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与大众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h3><h3> ——记忆中的武乡大众剧团</h3><h3> </h3><h3> 文/崔世英</h3> <h3>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在全国人民歌颂我们伟大祖国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禁不住想起了建国之前我在武乡大众剧团工作的一段难忘的历程,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过去60余年,但是许多往事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h3><h3> 武乡大众剧团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于1939年建立起来的武乡光明剧团,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早的文艺团体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同原武西战斗剧团组建为武乡翻身剧团,1948年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后,更名为武乡大众剧团。</h3><h3> 中共武乡县委十分重视党的文艺工作,为了加强剧团的领导,选派县政府秘书魏东升任团长,调原中共五区区委副书记韩俊鸿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弓庆福、赵万山任副团长和副指导员,并从教育战线上抽调具有文艺专业水平的王世荣任编导。为了改善剧团在多年战乱中的简陋装备,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困的情况下,拔出专项资金,派人到长治购买了大批幕布和传统历史剧用的行头,原先用土布做的幕布全部更换为崭新细布,使剧团的舞台形象有了明显改善,增添了演出效果。</h3><h3> 剧团实行军事化编制与管理,下设4个中队,青少年学员编入三中队,女同志为四中队。日常活动团领导决定后由司号员用号声发出号令后行动。下乡演出时,一律打背包自带行李徒步行走,出发之前先由打前战的联络员到村号民房按中队人数分住,炕上住不下就用谷草打地铺。一日三餐全吃派饭,不论到哪里都是传统的家常便饭。集训排剧时由财政按政府大灶供给标准拔给粮食和菜金。</h3><h3> 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推翻了土地封建地主所有制,广大贫下中农翻了身,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原先上演的《王贵与李香香》《圈套》《三女婿拜寿》等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剧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不断创作,排演反映时代进步的新剧目。</h3> <h3> 1948年秋,全团奉命到监漳五龙山庙院集训,主要任务是排演现代歌剧《高乾大》,这是一部反映在发展革命根据地供销合作经济中以高乾大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同以任常有为代表的保守思想冲突为主线的剧目,剧中穿插了高拴儿与任桂花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梁旭昌、史全义、任二货、白桂花分别扮演了上述4个主要角色。二是新排上党梆子传统历史剧《逼上梁山》,这个戏原先是延安评剧院在延安上演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称赞后,太行文工团用上党梆子移植到太行革命根据地,它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水浒》改编的。团领导十分重视,选派精兵强将组成剧组,林冲由弓庆福主演,鲁智深、李小二、张员外、林娘子、高俅、高衙内、陆谦分别由韩二全、郭子俊(艺名小秃儿)、梁全法、张俊奎、史全义、蒋马儿、赵万山扮演。大约在10月底完成了排演任务。</h3><h3> 11月初,带着新剧目先赴监漳、型塘、韩北、砖壁、柳沟、芝麻角等地演出。12月初,座落在黎城北部深山沟里彭庄,我晋冀鲁豫边区军工部六厂的军工战士,因多年战乱忙于军火生产,看不到戏,要求我们去演出,但是去彭庄唯一的通道必须爬上太行山的主峰从小壑口过山,路程超过百华里,全是只能单人行走的羊肠小道,困难较大。出发之前团领导作出动员,当晚住到山脚下的小山庄石瓮,准备好过山干粮,次日天刚亮号声一响,全团出发开始爬山,直到中午才爬到山顶,稍事休息用完干粮后开始下山,下山路并不轻松,要从号称十八盘的五十余华里的“之”字型路盘山而下,路两旁长满荆刺,常被树枝挂住身后的背包,直到傍晚才看到工厂的电灯光。</h3><h3> 一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彭庄。工厂领导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住处,全团30余名男同志都住在一个新落成的厂房里,用谷草打地铺,生好了木炭火。次日上午不顾疲劳布置好舞台,开始首场演出,在三天的演出中,工厂的军工战士和驻地村民踊跃前来观看,场场爆满,挤得水泄不通。黎城的许多村庄也十分爱听武乡秧歌,我们接着又到黎城北部山区的南桑洛、庄头、南委泉等村镇演出。</h3><h3> 直到1949年初临近春节才从南委泉通往武乡的南山通道行程百余里跨越太行南山高峰小窝铺返回武乡。