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西北圆梦之旅(第八日)——梦里家园,魅力金银滩

藏北格桑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 🍃༄༄</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div> <h3>&nbsp; &nbsp;终于回到了这座熟悉的小城,了却了沉积多年的心愿,一颗心总算踏实了下来。虽然县城宾馆的床谈不上舒适,但却睡的格外香甜。一觉醒来天光大亮,推开窗户,一群妇女正围成一圈在跳锅庄(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h3> <h3>&nbsp; &nbsp;原以为自己起的够早,没想到伙伴们已绕城一周了,有去看自己曾经的“老宅”,有去重走儿时走过无数次的路,也有去看当年和初恋情人约会之地的,呵呵~大家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故乡这些年的新变化。是啊,当初离开这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刮起。如今,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洗礼,海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的我都快找不到“家”了,必须站在学校门口,才能慢慢找回逝去的记忆。</h3> <h3>&nbsp; &nbsp;吃过早饭,大家不约而同朝学校的方向走去,因为今天有一 项重要活动——重返母校。好激动哦~</h3> <h3>&nbsp; &nbsp;熟悉的学校大门,犹如母亲张开的臂膀,欢迎离家的孩子再回家。</h3> &nbsp; &nbsp;我们的母校——青海矿区九一中学,现已更名为“海晏县寄宿制民族中学”。这所曾被誉为“金银滩上的璀璨明珠”的学校无疑有着光辉的历史:她创建于1962年,当时,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刚刚起步,221厂还在初创中,为了服务好全厂科技工作人员和广大职工,使他们的后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的二机部(第二机械工业部,1952年成立,主管核工业)和九院(二机部下设九局,领导九所与221厂;1964年,九局、九所、221厂合并为九院;1974年复设九局)领导从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和教育的角度出发,创建了这所金银滩上唯一的“高等学府”,起名“九一中学”。关于“九一”的含义,据说有三层意思:九院的第一所中学;九月一日开学;是指“一位校长”与“九位教师”。当时只有九位正式老师,其余都是从厂里临时借调来的。为不断适应逐步扩大的教学需求,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教师,凭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热情的报国志,听从党的召唤,来到青海高原,他们不计物质待遇和个人得失,惟事业为重,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默默奉献给了三尺讲台,献给了光荣的教育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春华秋实,五十多年来,这所光荣的学校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nbsp; &nbsp;阔别经年,岁月似乎使大家都发生了改变,当年青涩的少男少女们,如今都已白发染鬓;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还有同学之间的同窗之情。 &nbsp; &nbsp;身后的校园里承载了我们童年太多的欢乐和记忆! &nbsp; &nbsp;怀着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走进校园。校园里很安静,孩子们正在参加考试,我们只得放慢脚步,努力克制着心中激荡的情怀。 <h3>&nbsp; &nbsp;终于找到了同桌的你!“从前借我的半块橡皮呢,该还了吧?”“向毛主席保证,我早还你了………”😢</h3> <h3>&nbsp; &nbsp;“孟,真的是你吗?没想到在这儿碰到你,这么多年你咋还这样儿!”😂</h3> <h3>&nbsp; &nbsp;“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那些年,我们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微信,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的年代里,我们依旧玩得没心没肺,玩得畅快淋漓,并能做到全国统一。时光荏苒,岁月流逝的悄无声息,却在万物上刻下了特有的印记。此刻的你们,是否也在感慨,是否也在追忆?人要是永远长不大该多好!无奈,我们终于还是被时间无情地给拉扯大了。</h3> <h3>&nbsp; &nbsp;记忆中的教学楼还是砖墙,墙体刷满了各色标语和大字报。现如今,这里不仅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还有现代化的塑胶操场和乒乓球、篮球、羽毛球场馆,令人耳目一新。&nbsp;<br></h3> <h3>&nbsp; &nbsp;看,我们的操场!是不是很美呀?