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就是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发现自己才华的平台。那时候班里的一些成绩优异的班干部和有特长的学生,因才华出众,成为同学们效仿的榜样。杨元元屡获学校短跑、跳高冠军,还得过太原市小学生朗诵第一名;范玉仙常获铅球冠军;马丁丁和李小刚的表演剧《我是汽车小司机》被邀请到广播电台录制;李华伟和宫晋英代表班级参加校际间的语文比赛;班里的足球队多次在学校的比赛中获得冠军,合唱队也屡屡被邀请参加市级比赛……<br></h3> <h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生不仅在实践中发现了自身价值,获得了自信,他们还在班里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平时默默无闻的中等生甚至后进生,都不甘落后,也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特长,以期迎头赶上;而优秀生在这种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氛围中则是希翼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才能。<br></h3> <h3> 李文和在班里学习成绩优异,常常获得全科满分,这张照片就是四年级时,班级准备参加北城区教学成果展览,记者给他拍的朗读照。童年养成的读书习惯,一直伴随着文和,即使在文革中也没有改变。别人焚书破“四旧”、写“大字报”搞“大辩论”,他充当小小“逍遥派”,远离一切文革喧嚣。他在黑龙潭钓鱼,沉浸在“保尔.柯察金”和“冬妮娅”的故事中;在家学二胡,品味阿炳与《江河水》的意境……他后来读完了中学也考上了大学,工作后担任民进太原市委员会副主委。<br></h3> <h3> 环境影响人才的塑造,积极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消极的环境塑造消极的人。良好的环境氛围如同无形的教育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我们追求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后来五年一班涌现了众多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br></h3> <h3> 侯春天从小就显示了过人的体育天赋,后来被招进专业体校打排球,曾在山西省排球队担任主力。不甘平庸的他,多年来一心想在排球事业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正是这种不满足现状的自我教育、自我追求的动力,让他于1994年1月8日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沙滩排球专业队一一山西省女子沙滩排球队,并担任主教练;他主持设计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内陆沙滩排球场,为中国沙滩排球比赛不在海滩而设在内陆,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在内陆举行提供了有力数据和经验。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参考的情况下,边研究边摸索地训练,硬是在短短二年内就把山西女子沙排打入全国前三名,被称为“黄土地上飞海鸥”。1996年他又担任了中国女子沙滩排球主教练,并于 2011年带队荣获世界女子沙排锦标赛第二名,他的队员田佳还夺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银牌。<br></h3> <h3> 胡咏丽在小学时就是个文艺活动爱好者,她的艺术天赋正是在班里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中被发现的。当时的音乐老师裴宝昌、李玲鼓励她多参加不同形式的演出:报幕、朗诵、唱歌、电台录音等等。1966年,她被推荐加入了太原市北城区“少年红艺兵”演出团,成员中还有如今已是著名歌唱家的阎维文。从小就处处争先,不甘落后的她,即使在文革中也不忘读书学习,她认为人只有靠真本领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义无反顾地努力,1978年她考上山西大学艺术系,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第一批考入大学的艺术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始终是她奋斗的动力。八十年代在市歌舞团工作期间,她拜省歌舞剧院的首席大提琴韩成胤为师学习大提琴,其间又经韩老师介绍,拜中央乐团的首席大提琴盛明耀为师学琴。她利用假日往返于北京和太原。当时已作为随军家属迁居北京的谢老师,十分欣赏她对事业的热爱和奋斗精神,为了解决她的住宿问题,让她住在自己家里,使原本就狭小的居住空间显得更加拥挤……随着技艺的精湛,她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奏员;2004年,她又被聘为教授,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大提琴教授;2006年她调入厦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工作,如今她的学生已成长为行业的骨干,有音乐学院教授,有室内乐团团长,许多人在各级演奏比赛中获奖……她虽已退休,但依然做着以知识和技能助人、造就人的工作。下至幼儿园的孩子,上至大学生,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慕名向她学习大提琴演奏。有的学生身患白血病,她就免费教,对大提琴教育工作的热爱,不仅让她享受着审美的愉悦,也让她获得了育人的快乐,多年来她一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胡妈妈”。<br></h3> <h3> 班级的氛围影响的不只是天赋出众的学生,一些当年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生在潜移默化中也发生着变化。离开校园后许多人都在各自的行业内绽放出光彩,孙志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br></h3> <h3> 孙志建自嘲小学时属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那一类中下等生,但广泛的兴趣和不服输的性格,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不断地挑战自己,改变自己。他说这些年在工、农、商、学、兵、 党务、教育、新闻等几乎各个行业都干过了,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他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面对陌生的领域,陌生的知识,他就一个字“学!”1998年5月,志建当时还在报社当编辑记者,突然被领导调去筹建市重点工程一一新闻大厦。作为外行,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原本专业中学中文的他,硬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和自学精神,掌握了土建基础施工、高层钢筋混凝土施工、铝板玻璃幕墙技术工艺、建筑内装修工艺和材料、上下水和强电弱电工艺技术、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消防工程、电梯安装等等一系列建筑工程技术和标准。六年的实践,不仅将他从一个学中文的外行变成了建筑领域的内行,还将这座大厦成功交付使用。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大厦运行良好,各项设施从未发生任何重大安全问题,凭借这次实践中掌握的专长,后来他转型成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直至退休,可谓自学成才的典范。<br></h3><h3> 郝陶和侯春天都是富有体育天赋的孩子,曾一起被招入体校,又都是山西男排的主力。