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天上的小城</h3> <h3>狮泉河镇位于印度河上游狮泉河旁(狮泉河又名森格藏布,“森格”藏语是狮子),是阿里地区首府、噶尔(gaer)县县府所在地,也是新藏公路(219线)上K1058公里处的重要驿站。海拔4255米也不算太高的高原小镇(人口约2万),可总给人感觉天上的小城,实际上十数年前就有人在文章里给小镇定义为“天街”。而现在人们称“天上阿里”,既是对34.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爱称,也是8万阿里人的一种自豪。</h3><h3>1964年新藏公路通车后,地方有关部门开始在这里建设营房和简单的公共设施,之前这里没有人烟,唯一可见的风景就是沿河两岸七八十公里范围内密密麻麻、绿得醉人的红柳林。1966年,阿里行署从噶尔昆沙(现阿里昆莎机场)迁来此地,开始各类设施建设,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镇建设初具模型,现已成为西藏西部的交通枢纽、经济文化和边贸中心。</h3><h3>随着小镇的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狮泉河两岸由绿得醉人的红柳林很快变成一片荒凉寂寞的沙滩。对于小镇的发展有一本书中是这样说的:</h3><h3>(1966年)搬到新址后的阿里首府在最初的10多年里能源问题依然未能解决。人们为了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还有冬季驱寒,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周围的红柳林。红柳——一种学名叫水柏枝的极耐干旱、耐贫瘠的极珍贵植物,艰难地生长在高原上的灌木,当年可是布满了狮泉河畔七八十公里的范围呵——老人们说,回想起那个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红柳林的景象感觉像神话一般,只经过10多年的时间就被当柴薪剃了光头。如今的狮泉河畔已变成灰黄色的漠漠荒原,大地干燥得透彻,不见一丝绿色,坐落在狮泉河畔的狮泉河镇好像是这荒原中的一个怪物。</h3><h3>2001年6月第一次见到狮泉河镇的感觉,一座别致的小镇,那样的可爱可亲,一条从东到西步行可走10分钟的水泥大道,街面宽畅明亮,算是狮镇的长安街了;从北向南通向狮泉河的200米的街道,各类店铺林林总总,算是狮镇的王府井了。和内地的小镇比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从拉萨到这里近2000公里的旅程,感受了60多个小时的原始与荒蛮,几乎丧失了对生命的记忆之后,它的突然出现真让人有一种从亘古到现代的反差。</h3><h3>这就是书中描述的18年前狮泉河镇及它所处的环境。为了补偿曾经的过失,改善生态环境,狮泉河人也是下功夫了,全民动员年年坚持植树造林,选用的树苗因是从200多公里外的日土县班公湖边移植过来的另一种生命力旺盛生根繁殖快的无名树种,后称班公柳。如今狮镇终于建成了一条绿化带,就是在一条主干道水泥马路两侧栽植成活约1公里长的班公柳林。这对内地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天上小城的人们却是一件极自豪的事。</h3><h3>对于他们更自豪的是盖过斑公柳林带的狮泉河水电站建设。据气象数据,狮泉河年降水量75毫米,除去秋冬偶尔降雪及冰霜,长年极少有雨。原来的狮镇建在狮泉河北岸,背靠高耸的无名山氏(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名字),涓涓细流的狮泉河轻轻地从小镇前流过,跨过狮泉河再往南延伸就是寸草不生,空旷荒凉的戈壁滩直至茫茫冈底斯山脚下。</h3><h3>水电站建设解决了狮泉河用电问题的同时,也因一道拦河大坝抬高了水位,拓宽了水面,如果称此时的狮泉河为“狮泉湖”也名符其实。新的“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小镇的生态环境和它的布局。曾经的荒凉无垠,干燥得人们鼻孔冒火的小镇已与碧波荡漾的水的世界为伴,人们临水而居,干燥的戈壁滩变成了滋润之地。新的生态环境也引来了一批批身着黑白闪着银光霓裳的天使。它们或在水面展翅比翼,或在水中游弋嘻戏,给小城更增添了新的生命气息。每到春天四五月间成群结队的鸟儿从南方飞来,在湖里觅食求偶,使狮镇变得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然后又往西飞行130多公里到班公湖产仔养育下一代。到了十月份它们又带着尚年幼的子女从班公湖飞回来,在狮泉河停留几日再飞回南方越冬,如此往复,每季一批接一批,延续着热闹非凡长达一个月时间。至于这些小天使的种类未作调查,应该和班公湖的鸟类差不多吧,它们本来就应是同一个群体。对于这些小天使小镇的主人们也没有慢待,闲暇时会提上面包或馒头来到湖边,既是来观赏鸟儿的可爱,也是来招待尊贵的客人。曾经涓涓流水悄声而过的狮泉河已成为历史。</h3><h3>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湖”的南岸由空旷的戈壁沙滩变成一条条靓丽大街,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直抵冈底斯山脚下。