当初可不是这样的,就是一片泥土地,坑坑洼洼,晴天灰扑面,见雨稀泥滩,一个假期就能长出小腿高的杂草,上个体育课都能被飞扬的尘土弄得灰头土脸 。</h3> <h3>&nbsp; &nbsp;郄是运动健将,曾多次为班级赢得荣誉,站在他奔跑过的操场上,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波澜起伏,百感交集。不过,此时此刻我们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h3> <h3>&nbsp; &nbsp;五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培育出万千栋梁!感谢你,亲爱的母校,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更让我们收获了快乐和幸福!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桃李满门,英才辈出,永铸辉煌!</h3> <h3>&nbsp; &nbsp;沿着母校正北方向的小道,走大约五六分钟,就到了我曾经的“家”——乙区27号楼。</h3><h3>&nbsp; &nbsp;当年,221基地分为甲、乙两区,甲区(现西海镇、原子城)是基地政治、文化、科研、生产中心,共有十八个县级单位,简称"十八甲区"。乙区就是现今的海晏县城,主要是生活区。我和我的同学们当年都住在乙区。我和福哥是邻居,我家在二楼(挂如意结的地方),他家在一楼,门前的这棵树就是福哥当年种下的,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h3> &nbsp; &nbsp;这是乙区楼房布局卫星图。图中带编号的白色“小方块”就是一栋栋的住宅楼,编号就是楼号。小时候常听人们说,乙区的住宅楼是按什么图形修建的,有说是五星,有说是飞机,具体什么图形没人说得清,现在看来更象是一把手枪。突然有了一种神秘感。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视频花絮】——走进梦里家园(背景音乐演唱:藏北格桑花)。</p> <h3>&nbsp; &nbsp;离开海晏,再次来到西海镇,来到这座曾经名震西北、221厂人引以为豪的影剧院前。历史在原子城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和痕迹,这些遗留的老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看到它们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是基地的核心区域,每逢重大活动都会在这里游行集会,亲历过的有: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等,至今仍记忆犹新。</h3> <h3>&nbsp; &nbsp;一位男同学匆匆赶来,大家热情迎上前去。虽有同学在旁介绍,但自始至终也没弄清楚这位男生的尊姓大名。都怪我这个“随行记者”失职,光顾着拍照了,没太留心同学们的谈话。</h3> <h3>&nbsp; &nbsp;“合影了~合影了~大家快向'毛主席'身边靠拢!”</h3> &nbsp; &nbsp;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h3>&nbsp; &nbsp;盛开在高原上的“五朵金花”。🌸</h3> <h3>&nbsp; &nbsp;二位哥能不能配合一下,隔着我还“打电话”,把我当“传话筒”了😂</h3> <h3>&nbsp; &nbsp;老乡见老乡,两眼闪金光。🤩</h3> <h3>&nbsp; 俊男靓女同框画面养眼!✌️✌️✌️</h3> <h3>&nbsp; &nbsp;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沿着毛主席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h3> &nbsp; &nbsp;好想时间就静止在这一刻,永远都不要走了;好想让漂浮的心就这么停留在这里,再也不离去…… <h3>&nbsp; &nbsp;是依恋,还是不舍?一时间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大家此刻的心情。除了221人,谁又能理解大家对这座小城深邃如海的炙热感情!</h3> <h3>&nbsp; &nbsp;友谊万岁!朋友万岁!(因我们特殊的“身份”,加上同学的关系,管理员破例让我们进入了影剧院内部,于是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br></h3> <p>&nbsp; &nbsp;影剧院斜对面有一幢三层楼房,对外挂牌是“青海省矿区邮电局”。从外表上看这幢楼与普通的楼房并无二致,然而,谁会想到这样一个极普通的楼房下面,竟然隐藏着一个规模庞大的通信指挥枢纽,中国"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里曾经是戒备森严、连地图坐标都不标出的神秘禁区。“青海省矿区邮电局”的门牌至今还在,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矿区”二字的含义了。其实就是为了保密的需要,221基地对外称“青海矿区”。当时的矿区级别很高,跟省会城市西宁平级,公检法司一应俱全。</p><p><br></p> &nbsp; &nbsp;地下指挥中心是一个以通信支撑和保障为基础的地下掩体,在地表下9.3米处,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工程隐蔽、坚固、保密性强,有较强的防御性。