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重庆市渝中半岛略图:</h3><h3><br></h3><h3>“城门城门几丈高?</h3><h3>三十六丈高。</h3><h3>骑白马,</h3><h3>带把刀,</h3><h3>城门底下走一遭。”</h3><h3><br></h3><h3> 央视9套纪录频道正在热播《城门几丈高》,</h3><h3>详细介绍了重庆城的发展和重庆城墙的故事。</h3> <h3>重庆母城城门地图</h3><h3><br></h3><h3><br></h3><h3></h3><h3>重庆城门</h3><h3>一般指重庆古代环绕渝中半岛近八公里城墙的门,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另江北古城城门共十座,佛图关城门四座。公元前316年,为巩固秦朝统治,张仪在故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始筑城墙,南宋时期蒙古南侵,彭大雅据半岛地势筑城,基本形成重庆古城墙格局。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戴鼎在旧址建成象征“九宫八卦”的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城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城市改造,陆续拆埋城墙门,仅通远门、东水门留存下来,2012年、2013年、2017年人和门、太平门、南纪门相继得到发掘,至今共计五座城门留存至今。</h3><h3>其他城门虽已消失,但渝中尚有很多地名仍以城门命名,如朝天门、千厮门、临江门、储奇门、金紫门,还有与城门相关的地名如金汤街,凤凰台等,可见重庆的城门已然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烙印。。。。。</h3><h3><br></h3> <p class="ql-block">重庆城四次筑城史</p> <h3>1947年时重庆下半城简图</h3> <h3>扫街线路: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小什字站—罗汉寺—筷子街—重庆国际小商品批发市场—重庆打铜街—中国华尔街—重庆抗战金融遗址群—二府衙街—东升楼—长江索道—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杨闇公旧居—谢家大院—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东水门城墙遗址—湖广会馆—胡子昂旧居—望龙门缆车遗址—白象街—江全泰号—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陈列馆—巴县署衙—太平门—人和门—李耀庭公馆—卜凤居—大清海关办公大楼—反省院—储奇门药材公会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蒋介石行营)—法国领事馆—山城巷—通远门。。</h3> <h3> 罗汉寺坐落在渝中区民族路,是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之一。重庆市佛教协会设于此。</h3><h3> 罗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罗汉洞而建。《蜀中名胜记》载:"治平寺……有罗汉、先天二洞,皆古洞。" 罗汉寺内长20多米的古佛岩,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余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称"睡佛")、观音像和供养人像等,风格颇近大足宝顶山石刻。</h3> <h3>说起筷子街街名的来历,就有点神了。当年重庆城内的大梁子(现新华路)一带还是森林,可以涵养雨水,于是就形成了若干条小溪或水沟。大阳沟是最大的一条,从正阳街流下来,经会仙桥、洪崖洞注入嘉陵江。大梁子靠东北处的悬崖边有一寺庙,名叫长安寺,就在现在长江索道站后面。长安寺大门对面有一片岩坡,长年流水不断,因而被称为滴水岩。滴水岩的水流下来,在岩脚形成了一片水池,因其处在长安寺之西,有人取其名曰“西湖池”。有水可用,那西湖池附近就逐渐形成了街巷。据说,人们在那西湖池边吃饭,有人不小心将筷子掉进了那池水中,竟然一下子就沉到了池底。故意把筷子丢进去,也一样会沉入池底。筷子是用竹木做的,应该能浮起来啊!同样的筷子丢进其他的水池,也都会浮起来,这西湖池好神奇!于是,人们就把这条小街取名为筷子街。</h3> <h3> 位于重庆繁华闹市的打铜街,初听其名,似乎与繁华二字并不沾边。其实不然,短短几百米的打铜街,曾是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要道,早年众银行入驻,盛极一时,素有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之称。</h3><h3><br></h3><h3>曾比解放碑还有名气:</h3><h3> 清代,重庆城的铜匠们带着铸铜工具,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打铜街由此叫响。最辉煌的时候,街道两旁铜器店不下百家,昼夜可闻打铜声。</h3><h3> 当年的打铜街,远比现在的解放碑还有名气。这条街连接了上半城和下半城,直通码头。进出城的货物,都通过打铜街周转。</h3><h3> 打铜街车来货往,繁华一时,当年的铜匠慢慢退出这条街区,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世界大银行入驻。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多是金融精英。</h3> <h3>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成立于1937年9月,是由川康殖业银行(创立于1929年)、重庆平民银行(创立于1928年)、四川商业银行(创立于1932年)合并而成,简称川康银行。抗战期间,川康银行最主要的业绩不是金融业,而是对故宫文物的保护。九一八事变后,故宫10万多箱近60万件文物分批迁往南京保存,七七事变后又分3路转移,其中一路辗转至重庆,约9000余箱,是3路文物中数量最大的一批。因为川康银行二楼仓库异常坚实,便将其中部分文物选择存放于此。</h3> <h3>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成立于1937年9月,建筑为欧式风格,高5层,正面6根罗马柱,前身系川康殖民银行,由21军军长刘湘、24军军长刘文辉与重庆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官商合办,后兼并重庆平民银行、四川商业银行而成,总管理处设在重庆,并在上海设有分行。</h3><h3> 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是重庆市首个发现的主体构造为钢结构的历史建筑,在抗战时期钢材稀缺且价格昂贵,国民政府大部分建筑都未采用钢结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用钢结构为主体造房,不仅钢材皆是进口,连制作、装配皆是按国外最先进的标准操作,其构造原理与我们现在的摩天大楼相似,坚固无比,甚是不得了。