北岸延至无名山氏曾经热闹非凡的地方现在反倒成为人们口中的老街;让一代又一代的狮城人念念不忘的狮泉河大桥也已成为不起眼似乎可有可无的设施了;曾经红白装饰,让人记忆深刻的地区人民医院,也被周边新的建筑衬托的那么的不起眼,我们走近跟前居然半天未认出它来;繁华一时的“长安街”、“王府井”也都被归类到“老街”里了。</h3><h3>如今小城的各类设施功能齐全,街边楼房、平房错落有致。最引人注目的是藏式民居,许多人家在屋顶墙头将干枯的红柳枝干整齐码砌成墙的模样,作为藏区一种珍贵的建筑装饰。这些红柳技本来的用处是作为柴薪的呀,三十多年前狮泉河畔鲜活的红柳如今已成为文物,作为宝贝被保留下来。这一历史的痕迹是对是错暂且不说,留给后人何尝不可呢。只可惜对于当年那个“密密实实、郁郁葱葱的红柳林的景象感觉像神话一般”的历史再也不会呈现了。从城镇建筑装饰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是力求让小镇建成藏式风格的。尽管一座座的建筑都是水泥加钢筋,与内地城市无二,但外表装饰却力图表现出藏式的棕、白两种主色调,白色的屋顶和主墙,关键结构多用棕色颜料涂染,其间穿插红、蓝图案,在街道两旁的廊柱和灯饰等也力求红白间隔的藏式民俗风格,处处显示出藏族文化的审美情趣。</h3><h3>关于狮镇的绿化还有一点也应提一下。作为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所见所闻能存活下来的绿树都是灌木,从未见过一株乔木,现在镇内一些街道马路两旁栽植的每棵价值万元的乔木,能够成活吗?存疑。再一点就是文字记载狮镇现有人口2万,可现在的建筑设施已明显超过此规模,那些楼房以后会有人住吗?阿里高原虽辽阔但必竟应容纳人口是有限的。当然狮镇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问号。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狮镇建设初期实有400人口,设计师按800人口规划小镇,结果“文革”中被造反派批判为“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但不久以后,这里的房子便成了最紧俏货。希望这次笔者的疑虑也是错的。</h3> <h3>在曾经熟悉的大街上,U走出了一身的热汗才终于找到他曾经工作生活过的位于老街的经贸委大院,可是门岗森严,红白两色横杠横梗在大门的中央。在东张西望中最后将目光聚焦于一边的门岗两位藏族同胞,向他们出示证件反复解释:我是多年前在这里工作的老同志,现在想进来看看曾经的居所和办公楼,即故地重游。这倒弄得他们疑疑惑惑,最后还是旁观者过来帮腔才允许登记入内。过去那种自由自在随意进出,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情景已荡然无存,全是陌生的氛围,观察了一会大院里进出的人们,也全是陌生的面孔。其实在来之前U曾提前给曾经工作的单位电话过,但接电话的人也是那样的陌生,连点了两人的名字居然一个不认识,弄得U心里冷嗖嗖的。真正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h3><h3>正疑惑中,终于出现一位熟悉的面孔,哈哈--!李松青,十五年前两人是一个办公楼上班,尤其是住宿楼上楼下的邻居。尽管比U年轻许多,他也退休了,因某公司的返聘才又回来临时承担某项目工作。正两人热聊中,S戳了一下U的胳膊,用目光示意一下:你们好像认识。U转过身,呀!一张熟悉的面孔。我是索南呀。啊!啊!是的,是经贸委的藏族老司机。你怎么瘦了。唉,糖尿病呀。三人又一番热拥,一番情况介绍。整个大院数十位同事,现在也就剩下这两位了,其他人全都或退休或调离,都离开阿里!中间索南特别示意了一下S向U道,她嘴唇发黑面部气色不好。U似无把握地:常见吗?索南:少见,要注意噢!索南是提示S存在高原反应明显的缺氧症状。最后三人的话题集中于老司机多吉杰身上,这是U在阿三年留在记忆中心心念念想要见的人。原来他因病退休多年了,退休后就回到原藉青海老家了。当年在阿里他就因血红细胞数量严重超高而到处求治不得。U三年间行走阿里坐的最多的就是多吉杰驾驶的汽车。多吉杰不仅技术娴熟,吃苦耐劳,而且待人率真诚恳,无怨无悔。记得他们最后一次饭局是在他的老家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饭局后期U本想到服务台结账,结果多吉杰一转身堵住包间门口,原来他早就准备好了做东并不容置疑。U把多吉杰看作阿里司机的代表,每次提到阿里们都会联想到“我亲爱的阿里司机”,十多年来总想着能有机会当面对多吉杰表达一下谢意,看来这一愿望再难实现了。最后约定中午由李松青宴请从远方回来的老朋友。</h3><h3>按约定下午U和藏友L相见,他是当年一起赴藏的二十多位弟兄中唯一还留在阿里的。因L正处于工作的繁忙阶段,见面地点选在办公室,十数年后能在这里见面互诉衷肠已很满足了。看着L边和老友聊天边处理公务,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实在让人心痛——阿里不同于内地,因为缺氧,不应有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L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早一点退下来,可领导的答复总是现在是工作的关键阶段,要坚守阵地。