进入到地下后还有一扇门,重达三吨半,厚度达二三十厘米,防爆、防辐射,一般枪弹是打不透的,关上门毒气也进不来,非常的安全,可保证地面设施受到攻击时,仍能在掩体内坐阵指挥。在核武器研制期间,这个地下指挥中心承担着整个基地最重要的通信联络保障和指挥职能。随着1995年基地的全面退役,地下指挥中心也正式解密并对外开放,人们可以零距离参观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让大家感到新奇,于是逐个体验了一番。 &nbsp; &nbsp;走出地下指挥中心,大家依旧沉浸其中,边走边兴致勃勃地讨论着。 &nbsp; &nbsp;有一种感动叫生活,它有着真挚而纯洁的场面;有一个瞬间叫永恒,它有着感人至深的一刹那。 &nbsp; &nbsp;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听遍了四海歌声,还是牧歌最动人,无论在哪里,我们的根永远在草原…… <h3>&nbsp; &nbsp;离开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和神秘色彩的原子城,我们驱车来到位于金银滩草原的达玉部落。这是一家集文体旅游产业开发、自行车旅游综合服务、餐饮娱乐、酒店投资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也是青海省藏文化挖掘、传承、展示、传播的窗口和环青海湖自行车旅游重要集散基地,现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h3> <h3>&nbsp; 看到了什么,笑得如此开心~😄</h3> <h3>&nbsp; &nbsp;达玉部落原属夏茸尕布活佛的“拉德”,是由不同地域的藏民族群体汇聚形成的一个土著游牧部落,系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与其他藏族部落不同的是,达玉七部落下属的七个部族原属不同的部落、不同的地域,因藏传佛教以及宗教领袖拉茂夏茸嘎布活佛的缘故而组合到一起,后经过长时期的整合而形成了现今的达玉部落。</h3><h3>&nbsp; &nbsp;走进部落,如同走进五彩斑斓的“花花世界”。</h3> <h3> 入口处安放着一排排转经筒,先来膜拜一下。</h3> <h3>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示对佛的虔诚,可脱离轮回之苦。因此,藏族同胞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在转经筒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拨动,并且不要转得太急、太快,至于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楚,大概这样更显虔诚吧!</h3> <h3> 通往民俗展览馆的花间小路。</h3> <h3> 草原,让我怎么来形容你的美丽!!!</h3> <h3>&nbsp; &nbsp;走近你,爱上你,离开你,想念你……</h3> <h3>&nbsp; &nbsp;相逢是首歌,相遇就是缘!</h3> &nbsp; &nbsp;景区内设有达玉民俗馆、民俗体验区、达玉驿站、集装箱酒店、帐房寺院、洛桑演艺厅、露天烧烤区、草原游乐场、观景台、环青海湖自行车租赁中心等,整个设计体现了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贯穿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祈福文化,是地方特色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 &nbsp; &nbsp;与温顺可爱的白牦牛合个影。 &nbsp; &nbsp;牦牛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这一年轻而又古老的动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这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全世界现有牦牛近1600万头,其中中国有1500余万头,白牦牛就更为稀有,因此有“高原白珍珠”的美誉。 <p>&nbsp; &nbsp;突然有一种想策马飞奔的想法,于是翻身上马,驰骋而去,一种原始的、狂野的、豪放的快意感瞬间涌上心头。如果不亲自体验,你永远也想不出,马背上的草原风景是何等的壮美!</p> &nbsp; &nbsp;放飞童心,回归童真,激荡童趣,这一刻,草原醉了,我们也醉了……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视频花絮】——欢腾的金银滩(背景音乐演唱:藏北格桑花)。</p> &nbsp; &nbsp;告别金银滩,沿着青海湖北岸一路向西行。7月的这个时候正是旅游旺季,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走青海湖南岸,我们选择沿青海湖北岸,经刚察县泉吉乡,再到茶卡盐湖。泉吉乡泉吉河边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地点,我们要去见证一场生命溯源之旅。 &nbsp; &nbsp;路过一片油菜花海,田野一片金黄,黄澄澄的油菜花开得那样奔放而热烈,让人心生感动。 &nbsp; &nbsp;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句很受益的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是呀,书看多了,和颜悦色;旅行久了,云淡风轻。