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原 文: 孙文斌(小说家)</h3><h3>改编配图: 周云清</h3> <h1><font color="#010101"> 初识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林兆丰,是在那一年前的初冬。我的老文友、鸡东县原文化局长田万启前来密山会文友,聚会中,</font>经田局长的介绍,我<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幸结识了林兆丰。他个头中等,</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微胖,戴着一副近视镜,显得很儒雅,谈吐也很谦和,</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很热情地对我说:“孙老师,久闻你的大名,能够认识你真是太高兴了”。我说:“我也是一名普通作者,咱们都一样”,他摇摇头说:“跟你比起来,我的作品实在是拿不出手”。第一次见面,</span>我就被林主编的真诚打动了,约我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发了<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些作品,一是给“</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兴凯湖</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化在线</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增光添彩;二是给</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业余作者引引路子。</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自从我们认识了以后,我们经常电话联系,他态度非常谦虚,经常让我看看</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他写的作品,让我点评点评;让我帮助出出主意,例如如何把《兴凯湖文化在线》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艺术平台。</span></h1> <h3> 正气凛然的林兆丰老师,参加《省作协"拥抱新时代、讴歌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h3> <h1><font color="#010101"> 每次文友聚会,他都约我与那些文友见面,并隆重地将我推出,这委实让我很受感动,我陆续给《兴凯湖文化在线》投了近二十篇文学稿子。因此,接触的机会多了,我们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我发现,林兆丰对文化的挚爱远远超出了平常人,甚至有些痴狂,他当过中学校长、市委党校教师,工作很忙,人们很难想象得出,公事私事一大堆的林兆丰,怎么能拿出这么大的精力来办《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原来,他多半是在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工作。面对众多的稿件,他一篇篇的审理,发现优秀的作品,他欣喜若狂,爱不释手,立刻排版发出;看到那些不太成熟的稿件,他就精心地修改,实在改不动了,又跟作者取得联系,提出修改意见。有时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还把爱人拉过来帮忙,爱人当一审,他当二审,两口子天天晚上都在忙,忙得都快脚打后脑勺了,林兆丰对待他所热爱的这份工作,有着惊人的执行力。</font></h1> <h3> 林兆丰老师思路敏捷,严谨苛刻,一丝不苟</h3> <h1><font color="#010101"> 《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在林兆丰精心的打造和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及热心地投入下,几年来,先后刊载了6000余篇作品,成为鸡密虎地区颇有影响的文学平台,作者达到近500余人,遍布全国,还有澳洲和印尼等海外作者投稿,读者群达到4000 千余人,单篇最高阅读量3.8万之多。问及林兆丰创办文学平台的初衷,他一往深情地说:“孙老师,不瞒你说,早在三十年前,我上高中时的时候,就热爱文学,那时候就在《少年文史报》、《黑龙江招生考试报》、《牡丹江日报》、《经济技术报》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初学写作,最盼望的就是有个明白人给我指点迷津,能够把自己的习作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然而当时的条件根本不具备,只能一个人在忽明忽暗的文学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后来我当语文老师,仍坚持文学创作,这种愿望愈加强烈。我创建这个平台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愿望只有一个,点燃那些尚未破土的文学新苗的希望,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林兆丰朴实憨厚,也很有经济头脑,他搞收藏、搞集邮、搞经营,这些都是相当内行的。