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选题《曾李世家》通过一个古老家族的千年沧桑和乡村势力更替史,表现了历代人们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生存之道,弘扬了中华民族纯朴敦厚的家风民俗和感恩诚信的传统美德。这就是创作本文的主题立意。</p><p class="ql-block"> 此作选材于湖北仙桃(原沔阳)一个古老的村庄曾家口,又名曾家石桥,现在的仙桃西郊石桥村。这里有个特殊的风俗习惯“活曾死李”,就是曾姓人活着姓曾,死后姓李。《沔阳县志》和曾氏家谱都有专门记载,而且流传很广,远近皆知(民国时连蒋介石父子都知道)。</p> <p class="ql-block"> 这一古老传说,追根溯源,最早是在南宋末年,江西吉水有曾子52世孙曾昌龙、曾昌盛两房(后人尊称双曾)。二房曾昌盛外出经商,落籍湖广沔阳下麻港曾家口,开辟了马三里、马四里二三十平方公里的曾家大垸。元末明初,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血洗沔阳,杀到江西留人种,曾家口二房曾昌盛的后裔只剩下一个叫曾石头的小儿死里逃生。朝廷号令“江西填湖广”时,大批客家人迁徙沔阳,跑马圈地,插帜为标,把曾家大垸瓜分了。大房曾昌龙的后裔与江西老俵李承孙,结伴到湖广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经商,驾商船在鄱阳湖与洞庭湖中往来,途经曾家口时,帮二房的后裔曾石头夺回了半个曾家大垸,为此江西老俵李承孙命断曾家口,死不闭眼。大房曾昌龙的后裔当场将自己的独种儿子曾云孙过继给李承孙,并打了阴阳合同,世世代代永不改姓,李承孙才闭上眼睛。</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至明朝中期,二房曾昌盛的后裔曾石头,只传一孙女(后人尊称曾氏始祖母),二房系止。为了感恩,曾氏始祖母决定把曾家大垸送给恩人李承孙的后代,但临终前,始祖母思曾家两房均无人继承香火,死不闭眼。为了感恩,李承孙重孙李德清的五个儿子荣和信政忠,一起跪在榻前,许下“活曾死李”之诺言(即活着姓曾,死后姓李),也打了阴阳合同,世世代代永不忘曾李两家的恩德,永不反悔,始祖母才闭上眼睛。因此留下“活曾死李”的恩情传说。</p><p class="ql-block"> 一诺千金,一诺千年,传说千古,兴衰千年,但有一条主线千古未变,那就是忠厚传家、感恩诚信的美德。“曾家石桥”是恩地,“活曾死李”是恩姓,既然受其恩,冒其姓,自当隆其报,崇其德,子子孙孙永远不可做忘恩负义之人。这一信念早已像DNA一样植入曾李家族每个子孙的骨髓里。曾李家族的人笃信:欠了恩情是一定要回报的,许下诺言是一定要兑现的……</p> <p class="ql-block"> 相传,曾氏始祖母临终前发过毒誓:活曾死李就发人,反悔就不发人。也许是一语成谶。家族内偶有愚昧的后人,不尊祖训,为贪一时之利,嚷着只姓曾或只姓李,或者做了不厚道的事,就算一时得手,老天放过了他,祖宗也要伸出无形之手清理门户,整枝打叶。最可怕的是,曾李家族的人如果说话办事不守诚信,就会犯咒神,说病就病,说死就死,十分灵验。因此,曾李家族的人大多能忍辱负重,守住道德底线,牺牲眼前的名利甚至生命,为的是福荫后世子孙,换来家运长久。</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神奇的巧合,“曾李”的谐音是“真理”。曾李家族也可称之为道德家族。曾氏开派始祖是曾子,李氏开派始祖是老子。老子是道家创始人,曾子是儒家正宗传人。如果说李家的DNA是道,曾家的DNA就是德。德在表面,可以通过长辈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教化后人;道于无形,难于言表,因有先人踩雷区的深刻教训,所以才有后人守底线的明智选择。儒教和道教是中华本土教,也是曾李家族的祖传家教,曾李家族自然就吸取了这两大教派的精髓,自然就成为了中国乡村耕读家族的代表。</p> <h3> 再说本文构思,《曾李世家》分上下两部。上部《明清沧桑》,下部《民国风云》。上部主要写“活曾死李”家族的千年沧桑和“感恩诚信”的千古家风。