<br> &nbsp; &nbsp;万物生长蓬勃,生命如此旺盛,只是,一不小心就会错过最美季节,幸好,我们赶上了,而且刚刚好!<br> &nbsp; &nbsp;漫步最美七月天,,心灵释然醉花间。 &nbsp; &nbsp;中午时分进入刚察县。 &nbsp; &nbsp;刚察县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西部,青海湖北岸,县政府驻沙柳河镇,距州府驻地海晏县西海镇110公里。人口主要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0%以上。 &nbsp; &nbsp;县城街道还算干净整洁,一名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街道。我们在街对面的一家小餐馆简单吃了午餐。 <h3>&nbsp; &nbsp;等饭菜上桌的间隙,挑战“看谁先笑”。实践证明,还是老王同学功夫深。👍🏻👍🏻👍🏻</h3> &nbsp; 继续西行。 <h3>&nbsp; &nbsp;荣姐脸上似有愁云,难道这就是冥冥注定还是有先知先觉?🤔</h3> <h3>&nbsp; &nbsp;湟鱼家园观鱼台到了!下车!高原男子汉就是这么酷炫!😎</h3> <h3>&nbsp; &nbsp;正值一年一度的湟鱼洄游季,成千上万尾湟鱼成群结队游出青海湖,沿着入湖河流逆流而上,到上游淡水河产卵。最远的要游六七十公里。它们就像高原的精灵,为了赴一场神圣的使命来到这里。蜿蜒的路程,湟鱼们需要不断的跳跃、跳跃、再跳跃,颇有“鲤鱼跃龙门”的韵味。但河水就像一个高度戒备的守门员,不断泛起激流阻扰湟鱼的进攻。大部分湟鱼能够幸运地跃过一级级台阶,但也不乏少数被冲回了河里,但它们会在河边稍作休息,然后再一次次发起进攻,直至到达上游的淡水河后便开始产卵,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每年此时,刚察县泉吉河边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不屈不挠的湟鱼“斗士”。</h3> <h3>&nbsp; &nbsp;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这么密集的鱼,“半河清水半河鱼”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夸张。</h3> <h3>&nbsp; &nbsp;壮观的场面吸引着万千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簇拥在河岸边,默默观看着湟鱼艰辛的孕育之旅,在寂静中感悟生命的力量。</h3> <p>&nbsp;&nbsp;为了让湟鱼们能顺利洄游,当地政府还专门为鱼儿们修建了一条通道,这种阶梯式的过鱼通道可以让鱼儿们轻松地跃过台阶的高度,蹦累了还能休息一会儿,再接着爬坡。听似轻松,实则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万千伺机捕食的鸟类、状况复杂的河道、洪水湍流的冲击……赶上上游发大水,一晚上就能把它们好几天的努力清零了。然而湟鱼们依然倔强地逆流而上,悄无声息地演绎着一场又一场生命的轮回。</p> <h3>&nbsp; &nbsp;曾听过“三文鱼”的故事:三文鱼从鱼卵开始就饱经劫难,被天敌吃掉、被商业捕捞,洄游产卵的过程中又要消耗掉全部的能量和体力,最终在产卵后精疲力竭死去。如果说三文鱼的一生慷慨悲壮、震撼人心,那么湟鱼的洄游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繁衍,是牺牲之上开出的新生的花朵。生命的伟大与悲壮,可能就蕴藏在湟鱼这一次又一次的洄游之中吧! 小小的湟鱼让我们感同身受,对其充满了敬意!<br></h3> &nbsp; &nbsp;仰望着头顶的蓝天白云,欣赏着上天赐予大自然的美景,是何等的惬意与享受。<br> &nbsp; &nbsp;这次有幸看到如此壮观的湟鱼洄游景观,得益于政府强大的保护措施。因为湟鱼生长的特别缓慢,加上本身的味道又特别鲜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的话,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们是会将洄游的湟鱼消灭干净的。 <p>&nbsp; &nbsp;在此期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一同伴为了拍到更好的画面,把手机举的老高,不料被旁的一位小游客撞了一下胳膊,扑通一声,手机掉河里了。之后报了警,从警察赶到现场到处理完毕,前前后后耽搁了一个多小时。不过,刚好给了大家充足的观赏和游玩时间。<br></p> &nbsp; &nbsp;今日天空颜值爆表,简直就是顶级蓝天。<br> &nbsp; &nbsp;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和蓝天来一次亲密接触。<br> <h3>&nbsp; &nbsp;说实话,虽然在青海生活这多年,但对有关湟鱼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上车之后赶紧进行“扫盲”,网上度娘一番方知:湟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的大名叫“裸鲤”,俗称“湟鱼”。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鱼类,青海湖13万年前是淡水湖,因为地壳运动,成了封闭的湖,慢慢形成了咸水湖。