他说:“其实,若是用经济眼光来看,“平台”根本不能办,一年到头不但没有收入,还得不断投入,费力气,伤脑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人家讲几堂课,或是卖点集邮品,省时省力来钱快,可是我就爱这一口,咋整,宁可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办《平台》”。这就是林兆丰的追求,在当今的社会里,象林兆丰这样热爱文学事业,投入这么多的精力,为文学爱好者服务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说到林兆丰的文学创作,真可谓是个多面手,什么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样样灵通,他的作品带着浓浓的乡情和泥土芳香,我很欣赏他创作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例如《赤脚医生钟老六》、《大姐》、《一盆绿萝》、《爆米花崔爷爷》等等,在这些作品中,生活在乡村的人物被他描写的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我深深地被他笔下的人物感染着、感动着,毫不夸奖地说,现在能看到这样有生活、表现很厚重的作品,</font>是一种美的享受,<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真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太</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难得了</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h1> <h3> 林兆丰参加《密山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恢复成立暨第二次代表大会》</h3> <h1><font color="#010101"> 林兆丰选择的创作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大凡写实派的作家,都是写故乡、写熟悉的人和事儿的,比如巴金、茅盾、鲁迅、陈忠实、陆遥、萧红这些名家哪个不是这样呢?这些年,林兆丰创作了数百篇作品,先后在《挠力河》、《北方时报》、《创业者》、《龙煤风采》、《龙煤专刊》、《江柳文学》、《鸡西日报》、《鸡西矿工报》、《黑龙江日报》、《集邮博览》、《黑龙江邮电报》、《中国诗》、《文学月报》、《作家文学》等50余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小村冬日》获“爱国有沃 喜迎十八大 ”微博大赛唯一 一等奖,散文《快乐集邮三十年》获黑龙江省集邮协会成立三十年优秀作品奖并编入《龙年记忆》一书;散文《一盆绿萝》和诗歌《冰凌花》,获2015年鸡西作家协会“新年!您好”征文二等奖。《清水活源兴凯湖》、《乡情 飘洒在金樱子酒的馨香里》等十余篇文章被收入《永远的怀念》等十余本书中。可谓创作成果颇丰,称得上是多产作家,可他仍谦虚地说:“我的作品都是些小打小闹,登不上大雅之堂,与你相比差远了”。</font></h1> <h3> 交流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林兆丰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言传身教,谦虚谨慎,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h3> <h1><font color="#010101"> 都说文人相轻,但林兆丰却不这样,他谈文学,经常谈及别人作品的闪光点,诸如著名词曲作家姜丽娟,刚刚走向文坛的诗人阳娟,一炮走红的剧作家张慧颖,文学功底深厚的散文家沈晓密,以及在全省全市有影响的作家白雪、郝文彦、王莉(海小粟)、谢晓光,隋祥云、姜芬等等,他都悉数家珍,把这些人的独到之处都点评得十分到位。其实他的文学造诣相当深厚,鸡西矿工报的卢总编,龙煤文化的鄂总编,以及《北方时报副刊》的秦编辑、《创业者》的郭总编,都很欣赏他的作品,若是不欣赏的话,也不可能发表他这么多的作品。这一点我绝对坚信,做为报刊杂志,可以将就一篇两篇,但绝不可能篇篇都将就,文学作品是靠实力说话,靠作品说话。我曾跟卢总编和郭总编单独交流过,谈到林兆丰的作品,我们都有这样的同感,读林兆丰的作品,很酣畅,接地气,有立体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乡村的田野,乡村的农家菜,乡村的老屋,乡村的炊烟。诗歌《炊烟下的乡村》、《母亲的炊烟》、《田园放歌》等作品,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作的状态是真的,他的作品灵魂是真的,是原生态的,他写作写的松弛、自在、原生态的,是从茅草屋里走出来的文字,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文字。他说,他是从农村走到小城的,生活在另一个不同的环境,故乡成为他的一个梦,他为之寻找、追忆,乡村给了他回忆、回味的机会,可他回报乡村的却是一颗真诚的、怀念的心。</font></h1> <h3> 十万个为什么,要有十万个理由,精益求精是林兆丰老师的风格</h3> <h1><font color="#010101"> 一个人,当他浪迹天涯尽看天下美景之后,最美的风景就是记忆,如果想突破,那只有旧地重游了。