郝陶退役后进入商界,同样才华横溢。</h3><h3> 王仲林和赵三曼从小都是调皮捣蛋、不让老师省心的孩子。但离开学校后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展露出才华。仲林在单位的职工汇演中说相声,讲笑话,展露了他的喜剧天赋;赵三曼有商业头脑,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游刃有余,很早就为自己积累了财富。</h3> <h3>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就理解了于有为说那段话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孩子会在长期无人管教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做人的良善而没有学坏?为什么谢老师只教了五年却留给学生终生的影响?因为她通过严格规范我们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后来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基础,她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唤醒了我们的审美意识,让我们学会了不管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良好的班风中合作与竞争的环境氛围则激发了同学们自我教育、自我追求的内在力量,谢老师教育艺术的核心就在于唤醒了学生的潜能,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一旦被唤醒,其一生都会有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即便离开了学校,依然会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br></h3> <h3></h3><h1><b><font color="#010101"> 唤醒责任感让我们一生受益</font></b></h1> 一说到责任感,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责任感对人的成长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责任感就是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自觉承担责任的态度。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获得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人格品质。童年是培养责任感、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不仅为未来的人生埋下种种隐患,还将会为责任感的缺失、人格的缺陷付出巨大代价。
为了唤醒我们的责任意识,养成负责任的习惯,谢老师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br> <h3><h3><b>(一)养成为自己负责的习惯</b></h3> 还记得小时候那些表现吗?因贪玩,把老师让回家洗手的嘱咐抛在脑后;布置的作业能拖就拖,不催促就懒得写;作业本糊涂乱改,学习用品乱堆乱放;犯了错,不敢承认,推卸责任等等,这些都是缺失责任感的表现。
为了修正我们的坏毛病,让我们学会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而不是半途而废的习惯,谢老师给我们制定规矩,并及时跟进监督,不让有丝毫松懈。例如,谢老师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做四件事: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每周一要检查;每天按时写作业,完成作业才能回家;写字要规范,作业本要保持美观整洁等。谁不能完成任务,就要受到惩罚。前面提到我因不讲究卫生,不洗手被惩罚;刘太生在作业本上糊涂乱改,被要求撕掉重写等细节,其目的就是要唤醒我们的规则意识,违反了规则就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br></h3> <h3> 王晓武是我们的班长,无论在学习还是行为习惯上,一向是同学们的榜样,深受老师器重,但有一件事却惹怒了谢老师。有一天下午晓武和邻居伙伴去公园玩,没去上学也没请假。谢老师发现他没来上课,就去家访。晓武的妈妈得知情况后很生气,等晓武回到家,问明他没去上课的原因,妈妈平生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打了他一个耳光。妈妈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逃学旷课,不守纪律。这个耳光让他记忆犹新,而更让他难忘的是谢老师对他的教育。第二天谢老师在班会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谢老师说,“你是班长,应该带头守规矩守纪律,珍惜班集体的荣誉,为同学们作出表率,怎么可以随意逃学旷课?”这件事之后,谢老师并没有撤掉他的班长职务,而是给了他一次改过的机会。这让他很感动,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人从小要树立规则意识,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就是说要学会约束自己,克制自己。正是童年的这种责任习惯的培养,后来他当了公务员,在领导岗位上,始终能保持清廉,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成为一名对得起群众,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好干部。
谢老师对待学生之所以这么严格要求,就是让我们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健康乃至生命负责。一个人不爱自己,也不可能去爱别人。只有首先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负责,以后才会为他人,为家庭,为社会负责。<br></h3> <h3><h3><b><font color="#010101">(二)言传身教以人格感染学生</font></b></h3> 人们常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学生天然的“向师性”,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为修养会投射到学生身上,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很多年以后,我们会发现学生身上还留着老师的影子,学生为人处事的方式与老师极其相似。
我曾经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谢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而不求任何回报?直到后来我从我的同学,也是同样当了老师的宫晋英身上找到了答案。<br></h3> <h3> 宫晋英说,在小学时谢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她心里,有两件事甚至影响了她教学生涯几十年。她说有一次因为感冒发烧没去上学,中午一放学谢老师就赶到她家,询问她的病情。在和她的父亲交谈了一阵后,临走时关切地嘱咐她:“吃点容易消化的东西,别着急,病好了再来上学。”一席话,让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感觉谢老师的关心就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人心生温暖,如沐春风。<br></h3> <h3> 还有一件事更令她难以忘怀,谢老师个子不高,长得娇小瘦弱,似乎没什么力气。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她就像变成一个大力士一样果断坚毅,威武有力。有一天下午放学后,轮到宫晋英所在的小组打扫教室。