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8月31日早餐后我们乘车从挪威奥斯陆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沿途风光主要是初秋的景色。行车途中游览了瑞典卡尔斯塔德的维纳恩湖区。风景秀丽的卡尔斯塔德,位于瑞典最大湖区——维纳恩湖区北岸,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诺贝尔也曾在此生活及工作。维纳恩湖位于瑞典中部,是该国第一大湖泊,亦是全欧洲第三大湖。维纳恩湖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处处是美景,也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一风光。路边掠影清晰,湖水清澈见底,沙滩非常干净。</h1> <h1> 9月1日开始游览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斯德哥尔摩位于瑞典的东海岸,濒临波罗的海,梅拉伦湖入海处,风景秀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尔摩城市名称直译过来为木头岛,建于13世纪,由于免受战争的破坏而保存良好。 <br> 斯德哥尔摩也是一个高科技的城市,拥有众多大学,工业发达;是瑞典的金融中心,瑞典主要的银行的总部都在这里。</h1><h1> 斯德哥尔摩皇宫,建于13世纪。</h1> <h1>一群外国大妈</h1> <h1>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坐落在梅拉伦湖边,砖红的墙面和规整的造型,透着庄严简约的美。</h1> <h1> 斯德哥尔摩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故乡。从1901年开始,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隆重仪式,瑞典国王亲自给获诺贝尔奖者授奖,并在市政厅举办诺贝尔奖晚宴,其中这个不蓝的蓝厅是评定诺贝尔奖后举行盛大宴会的地方。据说当初设计师原先计划在红砖外铺上蓝色的马赛克,也是瑞典的国旗颜色,但是设计师在看到瑞典传统手工制作的红砖后,发现其更有古朴的美感,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因此“蓝厅”不蓝也就成了一个继承瑞典传统文化的故事。</h1> <h1>我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莫言就曾在这里走过。</h1><h1><br></h1> <h1>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晚宴。(图片来自网络)</h1> <h1>市政厅的议事大厅。大厅的两边各是媒体席和观众席。</h1> <h1>维京时期海盗船风格的房顶</h1> <h1>金厅,年轻人可以在这里举办婚礼</h1> <h1>由千万金箔砌成的高调、奢华的金厅是市政厅中最华丽的大厅。这也是晚宴后举办诺贝尔舞会的地方。纵深约25米的“金厅”确实让人感到震撼,四壁用1800万块约一厘米见方的金箔和玻璃片镶贴成,其间还镶嵌有用各种彩色小块玻璃组合成的一幅幅壁画。</h1> <h1>前方正墙中间则为大型的梅拉伦湖女神像——传说中这座城市的保护神,女神脚下左右两侧分别为来自亚洲和欧洲的各族人种,寓意各地人民皆以斯德哥尔摩为心中之理想地。</h1> <h1>梅拉伦湖畔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右侧是一座高106米、带有3个镀金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人民的合作无间。</h1> <h1>梅拉伦湖边</h1> <h1>城堡岛</h1> <h1>瑞典砖砌哥特式建筑斯德哥尔摩大教堂,是老城区里最古老的教堂。</h1> <h1> 瑞典皇家图书馆花园中央矗立着世界最伟大的植物学家之一林奈的雕像,他首先提出界、门、纲、目、属、种的物种分类法,至今被人们采用。</h1> <h1>园中拥有大片绿地和大树,本地人非常喜欢这里。</h1> <h1> 瓦萨沉船博物馆是瑞典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是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h1> <h1> 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是一艘古战船之名,它是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旨意于1625年开始建造的。 这艘战船本来是单层炮舰,可是,国王得知当时瑞典的海上强敌丹麦已拥有双层炮舰,便不顾当时本国的技术条件,下令把炮舰改造为双层。1628 年8月10日,斯德哥尔摩海湾、风和日丽、一艘旌旗招展与威武壮观的大型战舰,在岸上人群一片欢呼声中,扬帆启航。不料刚刚行驶数百米,一阵微风吹来,瓦萨号战舰就摇晃几下,竟立即连人带船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h1> <h1> 经过了300多年阴暗的海底岁月,瓦萨号的真容却仍基本得以保存,经过了10几年必要的修复,瓦萨号几乎完全恢复到了当年出航时的状态,只是,这一次不再是王国远征的利器,而是成为缅怀历史的载体。</h1> <h1>沉船瓦萨号模型</h1> <h1> 瓦萨沉船博物馆瓦萨号,一艘盛大的战船,不只因其规模,更因其可敬的一丝不苟和艺术精神。看看遍布船体和门窗的那些关于神明、人群、那只金色雄狮浮雕,不得不承认,这不只是一艘沉船,这也是曾经沉没的一个王朝的气象。