在他儿子的婚礼上,他饱含深情地朗诵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儿子的疼爱、呵护,感动了参加婚礼所有的人。那封用散文形式写的家书,无论是文学含量还是亲情流露,都达到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怕是在短时间里,他也很难越过这个山头。我从事文学创作多年,深知,作者和作家的生活更多的是寂寞、艰辛和痛苦,这些有可能比作品呈现出来的美好的、温暖的、期待的东西还要多,但是极少有人表露出来,只是不提及而已。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所有的人都喜欢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其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font></h1> <h3> 学习,再学习,"学习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至理名言就是林兆丰老师的的座右铭</h3> <h1><font color="#010101"> 写作的过程是挖掘过程,是一字一句的经营。可想而知,林兆丰发表这么多作品,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但他却说,既然活着,就要努力地活着。他以一颗真诚、纯净的心,书写着一个纯净明朗的世界,在他的许多作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交往多了,感情深了,林兆丰诚恳地让我点评点评他的作品,越深刻越好,我思忖了半天,才回答他,你的作品跟你的做人一样,都很诚实,要我说,你作品的缺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太诚实了。记得有位名家曾经说过,做人要诚实,做文要奸滑。林兆丰的作品缺少的就是奸滑。其实,我说的未必正确,留点残缺美,能够让人记忆更深刻吧,若是维纳斯不缺少那只胳膊的话,世人能把她视为美丽的化身吗?</font></h1><h3></h3> <h3> 又送给了诗词作者厚厚的诗刊,林兆丰老师,真诚热心、诲人不倦地指导和交流让人感到十分温暖、亲切。(上图)</h3> <h3> 林兆丰执著的精神着实令人佩服,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大有“纵使十年不过河,却无一日不拱卒”的劲头,这一坚持竟坚持了三十多个春秋。</h3> <h3> 林兆丰说:“我们搞文学艺术创作的,就是要理解沉淀生活的本源,我们的作品才能立足社会和群众,最终让人们喜闻乐见”</h3> <h1><font color="#010101"> 人们看到作家都是光彩的一面,看到的是他们的作品,极少有人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心血。他说得好,我努力了付出了,即使不成功,也很欣慰。这就是对生活挚爱,是一种发自肺胕的热爱。谈及林兆丰的人品,大凡了解他的人无不佩服,用正直、大气、热情、豪爽来概括一点不为过,他很愿意帮助人,对人非常热心,把助人为乐当成了一种人生的追求和快乐,这些年,经他推荐到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达七百余篇,作者总数达到一百五十余人,许多作者他根本不认识,只是觉得作品好,值得推荐。再者,绝大多数的作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向报刊杂志投稿,是他一步步引上车路的。能把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得到社会的认可,又是多少文学爱好者的梦想呢?林兆丰帮助许多文学爱好者圆了梦。阳娟是因为爱情而来到密山这个</font>人生地不熟的边境小城落户的湘妹子,天生我才她做起了文学梦,闲暇之余写起了诗歌,之后,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一些作品被林兆丰推荐到报刊杂志,竟陆续发表了,这更加激发了创作热情,如今,阳娟可不得了,她的作品大报小刊争相发表,成为龙江东部有影响的诗人。因而她动情地说:“没有林总编的扶持,我不可能在文学道路上走的这么顺,走得这么远”。</h1> <h3> 谦卑的林兆丰老师,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总是时不时地站起身来讲话,十分平易近人</h3> <h1><font color="#010101"> 林兆丰不光扶持周围的那些文朋诗友,而且还帮助许许多多不相识的“文友”,还有许多外地的文友向他求教,他都不厌其烦的一一回复,指点迷津。例如玫琳、杨秀芹、周芳、赵庆英、王克勇、轻言风语、原野绿草、李子、史忠和、耿志霞、王彩云等文学爱好者的作品,都被他推荐到各地报刊上发表,并把当期报纸和刊物回寄给他们,他们把《兴凯湖文化在线》当成娘家,更是把林兆丰视为文学道路上最值得信赖的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通过《兴凯湖文化在线》这个平台,林兆丰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到密山办事,抽空找他交谈,他都热情接待,并盛情款待。林兆丰甘做柴棒传火种,乐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能力。