当时有几个男生在教室里追打着玩儿,许维星为了不被追上,就打开窗户跳了出去,这时突然听到“哎呦”一声,大家跑到窗户跟前一看,只见许维星呆坐在地上,从脱下的球鞋里,倒出了一滩血。同学们都大惊失色,不知所措。随后有同学缓过神来,赶紧去报告了谢老师。只见谢老师飞快地找来一辆自行车,让个头几乎比她还高的许维星坐在后座上,快步地推着车子向新建路门诊部奔去……而在此之前,大家从来也没见过谢老师骑过自行车。就是这一幕深深印刻在宫晋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可能连老谢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并没有刻意去影响谁,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将责任意识传承给了学生,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br></h3> <h3> 品学兼优的宫晋英从小的理想就是做谢老师那样的人民教师,长大后她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在太原化工学院担任化学与化工系的课任老师。她不仅要教课,还承担了繁重的科研任务。虽然体弱多病,但做起科研来却像个强壮的女汉子。她经常带领她的学生们奔波在企业工地和学校实验室之间,多年来她的科研组攻克了除尘灰成球技术,为太钢治理环境污染以及废料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霍州煤矿解决了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工艺问题;为太铁提供了生产急需的特种涂料;此外还为许多民营企业解决了诸多化工技术难题……<br></h3> <h3> 宫晋英说,她从来不认为教师工作枯燥,反而觉得“累并快乐着”。做课题搞科研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乐趣,看着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创造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再累也心甘情愿。
她的一个多年前毕业的学生,目前已是山东某国防厂的副厂长。每当有学校的学生去他们厂实习,他都会热情接待,并且总是提到他当年实习时令他难忘的一件事情。有一次宫老师带着他们班学生去参观太原化工厂聚氯乙烯车间,当大家都从一个很陡的梯子上下来后,他突然想起还有个地方没看清楚,这时宫老师二话没说,立即转身又带他爬上那个陡梯再去看一遍。就是这个在宫老师看来很平常的举动,却深深地刻印在学生心里,多年来念念不忘,每次都要跟带队实习的老师谈起这件事,这也更加深了他对母校的美好印象。<br></h3> <h3> 这件小事与当年谢老师飞快救学生的事,在某种意义上何其相似。老师从不刻意做学生的榜样,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学生的表率,负责任的习惯已经成为师生的本能,责任意识就是这样在师生间一代代传递下去。
我终于理解了谢老师,她之所以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而不求任何回报,是因为人在为他人负责,为他人付出爱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和幸福。就像宫晋英说的“累并快乐着”,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幸福感正是来自于责任感。<br></h3> <h3><h3><b><font color="#010101">(三)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培养责任感</font></b></h3> 谢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还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一是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做父母的辛苦,承担起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二是在班级中建立互助学习小组,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体验战胜自我的快乐、获得好成绩的喜悦心情,从而增强学生对班集体责任感和凝聚力。
马丁丁在小学时是我们班的中队委,无论是学习成绩、工作能力还是人品素养都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有口皆碑,她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谢老师责任感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br></h3> <h3> 丁丁回忆说,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家务活每个孩子都要做,丁丁虽然排行最小,也不会有丝毫优待。父母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事,都要学着自己管理。例如安排学习时间,收拾学习用品,洗衣、扫地、擦桌子等,这些事丁丁从来都是主动去做,不用父母操心。心理学有个术语叫迁移效应,就是说先行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参与家务劳动对一个孩子后来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会产生良好的正迁移效应。因为小孩子在做家务时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就会促进智力发育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成果得来不易,会更理解做父母的辛苦,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感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情商能力。<br></h3> <h3> 受到在家庭中养成的劳动习惯的影响,丁丁在学校里表现出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她不止学习成绩优异,还踏实、勤快、乐于助人、为人友善。因为学习好,又是班干部,谢老师就让她在课外学习小组中担任小老师,帮助学习差的同学,丁丁总是特别愉快地接受任务,耐心地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此外她还是班级课外活动的积极分子,朗诵、合唱指挥、手风琴演奏等都很在行,多次代表班集体去少年宫、广播电台表演或录制节目,为班级赢得过很多荣誉。丁丁说每次演出前谢老师都要细心地帮他们整理衣衫,系鞋带,擦鼻涕,就像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细致入微。有一次她和同学在电台录节目,录到很晚才结束,谢老师就一直站在门外的寒风中等着,直到他们录完,再一一把他们送回家,自己才放心地离开。<br></h3> <h3> 帮助同学、为班集体争光,这些实践体验都让丁丁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满满的自信和快乐,这便是一个人责任心产生的基础,因为谁都愿意自觉主动地去做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情。而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也让她在榜样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后来不管在学校、家庭还是工作单位,她都尽职尽责地去为别人负责,为工作负责。一个人负责任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像本能一样,自然而然。<br></h3> <h3> 丁丁上中学后,担任了班长。多年以后,据她的同班同学回忆说,那个时候同学们都反映,“丁丁太尽职了,没有他不关心的人!”
