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秋打糍粑是皖南一带的传统习俗。糍粑曾是皖南老百姓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p> <p>节前一天,家家户户忙着打糍粑,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将糯米淘净浸泡两三天后,放入木质蒸笼大火蒸熟。“为防止蒸锅水烧干,要不时地沿锅边向蒸笼里加水”。</p> <p>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碓臼子”里,“碓臼子”是用麻石头做的,有80厘米见方,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碓臼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捣着费劲,往往是一群男人,一边转圈捣一边唱号子歌。等到糯米全变成面团没有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闻着清香、摸着柔软、看着洁白、吃着滑嫩。</p> <p>将整团的糍粑都拿起来放在一张团箕或门板上铺开,平整成大约2厘米厚的样子,上面洒一层黑芝麻盐扮,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用刀切成块后即可食用,又软又香,令人垂涎欲滴。又的不撒芝麻粉,切成条块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留存着。春节、中秋时可以将糍粑油炸、火烤、打汤等,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p> <p>小编经过了解才知道其实打糍粑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p><p>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p> <h3>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h3> <h3>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h3> <p>后来,在江南一带(湖北、江西、安徽),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 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中秋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我们当地人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意即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