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绩并非金融,而是在抗战时期对故宫文物的保护。九·一八事变后,故宫10万余箱近60万件文物分批迁往南京保存,七·七事变后,这些国宝又分三路转移,其中一路辗转至重庆,约9000箱,其中一部分存放在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二楼仓库。1938年,重庆遭受日机狂轰滥炸,成为一片火海,但川康平民商业银行岿然不动。历经70余年风雨洗礼,这栋老建筑依然屹立于打铜街上。.。。</h3> <h3> 与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毗邻的是交通银行旧址,在保持至今的重庆银行老建筑群中属它保护级别最高、建筑最具特色。交通银行旧址建于1936年,巴洛克风格,台阶两侧有圆形花坛,石砌挡墙上装有铁花栅栏,梯道两旁装有一对铁铸花饰灯亭,大门气派优雅。文物专家称其在修建之初并非按银行功能设计,而是计划修建豪华饭店。。。。</h3> <h3>道门口</h3> <h3><font color="#ff8a00"> 中央银行旧址位于朝天门街道打铜街道门口9号,建于1938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中央银行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1940年元旦,中央银行总行业务局正式对外营业。该行主要职能为发行钞券,代理国库收支,经理公债,管理外汇,检查全国金融机构业务等。现在的中央银行旧址,在上世纪90年代,可能是出于美观考虑,楼体贴满了小瓷砖,和其他旧址比起来,感受不到它昔日的气派与奢华,反倒显得不伦不类。。。。。。</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文保牌</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重庆抗战金融遗址群”,在2013年3月国家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里名列其中。该遗址群是抗战时期集中在重庆的主要金融机构旧址,包括以下六处建筑:中央银行旧址:道门口9号;中国银行旧址:陕西路;美丰银行旧址:新华路74号;交通银行旧址:打铜街14号;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打铜街16号;聚兴诚银行:望龙门112号。这些金融机构大多云集于渝中下半城的几条狭长街区里,如:打铜街、陕西路、道门口和朝天门,这一带变成名副其实的金融街,成为战时中国的金融中心。当时这里是重庆最为繁华的地带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在全国享有盛名。</font></h3> <h3>古老城墙和绿萝,</h3><h3>相伴成趣,</h3><h3>仿佛互诉厚重的历史和故事……</h3> <h3>黄桷树根生机盘节,</h3><h3>散发顽强👍的力量……</h3> <h3>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h3><h3>(四川省委)旧址</h3> <h3><b><font color="#167efb"> 革命先烈杨闇公的父亲杨淮清居住在二府衙1 9号(原70号)。房屋为两层楼砖木结构,面宽约10米,拱形大门开在楼房正门左侧,内有小天井。杨闇公于1925年10月任中共四川地方委员会书记。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在中法学校(位于大溪沟)秘密成立,杨闇公被选为首任书记。二府衙杨淮清家成为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驻地。1926年11月,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成立,杨闇公任书记0 1992年3月19日,二府衙19号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旧址(即四川省委旧址)”。</font></b></h3> <h3>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h3><h3>(四川省委)旧址</h3><h3>[杨闌公旧居]</h3> <h3>谢家大院:</h3><h3><br></h3><h3> 从打铜街走下去,来到道门口公交站,解放东路在这里拐了一个90度弯。拐弯处对面的小巷子口墙上,如果你在不经意间没看见“谢”和“谢家大院”几个大字,很可能就与这座曾经的豪宅擦肩而过。这栋黄色建筑始建于清代,据称已有3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这里成为西南首富汤子敬岳父谢艺诚私宅,又名“谢锡三堂”。</h3><h3> 因此,聊这座老院,不得不提老院曾经的两位主人谢艺诚和汤子敬,他们是老乡,也是师徒,还是翁婿关系。</h3><h3> 谢艺诚是江西临川人,祖辈在明末清初时移民到重庆。晚清年间,他开的“谢亿泰”布行,是西南最大布行,后来又把业务拓展到商行、钱庄,构筑起重庆最早的金融地图。他把道门口附近这座精美院子买下来,作为自家宅院,从此叫做谢家大院。</h3><h3> 汤子敬是谢艺诚老乡,14岁流落到重庆,被谢艺诚收到布行做学徒,从管账、内事、跑街,逐渐熟悉经商秘诀,最后成为谢艺诚重要助手。他的忠厚人品和经营才能深得谢艺诚喜爱,30岁时娶了谢艺诚的女儿。</h3><h3> 民国初年,汤子敬一度成为重庆商界泰斗,人称“汤百万”,房产遍及重庆大街小巷,号称“汤半城”。。。</h3> <h3>东水门及古城墙碑文记</h3><h3>九开八闭 固若金汤:</h3><h3> 说到重庆城墙构筑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仪,首筑江州城。而后,公元226年建兴四年蜀都护李严扩建城池。南宋时期为抗击蒙(元)军侵犯,彭大雅、余玠先后构筑山城防御体系,直至明朱元璋(1368—1398)年间,又大规模地重修了一次。 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门及八闭门,象九宫八卦。”虽然戴鼎为一介武夫,却颇信道家之说。因此,在修筑城门时,戴鼎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来确定筑门的方位,又以“九宫八卦”之象来确定筑门的数量,寓意“金城汤地”,坚不可摧。如此,才有了重庆古城中“九开八闭”的十七道城门。</h3><h3> 东水门在这“九开八闭”的城门中,为一座临江开门。其他开门分别为朝天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通远门、临江门、千厮门;而翠微门、金汤门、人和门、凤凰门、太安门、定远门、洪崖门、西水门八个门则为闭门。</h3> <h3>东水门及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明代,系重庆老城正东大门。现存的东水门城门宽3.2米,高5米,厚6.7米,属于石卷顶城门洞。附近有200余米的石城墙一段,高约6米。因城门朝东,与东去的长江流水同向而得名。条石城垛及门大体如旧,为单门,门洞呈拱形,门额上的“东水门”三字已风化。东水门城墙面临长江,孤峙江中,险厄天成,气势巍峨,呈现出典型的山城古城墙特色。