阿里曾有一条土规定,工作满15年根据身体状况就可申请退休,未必一定要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h3><h3>最近U在网上查阅有关狮泉河的资料时发现一个老话题。就是凡有关狮镇的所有图片,不管主题是什么,图片中总少不了一座山,它与小镇背靠的北面无名山氏群峰相连,它处于小镇的东北角,它成了狮镇的名片。它原来就是狮镇的名片,但凡在狮镇生活过的人都明白它所代表的意义,这次U进入狮镇的第一眼所见的也是这座山这个名片。</h3><h3> </h3><h3>那是二十一世纪初,U到狮镇的第一年,一群朋友聊天,因为都是男人,无所不聊。一人提到了这座山,问:有什么特点吗?有人回答:扎眼。他继续问道:还有什么特点?还是扎眼。他拿出一张照片:这座山有什么特点?直灵灵竖向天空,雄纠纠气昂昂。他又换了一张:这个呢?答:垂头丧气的。再看看像什么?……</h3><h3>应该有点像yang的尾巴。其实这些是同一座山的正面和侧面不同角度的照片。这座风化石的山峰正面是每个狮城人只要打开窗子或走出家门,有意无意抬头就可见的山。一群流氓就这么津津有味地聊着一些下流的话题,讨论一个叫做yangwei山的名字。这就是他们首先从狮镇前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在一群无名山氏中唯独这座山有这么个名字,而且名气很大,其实在地图上这个位置是一大片的空白。听说曾有人提出将这个山名改了,特别女人们提的较多,认为这是对男人的不尊重,也有人反对,包括部分女人和大多数男人。理由多种多样,各有各的说法,但都是出于对男人的尊重、宽容、理解和实事求是的心态。这些就是小城的民俗文化随社会成员的组成及现状所具有的特色。</h3><h3>小城底层的民俗文化就是这么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所谓前辈只是比大家早来几年,对狮镇琐事知道的相对多一些而已,未必就是年龄大。小镇人讲资格,就是讲在狮镇生活时间的长短,经历的多少,资格老的一般也不到二十年,主要是那些来投资的外地老板,是前辈,再老的就是当地的牧民了,资格嫩的不为其他,只是因为身体等原因二三年就下山了。地方政府在城镇建设中想尽可能地将狮镇建设的好一点,建成藏族文化民俗浓厚的小城,可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里的居民仍以汉族为主,汉族的老板,汉族的小商小贩,汉族的民工,汉族的饮食习惯。在地理文化构建上尽管这里属于冈底斯山系,但作为地方地图上不能总是空白太多,作为山系不能总是无名山氏,总得让每座山每块地盘有个名号。就像在网上查找狮泉河镇所在位置的文字标记是:狮泉河旁。一个狮泉河在中国(阿里)境内长达405公里,一个“旁”字概括的让人摸不着头脑。</h3><h3>狮泉河镇不同于国内其他城镇的还有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2014年位于狮泉河镇南25公里处的国内首家阿里暗夜公园开园,这是我国首家以星空观测、星空摄影、星空保护为主题的暗夜公园。暗夜公园海拔4200米,占地20亩,投资约200万元。公园分为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和旅客服务区,为天文爱好者提供了6台高倍率天文望远镜和星空摄影专用平台,另外还为游客提供简餐、休息床位和天文科普宣传片。人们可以在暗夜公园里观赏到色彩斑斓的银河、五颜六色的星体,很容易地捕捉到流星。</h3><h3>西藏阿里地区海拔高、晴天多、透明度高、水汽低,视宁度比较稳定,具备了建设暗夜公园的先天自然条件。阿里暗夜保护区占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和外围区。在保护区内实行严格的防止和控制光污染措施,使优质的夜空资源像其他遗产一样得到保护,在保护区外缘还建设了暗夜公园和天文广场。</h3><h3>暗夜公园是国际暗夜协会(International Dark-Sky Association)为呼吁治理全球光污染而在全球范围评选出一些暗夜条件特别好的公园。暗夜地区是国际暗夜协会为呼吁治理全球光污染而在全球范围内评选的一些暗夜条件极佳的地区。评选暗夜地区比评选暗夜公园条件更为苛刻,要求更高。在这些地区,晴天人们可以欣赏到由数十乃至数百颗星体组成的夜空图,还能捕捉到划过天际的流星或是数年一遇的猎户星座。</h3><h3>目前,世界上共有16个暗夜公园、6个暗夜社区和5个暗夜保护地区,在亚洲目前还没有被国际暗夜协会批准的暗夜保护区。阿里暗夜公园正在向国际暗夜协会提交申请,有望成为亚洲首个暗夜保护地区,亚洲最佳天文观测点。世界上正在使用的优秀天文台址有两个,北半球在夏威夷,南半球在智利。阿里条件处于以上两者之间,特别为亚洲天文爱好者所珍视。</h3><h3>在相关国家支持下建设的阿里天文台,将成为亚洲最佳、世界顶级之一的天文台。这种资源全球稀缺,需要得到精心保护,这是建立阿里暗夜保护区的根本动因。据介绍,阿里暗夜保护区将以“天上的阿里,最美的星空”为主题,打造阿里星空旅游的新名片和新亮点。</h3> <h3>十五年前的狮泉河镇</h3> <h3>益西卓玛的盛宴</h3> <p>晚饭后回到酒店我们给朋友益西卓玛打了电话(15089050377),因为是来到她所在的城市,为表示郑重没有用微信。