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让你秒懂“书画同源”

品艺中国

<h3>唐张彦远为了强调绘画和文字、书法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在《历代名画记》中论画,常以“画”比“书”,认为“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用笔同法”的论断。“书画同源”说即出于此说。</h3></br><h3>“书画同体”是说书法起源于象形文字;因为象形,也就有了图画的意味。在文字的形成初始,情况确实是这样,但随着文字的发展,其构造便有了“六书”,象形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另外,书法艺术中的象形意味随着书体的演变也越来越淡化,甚至消失;“画”也不再是早期状物的“图”,而成为讲求“以形写神”“笔墨神韵”的表现艺术。中国书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出现了多次的演变,形成不同的类别、潮流、风格,彰显出不同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即“同源而不同流”。</h3></br><h3> <h3>中国山水画历史名作赏析-元 吴镇《渔父图》局部大图<br></br></h3></br><h3>从南齐王僧虔提出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到唐张璪所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论,无不说明中国书画的创作要讲究形神兼备。“形”是躯体,“神”是灵魂,“传神者必以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说书画同源,笔者以为这个“源”就同在“形”和“神”上,“神”为内源,“形”为外源。中国书画艺术的共同“内源”是以意境创构为终极追求的,深入到二者的“神”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韵、意境之源。唐张怀瓘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如何做到这点呢?就需要“炼神”,多做书(画)外之功,有丰厚的功力、熟稔的技法,还要具备高深的修养和伟大的情怀,方能进入“心手双畅、人道冥合、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创造出传世的“神品”。</h3></br><h3>“神”之重要已为当下书画创作者所共识,然对书画之共同外源“形”的认识却存在谬误。有人写字喜欢在笔画上加点纹饰,言之“创新”,具有个人风貌;甚至有人写“龙”“虎”“佛”等字,偏偏要用拖把拖成其物状,还念念有词“书画同源”,其实这些“画字”都是忽悠人的小把戏。早而有之,古人有鸟虫状、虎爪状、龟蛇状的“花体字”,也只是少数士人玩的“画”字游戏而非主流。这些当然不是书画“形”的共同外源,这个“形”真正的要义是书画线条共同的形质,即用笔的同源——“用笔千古不易”。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张僧繇从卫夫人《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的创造性运用于绘画中,形成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使绘画“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从而助力于独具风格的疏体画创造。</h3></br><h3> <h3>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卷 纸本 墨笔 故宫博物院藏<br></br></h3></br><h3>“以书入画”是元赵孟頫在绘画上的重要主张,他将书法的用笔、线质引进绘画之中,加强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力。“以书入画”在历代书画大家中并不鲜见,它看似是书画之形式的结合,实乃书画形式和内涵的全面融合。若不在书法各体上下过硬功夫,何以能悟透各种笔法的性质?又怎么能将书法的笔法在绘画中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以书入画”使得中国画不只是重于“画”更重于“写”,可以说“书画同源”是文人画的一种表现。</h3></br><h3>“书画同源”说是书画艺术的经典之论,也是一个老话题。它阐释了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却又同源而异流。</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J26URk3IYXHZQaeGa3tK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