</h3> <h3>湖广会馆简介:</h3><h3><br></h3><h3> 重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设在仿古新建建筑内,它生动地再现了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移民浪潮――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的过程,对日后川渝地区文化经济生活的影响,在这里,都将一一得到解答。置身于此,犹如回到3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运动中去。 会馆文化专题陈列是对川渝地区众多移民会馆的一次深刻解读。会馆的由来、会馆的职能、会馆的建筑、会馆的信仰、会馆的活动,一俟铺陈,有如一段华美的丝绸,令后人叹为观止。</h3><h3><br></h3><h3> 前面是长江滚滚东逝,后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筑,在静静的伫立中,那些曾经的斑驳烟云,曾经的夺目辉煌,曾经唱不完的繁华、道不尽的沧桑,都在今天,迤逦走来。</h3><h3><br></h3><h3>会馆建筑</h3><h3><br></h3><h3> 会馆建筑浮雕镂雕十分精湛、栩栩如生,其题材主要为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的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整个古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是中国明清时期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东水门一带,按照风水学说,河道弯曲的内侧是“吉地”,外侧是“凶地”。东水门一带恰好是朱雀翔舞之地,风水很好,会馆就选址于此。</h3> <h3> 胡子昂旧居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太华楼一巷6号,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三层青砖小楼。胡子昂旧居作为重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与湖广会馆连成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风景线。</h3><h3> 这栋青砖小楼建于20世纪初,砖木结构,清水外墙,条石墙基,整体呈“凹”字形。朝门造型简洁美观。进大门后有一小院坝,院落尺度小巧宜人,在楼上可观长江和南山景致。</h3><h3> 1935年胡子昂重返重庆,决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就以这栋小楼作为居所。他说服父亲变卖了乡下的田产,与胡仲实等人携手,发起创办了华西兴业公司,并出任副总经理。</h3><h3> 1935年冬,胡子昂等负责承建四川水泥厂,1937年10月正式投产,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出现的年产量45吨的水泥厂。与此同时,胡子昂领导的华西公司还在成都、重庆等地承建或改建了电力厂、银行、学校、仓库、办公民用房、成渝铁路第一总段的筑路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在西南工商界声威大振。</h3><h3> 1937年底,胡子昂集资在重庆南岸铜元局、天台岗、马鞍山等地办起了裕华农场,颇具规模,后因权贵刁难,被迫停办。1938年始,胡子昂等人即着手筹建中国兴业公司。5月,胡子昂飞赴汉口向国民政府申请贷款,拟将华联钢铁厂扩建为大型钢铁企业。其时,平、津、宁、沪均已失陷,国民政府西迁,武汉一度成为抗战军事指挥中心。为接洽业务和申请贷款事宜,胡子昂4次飞往武汉,与有关部门打交道。</h3><h3> 大敌当前,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都迫切希望为抗日尽点力量,探寻一条救国之道。经《新蜀报》总经理周钦岳介绍,胡子昂在武汉第一次见到了中共的周恩来。周恩来向胡子昂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希望大后方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坚决将抗战进行到底,还说:“持久的抗战,需要雄厚的民族工商业为后盾。”</h3><h3> 会见周恩来,使胡子昂明白了不少抗日道理。回到重庆,他的热情高涨,与胡仲实、胡叔潜等人一道,发起筹办中国兴业公司。胡子昂任董事兼协理(副总经理),参与主持实施了钢铁厂的扩建工程,使之成为抗战后方民营钢铁厂中最大的钢铁企业,为战时的军需民用提供了大量钢铁和各种器材。</h3><h3> 新中国建立后,胡子昂打算将自己经营的企业和股票交出去,当时曹获秋对他说:这个愿望很好,但要慎重考虑。胡子昂不改初衷,反复写报告。1950年夏,人民政府宣布接受华康银行董事会把全部产业和员工交给人民银行接收的请求,成为报刊上的一大新闻。</h3><h3> 胡子昂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他做过许多救国梦,教育、农业、实业,结果发现什么也救不了,后来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一条崭新的道路,爱国报国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周恩来同志肯定了胡子昂数十年来的贡献,并亲切地称他为“党的诤友”。</h3><h3> 胡子昂在重庆居住过的旧居,于2008年由渝中区房管局出资进行了全面修复。2009年,胡子昂旧居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胡子昂旧居</h3><h3><br></h3> <h3> 望龙门缆车于1944年7月动工,1945年4月竣工,当年5月16日通车运行。缆车通车是当年轰动重庆的大事,一时万人空巷,很多重庆市民都挤到这里乘坐缆车。1987年10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条大型跨江客运索道--重庆长江索道建成营运。沟通了渝中区上半城与南岸上新街的空中营运道路,望龙门码头到龙门浩的过江轮渡受到一定影响。望龙门缆车由此也少了不少乘客。1993年,因修建长江滨江路,望龙门缆车停运。2009年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font color="#167efb">白象街</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白象街 白象街位于重庆城的下半城,街长约5oo米,宽约10米。此街在清初建有白象池,故而得名。</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据传此地有白色石象与南岸狮子山相对,有“青狮白象锁大江”之说,故此得名。</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白象街西南面与太平门顺城街和邮政局巷连接,东北面出口接林森路(解放东路)。清代至民国时期,白象街是下半城的主要商务,商业街区,也是重从最早的富人区之一。居住在“上半城”的居民,也时常到白象街购物娱乐。道光二年(1 822年),綦江人陈洪义在白象街开办民间通信组织“麻乡约”民信局,当时在重庆设立的“民信局”有16家,以麻乡约影响为最大。