自进藏以来她就通过微信跟踪我们,为U每次发的微信照片点赞,还问我们什么时候到拉萨,她和张政贵夫妇俩邀请大家见面。卓玛和张政贵夫妇俩一是拉萨人一是成都人,一是藏族人一是汉族人,真正的藏汉一家,与U是近二十年的友谊。U每次经过拉萨都和他们见面。U记得2007年再次来到拉萨,这是他们三年后的再次见面,老朋友聊得很开心,当聊到U的女儿时,U的眼圈红了,鼻子酸了,这是他的家庭最核心最敏感的话题。U动情的说:你怎么对这些事情记得这么清楚?卓玛温和地回答:有些是你早年说的,有的是你的好友说的,作为朋友都希望彼此安好,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家庭幸福,扎西德乐!U:是呀!我的女儿还有一年就大学毕业了,你的儿子,那个在地面玩泥巴的小男孩也背上书包了,我们认识至今一晃七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啊!</p><p>饭后张政贵邀请U到他家欣赏收藏的宝贝,有唐卡、藏绣,还有其它不知名的字画等宝贝,看得U有点眼花缭乱(还是因为看不懂)。张政贵说去过绒布寺,到珠峰脚下寻宝。最后捧出一块纹路清晰、凸凹有致类似鱼儿的化石,说是从珠峰脚下找到的要送给U,U不敢接收,觉得这是冒着生命危险淘来的化石,太珍贵了,不敢接受,再者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几乎是零,这块宝贝应由行家来保管。这些都是2007年的事了。</p><p>益西卓玛性格开朗、聪明、漂亮、能言、善良、待人诚恳。按照U的说法他接触过的藏族同胞好像普遍都有聪明善良、情商高、极好相处的特点。不知这是藏族同胞的普遍现象呢?还是因为有了这些特点才能从牧区走出来呢?他在阿里工作期间,一位叫强巴扎西的某县县长因年龄大了调任地区经贸委党组书记,成了U的直接领导,彼此相处得很好。在新的岗位强巴不仅受到上级的的好评且群众关系也好。可是不久他病了要到古城来治病,已回到古城的U和同事从机场把他接到医院,看他那虚弱的身体就在家煨了乌骨鸡汤送到医院,并说如果吃得好以后定时送来。他老伴卓玛千谢万谢,事后电话说强巴吃不下这样的鸡汤以后不要送了。不久因治疗效果不好要转到成都,U就和同事又把他们夫妇俩从医院送到机场安检处。当U和同事因进城堵车还在路上时,他亲自电话过来说已到成都下飞机了,又是一番千谢万谢。不久他从阿里托人捎给U一尊金色文殊菩萨塑像以致谢意——U一直将菩萨塑像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书架上。后来知道其实强巴扎西患的是晚期肺癌,这次回西藏是去渡那已剩不多的人生路。其实在阿里期间他对住在经贸委包括U在内的几个内地人曾给预不少关照,像他当时那病歪歪的身体在古城期间受到相应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大可不必那样的在意。可强巴扎西信奉“宁可他人负我,我不负他人”。其实他只有小学文化。强巴扎西的这种性格特点——认理,应该是藏族同胞的普遍现象。</p><p>张政贵也是个聪明人,爱读书,思路清晰,思维逻辑性强,和他相处会给人不客套很真实的感觉。因不甘一辈子平庸,1999年政贵辞职人民教师从成都来到拉萨,那时除了一个行李他几乎一无所有,等于赤手空拳打天下。出于对中医药的偏爱,半路出家自学成才,从藏医药出手成就了他在拉萨的最初事业,经过三年打拼在大昭寺前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藏药商铺。在拉萨打拼期间,他和卓玛相识相爱,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把生意做的风生水起,除了藏药经营又扩发展冬虫夏草、藏红花,野生灵芝、贝母,老唐卡、老经书,佛珠、密蜡,红珊瑚、绿松石等。现在除了在拉萨大昭寺这个黄金地段作为大本营,还把生意扩展到成都、上海、武汉、天津、云南等地。</p><p>按U的说法他也通过这个药铺帮助家乡许多的邻居和老乡解除了病痛。他的老家在南方农村,由于农民们长年在冷水中劳作,关节炎是人们的常见病,发起病来疼痛致极,是一辈子的痛苦,中西医都对此病无能为力。自从与张政贵和卓玛的药铺建立联系后,病人的关节炎渐渐好了,最后彻底地告别了病痛。这些病人也包括U的亲妹妹,所以他对这药铺最有感触。</p><p>可贵之处还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夫妇俩不忘回馈社会,最初坚持每年为盲校捐款,直至该校因多种原因停业。后来又热心社会文化事业,2016年又以益西卓玛和Z的名义向牦牛博物馆捐赠包括金丝野牦牛皮箱、野牦牛骨法錘和牦牛骨雕刻骷髅头等与牦牛有关的藏品文物十五件。</p><p>电话中约定明天下午大家见面,随即地址发来:拉萨市朵森格路圣之源虫草市场3号店。第二天下午我们如约和卓玛如约在大昭寺圣之源虫草市场见面,卓玛解释张政贵现在青海不能和大家见面了——那里有他们的药材原料生产基地。随后领我们走进一家藏式酒巴。原来这个酒巴隔壁就在玛吉阿米(MAKYE AME)的邻边。卓玛说:玛吉阿米酒巴名气太大客人太多,这里也是纯正地道的藏餐,客人相对少点安静点。</p><p>凡了解藏族文化熟悉拉萨的人就会知道玛吉阿米这个名字。这名字出自六世达赖喇仓央嘉措的情诗,相传是仓央嘉措情人。