曾氏家族本是宋末江西迁沔的一个古老家族,如果没有元末明初的血洗沔阳,路断人稀,就没有“江西填湖广”,就没有“活曾死李”的恩情传说。有了“活曾死李”,才有国运昌盛时的曾家石桥、曾家大垸、曾李宗谱、曾李宗祠等所呈现的家运昌盛,才有国运衰落时的公媳案、鸭棚案、湖水案所导致的家运衰落。家运与国运是密切相关的。<br> 下部主要通过一个绅士和三个将军在民国风云变幻中的命运,来写旧中国乡村势力的更替。怀揣绅士梦的曾在舫,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去日本留学八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与周恩来、邓子恢等人同学,又到南洋办学十年,与陈嘉庚同事,乱世回国当了几年局长县长,生不逢时,辞职回乡做绅士当族长。在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先后有握枪杆子的两个红黑两道的兄弟和三个将军侄儿作后盾,加上他本人德高望重,尽力为地方做善事,维持一方平安,连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黄卫军以及杀人越货的土匪头子都敬重他,因此被公认为“沔北第一绅士”。国民党倒台,新中国成立,由于他的威望太高,共产党领导的工作队在曾家石桥无法发动土改。只要他在,人们就认为国民党还在。只好镇压他,为旧时代殉葬,为新中国奠基。沔北最后一个绅士和他的时代谢幕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从东方崛起。<br></h3> <h3> 本书从国史、方志和家谱发端,再与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汇合,采取冰糖葫芦式的写法,如“活曾死李”、血洗沔阳、江西迁沔、兄妹成婚、洛江河的前世今生等,一线串珠;如兴建曾家石桥,挽筑曾家大垸,首修曾李宗谱、首建曾李宗祠等,与曾家石桥被大水冲毁,曾家大垸被田园格子化,曾家祠堂被龙卷风荡平,曾李宗谱被破四旧焚毁等,其兴与衰,建与毁,既可独立成章,又前后贯穿,成为一体。结构横云断岭,时空纵横捭阖。古今人事,大地沧桑,前因后果,自由穿越,也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br><br> 接下来说说创作准备。想写这本书由来已久,少说也作了七八年准备。从2007年照顾中风偏瘫的母亲开始,系统地聆听父母亲讲曾家石桥的故人故事、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直至2014年父母相继离世。有些故事神奇得让人难以相信,不得不骑自行车下乡去找当事人及其后人采访验证。由于常年在乡间穿行采访,有一年骑坏了三辆自行车。有时采访家族长辈、亲戚和老人,自然免不了百儿八十的送点礼物和钱。好在我儿子不要我管,我就把工资作了采访经费。从2010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田间地头,拍摄了江汉平原24节气农作物生长和风云雨雪四季变化图,配以文字说明,保留在网易博客里备用。从2012年开始,海量搜集查找国史、方志、文史、民间故事等材料,初步探明了九搜湖广、血洗沔阳的时间。从2015年开始,用了近三年时间,借阅了洛江河流域百家姓赵张杜李等几十部家谱,找到了朝廷从东南西北四方派来血洗沔阳的四位将军,探明了除我曾氏始祖母一族为明朝以前土著外,其余百姓大都是从江西迁沔的。 <br><br> 为了探明沔阳从古至今的地理、地名、河流、湖泊及人口变迁,拜了许多本土专家为师,请了仙桃、洪湖水利、文史、档案等多个部门专家汪烈九、姚高才、刘定松、曹金良、刘祖荣、廖作金等当顾问。湖北省作协一直都很关心和支持我们创作,2017年春秋两季,给我们出具介绍信,去曾氏江西老籍和山东老家(曾子的故乡)寻根问祖。<br><br> 本书深入发掘荆楚人文内涵、人文根脉、人文情怀,尽力描绘江汉平原古老而新生的田园风貌与风土人情,倾情讲述具有中国气派、民间特色、隽永流传的家乡故事,以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r><br> 达度 洛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