后来丁丁进入半导体厂工作,从技术员做起,直到车间副主任、厂团委书记、总工程师,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同时还是企业文化娱乐活动的积极分子。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尽其所能,做到最好。<br></h3> <h3> 刚进厂时她在车间做刻图,她把每一刀、每一条线都要做到精细、精准,因为这是集成电路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保证集成电路最终各项参数合格的第一道关。由于丁丁工作认真细致,责任心强,被领导安排专门负责军工配套产品的出厂检验、验收工作。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红缨五号等导弹产品,需要提供合格的配件,责任重大,唯有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人才能担此重任。一个人有勇气有能力承担责任,不仅给人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还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便是丁丁在企业里不断受到重用,并多次被嘉奖的重要原因。<br></h3> <h3> 丁丁不只在学校在工作单位责任心强,对待家人同样显示了她的责任与担当。八十年代后期国企改制,职工们都下岗自谋生路。在这个过程中丁丁的工作和个人生活都发生了变故。为了生存,为了抚养年幼的女儿,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她下海开店经商。十多年间她自己既要经商又要照顾家人,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其辛苦可想而知,但她都咬牙挺过来了。期间有人主动要给她投资把公司做大,但她都婉拒了,因为她怕没有精力照顾母亲和孩子。她的生意不大,但也足以把孩子抚养成人。在她的细心养育下,女儿学有所成,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成家立业。2008年丁丁的类风湿病已经很严重了,不想再继续经营,于是她把店转让出去,带着年迈的母亲把家搬到北京,和女儿一家毗邻而居。<br></h3> <h3> 在丁丁的精心栽培和言传身教下,丁丁的女儿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像妈妈一样对工作对家人负有责任感。这几年丁丁身患多种疾病,眼睛的白内障需换晶体,心脏需上支架,腿摔断需换髋关节。但高昂的治疗费用也让丁丁对是否手术犹豫不决。虽有医保但许多费用需要自费,以丁丁的退休金根本支付不起,而丁丁的女儿却打消了妈妈的顾虑。丁丁的几次手术期间,女儿不仅每天悉心照料,全程陪伴,还承担了妈妈几乎所有的手术及治疗费用,并且坚持用最好的材料。甚至后来姥姥的几万元住院费,女儿也都支付了。为了给妈妈和姥姥补充营养,家里的各种营养品、保健品从来没有断过,平时不等吃完就又给买回来了。丁丁的腿康复后,想去港澳等地旅行,女儿又亲自陪同妈妈去旅行,承担了所有的费用。女儿的体贴、孝顺令丁丁十分欣慰。
如今丁丁一家人其乐融融,母慈子孝,儿孙绕膝,尽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br></h3> <h3> 丁丁、晋英、晓武的故事写到这里,令我感慨良多。我想无论老师还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不只是让孩子学到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才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责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尽早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长和老师不要代劳,应放手给孩子机会去实践,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心理体验,才能提高责任意识。孩子做得好,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犯了错误也不要袒护,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同时老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责任感教育滋养了孩子丰满的灵魂、健全的人格,成为孩子一生获得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法宝,是让孩子一生受益的珍贵财富!<br></h3> <h3></h3><h1> <b><font color="#010101">谢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font></b></h1> 2016年国庆节期间,五年一班同学举办了一次“五十年后再聚首”的隆重聚会,会上同学们纷纷在一帧准备赠送给谢老师的红底黑字的“无量寿”的条幅上签名。这帧条幅就是由梁建生同学提议并请书法家撰写的。梁建生是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的弄潮儿之一,他在商海摸爬滚打二、三十年,成就显著。我问他,请书法家写这幅字的初衷是什么?他说想用这幅字表达对谢老师的感恩之情,因为五十多年前正是谢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br> <h3> 建生回忆说,小时候他在奶奶身边长大,像很多隔辈亲一样,奶奶很爱他甚至宠溺他。奶奶的娇惯让童年的建生变得胆大、淘气、任性,以致上学后经常因贪玩不写作业,考试不及格,成了班上的差等生。谢老师通过家访,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开始给他立规矩,让他慢慢改变坏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下午放学,谢老师都要留下他并带回自己家给他补课 ,看着他写完作业。他写作业时,谢老师做饭,等他写完作业,谢老师还要留下他一起吃饭,然后才让他回家。吃了多少次饭,建生记不清了,只记得那些饭很香,比自己家里的饭还好吃。他每取得一点进步,还会得到谢老师的奖励:水果或糖块。<br></h3> <h3> 很多年后当同学们再聚首时,当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张丹凤,说当年特别羡慕那些补课的同学,甚至跑到谢老师家里请求一起补课,只是谢老师没同意,谢老师说:“你学习那么好,不需要补课。”<br></h3> <h3> 郭长青也是当年参加过补课的学生之一,因为长青家和谢老师家住在同一所大楼,所以长青每天下午一放学就直奔谢老师家。在补课之余,还帮谢老师做点简单家务活。长青回忆说,六十年代谢老师家特别简陋,连个像样的书桌都没有,家里除了一张床,就是两个大木箱子。谢老师每天就以木箱为书桌,坐在小板凳上为同学们批改作业,补课的同学则以另一个木箱为书桌写作业。谢老师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丈夫在部队工作,很久才能回来一次。六四年,谢老师生下大女儿,生活显得更加忙碌,谢老师每天需要把女儿包裹着绑在床架上,然后自己再腾出手来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做饭……<br></h3> <h3> 建生说,在那个物资稀缺的年代里,谢老师能对他这个调皮捣蛋的差等生付出如此关爱,让他感激不尽。而更令他感激并终生难忘的是谢老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建生你不笨,很聪明,只要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赶上去!”