而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幽会的地方就是今天大昭寺前这个叫“玛吉阿米”的小黄楼。仓央嘉措为玛吉阿米写了许多的著名情诗,如:在东方高高的山巅, 每当升起明月皎颜,那玛吉阿米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心田……”</p><p>我们慢慢品尝着地道的藏餐。正宗藏餐是原生态无污染纯绿色食品,烹饪简单又不失食材本身的味道,加点盐、花椒煮熟后直接吃。简单的藏餐一般是酥油茶、酸奶、糌粑、牛羊肉、土豆,还有一些蔬菜等。油炸羊排是藏餐数一数二,不可缺少的,瘦肉紧致,肥肉肥而不腻,咬一口回味无穷——当然这种“回味无穷”还包括我们之间多年的纯真友谊。当然也可以做成手抓羊肉和大蒜一起吃,再来一碗羊肉汤,撒上葱花,趁着热气呼呼的冒着立即轻轻地喝上一口,简直是一种神奇的体验。</p><p>而牛肉除了卤,煮外,比较开胃的就是酸萝卜丝炒牛肉,牛肉的劲道和萝卜丝的酸爽又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味道,尽情享受味蕾上的酸辣。还有咖哩牛肉也挺美味的,浓郁的咖喱味将牛肉的鲜香控制到了极致。吃足了肉,小来一碗酸奶清清肠,一般情况下有些内地的朋友吃的相对少点。再说酥油茶香味浓郁,喝了可以防高反。说到酥油也少不了糌粑,糌粑是高原的青稞炒熟磨成粉,加一些糖和酥油捏成小块,味道香甜浓郁。青稞除了做糌粑还可以酿青稞酒,青稞洒微甜,是藏族同胞最爱的饮品之一,不可或缺的美酒。</p> <h3>羊卓雍错</h3> <h3>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池”、“碧玉湖”,简称羊湖(并非藏北的羊湖),是喜马拉雅北麓最大的内陆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湖水深20-40米,湖岸线总长250公里。羊湖属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并附有空姆错、沉错和纠错3个小湖。羊湖历史上曾为外流湖,和上述3个小湖连为一体,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后因水位下降退缩成为内流湖。</h3><h3>羊卓雍错为构造湖泊,汊口多,像珊瑚枝一样,因此藏语中又称为“上面的珊瑚湖”。湖中山地突冗,湖内分布有十多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百余平方米。羊湖属低浓度咸水湖,盛产细鳞鱼、西藏裂尻鱼、高原裸鲤等,储量估计2-3亿公斤。如今这里养殖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所产的鱼不仅供应拉萨市场还远销内地。这里是藏南最大的水鸟栖息地,在湖岸及湖心岛一带,天鹅、水鸽、黄鸭、鱼鹰以及斑头雁在湖面嬉戏,在空中飞舞,给寂静的羊湖带来了生气和欢乐。每年11月中旬开始封冻,冰厚达0.5米。湖滨水草丰茂,是西藏著名牧场之一。</h3><h3>羊卓雍错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山南浪卡子县境内,是延绵360多公里的拉轨岗日山山脉将江湖分隔开的。宁金抗沙峰是拉轨岗日山的主峰,位于江孜县和浪卡子县的交界处,海拔7206米,悠然凌驾于圣湖之上。“宁金抗沙”,意思即是“夜叉神住在高贵的雪山上”。 它的周围还矗立着10余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宁金抗沙峰是后藏地区最重要的神山,也是西藏传统四大神山之一,西藏中部四大雪山之一。宁金抗沙山峰雄伟,危岩嵯峨,顶部尖锥突兀。坡岭沟壑间的终年积雪发育了条条冰川,著名的卡若拉冰川就在它的南麓,时常有冰雪崩塌。每年4月-5月和9月-10月的春秋季节是登山的最好时机。</h3><h3>从拉萨到羊湖约70公里,翻越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从山口下到羊湖畔需要30分钟,然后沿着湖边的公路欣赏羊湖的景色。只见羊湖一片翠蓝,蓝得像天鹅绒,又像高原上一块蓝宝石。羊湖山水之美冠绝藏南,加上四周的雪山,活脱脱一幅香格里拉的美景。</h3><h3>在羊湖偏西的南岸,浪卡子县城往北约10公里处是桑丁寺。桑丁寺有300多年历史,其活佛转世传承制度已延续了12世,属噶玛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即“白教”)。值得一提的是,它是西藏唯一由女活佛主持的寺庙,寺庙里除了主持以外都是男僧侣。 </h3><h3>据说有缘人可以在羊湖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为了这个传说,许多的信教徒不惧万里之遥不畏迷途之险来到这里,虔诚的想要获取更多与自己有关的前世今生。还有传说羊卓雍措是天上仙女变成的。又说这里曾是九个小湖,空行母益西措杰担心湖水干枯,于是就把所有的小湖连成一体。总之有关羊湖的神话传说还有许多。</h3><h3>站在岗巴拉海拔五千多米的山口眺望,羊卓雍措安祥地匍匐在山下,波光粼粼,成群的鸟儿快乐地展翅点水,无虑无忧,虔诚的人们在这里留下的是自己的信仰。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静秘,远离人世间的喧嚣,让一处净地继续原始的纯真,它只应属于圣洁。