湟鱼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慢慢褪去了鱼鳞,成了没有鱼鳞的鱼,但它们产卵还是习惯到淡水湖,于是每年春夏之季,湟鱼们都会洄游到世代产卵的地方。湟鱼洄游实际上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只有成功爬坡过坎、顺利存活的个体,其性腺才能在外部刺激下发育成熟,从而获得孕育、繁衍后代的能力。上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人们滥捕滥捞和过度捕捞,导致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引发复合生态共生系统食物链的断裂,对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维护青海湖的生态平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5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令人欣慰的是,经过35年的立法保护,湟鱼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5年年底的6万吨,10多年间增长了23倍,湟鱼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尽管如此,千辛万苦“长到”六万吨的湟鱼仍然无限渴望全社会的共同呵护,让我们共同为此而努力吧!</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视频花絮】——湟鱼洄游季,见证生命溯源之旅。</p> &nbsp; &nbsp;从泉吉河出发,绕青海湖北岸继续向西行进。下一个目的地——“天空之镜”茶卡盐湖。 &nbsp; &nbsp;车窗外的风光令人心旷神怡。蓝天白云,碧草黄花,清澈湖水,牛羊成群,从眼前一晃而过,宛如欣赏一幅流动的画卷。 &nbsp; &nbsp;拨弄一丝云彩,飞翔着雪域的吉祥;捧起一汪湖水,滋润着华夏的脊梁;一条神奇的天路,让梦想插上了翅膀;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儿,倾述着大地对蓝天的那份悠远,那份情殇;玛尼轮在空灵中转响,风马旗在宁静中飘扬,那成片的牛羊,散步在丰腴的草场;放眼望:这就是大美青海,高原上的家乡! &nbsp; &nbsp;大美青海,我来了!!! &nbsp; &nbsp;大美青海,我也来了!!! <h3>&nbsp; &nbsp;“报告地面控制中心,我已出仓,感觉良好”。总感觉勇像航天员,不知小伙伴们怎么看?😂</h3> &nbsp; &nbsp;风从草原来,吹动我心怀。 &nbsp; &nbsp;一路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h3>&nbsp; &nbsp;出黑马河乡不久,就可以看见连绵起伏的橡皮山(属青海南山山系的一部分,海拔3817米)。南山山势平缓,看起来并不高大雄伟。但因其海拔高,长年累月雨雪连绵,所以这一带山体土质松软,山上道路地基受雨雪侵蚀极易下沉,象橡皮一样有弹性,故而得名橡皮山。&nbsp;&nbsp;</h3> &nbsp; 低矮的山坡“披着”浓绿的巨毯,与广阔的草地浑然一体,绿色仿佛伸向天际。五色的经幡随风飘展,帐篷、牛羊点缀着这片广袤的草原,这就是位于青海湖畔、水草丰美的青海湖南山牧场,也是牧人的“天堂”,它如同一面巨大的绿色屏障,护卫着青海湖。这段路程大多是十几度甚至更陡的坡路,经常是爬上一段陡坡后就会出现很长的一段下坡道路,十几二十几公里的下坡山路很正常。<br> &nbsp; &nbsp;天堂仙境无处找,人间美景胜天堂。 <h3>&nbsp; &nbsp;下午16:57分,到达大水桥。距茶卡盐湖还有不到50公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视频花絮】——青海湖畔好风光。</p> <p>&nbsp; &nbsp;勇:“为了新中国,前进!”</p><p>&nbsp; &nbsp;老王:“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p> <h3>&nbsp; &nbsp;姐就这么拽~😎🤪<br></h3> &nbsp; &nbsp;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个传说!😎😂 &nbsp; &nbsp;通往茶卡的道路两旁,上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与蓝天、白云相衬,在广袤的旷野之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 &nbsp; &nbsp;翻过橡皮山就算进入柴达木盆地,已初现戈壁风光。 &nbsp; &nbsp;路边的蒙古包群。 &nbsp; &nbsp;再向西就是茶卡镇了,茶卡盐湖就在茶卡镇的南端。 &nbsp; &nbsp;通往茶卡的路段全是满载货物的大型运输车,一辆接一辆,非常的繁忙。不过该路段路况良好,交通井然有序。 <h3>&nbsp; &nbsp;这个庞然大物应该是风力发电机的叶片。</h3> <h3>  胜利在向我们招手,茶卡在前头!美丽神秘的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我们下集见!🤗</h3> <h3>&nbsp; &nbsp;【视频花絮】天然牧场——橡皮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程路线图(2019年7月12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