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味

秋月

<h1>  每每疲惫倦怠甚或踌躇满志时,都会禁不住想到乡下走走,尤其是想回到生我养我的农村去走走看看。&nbsp;</h1><h1>&nbsp; &nbsp; &nbsp; 多年的尘世漂泊,打拼着沉浮人生,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和生活轨迹,案牍劳形、纷繁生活挤压了遐思的空间,淹没了思乡的清愁,随着背后一只强大的无形推手亦步亦趋地向前挪动。有时走着走着,茫然之间竟然忘了当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nbsp;</h1><h1>&nbsp; &nbsp; &nbsp; &nbsp;流年似水,岁月不居,恍惚间已是四十出头之中年。于老者来讲,或许谈这些有点“少年强说愁滋味”,于年青人来讲,显得有点“无病呻吟之态”。谁又能真的懂呢,还好,说与自己听——这个永远最忠实的听众。&nbsp;</h1><h1>&nbsp; &nbsp; &nbsp; 上世纪 九十年代,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生活简单的日子,怀着炽热的情怀,深夜勤耕苦读不辍,一心梦想着城市里的生活。因为在乎,所以哪怕某一次考试不如意,都会在雨中虐下自己或者在作业本上写下决心书。后来,由于高考失利只能补录一所大专学校。通过在校期间不间断努力,专科毕业时拿了自考本科文凭,稍微释然一点。</h1><h1>&nbsp; &nbsp; &nbsp; &nbsp;在毕业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稀里糊涂地去应了聘,过了近一个月没有音讯,也就渐渐忘了这事。临近毕业的一天,同学喊着去学生处填表,说几百人中选了十来个,我被选上了。后来复试、体检、毕业、报到。报到后,单位说放大家一周的假可以回家。顺理回了家,家里父母及亲人都很高兴。在毕业生第一年不包分配的那个当口,找份稳定的工作不容易。在返回途中,为了节约车费,父亲和我走了四十几里山路才赶车到县城,一路上给我讲要好好珍惜工作,苦点累点无所谓,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多年以后,这些话仍然时常响在耳畔。</h1><h1>&nbsp; &nbsp; &nbsp;</h1><p class="ql-block"><br></p> <h1>&nbsp; &nbsp; &nbsp; &nbsp;父亲为了我们姐弟俩读书,是村里最早一批出去打工的,那张1993年在青岛栈桥拍的照片,已经有些发黄了。那年父亲41岁,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工地支木,显得有些疲惫憔悴。彼时,姐姐读中师,我读初中,父亲打工所得加上母亲养猪收入,还不够两个孩子读书开支,经常需要借支应付。今年我41岁,孩子读小学,有稳定收入,省城有了房子。虽然算不上什么,但和父亲一代相比,已是巨大的进步,足以让他感到宽慰,欣慰他自己曾经的付出没有白费。 </h1><h1>&nbsp; &nbsp; &nbsp; 十年前,好说歹说才把父母接到小城和我一起生活,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根本停不下来,耍不习惯。让我各自给他们谋了一份事做。 每当要过年的时候,父母总是早早盼望着回老家过年,一张卧铺火车票16个小时到广元,再坐8个小时中巴车到家。因为工作原因,我三五年才回老家一次,老家的瓦房每年都需要翻修一次,这也是父母回家的一个原因。五年前,辗转来到省城,父母也逐渐习惯城里的生活,只是还是喜欢像候鸟一样在城里和乡下穿梭,唯一的变化是回家变得便捷多了,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到家。 </h1><h1>&nbsp; &nbsp; &nbsp; &nbsp;前不久,老家的瓦房改为平房,父母在家里布置得妥帖。我会每隔一两天,就打电话问问情况。母亲会从养的鸡鸭说到种的瓜果,从东村的黄老伯讲到西村的王阿姨,我也喜欢她眉飞色舞地说个不停。通话要结束时惯例要问下父亲有没要说的,每次都是那句“没得说的,好生上班”。</h1><h1>&nbsp; &nbsp; &nbsp; &nbsp;最近的一次回家是今年七月份,回家参加表哥孩子升学宴,顺便回家看看。父母在家自己设计、自己布置的房子弄好了,房前屋后种了些瓜果蔬菜,养的鸡还搭了圈舍,院子前面种了很多花草。农村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天热、下雨或哪家有事时,几个老人钻在一堆打打麻将、斗斗地主、剃光头(扑克牌的一种),在哪家打牌就在哪家吃饭,把平时留着的好菜一并端上桌,乐呵呵的还要喝上几杯啤酒或泡酒。晚饭后,去附近小路或沿着公路转一圈,顺便看看自家或邻居家的庄稼有没被野猪野兔啃,有没有病虫害,需不需要除草。</h1><h1>&nbsp; &nbsp; &nbsp; &nbsp;每逢一四七,就是赶场日,早早地给村上开面包出租车的打个电话,约个时间。等车到门口了,听着喇叭声就出门了。到镇上坐车十来分钟,到了镇上取包裹、买日用品、买点常用药、熟人之间攀谈,看看街上卖的稀奇玩意。晌午,买一两个包子边赶车边吃,包子吃完了也就到家了。下车时,要好的邻居之间相互争着给车费也是常有的事,有心的会记得下次给别人开,不过现在条件好了,几块钱对大家来说都不算啥的。</h1><h1>&nbsp; &nbsp; &nbsp; &nbsp;在外工作的、打工的、走亲戚的回老家了,照例会吃转转饭,东家吃了午饭,西家吃晚饭。等到要走了,家里人就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吃一顿饭,菜品很多,人也多,酒不可少。自然要集体先喝三下,随后按照长幼顺序,挨着敬酒喝酒,彼此之间会谈起多年前的故事,比如哪次调皮挨打了,哪次在哪家吃饭把碗打了,哪次偷了人家的果子被追到家里。。。大家讲得开心,听得上心,我想这也可能就是回家的理由吧。浓浓的乡土味,早已融入了血液,锻造了筋骨,陪着成长和变老。浓浓的乡土情,是一辈子不可复制不可逆转的经历,是精神家园的最后净土和寄托。</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