</h3><h3>“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一丝气息。</h3><h3>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h3><h3>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h3><h3>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度。</h3><h3>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h3><h3>神圣,干净的让人震撼。达赖六世在这里看到的是这样的光景吗?</h3><h3>来这里看看吧,看这里干净的湖泊、成群的水鸟、神秘的传说,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但不要纷扰它。</h3> <h3>桑耶寺</h3> <h3>桑耶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意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筑按佛教的宇宙观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称作三样寺。桑耶寺现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旅游景区。</h3><h3>8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h3><h3>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13二年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有传说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了寺名,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h3><h3>它是藏族文物古迹中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寺院,是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观的建筑。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多方面的遗产,它是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早期文化宝库之一。</h3><h3>绿塔建在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二层每面各有龛室一间及塑像;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轮宝刹,刹身很长。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h3><h3>9世纪中叶,吐蕃禁止佛教传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10世纪后期重新开放后,这里遂成为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萨迦派统治时期,对该寺进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h3> <h3>土蕃第一王宫</h3> <h3>雍布拉康位于山南市乃东区距泽当11公里,雅砻河东岸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 《西藏王臣记》载: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下降天梯而步行到赞唐旷四门平原时,被在那里放牧的有才干的雍仲本教徒十二人看见,问他从何而来?他手指着天示意答复,他们了解到他是从天界罚降下来的,也就是说他有资格作藏疆之王。这样他们就用肩头当作他的舆座,把他高高抬起来到市中,由此都称他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座王)”。这与《青史》中所说是一致的。</h3><h3>其他史书也记载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不是寺院),早期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地方建造的宫殿。</h3><h3>到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聂赞当政时,于水蛇年(公元446年)“雍布拉康的宫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等,又从空中发出声音说:再传五代,将会知道这些经义。拉妥妥日聂赞以后的第五代赞普即松赞干布。