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在塔下保持着仰视的姿态。</h3><h3> </h3> <h3>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座塔全由木材建造,竟然挺立了近千年,直刺云天,在它身上体现出来坚强、执着。</h3> <h3> 1933年夏天,梁思成先生去应县,离县城还有好几里地时,他忽然发现了一个美妙的图景:一座红白两色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巍巍然矗立,梁先生惊叹道,“就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俯视着城市。”,“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喘不过气来?笔者想能够给梁先生震慑的,首先是木塔的高度以及完全可以想见的重量。</h3><h3> 应县木塔高六十七米,这相当于现在二十多层楼的高度,不可谓不高;据梁先生考证,建塔共用去红松木材三千立方米,浑身是木,重量达到了两千六百多吨,不可谓不重。</h3><h3>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种直观感受的话,木塔全靠斗拱、柱梁穿插吻合,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了。</h3><h3> 斗拱,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独到特有的构件,由比较小的方木块和木枋组成,起着支撑、连接、悬挑的作用。应县木塔的斗拱将梁、枋、柱结合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一个八边形中空的结构层,结构之复杂精妙,让见多识广的梁先生由衷感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在应县木塔上,斗拱不仅发挥着实用价值,建造者还在其审美情趣上做起了文章。导游介绍,经过匠师们的精心设计,形态各异的斗拱竟然达到了五十四种,使这座木塔成了一座斗拱的博物馆,可惜笔者没学过建筑,终究看不出名堂。</h3><h3> 一般说来,木质建筑总归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所以自从唐代佛事兴盛之后,中国已少建木塔了。应县木塔在963年的历程中,经过了风霜雨雪的侵蚀,遭受了无数次地震、雷击和战火的袭扰,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久的木塔。</h3><h3> 应县木塔能傲然挺立至今,还得感谢能工巧匠“峻极神功”。笔者进入塔内,首先看到它是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建筑结构,也就是说,木塔由内外两部分组成,两者间又有梁、枋等紧密相连,构成一个套筒式的建筑样式,既抵抗竖向的垂直作用力,又能抵御水平方向的作用力,木塔抗倒伏的性能大大增强。</h3><h3> 以前以为,要想加强稳定性,必须刚性连接,就象笔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上才能睡觉踏实。事实上应县木塔却恰恰相反,塔里的卯榫衔接处留着一定的缝隙,采用了松散的卯榫结合。导游说这样做有着明显的好处,在受到大风、地震等强力作用时,木构间会产生相对的位移和摩擦,就像人体的关节一样起到变形缓冲调整的作用,能吸收消耗掉部分能量,典型的以柔克刚。</h3><h3> 塞外多大风,木构建筑尤怕风吹。笔者看到木塔上开着数量众多的窗户。窗户多,孔隙就多,大风吹来时,让一部分风量顺利穿塔而过,这就大大减少了木塔的向风阻力。曾经有那么超强风把旁边的大槐树都连根拔起,对木塔却只不过是舒展了一下筋骨而已。</h3><h3> 建造木塔的能工巧匠恐怕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细想缜思,在那么遥远的过去为后人凝结了建筑的音符,我们实在不能不对他们的聪明才智心悦诚服、五体投地:有了工匠们的独到措施,有了这些措施所形成的强大合力,应县木塔就是想倒掉都难了。</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