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与时风对抗的“丑书”

品艺中国

<h3>时下</h3></br><h3>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谈</h3></br><h3>“丑书”</h3></br><h3>到底何为“丑书”</h3></br><h3>如何界定</h3></br><h3>审美的标准是什么</h3></br><h3>这些都是有争议的问题</h3></br><h3>先看看金农的作品与经历</h3></br><h3>再作感想</h3></br><h3>也不能断言丑书</h3></br> <h3>▲ 金农画像<br></br></h3></br><h3>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h3></br><h3>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h3></br><h3> <h3>▲ 金农隶书<br></br></h3></br><h3>纸本 纵149厘米 横146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h3></br><h3>金农的书法造诣在“扬州八怪”中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 <br></br></h3></br><h3>他的隶书早年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h3></br> <h3>▲ 金农楷书<br></br></h3></br><h3>纸本 纵117厘米 横52.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h3></br><h3>金农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韵。<br></br></h3></br> <h3>▲ 金农行书《砚铭册》<br></br></h3></br><h3>册页 纸本 1730年作 纵24.5厘米 横13.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h3></br><h3>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用笔率真,随心所欲,令人叹服。<br></br></h3></br><h3>但是!!!</h3></br><h3>当金农到了五十多岁(1740年)极负盛名之后,他独创了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h3></br> <h3>▲ 《漆书扇面》<br></br></h3></br><h3>这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其书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h3></br><h3>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犷简单无章法,其实是大处着眼,更有着磅礴的气韵。是金农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h3></br> <h3>▲ 金农《漆书相鹤经轴》<br></br></h3></br><h3>纸本 1752年作 纵156厘米 横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br></br></h3></br><h3>而究其原因,既有艺术家个人性情、经历等主观因素,更有时代因素。纵观历代书法,凡是形成靡靡时风之时,便有“不守规矩”的艺术家横空出世、别开生面、力挽狂澜。</h3></br><h3>那是一种对时代书风的反叛,书法艺术柳暗花明、走向勃发的契机。</h3></br><h3>五代的杨凝式是这样。</h3></br><h3>元代中后期的杨维桢是这样。<br></br></h3></br><h3>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也是这样。<br></br></h3></br><h3>傅山说:“宁丑勿媚。”<br></br></h3></br><h3>显而易见得一点是,傅山认为宁可“丑”,也不能媚俗。</h3></br><h3>他那个没有把丑与美放在一起去比较,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的。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媚”可以说得清,但“美”是说不清的。什么样的字叫“美”?很难回答上来,但媚俗之书就容易分辨了。</h3></br><h3>今天我们看他的行书,走的显然不是帖学一路,跟同时代一些书家的“媚俗”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境界上。</h3></br><h3>金农曾作诗表达他的书法审美观:<br></br></h3></br><h3>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坛荒疏笑骋驰。</h3></br><h3>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h3></br><h3>这首诗意思很明显。</h3></br><h3>第一句否定了王羲之,说他字俗不可耐;</h3></br><h3>第二句认为帖学过时了,看我笑着来驰骋书坛吧;</h3></br><h3>第三句更进一步,认为凡学习书法大家的,最终都沦为“书奴”;</h3></br><h3>第四句亮出结论,华山片石才是我要师法的,就是只学碑了。</h3></br><h3>八分书(隶书)作品主要集中在35岁至50岁前后。<br></br></h3></br><h3>金农三十六七岁开始临摹《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夏承碑》等汉碑,特别是对《西岳华山庙碑》的浸淫,从30岁到晚年留下了很多临本,现故宫博物院藏的《临西岳华山庙碑册》写于雍正十二年(1734),48岁时。</h3></br><h3>他还在一首论书诗中描绘过学此碑的感受:<br></br></h3></br><h3>“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驰骋。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h3></br> <h3>▲ 金农隶书《王融传》局部<br></br></h3></br><h3>金农隶书《王融传》(现南京博物院藏)就是学《华山庙碑》很好的证明。</h3></br><h3>清末民初书法家王瓘题跋曰:<br></br></h3></br><h3>“汉人分法,自赵宋以后,遂失自传。赵松雪、文徵明偶一为之,但取方整而已。至邓谷口,力求复古,用笔纯师《夏承碑》,深得汉代技法。沿及雍乾之际,善隶者人人宗之矣。能出其范者,冬心先生始。亦从此入步,后见《西岳华山碑》,笔法为一变。此册运笔结字纯师《华山碑》,间亦有芝英笔体流露毫端,盖习气既久,未能遽然欲尽也。至匠心独运,精妙入神处,实不愧为中郎入室弟子。安吴书评仅列能品,犹未许为知音也。”</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WL8uqYjOUZ2Y7e-K7Xv1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