据说后来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院。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h3><h3>后来历代赞普都对王宫有所扩修,在殿堂西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十五世纪,宗喀巴弟子克珠顿珠在雍布拉康北七华里处创建了日乌曲林,并开始由该寺管理雍布拉康事务。最终的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为一多层建筑,有佛堂供三世佛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9尊吐蕃王、后、臣的塑像;后部是一方形高层碉堡望楼,楼中空,有木梯三折通往楼顶。前部与后部相连,以石块砌成,气势雄伟,巍峨挺拔。现有些建筑已毁,尚存残基。三世佛即无量光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强巴佛(未来佛,又叫弥勒佛)。</h3> <h3>雅砻河谷</h3> <h3>雅砻河,又称雅隆河、雅砻江(并非四川省的雅砻江),藏语意为“从上游下来的大河”。 雅砻河发源于藏南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措美县,向东北流经琼结县至乃东区向北,经泽当镇附近注入雅鲁藏布江。全长68公里,海拔3500米,水流量较大,灌溉着下游河谷中广袤的土地。河谷地区雨林厚密的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h3><h3>藏民族文化中的“神猴同罗刹女创造出藏族人”的美丽神话故事,就诞生在当地泽当镇的贡布日山。还有一种传说,当年观音大士从南海行经此地,见这茫茫大地荒无人烟,遂降服魔女与当地一只神猴结合,产生了后代。观音又取来了青稞种子,教小猴们在此耕种,从此西藏土地上长出了粮食,猴子变成了人。传说泽当以南2.5公里处的撒拉村就是当年长第一批粮食的地方,至今每逢播种季节,这里的人们就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来此祈祷,并取走一些“神土”,撒到自己耕种的土地上,以求祖先保佑丰收。</h3><h3>史传发源于雅砻河谷的吐蕃部落击败占据阿里地区的象雄部落(苯教文化)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藏民族不仅因此在这里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而且与中原频繁的交往中创造了西藏文明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块农田素当,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噶布……</h3><h3>雅砻河风景名胜区作为西藏唯一的国家级重点自然风景区,拥有西藏四大神山中的三座,贡噶甲桑秋布日、桑耶哈布日、泽当贡布日;拥有雪山冰川、田园牧场、河滩谷地、高山植被;还有历史古迹和古朴的民风民俗,鳞次栉比的古寺名刹,保留至今的中世纪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古村寨及民风习俗及宗教活动等——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昌珠寺、藏王墓群和雍布拉康等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h3><h3>雅砻河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它是藏民族文明的摇篮,生息繁衍的发源地。它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人类历史文化的百花园里结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绘制出一幅神秘、古朴而又壮丽的画卷。它是藏族历史文化上最有名的河流。</h3> <h3>纳鲁错与念青唐古拉的情缘</h3> <h3>纳木错,蒙语称腾格里海,都意为“天湖”,因湖水湛蓝明净美丽的如无云的蓝天。又有说法因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天湖”。位于西藏中部,离拉萨240公里,为那曲地区的班戈县和拉萨市的当雄两县共有湖。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千米,南北宽30公里,形状近似长方形,周长318公里,面积1940平方公里。最新数据水深最深超过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中国第三大咸水湖。第一和第二大咸水湖别为青海湖和色林错(魔鬼湖)</h3><h3>纳木错为断陷构造湖,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的巨大湖盆,有可考查的冰川作用的痕迹为证。