光绪十人年(1890fl-),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辟为通商口岸,因白象街靠近官府,濒临太平门水码头和城市干道,办事方便,许多银行、海关报关行、保险公司、轮船公司、运输公司以及火柴,洋碱、煤油、电灯等公司先后建在此街。据当时统计,白象街上仅轮船公同就有20来家。外商也纷纷在白象街设讧机构,如美商大来公可、捷江公司,日商日清公司,英商太古公司、怡和公司等外资公司杠在白象街都设立有办事机构。入驻白'象街的民族资本企业有光绪末年虞洽卿在上海创办的三北轮船公司,1926年6月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重庆民乍公司,1929年6月重庆富商黄锡滋与法商成立的聚福洋行轮船公司办事处,重庆巨商李耀庭开设的“天顺祥”商号等。20世纪30年代,重庆棉纱业公会、匹头绸缎公会、干菜业公会都集中在白象街。 光绪十二年(1 8 86年)九月,重庆市电报分局在白象街建立。1913年1月,重庆电报分局改为重庆电报局,由国民政府交通部川藏电政管理局管辖。1938年7月成立重庆电话局,1943年1月,电话局与电报局合并为重庆电信局。清末至民国时期, 白象街是报刊业集中之地。1987年11月创办、由宋育仁任报馆总理的重庆第一家现代日报《渝报》馆址设在白象街。1921年2月1日创办的《新蜀报》和1939年2月创办的《新局夜报》设在白象街45号。1941年4月4口创办的《全民周报》设在白象街88号。19 5年4月20日创办的《世风周刊》设在白象街50号。1945年8月,商务印书馆重庆分馆存白象街18号成立东方图书馆。 </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民国时期,重庆城为数不多的大型公共建筑“西南实业大厦”位于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是20世纪40年代重庆城主要集会场所之一,大厦内有一宽大餐厅,既可会餐,又可作集会礼堂。1945年6月24日,重庆文化界700余人在两南实业大厦集会,祝贺茅盾50寿辰,王若飞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称茅盾是“中国文化界的光荣,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1945年12月16日,由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盂等发起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在西南实业大厦召开成立大会。1946年3月7日,重庆迁川工厂‘联合会在西南实业大厦成立,该会拥有280余家会员工厂。</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1945 年至1948年,张笃伦任重庆市市长时,有一段时间每周四都在西南实业大厦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华日报》也在西南实业大厦举行过记者招待会,以争取新闻界对报社的支持。9月1日是记者节,每年“九一”,重庆各媒体记者都在西南实业大厦举办纪念活动。 </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由于正面战场节节失利,湖北宜昌沦陷,长江水路受阻,为了战争需要,陆路运输不断得到强化,水运逐渐衰退。渝城行政、经济中心开始逐步转移到大梁子、较场口、都邮街、夫子池一带。但当时的白象街依然繁荣,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白象街才逐渐冷落下来。</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在重庆市规划局2008年10月编制的《重庆市历史文化风貌区 规划纲要>中,白象街历史街区被列为蕈庆市一级保护的历史街。。</font></b></h3> <h3>"青狮白象锁大江”</h3> <h3>江全泰号遗址文化墙</h3> <h3>渝中区污水处理厂的烟囱</h3> <h3>江对面即南岸,∵最醒目的地标,双子塔→喜来登酒店</h3> <h3>略显苍凉的江全泰号 主体建筑</h3> <h3><b><font color="#167efb">江全泰号旧址---白象街142号 位于渝中区白象街142号,是重庆开埠时期典型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房屋高四层,中轴对称,砖木结构,正立面每层开有4个大窗内部木质门窗及雕花窗格、小楼辐、木楼板及小楼梯基本完好。每层有砖砌花式线脚,窗框用3线砖砌成弧形窗拱,2-4层窗台做有砖砌倒锥形装饰线脚,屋顶有砖砌火焰状尖拱,两座砖砌尖拱之间有一宽大的露台。各种砖砌形式的组合变化,丰富美化了建筑屯面。。。</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除江全泰号外,白象街内侧还有几栋建于清末民初的中西合擘风格建筑,形成较为集中的近现代建筑景观。20世纪20年代,此房为“江命泰”号口所有,1927年7月转卖给“宏裕”号口。1932年7月,宏裕号倒闭,债主“志诚钱庄”诉请巴县法院扣押、拍卖房屋,由杨芷芳以9 600元买价购得。</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重庆海关和报关行设在白象街,在渝外资轮船公司几乎都在白象街设有办事机构,如英商的怡和、太古,日商的日清,美商的捷江、大来等轮船公司。美商大来洋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航行于长江的主要外商轮船公司之一,曾租用此房作为办事处。2008年被列入童庆市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12月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font></b></h3> <h3>门眉上雕刻的"江全泰号”几个字还依稀可见</h3> <h3>旁边的"江全泰号"旧址</h3> <h3>巴县衙门</h3> <h3><b><font color="#167efb"> 巴县衙门的残留建筑巴县署。巴县署与征收局邻近,始建于明代,明末毁于战争。康熙六年(1667年)知县张冉重建,乾隆十六年( 1751年)知县王尔鉴重修。遗址为四柱三开间,面宽18米,进深四柱、17.5米,内空高7.5米,房屋两侧和背面有封火山墙,部分撑拱、挂落、雀替、驼峰等雕花木构件至今尚完好,一些木构件表面镏金还熠熠生辉。</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巴县衙门是重庆仅存的一座县级衙门遗址。</font></b></h3> <h3>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h3><h3> 国民政府外交部是一个主权国家负责国家对外事务的专门机关,主要职能是办理国际交涉,管理关于在外华侨、居留外侨、中外商业等一切事务,同事还管理驻外使领馆。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有2处,一处位于巴县衙门旧址旁、人民公园南面,另一处是聚兴诚银行所属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一楼一底,楼上有回廊,四面坡顶,小青瓦覆顶,四周带有券廊,外墙青砖勾缝,见证了国民政府抗战外交八年风云。