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寺

陶然

<h1><b>  老宣武,曾经有座庙,叫清泰寺。<br> 这庙不大。<br> 它就坐落在京城西护城河不远处。正对着是报国寺,往西是白广路,往东是牛街。<br> 门口有两棵百年往上的老槐树。红色的门,右门框上有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写“清泰寺小学”几个醒目的大字。这就是我幼时的学校。<br>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在原地早已找不到它的踪迹。只有像我这曾经在那里度过最美好的童年的孩子,还会在某一刻闲的无聊的时候,想起它。</b></h1> <h1><b> 还记得学校里的门房是个个子不高的老头,我们都管他叫师傅,还有个师娘,也一样个子矮矮的。据说,老师傅是庙里的最后的和尚。每天一进校门那宽阔的过道,第一眼总会先看到师傅那和善慈祥的面容。<br> 学校是两进的院子,还有一个东跨院。当年在后院,挖防空洞,脱砖坯,一群小学生的笑语欢声、不知道还有人记得否?<br> 郭永兰,我印象深刻的班主任。个子高,微耸肩膀,短发运动头,有些沙哑的嗓音,过去很多年了,老师的音容笑貌还是很清晰。再就是陈于老师,也印象颇深。多少年后我曾见过他数次,说话嗓音深沉,带着笑意,让人觉得暖意融融的。<br> 清泰寺马路对面,报国寺口西边,是一个副食合作社。那时候,三分钱买一包辣萝卜条,或者素虾,上课偷偷地当零食吃,我们这帮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报国寺口东边是龙仙铺(绒线铺)。卖针头线脑日用品和文具等,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冰棍,三分、五分的路边叫卖声,更是常常吸引着我们口水欲滴的眼神。合作社后边菜棚子里边那个小酒馆,五分钱一个的酱兔头,下酒菜,就更让我们咽口水了。<br>  印象中我们班在后院南屋那间教室,前后有门,门口好像是三层台阶,黑板在西墙。我好像坐在靠后门的地方。同位子过的有李路云,郭幸莉好像还有关燕华。很久远了......班长好像是张建柱(有点记不准了名字)王敬丽。最好的伙伴叫王明远,董益剛,一个胡同的象李春林,高只利,张长友、王大城、徐双喜、宋桂兰、乔桂琴、王馥莉、乔桂兰、马玉柱、李炳林,张俊玲,常燕萍,徐富、薛利华,许凤岐、康美云何三顺李月亭,李方亭,白士横、赵淑敏,张玉峰,陈美燕、东夹道的杨占国,杨占英,西夹道的田桂武,徐国义、桑林,还有李经文......记不全了,好像还有一个男生,姓司,名字忘了,就在学校门口住。时光流逝的有点久远了,好多已是朦胧中的雾霭。</b></h1><h3><br></h3> <h1><b> 扇三角,拍方宝、弹玻璃球,滚铁环、耍瓷片,放屁帘,哈哈哈,那年月,胡同里到处都是我们的影子。<br> “三儿啊,你死哪儿去了,吃饭了,还不回来!”在大人的喊声里,鸟兽散,各回各家。吃完晚饭,天一黑,胡同里的犄角旮旯,到处都是一帮孩子藏秘哥儿的影子。<br> 有一次,我们一帮孩子,大晚上的聚在校门口听鬼故事,讲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鬼要登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出大气时,那讲故事的人,突然,使劲往后一靠大门,大门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十几个听故事的伙伴,发了疯似的连滚带爬的玩命的跑“鬼来了,鬼来了”......<br> 童年,就是这么快乐。<br> 我们长大了,清泰寺也没了。<br>  曾经在过这里的你,是否住住脚步,寻一下这里曾经有过的那片云,侧耳听听,曾经的你留下的笑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