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纳木错面积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有8-10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达80余米。</h3><h3>人们的口头习惯常把西藏区分为藏南、藏北。区分的标准就是东端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它是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西端就是冈底斯山脉,一东一西两条山脉在藏中握手,将西藏一分为二。念青唐古拉山脉绵延700多公里,一般海拔5500米~6000米以上,其主峰念青唐古拉峰7111米,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将纳木错阻隔为内流湖。</h3><h3>与纳木错湖相望的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它的融雪和平时的雨雪,保证了纳木错的水源补充,使其保持湖的水位基本不变容颜不改。纳木错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一色。周边的念青唐古拉雪峰好像披上银铸的铠甲,倒映湖中,肃穆、威严。湖中有3个较大的岛屿,平时很少受外界的干扰,栖息其上的鸟的种类繁多,在繁殖的季节里欢乐的鸟鸣如同一首首摇篮曲。湖的东南面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半岛,发育成岩溶地形,有石柱、天生桥、溶洞等,形象多姿,趣味十足。</h3><h3>纳木错地处藏北高原,气候高寒。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左右,一天之内整个湖面结冰封冻,至藏历四月十五左右(公历5月),又在一天之内湖面大部分冰冻消融,整个冰封期长达5个月,完全封冻时间近3个月。冰冻消融时裂冰发出的巨响声,可传数里远,也不失为一奇景。湖体完全封冻后,冰厚达2米以上,不仅可行人走畜,而且可行驶汽车。</h3><h3>纳木错是西藏三大圣湖之首,也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在雍仲苯教的经典中有记载:“纳木错有七十二个圣地”。后来纳木错成为著名佛教圣地,伸入湖心的扎西多半岛上的札西寺香火旺盛,每当藏历羊年多达成百上千的信徒前来朝圣”。</h3><h3>念青唐古拉山也因雄伟壮丽而为西藏的神山之首,他的冰川积雪融水通过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源源不断的注入纳木错,就像一位英俊的男子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绵长的手臂维系着纳木错湖的美丽。在经久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它与圣湖纳木错夫妻的缘分。神山配圣湖,情意自绵绵。去过的人都知道在纳木错湖边有两块相依的石头,称为合掌石,相传它们就是念青唐古拉和纳木错的化身,象征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当人们置身纳木错景区,伫立于湖边远远望去,那白茫茫一片与天相连银光闪烁、壮美至极的雪山,便是念青唐古拉的山峰。</h3><h3>传说远古时期念青唐古拉是“灵应草原神”,纳木错是“天湖女神”,他们是一对恩爱的神仙眷侣,在那里养了很多的牛羊,安静地过着放牧的生活,守护着一方生灵。</h3><h3>但是,他们偶然间得罪了冬冥神,一场暴风雪来临,于是念青唐古拉告别妻子,在狂风暴雪中寻找丢失的牛羊。草原上的生灵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暴风雪摧残都冻饿而死,念青唐古拉的牛羊也没能幸免。愤怒的念青唐古拉和冬冥神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不敌而被冬冥神从山顶打入地下。</h3><h3>之后有个姑娘发现昏迷的念青唐古拉并救回家,在姑娘的悉心照料之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念青唐古拉醒了过来,可是失忆了,忘了他的妻子纳木错。后来念青唐古拉和救他性命的姑娘相爱结婚了,两个人过的很幸福。又过了很久,他突然恢复了记忆,强烈的思念让他不顾一切的去找寻纳木错。当他赶到曾经生活的地方,深爱他的妻子的泪水已汇成一汪痴情的湖水。</h3><h3>悲痛欲绝的念青唐古拉遂将自己化作巍峨的山脉,日夜守护在妻子身旁。在这里两块相依的石头又象征着久别重逢的恋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h3><h3>面向纳木错坐下,仰望澄净天空上的白云,仿佛地球已停止旋转,我们进入了一个古老的传说里。俯看脚下清澈的湖水拍打着岸边的碎石,千万年的冲刷,已圆润了它们坚硬的棱角,变得平滑又光洁。跪下掬起一捧透明的圣水,瞬间一股清凉进入胸膛,沁入心肺,拂去心灵的纤尘。美丽的纳木错,你的潮起潮落,你的粼粼波光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