</h3> <h3> 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重庆旧址,在1937年12月至1946年5月国民政府外交部迁渝并设办公址于此之前,曾先后为巴县议会、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重庆高中使用,现为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使用。早在1987年1月23日,此处就由四川省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又由直辖后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外交部旧址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一处重要机构遗址,它可以唤醒人们对跌宕起伏的抗战外交风云的历史记忆,是重庆作为抗战外交中心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物保护价值,对研究重庆抗战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强市、促进台海关系发展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h3> <h3><b><font color="#167efb"> 二府衙 原名二府衙街,因清代此处设有“二府衙”而得名。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庆府治全图》在此标有“二府衙”街名,但图上没有像重庆府、巴县署那样绘有府衙建筑。从此徒上行可到长安寺(现新华路),下行出口接林森路东段(现解放东路)的白象街口。二府衙与望龙门缆车站隔解放东路相对,二府衙街巷长约200米,与解放东路相连的道路有4米多宽,与东升楼相连的巷道狭窄,宽不足两米。二府衙还有~些历史悠久的院落和老房子,如二府衙1 9号、二府衙35号都有近百年历史。二府衙紧邻县城隍庙,与重庆府署相距不远。。</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font></b><b><font color="#167efb"> 史料记载,乾隆三年(1 738年),重庆府在重庆城白象街设置同知署(即二府衙)管理江北镇政务。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庆府将江北镇划出,升格设置江北厅,新建同知署衙于江北城弋阳观山下,直属川东道重庆府管辖。二府衙在乾隆十九年就从白象街搬迁到江北城弋阳观,但其地名一直保留至今,已有250多年。 </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二府衙名称来源于“同知”官名。同知官名始置于宋朝,为知府、知州、知县的佐官,明清较为普遍。同知、二府系同一官名,为同知设置的署衙习惯称为二府衙。 </font></b></h3> <h3>中国民主建国会旧址</h3> <h3><b><font color="#167efb">[背景资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一部分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不满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摧残,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团结自救,争取光明前途,联合起来成立了民主建国会。</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民建成立大会于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召开,主要发起人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其政治纲领的核心是要求民主和建设,适应了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对和平与民主的渴望,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纲领相呼应。</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民建成立以后,积极投身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迎接解放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贡献。</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 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陈列馆是全国反映民建成立唯一的综合馆,展线二百余米,展出图片五百多张,实物资料一百多件,文字注释三万余字。制作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五位民建主要发起人形象墙一幅;黄炎培与毛泽东“历史周期律”对话硅胶人塑场景一组;影像视屏一幕,电子触摸屏二台,电视机四台。创作毛泽东接见工商界人士和民建响应“五一口号”油画二幅和周恩来在星五聚餐会演讲“当前经济大势”国画一幅。</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旧址陈列馆大门上方镶嵌陈昌智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金色匾额。展馆大门前左右塑“沧白堂事件”和“较场口事件”浮雕;展馆左面为“民建成立大事记”文化墙,右面为“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纪念碑”。展馆四周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香飘四季。。。。</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正在修缮中的∴太平門</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背景资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与历史对话:</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据有关文献记载,太平门是宋代旧有之门,是为抵御元军大兴土木而筑。公元1278年,元将秃满答儿率军强攻太平门,炮火连天,硝烟滚滚,但太平门依旧安然屹立。太平门为长江一线重要屏障,主城门上榜书“拥卫蜀东”。</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在重庆目前保存下来的城门门洞中,太平门的门洞也算是比较大的,而且还有瓮城。除了军事作用,太平门紧邻政治中心重庆府、巴县衙门,经济中心白象街等,堪称记录重庆城市演变的“历史化石”。</font></b></h3> <h3>……处于重庆府署所在地的太平门,因其是整座城市的政治中心,自宋末定位后,便一直没有变动过。因此,重庆的城门按过去的数法是以太平为首,依序按反时针方向绕城一周。所以,太平门还有“第一门”之称。。。