正是这句话让他获得了自信心,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老师的一句恰当的鼓励,让他明白,原来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这句让建生有着深刻领悟的话语,在他后来的每个命运关键节点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br></h3> <h3> 1970年建生去农村插队,72年有幸成为我国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去一所专业技术中专学校学习。被幸运之神眷顾,改变了命运,让他心情格外轻松愉悦,然而入学之后的生活却让他轻松不起来。只有小学基础的他,面对入学摸底考试题目,如同看天书一般,一道题也做不出来,当时他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怎么办?要放弃吗?关键时刻,他想起了谢老师对他说的那句话:“建生你不笨,很聪明,只要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赶上去!”建生想,没学过的知识,我可以补,可以学,拼吧!在入学的头一年里,他从不敢休息,每天都学习到深夜,别人下了晚自习,他还留在教室看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一年的拼搏努力,期末考试全部过关,代数、平面几何等几门课还获得了优秀。<br></h3> <h3>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山西最艰苦的吕梁地区工作,童年和少年时代养成的吃苦耐劳的习惯,帮助他走过了这段艰苦岁月。工作中他展示了积极果断,勇敢创新,从不言弃的精神。别人不愿干的,干不了的工作,他主动去干。从技术员到工长,每个岗位他都做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受到大家一致认可。
78年他调回太原自来水公司工作,在这里他又因工作认真勤奋,不仅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还收获了爱情,建立了家庭。<br></h3> <h3> 84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离开自来水公司,调入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院人才济济,许多人都是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他这个工农兵学员想要立足,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巨大的压力,他又想到了谢老师鼓励他的那句话:“建生,你不笨,很聪明,只要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赶上去!”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他再次选择了拼搏,每天上班,他第一个到;别人下班,他仍留在办公室;星期天加班加点,已是常态。他还不放过任何一个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先后在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建工学院等大学充电。经过六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不仅取得了本科文凭,还担任了规划一室的主任。此后又担任过规划二所所长,建筑市政所所长等职。他带领一群年轻人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不断开拓创新……<br></h3> <h3> 99年他顺应时代的大趋势,下海经商,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取名“容海”,寓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容”字放在首位,就像当年谢老师容得下他这个调皮捣蛋的差等生一样,他要以宽广的胸怀,广纳贤才。正是以这种自信和包容的心态,他的公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很快就异军突起,成为山西民营设计企业的领头羊。<br></h3> <h3>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建生念念不忘改变他命运的谢老师鼓励他的那句话。在我看来,改变他命运的不只是那句话,还有谢老师对他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纠正他的坏毛病,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让他学会了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为他后来的自我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谢老师鼓励他只要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赶上去,这其实是在唤醒他的责任感。当一个人懂得为自己的学习,为自己的前途负责时,做任何事都会积极主动,全力以赴,而不是一遇困难就放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从一个学困生到民营企业家的蜕变,充分说明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优秀是可以培养出来的。<br></h3> <h3></h3><h1><b><font color="#010101">谢老师女儿的一封来信引发的思考</font></b></h1><h3><b>(一)女儿心中的妈妈</b></h3> 谢老师的大女儿继红,也就是小时候在谢老师忙着给学生补课时,她被包裹着绑在床架上的那个姑娘,目前在荷兰从事律师工作。听说我要写总结谢老师教育生涯的文章,她发来一封信,表达了她的心里话,让我们看到女儿心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小时候妈妈很忙,又要工作,又要照顾我们。爸爸在驻京卫戍区工作,很久才能回家一次。最初对妈妈是教师的印象,是在山西太原居住的时候。我是六四年出生,在大约四、五岁还没上学时,常常跟着妈妈去她的单位:太原市新建路小学。但在学校几乎见不到妈妈的影子,我总是独自一人在学校里乱逛。不时有其他老师或职工照顾我一下,说要是我妈再不管我,我就要喝西北风了。有时我也会被送到北京爸爸的部队里,但爸爸也很忙,只得由爸爸同事的家属照顾着。那时我觉得自己就是在别人的照顾下长大的。
后来妈妈作为随军家属调到北京,我也在北京住下来。这期间妈妈在北京电子管厂(京东方前身)保育院做教务主任,多年来一直在幼儿教学方面做着探索和创新。<br> <h3> 记得我上中学时家里来了个大姐姐叫胡咏丽,是妈妈多年前在太原教过的学生,后来在山西省青年歌舞团做大提琴手。她要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还带来个大哥哥,她的男友刘忠民。妈妈对他们很亲,就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让咏丽姐姐住在家里,安排忠民哥哥住在电子管厂幼儿园,有时还让他给幼儿园的老师上乐理课。从此我们便像亲人般熟悉,他们也经常带我和妹妹一起出去看演出、游玩。后来他们在学校有了宿舍,我和妹妹仍盼望他们回来带我们玩,依然想听刘忠民哥哥每天吹小号的号音。<br></h3> <h3> 此后不时有妈妈的学生从太原来看望她,有些学生在北京上了大学,有些是出差时专程来看望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大块头的哥哥,进门一见到妈妈就激动地泣不成声,现在知道那是积累了太久的思念。
