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3万解放军完胜入侵印軍

八一⭐老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尼赫魯視察印军</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侵入我国领土的印軍</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侵入我国领土杀气腾腾的印軍</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中國边境对峙的中印軍人</h5><h3></h3><h3><br></h3><h3>中印边境之战——是一场中国不情愿打、又不得不打的战争,毛主席也不情愿打。中印两国本是友好邻邦,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1951年为缓解印度的粮荒,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向印度提供了66万吨大米。</h3><h3><br></h3><h3>20世纪50年代,两国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的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印度领导人确实给中国帮了不少忙,更令人难忘的是尼赫鲁访华,在那一段时间里,中印两国的大地上到处响彻“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呼喊声。</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大量侵入我国边境的印军</font></h5><h3><br></h3><h3>然而就在这热烈的欢呼声中,中印关系危机却已悄悄来临。</h3><h3><br></h3><h3>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然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但在1954年,印度政府却修改了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h3><h3><br></h3><h3>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千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福建省。两国关系就此跌入低谷。</h3><h3><br></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向中印边境行军的人民解放军</font></h5><h3><br></h3><h3>中印关系从手足情深到反目成仇,追根溯源主要是“大印度联邦”在作祟。“大印度联邦”本是英国殖民者以印度为基地,向周边乃至东亚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想不到尼赫鲁却对它格外欣赏。</h3><h3><br></h3><h3>他早在1934年就在自传中写道:“我个人对未来远景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将来会建立一个联邦,其中包括中国、印度、缅甸、锡金、阿富汗和其他国家。”后来他又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作了修正,把他的“大印度联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区、东南亚和中亚西亚,而印度必将成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h3><h3><br></h3> <h5><font color="#808080">尼赫鲁(左)与甘地交谈,这是印度最有权势的家族</font></h5><h3><br></h3><h3>尼赫鲁还一厢情愿地设计出一个“理想边界”,<b>即将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和阿萨姆作为印度的防务内线,把中国的西藏作为“缓冲国”纳入印度的势力范围,将“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作为印中理想的边界线</b>(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阿尔达线是以英国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1914年英国为扩张其殖民地领土,以不正当的手段与当时的西藏当局秘密换文,炮制了大致以喜玛拉雅山主脉分水岭为走向的边界线,中国的历届政府从未予以承认)。</h3><h3><br></h3><h3>尼赫鲁甚至认为,独立为新生的印度创造了大好时机,印度要建立以自身为盟主的“大印度联邦”,并以此为基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就是尼赫鲁在印度独立民主运动中萌生的“关于印度的新概念”。</h3><h3><br></h3><h3>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西藏独立。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h3><h3><br></h3><h3>同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侵入中国边境占领我领土的印军</font></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政府又阻止西藏当局上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h3><h3><br></h3><h3>此外,印度还向西藏地方武装提供军火,阻止解放军进藏。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我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h3><h3><br></h3><h3>此后,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h3><h3><br></h3><h3><b>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b></h3><h3><br></h3><h3><b></b>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h3><h3><br></h3> <h5><font color="#808080">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解放军56式班用机枪阵地对敌开火</font></h5><h3><br></h3><h3>1962年10月,印度当局错误地估计形势,在英美蘇支持下,向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这次自卫还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h3><h3><br></h3><h3>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击方向为克节朗——达旺地区。战前,印军在东段和西段的兵力为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约22000人。</h3><h3><br></h3><h3>我军投入作战的部队有:西藏边防部队4个多团、新疆边防部队1个多团和昌都、林芝、山南軍分区的部队。在克节朗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前重后轻、翼侧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了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包围分割,各个歼敌的战法。</h3><h3><br></h3><h3>自20日上午7时30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便大部歼灭了该地印军。接着,分兵5路,齐头并进,乘胜追击,于24、25日,先后进驻车新桥、达旺等地。在西段地区,我军于20日8时25分对入侵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发起反击,经1小时战斗,全歼该敌。21日乘胜扩张战果,至23日便全部扫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据点。</h3><h3><br></h3><h3>随即挥戈南下,反击巴里加斯地区之敌,歼其一部。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也于10月20日实施反击,先后拔除敌据点多处,进占易古通、马尼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第一阶段作战至此便告一段落。</h3><h3><br></h3><h3>我军在中印边界西部全歼印军第七旅,活捉旅长达尔维准将,人民解放军共俘虏印军3968名,印度共俘虏我军伤病员2名。</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举手投降的印军官兵</font></h5><h3><br></h3><h3>第二阶段,自11月16日至21日,主要反击方向为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和瓦弄地区。战前,印度当局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使东西两段总兵力增至3万人。我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也增加到13个多团并一部分炮兵。