</h3> <h3>历史的城墙,厚重的文脉</h3> <h3>反省院旧址</h3><h3><br></h3><h3>反省院: 从渝中区解放东路沿街的小巷进入邮政局巷,只见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处处是堆得乱七八糟的砖石,绝大多数建筑已经被拆除,只余残垣断壁,偶尔有几栋主体结构尚完好的,居民也早已搬迁一空,小巷里罕有人迹。</h3><h3> 就在这一片废墟中,一栋四四方方的三层小楼显得十分突兀。小楼刷成深灰色,外形保存得十分完好,看上去坚固非常。小楼位于一个大院中间,周围被其他建筑完全包围着,只是右边一面的建筑如今已被拆除,这栋小楼才暴露出来。。。。</h3> <h3><b><font color="#167efb">这里就是“反省院”,是除了白公馆和渣滓洞以外,重庆城另一个关押共产党人的监狱。</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历史背景]</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关押数百人 见证不屈斗争</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反省院”是什么?资料显示:重庆反省院是上世纪30年代初,军阀刘湘下令建立,使用了7年时间,曾关押过大量的共产党人、共青团员。但就像歌乐山上的渣滓洞、白公馆一样,这座“反省院”并未如愿“感化”犯人,反倒见证了狱中国共产党人不屈的斗争。。。。。</font></b></h3> <h3>凤凰门?</h3><h3><br></h3> <h3>卜凤居(李耀庭公馆)</h3> <h3> 卜凤居是最具谈资的,它是当时西南首富李耀庭的公馆。李耀庭是云南昭通人,出身贫寒,最初贩运茶叶、烟土和食盐,后来在天顺祥的重庆分号经营票号。到20世纪初,天顺祥已在重庆成为行业之首。李耀庭还逐步开办了顺昌公司、信记钱庄,并涉及电灯、丝绸、轮船等多家实业公司,声名远播。</h3><h3><br></h3><h3> 1906年,巴县绅商刘沛膏在太平门安装了100千瓦直流发电机,并首次向外供电。当天正是李耀庭70岁寿辰,卜凤居内有50盏电灯齐明,这事震撼了全重庆,李耀庭也成为了重庆第一个用上电的人。</h3> <h3><b><font color="#167efb">“明代城墙的条石主要是‘一钉一顺’,在城门附近为了增强防御采用‘全钉’,而且都是垂直往上砌墙。而宋代的城墙有一定‘收分’和斜度,呈不规则的扣盆式结构。"</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目前发现太平门和附近城墙部分墙基都是宋代残存,筑墙的工事和老鼓楼衙署遗址的很多石作基础接近。</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一钉一顺”、垂直无斜度,典型的明代城墙特点。。。。。。</font></b></h3> <h3>“人和門遗址及古城墙”</h3><h3><br></h3><h3> 这段城垣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主体为明代所筑,清代有所修补。老重庆“十七门”现存的城门仅剩4座,该段城垣连接了4座城门中唯一的闭门(人和门)和有老重庆第一门之称的太平门。</h3> <h3>人和門 文保牌</h3> <h3><font color="#167efb"><b>人和门一段城墙和城门洞保存完好,门洞由条石封堵,条石是人和门发现后人为封堵的。现在该处是一个小型的城墙遗址公园,城墙上是正在修缮的李耀庭公馆。。</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人和门遗址及城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背景资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2012年1月因建设发现人和门。</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众所周知,重庆经过四次筑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是明代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的石城。</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开门为常年敞开,是真正的城门,多为交通用途。而闭门一般不开,有城门形态,比如人和门更多的就是排水功能。“</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发现人和门时,里面不断有大股大股的水流出,直通水泥下水管道。据文献记载,清代时,人和门外有神仙洞水沟,从刁家巷、段牌坊流出的水经此处流入长江。”</font></b></h3> <h3>连绵的城墙,</h3><h3>会说话的城墙……</h3><h3><br></h3><h3> “太平门至人和门段城垣90%保存完好。”除了邮局巷街附近有段城墙曾因老百姓出行需要损坏,这段约545米老城墙算老重庆城墙中保存较好的。</h3><h3><br></h3><h3><br></h3><h3><br></h3><h3> “太平门、人和门分别代表重庆古城垣‘九开八闭’中开门和闭门两种不同类型的城门址,特别是太平门瓮城整体格局较为完整,是重庆主城17座城门中现存的唯一一处,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空白。”</h3> <h3>重庆药材公会旧址</h3><h3><br></h3><h3>重庆药材工会: </h3><h3>在重庆民谣《城门歌》里,</h3><h3>关于储奇门是这样描述的:</h3><h3>“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 </h3><h3><br></h3><h3> 过去,储奇门因大小药材铺林立,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她就是能祛除病邪,让人身体康复之地。整整90年过去,如今这里大大小小<font color="#167efb">的</font>药城药店仍然比邻而立。昔日的储奇门早已消失在岁月的尘土里,仅留下一座药材同业公会旧址,向世人彰显当年药材业在重庆举足轻重的地位。。。。</h3> <h3><b><font color="#167efb">药材公会大楼…</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主体建筑共三层楼,并设一个阁楼,建筑整体左右对称,气势沉稳,大楼外观装饰则以浮雕为主,所有的门窗、立柱都有精美的浮雕。穗子形状的浮雕,几何分割的石砖,拱形轮廓,屋顶装饰带有浓重的西洋味。二楼栏杆处的排水口被雕琢成嬉戏的石狮,水可以从狮子口中排出,构思巧妙,形态生动。欧式罗马立柱上刻有中式风格的花草浮雕纹样,全部取材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各式中药材,整栋建筑中西合璧。</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大楼底层为三个拱卷造型的高大门洞,足有四五米高,欧罗巴风格的大门,颇为气派,四扇木质隔栅大门一丈多高,还保留着岁月的痕迹。</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小楼外一棵近二十米高的苦楝树,枝繁叶茂,据说是当年药材同业公会的首任会长在公会成立时亲手种下的,它见证了这栋小楼辉煌落败以及再现风采的全过程。</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这座曾经是白象街一带最高的建筑,向世人彰显着昔日的华贵。。。。。