记得妈妈总是给我们介绍她的学生们以前的故事,但是从没听她说过自己做过什么。只听她说过在她眼里没有好坏学生的分别,也看到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被她调教得很好。后来大了才知道她在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特级教师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我后来在全国妇联档案馆保存的旧报纸中看到了妈妈的名字),这才体会到了妈妈的伟大。<br></h3> <h3><h3><b><font color="#010101">(二)培养同理心</font></b></h3> 谢老师女儿文中提到的那个大块头的哥哥,其实是刘晓明。那是92年他趁去人民大学进修的机会,专程去看望谢老师。当时谢老师已经想不起他的名字了,经提醒才慢慢回忆起来。虽然老师对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但晓明对小学教育却记忆犹新,对谢老师给予他的关心和教诲感激不尽。联想到2016年五年一班同学在北京与谢老师重逢,在见面会上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晓明当时也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学生们对谢老师有这么深的感情?为什么谢老师教过的学生都这么知恩、感恩?有的老师或家长也许会困惑,自己同样是为孩子付出很多爱,可孩子怎么就不懂感恩呢?谢老师到底有什么教育秘诀吗?<br></h3> <h3> 我想秘诀就是谢老师对学生同理心的培养。同理心就是指能够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将自己带入到对方所处的情景中,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关心和体谅对方。同理心强的人通常都有很高的情商。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个同理心的敏感期,在这期间重视对孩子同理心的培养,孩子长大了自然会记恩、知恩、感恩。而错过了童年的敏感期,长大了再想弥补就很难奏效了。<br></h3> <h3></h3><h3><b><font color="#010101">谢老师培养学生同理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font></b></h3><h3><b>(1)尊重和接纳学生</b></h3><h3><b> </b>在别人眼里那些思维另类,调皮捣蛋,似乎很难管教的学生,在谢老师眼里都是可塑之才,因为她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理,能够用同理心去理解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她对梁建生的教育用的就是同理心,每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最怕被人指责、嘲笑、挖苦,谢老师理解梁建生的心理状态,她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建生,你不笨,很聪明,只要努力,坚持不懈,一定能赶上去!“每每取得点滴进步,还会给予物质奖励。这种来自老师的关爱、接纳和尊重,是他树立自信心、激发奋斗精神的根本动力。爱是能量的流动,从小被爱滋养过的孩子,长大了才会去关爱他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正是因为谢老师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能被平等地尊重、接纳和关爱,五年一班的同学才会如此记恩、知恩、感恩。</h3> <h3><b><font color="#010101">(2)培养相互帮助的习惯</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010101"><b> </b></font>让学生从小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不只是能塑造优良的品质,还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心理上去体验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感受,这也是提高学生情商的一种方法。为了让学生养成相互帮助的习惯,谢老师用了很多办法。比如组织“一对一”帮扶的课外学习小组;在班级设置一个图书角,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各自喜欢阅读的课外书,在图书角相互分享。让学生懂得有舍才有得,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记得谢老师还编过一首《互助歌》,大致意思就是相互帮助,快乐成长。</h3><h3></h3> <h3><b>(3)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b> </h3><h3></h3><h3> 谢老师特别重视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因为只有亲自参与劳动实践,才能深入到别人的生活情境中,在对比中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感恩惜福。前文提到1963年,刘晓明参加学雷锋实践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拿上铁铲,背上竹筐,在马路上拾马粪,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拾满一筐马粪,然后再抬上一筐筐马粪,送到农村的菜地里。人只有苦过,才知甜的滋味。这次劳动实践活动,让他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理解了生活的不易,也珍惜他得到的一切,人因感激才会感恩,这正是他离开小学几十年后,见到谢老师仍激动不已的重要原因,他感恩谢老师在他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给予他做人、做事的教育,让他一生受益无穷。<br></h3> <h3><b>(4)身教重于言教</b></h3><h3> 小学时老师就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行。有一件事虽然过去了五十多年,但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是1964年,有一天我和几个男生帮助谢老师搬家,在上楼时王建设同学不小心把谢老师装大米的罐子打碎了,大米混合着罐子的碎渣散落一地,看着心疼。当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一粒米,一粒粮真是比金子还宝贵。可以想象王建设当时的心情,只见他的表情由惊愕、紧张、沮丧到不知所措,在那一瞬间,谢老师显然看出他的尴尬与无奈,说了一句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话:“不要管米,赶紧看看手上脚上扎破了没有?”这句看似轻松的话,立即缓解了现场的尴尬,王建设的眼眶湿润了,我想他心里一定很感激谢老师的安慰和宽容。仔细想想,谢老师并非不心疼大米,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真实的心情,是因为她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她要把一颗关爱、善良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br></h3> <h3> 这件小事对我影响很深,此后的人生岁月里,在生活中我习惯于用同理心去体察别人的感受。记得有一次我在路边行走,这时迎面过来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向我问路,我顺手指给他方向,告诉他怎么走。说完正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他说:“你能给我弄点儿水喝吗?”