林兆丰的目标很明确,他是要把热爱文学的人吸引过来,把拥有写作才华的作者挖掘出来,</font>让文学新人浮出水面,为<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学新人增加一份铺垫。这几年从《兴凯湖文化在线》平台走出的文学人才如同兴凯湖水一般,一浪接着一浪,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虽然她们与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家还有很远一段距离,但从她们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人生的梦想、温情的感悟、生命的跃动,爱情与幸福、生命与理想、回忆与憧憬,在她们的笔下,都化成一幅幅纯真、浪漫、美好的文字画卷。由此可见: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观念,深度决定分量。</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兴凯湖文化在线》,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视野、有深度、有观念的文化在线。林兆丰靠着人格的魅力结交了许多报刊杂志的总编和编辑,他经常邀请这些总编和编辑来密山采风、座谈、观光,只要把大家邀请来了,每次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文友们觉得有些过意不去,都想要帮他分担一些,可他却说:“我是以《兴凯湖文化在线》主编的身份把把大家邀请来的,理应我安排。再说了,我有这个实力,大家就别跟我争跟我抢了”。不管是名家还是初学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发表的越多越好,在这个方面,林兆丰的表现就是高风亮节。报纸或是杂志版面有限</font>,发表不了太多的作品,林兆丰就时不时地给报刊杂志联系推荐稿<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件,在编辑</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征求他的意见,保留谁的作品时,林兆丰总是说:“……把我的作品先拿下来,尽量安排新人的吧”。《创业者》杂志主编郭亚南先生感慨地说:“老林啊,老林,象你这样热心肠的是真的不太多呀”。这几年密山的文学事业很兴盛,创作队伍越来越大,发表作品的人越来越多,林兆丰功不可没,林兆丰却说:“我只是起了个桥梁纽带的作用,没做什么大事,顶到头也就是个二传手”。其实,在文学的天地里,真就缺少二传手,只有传出到位的球,才能扣出惊艳世界的精彩。</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林兆丰是个很有感召力的人,去年一位乡下的文友,生活困难,连住院费都拿不起,林兆丰得知后,立刻在《兴凯湖文化在线》上发出了救助重病文友的启示,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就收到一万二千八百多元的捐款,解了燃眉之急。林兆丰的思维十分的活跃,十分有创意,由他牵头,年年都举办几次文学创作活动,将那些大手名家请来与当地文学爱好者座谈交流,给那些在文学道路上受阻的、彷徨的、甚至打算放弃的文学爱好者,又重新点燃了希望,重新踏上了征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林兆丰经常说:“我不是明灯,充其量是挂着明灯的灯杆,能把明灯挂在我的身上,照亮别人,就足够了”。林兆丰真不愧是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经济搭台,文学唱戏,经过多方运作,与“鼎丰米业”联合举办了首届有奖征文,吸引全国各地的很多的文学爱好者、作家参赛,助推了文学繁荣,带动了当地文学创作者水平的提档升级,拓展了《兴凯湖汉文化在线》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林兆丰能把这台戏唱起来,搞起来,且搞得红红火火,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有益的尝试,使他的雄心更大了,待时机成熟之时,将举办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大赛。</font></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林兆丰的文学舞台不仅仅局限于密山,那么龙江到底有多大,唯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清楚,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活动才能有活力,林兆丰担任着省煤矿作协密山工作站站长,他把这个虚职当做实职来做,把小小的工作站搞得热闹非凡,高潮迭起。引起了省煤矿作协领导的高度关注,省煤矿作协主席厉剑感慨万分地说:“若是全省的煤矿作协工作站都象密山这样,咱们省煤矿作协的工作一定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一定会繁荣昌盛”。好一个林兆丰,他的为人跟他的名字很吻合,瑞雪兆丰年,祝愿他和他的《兴凯湖文化在线》年年都是丰收年。</font></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