</font></b></h3> <h3>重庆药材公会创始人:朱君南先生</h3><h3><br></h3> <h3>复旦中学</h3> <h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蒋介石行营)</h3> <h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建于1935年底,当时国民政府颁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辖区包括当时的川、康、黔、藏在内的整个大西南。卢沟桥事变数月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即设在此处。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此制定战略决策、筹谋作战方针、颁布作战命令,蒋介石最初的官邸也设在此处。。。。</h3> <h3>巴渝文化博物馆</h3> <h3>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今《重庆日报》社内。</h3><h3> 该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层砖木结构礼堂建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曾是全国的最高军事机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礼堂,当时最为庄严肃穆的地方。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军事委员会遗址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透过仅存的大礼堂,依稀可见往日的森严。。。</h3> <h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礼堂)</h3> <h3><b><font color="#167efb">[背景资料]</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解放东路← →解放西路</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曾任国家元首长达12年的“林森”</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之地名也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林森健在的时候,重庆就产生了林森路。抗战爆发后不久,林森就率国民政府迁都重</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庆。“林森路”这一名称正是1937年起的新街名,乐起道广门口接陕西路,西接南区路通到菜园坝;全长2.14公里,成为当时重庆的中心大街林森路(现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font></b></h3> <h3>板凳面,扫街标准伙食之一</h3> <h3>法国领事馆</h3><h3> 南纪门凤凰台35号,一栋具有百余年历史的3楼1底黄色中西合璧洋房——法国领事馆旧址。</h3><h3> 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把重庆列为通商口岸;1894年,法国官员到重庆考察设立领事馆;1896年2月,清政府与法国议定,允许法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负责管辖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交涉、通商和法国侨民事务;同年3月,法国驻渝总领事馆开建,1898年完工;1902年,法国海军在南岸区建立法国水师兵营。抗战时期法国大使馆迁渝,也曾迁于凤凰台35号办公。</h3><h3> 当年法国领事馆可说是重庆最繁华之地,因为去朝天门都要从这里经过,门口人来人往。原来的法国领事馆不仅有西式壁炉,天花板上还有动物和花卉浮雕,大门是中国传统木雕风格还镶有大象、青松、宝塔,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顶,遍布整栋房屋的卷供,让这栋建筑充满法兰西浪漫风情。</h3><h3> 解放后,法国领事馆作为部队幼儿园。1973年,重庆市二轻工业局重庆市塑料工业公司接管。</h3> <h3>山城步道,在维护和保持了老山城的行走爬山的本色上,增加了现代元素,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健身,观光串联在一起,形成重庆的地方特色和旅游观光品牌。</h3> <h3>山城巷.历史文化街区①</h3> <h3>山城巷.历史文化街区①②</h3> <h3> 厚庐是一栋官邸小楼,外观看起来似乎与周围老重庆的房子相比有些另类,这是因为厚庐属于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在重庆的民国官员旧宅里算是比较独特的一栋。这种石库门风格属于老上海旧弄堂的建筑风格,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上海属于各国租界,十里洋场,繁华奢靡。考虑到不能树敌太多,当时占据了大半个江南的太平军并没有对上海发起过进攻。而频繁的战乱使得很多江浙富商们纷纷举家迁入上海租界避难,富商们在上海需要住宅,而租界里洋房林立、寸土寸金,中国传统式的园林建筑在这里没有空间。但本土富豪们还是希望能保留些传统,于是大上海的老外设计师们就来了个中西合璧,在建筑风格上放弃了中国建筑传统的雕刻工艺,追求西式的简约,传统的院子由多进改为单进,用线型的石条做门框,以乌漆厚木做门扇,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当时就被叫做石箍门,上海人发箍音为库,于是石库门就因此得名了。</h3><h3><br></h3><h3>厚庐住的算本地官,屋主是曾经雄踞四川的军阀刘湘手下的悍将兰文斌。</h3><h3> 兰文斌属于刘湘的国民革命军21军第七师师长,他的军队驻扎在重庆主城的浮图关一线,第七师参加过四川境内几乎所有的军阀混战,属于川军的主力部队。</h3> <h3>法国仁爱堂</h3> <h3> 重庆从1891年开埠以来,就有很多西方人涌进来,开洋行,修教堂,也连带修了很多医院、药房、教堂、修道院和教会学校。</h3><h3> 其中仁爱堂就是法国人修的。修建日期是1902年,旁边还有教堂和修道院。大概在1944年它改为陪都中医院,就是第一中医院的前身。</h3> <h3>中国民主同盟会旧址</h3><h3><br></h3><h3> 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并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h3><h3>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同年10月,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h3><h3>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规程》。