我一听有些诧异,仔细一看,发现他是位盲人。没有任何犹豫,我立即对他说:“您在这儿等我一会儿!”我迅速跑到马路对面的便利店里,买了矿泉水,又买了面包、火腿肠、餐巾纸等。当我把水和一袋食物递给老人时,他很感激地连声说:“谢谢,谢谢!”望着老人慢慢行走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中,我心里觉得特别愉快……我做这样的事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高尚,只是源于一种本能。在那一刻自己会本能地去体察对方的痛苦和无助,不需要任何思考就会伸出援手去帮助对方,这其实就是一种来自于童年养成的习惯。<br></h3> <h3><h3><b>(三)同理心是最好的礼物</b></h3> 同理心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也是谢老师给予我们的最好礼物。谢老师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培育,在她眼里,没有好坏学生的差别。即便是那些叛逆的、思维另类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她也能从他们表象的背后找到可挖掘的潜力和长处,正是她的理解、尊重和接纳,让学生体会到安全感和满足感。这种来自童年的同理心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无论是在工作、家庭还是人际交往方面,我们都会自觉地用同理心去理解、感受别人的需求,让心与心的沟通更加顺畅。<br></h3> <h3> 我的同学王建凯多年来一直从事维稳信访接待工作,深受好评,退休了又被反聘继续在岗位上发挥作用。要说他有什么秘诀,过硬的综合素质,当然必不可少,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同理心。对待每一位来访者他都能耐心细致地与之沟通,倾听对方的诉求,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从而敞开心扉,释放出负面情绪,不再做出极端的行为。<br></h3> <h3> 人一旦拥有了同理心,能够将心比心,理解别人的内心感受时,就不再挑剔、抱怨,而总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待世界。生活中的建凯一直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写心情日记。在他的笔下,目之所及都是美丽的、温暖的、阳光的,哪怕是习以为常的空气,路边不起眼的花草。这种习惯让他释放了压力,抛掉了烦恼,每天都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和生活。<br></h3> <h3> 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根源,通常是同理心的缺失,当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时,就会对别人不满,总是抱怨、指责;而当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时,眼前就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人与人之间会因相互理解而冰释前嫌,因相互关心而分享快乐。<br></h3> <h3> 同理心是处世的智慧,是童年的教育赋予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这届学生是谢老师唯一从一年级带到五年级的学生,文革爆发后谢老师又短暂地教了一届学生,不久就随丈夫调回北京了。虽然离开小学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但同学们对谢老师的思念和牵挂丝毫没有减退,大家感恩谢老师当年的悉心栽培和精心呵护。那些年通讯不发达,但同学们和谢老师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平时有条件的同学都会利用各种机会去北京看望谢老师。<br></h3> <h3> 这两年谢老师出现认知障碍,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因两个女儿常年在国外工作,无法陪伴左右,为了让妈妈得到专业护理,去年女儿把父母送到条件很好的养老院。得知这一消息,在北京的同学马丁丁、刘三毛、袁北战、崔菊、刘敏等先后前往探望。<br></h3> <h3> 2018年教师节前马丁丁和崔菊来到养老院。丁丁说,谢老师见到她和崔菊,非常高兴。丁丁为老师朗诵了《园丁诵》,崔菊向老师汇报了同学们的近况。谢老师一再说很想念同学们,想念她的这些孩子们,还拿出笔和纸让丁丁把同学们的名字都写了一遍。<br></h3><h3> </h3> <h3> 去年重阳节时,刘三毛和刘敏前往养老院看望谢老师夫妇。老两口高兴地陪同他们走走看看,介绍这里的各种生活设施。临别时依依不舍地目送他们远去.....</h3> <h3> 今年八月份太原的同学们准备再次组团去北京看望谢老师。因考虑到谢老师的身体状况,经谢老师女儿提醒,大家暂时放弃。胡咏丽提出由她先去,以后同学们再分开去探望。八月二十二日胡咏丽携丈夫刘忠民来到养老院,师生久别重逢,胡咏丽急步走上前与谢老师紧紧相拥。相隔多年再次见到咏丽,谢老师激动地身体微微颤抖,咏丽赶忙安慰老师:“谢老师好,别激动,别激动!”谢老师拉着咏丽的手,交谈甚欢。咏丽说,谢老师精神状态很好,很关心同学们,也盼望大家来看她……<br></h3> <h3> 谢老师的女儿在信中最后感慨地说:“小时候我不懂事,埋怨妈妈心思总在学生身上而不顾及我和妹妹,但现在长大后渐渐懂得了爱与奉献的意义。妈妈虽没有想着回报,但却得到了学生们爱的回馈,哪怕千里之外,哪怕已隔经年……妈妈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在影响着我,我为妈妈骄傲,也为妈妈有这些深爱着她的学生而自豪。谢谢各位哥哥、姐姐对妈妈亲人般的关心和惦念!”<br></h3> <h3> 同理心教育让我们获得了处世的能力,掌握了通往幸福的钥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谢师恩,铭记于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妈妈、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永远爱您!”<br></h3> <h3><h1>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b></h1> 小学是人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是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因此小学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在这个阶段能遇到好老师,受到良好教育,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而我们就是一群幸运的学生,一入学就遇到了我们生命中的贵人:班主任谢老师。她是我们的老师,也像我们的妈妈,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小学五年的成长岁月。正如班长王晓武在写给谢老师的心里话中所说:“遇到您,我们五年一班全体同学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这代人也算“生不逢时”,赶上了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我们当中大部分人的学习生涯很短暂,只有在新建路小学的那五年是实实在在、按部就班地上学,其后的中学和形形色色的大学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没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我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和概念,只有您最清晰,也最难忘。