</h1> <h1>9月1日傍晚,我们在斯德哥尔摩码头,乘坐豪华游轮前往芬兰的图尔库,夜里就宿在游轮上。</h1> <h1>游轮很大,但它的四人舱房很小,像火车软卧一样的四张上下铺,有独立的卫生间,可以洗浴。游轮上有很多酒吧、咖啡馆、商店……</h1> <h1>儿童游乐室</h1> <h1>游轮上歌手和乐队在排练。</h1> <h1> 游轮早餐后,抵达芬兰的图尔库。</h1><h1> 图尔库是芬兰最古老的城市,始建于1229年,曾是波罗的海的贸易枢纽,在芬兰独立建国迁都赫尔辛基之前,它是这个国家的第一个首都。</h1> <h1> 港口附近的图尔库城堡。</h1> <h1>图尔库最为著名的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中世纪教堂。</h1> <h1>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西贝柳斯是芬兰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芬兰颂》是一部具有广泛国际声誉,为世界各国交响乐队经常演奏的名作。该曲初为一部配乐中的终曲,曾在巴黎博览会上以《祖国》为名演出过。后因沙俄禁演,不得不改名为《即兴曲》。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以《芬兰颂》命名。该曲以严峻深沉的引子开始,引出抒情悲叹的主题,随着音乐的发展,情绪趋向高昂,充满战斗的激情;最后以充满信心的辉煌壮丽的尾声结束。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时代精神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h1> <h1>西贝柳斯公园中巨大的管风琴雕塑。</h1> <h1>乌斯彭斯基大教堂,亦称红教堂,是北欧最大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由俄罗斯建筑师设计,完成于1868年。</h1> <h1> 赫尔辛基大教堂,亦称白教堂。一眼望去,希腊廊柱支撑的乳白色教堂主体和淡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十分醒目。</h1> <h1>导游说,有一只海鸥每天飞来落在雕像的头顶,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没来。话音刚落,就见飞来一只海鸥落下。</h1> <h1>旅游团全体合影</h1> <h3>南码头露天市场</h3> <h1>南码头上停泊着开往瑞典、俄罗斯等国的大型豪华邮轮。</h1> <h1>静默教堂,是一座造型最为独特、最为醒目、最不像教堂建筑而恰恰是教堂的现代建筑。这是2012年设计之都的项目之一,在2013年底就被美国"今日新闻网"评为"十个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标",是芬兰木质结构建筑的又一创举。</h1> <h1>进入教堂不许说话,不许拍照。</h1> <h1>位于赫尔辛基以东50公里的波尔沃小镇建于13世纪,距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是继图尔库之后芬兰的第二古城。小镇坐落在波尔沃河口,沿岸一排排红仓房向人们展示了波尔沃的航运史。</h1> <h1>街道蜿蜒曲折,小巷曲径通幽。</h1> <h1>庭院和低矮的木屋错落有致</h1> <h1> 北欧国家是世界上生活富裕、高福利社会的国家,然而在这里的街上你看不到很多汽车,相反,有许多这样的共享单车,甚至还有共享滑板。北欧人生活简朴、洒脱而惬意。</h1> <h1>这些都是在大巴车行进中手机随拍的</h1> <h1> 大家都知道,北欧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北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遥居世界前列。在适合人类居住地区的评选中,北欧几国都位列前几名。北欧人的月均收入很高,但是十来天的北欧游,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豪车,只见到,在丹麦,人们出行就是骑一辆自行车;在瑞典,人们出行就是开一条简单的小船。在丹麦、瑞典、芬兰和挪威的首都和一些城市,居然看不到高楼大厦,更不要说摩天大楼,连现代建筑都少见,都是古建筑、老建筑,许多道路和广场都没有硬化。坐在旅游车上穿越公路上的隧道,我发现隧道内壁还是裸露的岩石,真是够简陋的。</h1><h1> 因为是跟团游,了解不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从网上看到高晓松的北欧游感,摘录一段如下:</h1><h1>"我曾经充满好奇地问当地人,为什么在你们这里没有美国那样的常春藤名校?</h1><h1>他们告诉我,因为政府专门颁布了政策,不允许大学之间拉大差距。</h1><h1>如果有大名校的存在,年轻人就要拼了命地争取进名校的名额,那就会导致他们从小没有时间去娱乐,没有时间去学画画和音乐。</h1><h1>所以在丹麦和瑞典,只有由国家或人民出资的公立大学,年轻人读大学是完全免费的。”真令人羡慕。</h1><h1> 北欧之旅,让我读懂了"简约"一词。北欧人的简约生活是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物质欲望将被精神需求所取代。</h1><h1> 北欧四国之旅到此结束,经过芬兰出境口岸,俄罗斯入境口岸,俄罗斯的大巴车载着我们行驶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前往素有“俄罗斯皇家后花园"之美称的圣彼得堡。</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