</h3><h3><br></h3><h3>在西山口至邦迪拉方向,我军根据印军布势特点,以部分兵力反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部分兵从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背腹;另以部分兵力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断敌退路。</h3><h3><br></h3><h3>这样,便形成了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的多路向心合击,经1天激战,我军占领西山口、德让宗、申隔宗,歼灭印军一部。19日,占领邦迫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近千名逃敌。</h3><h3><br></h3><h3>尔后,我军主力即在西山口至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分兵力继续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和鹰窠山口一线。在瓦弄方向,我军一部于16日晨发起反击,歼敌一部,印军第4军军长和第11旅旅长仓皇逃走。我军在当天下午即占领瓦弄,一部就地搜剿,另一部分兵向南追击,至21日,先后进至萨木维尔和金古底,逼近传统习惯线。</h3><h3><br></h3><h3>在西段地区,我军于11月18日至20日,清除了残存在我境内班公洛地区的6个印军据点,歼灭大部守敌。在东段中部,我军也于11月18日开始反击,先后拔除印军据点16处,歼敌一部。</h3><h3><br></h3><h3><b>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b></h3><h3><b><br></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被俘虏的印军官兵</font></h5><h3><br></h3><h3>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印军“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印度举国震惊,总理尼赫鲁痛心疾首。</h3><h3><br></h3><h3>印军第七旅原属英国殖民主义的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所属的几个营大都成立于18、19世纪,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历经百战,功勋显赫。</h3><h3><br></h3><h3>然而,正是这位尼赫鲁总理执迷不悟,才导致“王牌旅”全旅覆没。<br></h3><h3><br></h3><h3>战争后期,我军先头部队推进到了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战线上,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战争中的彻底失败,使尼赫鲁乱了方寸。他不与任何人商量,独自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求救,要求派轰炸机和军队与中国作战。印度国民也从未经历过如此失败情绪的冲击,全国陷入一片混乱。</h3><h3><br></h3><h3>新德里城内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层领导人苦无对策,印度政府被迫临时将总理府从新德里迁往孟买。可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却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主动撤退到1959年11月中印实际控制线后20公里,而印度政府却未能理解中国的善意。</h3><h3><br></h3><h3>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并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h3><h3><br></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解放军与印军刺刀对峙,杀气腾腾</font></h5><h3><br></h3><h3>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h3><h3><br></h3><h3>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br></h3><h3><br></h3><h3>缴获印軍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h3><h3><br></h3><h3>我军共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g,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辆。</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大踏步追击印军的我解放军指战员</font></h5><h3><br></h3><h3>中印边境战争后,1964年尼赫鲁在悔恨交加中病死,印度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不结盟政策”,并迅速向美国靠拢。1970年英迪拉·甘地政府与苏联签定了为期20年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条约。</h3><h3><br></h3><h3>当时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说,如印发动战争,苏联将在军事、外交上全面支持印度,并牵制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与此同时,印度为了报边界战败的一箭之仇,开始了全面的扩军备战,并专门组建了针对中国军队的“山地师”部队。“中国威胁论”也从此笼罩印度大地,中印关系进入了冷冻期。</h3><h3><br></h3><h3>直到1976年,印度主动恢复关系,向中国派驻大使。1979年2月12日,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h3><h3><br></h3><h3><b>但是,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死结。</b></h3><h3><b><br></b></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运送给养弹药的人民群众</font></h5><h3><br></h3><h3>由于地理位置与地形的关系,当时我军后勤补给极其困难,所有武器弹药都要靠人担马驮才能送上前线阵地,即使这样,解放军依然将印军杀到胆寒。</h3><h3><br></h3><h3>现在青藏铁路及多个前线机场的建设,已大幅度提高了我军战略物资运输能力。</h3><h3><br></h3> <h5><font color="#808080">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追击溃逃的印军</font></h5><h3><br></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我军缴获的印军大量武器弹药</font></h5><div><br></div><h3>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印边界全线从未正式划定,各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h3><h3><br></h3><h3>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由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和山南地区分别管辖,也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引起的争议的所在地域,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著名的瓦弄战场与达旺战场都在此。</h3><h3><br></h3><h3>东段,中国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在中国地图上标明为中国领土,实际在印度控制之下,面积约90000多平方公里,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将这一地区于1987年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印度向该地区大量移民。</h3><h3><br></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我军缴获的印军大量武器弹药</font></h5><h3><br></h3><h3>中段,长约45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管辖。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h3><h3><br></h3><h3>西段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分别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管辖,即著名的阿克赛钦地区,边境对面是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实际控制区)。这里也曾经是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战场。</h3><h3><br></h3><h3>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0000多平方公里,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恋恋不舍回国向我军医务人员告别的的印軍俘虏</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