那五年,是年少无知的我们第一次迈出家门,开始社会实践的五年。在我们眼里,除了父母,学校和老师几乎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老师的言传身教,是为一棵小树埋下的第一捧土,浇下的第一桶水,撒下的第一把肥。那五年,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学习,争取百分;要团结同学,相互友爱;要参加劳动,热爱集体。那五年我知道了早一天加入少先队是多么光荣……谢老师,那些今天看来十分浅显甚至有些幼稚的道理,都是在您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地教诲中,一点一滴浸入我们幼小的心田,逐渐形成了我们最基本的品格和习惯。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而我们恰恰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最基础的“他律”,并在不断地他律和自律的转换中成长、成熟。应该说,这些最初的教育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br></h3> <h3> 晓武的话情深意切,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谢老师以言传身教和习惯的培养,让我们从任性变得理性,从他律走向自律。良好的习惯经过岁月的积累,渐渐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体现的是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和生活幸福与否。<br></h3> <h3> <b>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的品格、修养、智慧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着学生,老师的素质就是学生的样子。经过半个多世纪岁月的历练,如今已经年过花甲、步入退休行列的我们,回过头来发现,很多人身上都刻着谢老师人格的烙印。</b><br></h3> <h3><b>(1)乐观豁达</b></h3><h3> 谢老师高度的职业自觉精神是她不需要任何人督促鞭策,就能竭尽全力,满怀激情和责任去工作的动力。所以我们才发现,不管生活条件如何简陋,夫妻两地分居如何不便,女儿疏于照顾如何无奈,都无法阻挡她对教育事业的一往情深。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感染、激励着学生。同学韩雪松在机关事务管理局从事接待工作,童年养成的习惯使他在工作中总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作三十多年从没出现过任何差错。虽然后来人生中遇到了较大的坎坷波折,但他处变不惊,从不怨天尤人,像谢老师一样乐观豁达,泰然处之,每天依然面带微笑地和家人、朋友享受着生活的快乐。<br></h3> <h3><b>(2)热爱生活 兴趣广泛</b></h3><h3> 小学老师的工作繁琐、细碎,时间长了难免焦虑、烦躁,谢老师当然也不例外,那谢老师又是如何长期保持工作热情的呢?秘诀就是兴趣广泛,尤其热爱体育运动。谢老师不仅自己参与体育运动,还给同学们买了各种体育器材: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等,她和大家一起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释放活力。运动的爱好总能让人保持奋斗的激情,摆脱焦虑不安,同学们成年后还是像童年一样,喜欢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体验快乐,陶冶性情。<br></h3> <h3> 郭长清是最熟悉谢老师的学生,从小就手脚勤快的他,每天放学后在谢老师家补课之余,帮着谢老师做家务,看孩子。童年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他不仅在单位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生活中他也爱研究美食,做得一手好菜。他的手艺还传承给儿子,如今儿子在做餐饮,生意红红火火。<br></h3> <h3> 孙志建从小就爱好广泛,活泼好动,打架子鼓、朗诵、踢球等等,样样少不了他。长大后依然是活力十足,在工作之余喜欢尝试各种兴趣爱好,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带着家人、朋友自驾游;背着相机做起摄影师,把千山万水的美景摄入镜头之中。<br></h3> <h3> 此外,马丁丁喜欢朗诵;王晓明、张丹凤热衷旅行;刘晓明参加业余合唱团,张秋玲参加圆梦舞蹈团等等。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更加热爱生活。<br></h3> <h3><b>(3)有爱的能力</b></h3><h3>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培养学生爱的能力的最好示范。爱是心与心的交流,谢老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鼓励、尊重、理解、接纳、关爱,让学生在赏识中学会了自信,在感激中学会了感恩,在包容中学会了付出。学生们不仅懂得善待自己,也会把关爱之心给予家人、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五年一班的同学中例如刘晓燕、张秋玲、马丁丁、秦小平、于有为、李世民、乔小午等都是敬老爱幼的典范。<br></h3><h3> 秦小平是一名大学德语教师,她的妈妈和谢老师是同事,也是邻居。小平对谢老师的教育感同身受,她深有感触地说,永远忘不了谢老师慈母般地关爱和辛勤地培育,给我的人生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的教师职业生涯中,也以谢老师为榜样,尽己所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h3> <h3><b>(4)发挥余热 奉献社会</b></h3><h3> 童年的责任感教育,让我们懂得人不能只会爱家人,也要把爱奉献给社会,服务于广大群众。谢老师退休后,不仅是老年学校诗社的积极分子,还和老伴一起在军休所参加打扫卫生、治安巡逻的志愿活动。像谢老师一样,许多同学在退休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利用各自的一技之长,继续为社会服务。侯春天从国家队的岗位上退休后,现在从事基层群众的排球普及工作;多才多艺的杨元元教授,还在大学里教书育人;沈宪是园林工程师,退休后继续为城市园林的绿化发挥作用;于有为在深圳,他的公司借着深圳被批准为“示范先行区”的东风,继续为美好城市、提升城市活力,贡献智慧。<br></h3> <h3> 有一句教育名言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是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感染和唤醒。谢老师用她全部的爱,用她的正直、热情和善良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不仅学有所长,立足社会,还懂得去关爱去奉献。<br></h3> <h3> 那首感人肺腑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道出了我们的心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只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谢老师从不提及自己所获的荣誉,但桃李满天下,不正是对他教育智慧的最高奖赏吗?
遇到好老师是个人的幸运,是学校的荣耀,更是民族的希望,感恩吾师,永志难忘!<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