会议产生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会议明确提出了“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h3><h3>1946年1月,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两党和谈过程中,民盟与中共代表团密切配合,力促和谈成功。与此同时,参加和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一批优秀的民盟盟员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杨伯恺、于邦齐等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尤其是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拒绝出席,并先后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的青年党、民社党清除出民盟。</h3><h3>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悍然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组织和盟员转入地下斗争,民盟的海外组织积极开展活动,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h3><h3>1948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成立临时总部,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同年5月,民盟与各民主党派一起,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1949年3月,民盟总部由香港迁到北平。同年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h3> <h3>吊脚楼3D立体画墙</h3> <h3>唐式遵公馆</h3><h3> 1937年,抗战爆发,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任副总司令兼二十一军军长。率部于太湖南岸抗击日军第18师团和伪满靖安军,后又升为23集团军司令。1939年,一度统兵驻扎九华山。发动青贵战役,将日军的扫荡部队赶了出去,升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顾祝同),仍兼二十三军团总司令。1942年,浙赣会战开始,唐式遵固守皖南,确保了皖南二十余县的安全,并牵制了日军西进和阻止了日军由长江口登陆。抗战期间,唐式遵的一首七言绝句也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男儿立志出夔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h3> <h3>打枪坝,顾名思义就是射击场地,</h3><h3><br></h3><h3>其高高的打枪坝水塔已经“退休”,</h3><h3><br></h3><h3>现在已成为水厂的地标建筑,</h3><h3><br></h3><h3>也是城市的文脉。 打枪坝位于通远门城墙的西南面,三面是古城墙,一面临城内,原是通远门到自来水厂之间的一处坝子。 这里是重庆城最高处,由于坝子宽大视野开阔,清代在此设有驻军炮台,是清军绿营(有别于八旗,全由汉人组成)官兵演练的射击场,老百姓便给它取名为“打枪坝”。射击场后因演练减少而荒废。打枪坝坝子宽阔,可容纳万人集会。</h3><h3><br></h3><h3> 民国时期,这里时常有全市性的大型集会举行,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19年6月3日,重庆20余所学校举行罢课,早晨7时起1500名学生陆续聚集到打枪坝集会,随后从此出发到下半城的重庆道署和镇署请愿。</h3> <h3>1927年3月31日这天上午,重庆各界人士反对英帝国主义炮击南京和声援南京市民的大会在打枪坝召开,遭到刘湘的军警镇压,死者百多人,伤者上千人。最为著名的就是1927年在这里发生的“三三一”惨案。。。</h3> <h3>通远门城墙公园</h3><h3><br></h3><h3>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系2004年重庆市渝中区重点建设项目,由渝中区政府投资,于2004年4月1日开工,2005年2月建成开园。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由广场、城墙、雕塑组成。雕塑叙述了老城墙筑城、守城、攻城的历史故事,辅以《炒米糖开水》和《滑竿》两组民俗雕塑,市井味浓郁,是游人感受重庆历史文化的场所之一。。。</h3> <h3>历史沿革</h3><h3> 古重庆城有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道,应"九宫八卦"之象而筑以示"金城汤池"之意。通远门位于正西面,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是重庆城唯一的陆门,是通往外地的陆路起点,故称"通远"。</h3><h3> 通远门的前身为镇西门,基址为三国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蜀都护李严修筑的江州城墙和南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彭大雅为抗击蒙古铁骑修筑的石基构造墙。现存的城墙及城门遗址为明洪武年初,戴鼎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修筑的石砌城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乱动荡,通远门城墙在风雨中矗立了六百多年,默默的见证着重庆城历史发展的轨迹。公园226年,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建兴4年,大都护李严移护江州(重庆),护筑新城,新城周围16里,范围到今通远门。</h3><h3> 重庆通远门自建成以来发生过两场惨烈的战事,在通远门的浮雕上有相关记载:张珏死守通远门。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钓鱼城战死后,蒙军退回草原,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6年攻入临安南宋灭亡。1278年强攻重庆,守将张珏抗击元军,血溅通远门。张献忠破通远门。公元1644年,明崇祯1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60万军马,围攻重庆。经6天激战,终攻破通远门,占领川东要塞。特别是后一场战争,由于死伤过多,使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由此成为"乱葬岗",这就是后来《重庆歌》里"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述说的一段重庆掌故,到如今在重庆人划拳行酒令时通远门 还有"七星岗闹鬼"一说。。。</h3> <h3>老街,非扫不可!</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