</h3><h3> 1949年2月初,全团奉命到县城集训,在新的一年开始,为了丰富上演的剧目又赶排了由王世荣主编的现代秧歌剧《绑纣结婚》,这个剧是反映发展农村生产劳动互助组中以绑纣为代表的先进思想同他父亲牛筋棍为代表的落后的保守思想的激烈冲突展开的,剧中穿插了绑纣与彩仙之间的婚姻纠隔,任二货主演绑纣,赵万山、李西江、杜改英,分别扮演剧中的牛筋棍,绑纣母、彩仙、著名演员郭子俊甘为配角扮演了插手于绑纣与彩仙婚姻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剧上演对于推动农村生产劳动互助组的发展,增加生产,支援前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加排了现代秧歌剧《五女争功》,这是一个以同胞五姐妹的丈夫分别在工、农、商、干、军不同职业的岗位上各自为发展边区经济,支援前线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姐妹都强调自己丈夫功劳大、争吵不休、难以平息,最后她们的大嫂用大段武乡秧歌唱腔肯定了五个妹夫在不同的岗位上重要作用与功劳,平息了争论皆大欢喜。张俊奎扮演大嫂,团长魏东升扮演了五姐妹的父亲。</h3><h3> 排剧结束后,赶赴东村、故县、圪老湾、大有、枣烟、姚庄、王庄沟、马村等演出。</h3><h3>3月初在蟠龙演出后又新排了古装历史剧《河神娶妻》,这是歌颂战国初期的政治家西门豹在魏文候时任邺令期间除暴安良、废止了每年都要到民间抢选一美女投入滚滚漳河巨浪中为河神娶妻的陋习。使当地百姓从此不再因此背井离乡流浪在外。西门豹由梁旭昌主演、赵万山扮演了抢选美女的巫婆。排完剧后又到洪水、广志、马堡、墨镫、中村等地演出。</h3> <h3> 4月初又到监漳会仙观排演大型歌剧《刘胡兰》,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后,《晋绥日报》报道了她的光辉事迹。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西北战斗剧社编成歌剧搬上舞台,太行文工团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开始上演。接到剧本后团领导非常重视,暂停了演出先抓紧排剧。这个剧采用歌剧演唱,场面宏大,出场正反面人物众多,为了克服演员不足的困难,团领导身先士卒披挂上阵,团长魏东升,副团长弓庆福,指导员韩俊鸿,副指导员赵万山分别扮演了剧中的石头、石山海、黄政委、李老四、刘胡兰由青年演员李先英主演,韩二全、任二货、李西江、李玉清分别扮演了剧中的老赵,刘大妈、阎六、大胡子连长等角色。为了弘扬刘胡兰精神,全团上下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排剧当中,圆满完成了排剧任务。</h3><h3> 5月初到北社、长乐、茶棚上、寨上、山交、涌泉、坡底等地演出,在故城演出时,得知地处武乡边界的南关广大村民因为处在白晋铁路沿线,又在晋中战役接壤地段十多年看不到戏,团领导决定临时调整演出场次前往演出。为了赶时间,在故城演出收场后连夜出发。用了一个通宵走完了70余华里路程,次日上午到达南关的不顾途中疲劳布置好舞台后下午照常演出,南关及周边小山庄的广大群众纷纷前来观看,挤满了剧场。</h3><h3> 大约在7月初又到石盘、石北、神西、暴家峪、冀家垴、东皋等地演出,到上北漳演出后又停下来排演了歌剧《王秀鸾》。</h3><h3> 10月初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特大喜讯,全团欢欣鼓舞人心振奋,我们奉命回到县城参加了中共武乡县委和县政府举办的庆祝文艺演出活动,向县级机关党、政、军工作人员和城关的广大群众公演了三天历年来上演的优秀剧目,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后又北上榆社县城、云簇、社城、讲堂等村镇演出近一个月,返回武乡后继续到故城、洪水、蟠龙、韩壁等村镇巡回演出,直到1950年春节前才结束一年来的紧张演出活动。</h3><h3> 武乡大众剧团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在中共武乡县委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肩负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历史使命,为了让更多的大众看到戏,历经艰辛走遍了近百个村庄,为了让大众看到更多的戏又排演了近10个新剧目。真正成为心系大众,面向大众的名符其实的大众剧团。</h3><h3> 在演出与排剧活动中始终坚持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群众生活,创作了反映时代潮流的优秀剧目,在传统历史剧中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歌颂了历史上清政廉明、除暴安良的廉吏清官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在革命现代剧中弘扬了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流血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呕歌了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人物。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热情。在党的文艺战线上为全中国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继续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