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琴棋书画乃“四雅”,相伴炎黄子孙修身养性、韬光养晦一生,在中华民族艺术长廊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的“棋”指围棋和中国象棋。</h3> <h3> 围棋起源于上古时代。那时黄淮海平原是沼泽。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大量民众从四面八方湧入此地,开始时只是占地、围地,相互并无冲突,这就像围棋开局之初,双方各自抢占地盘。随着居民增加,无主的空地越来越少,有主的地盘也相互交错,造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为了巩固和扩大地盘,各族群之间展开了包围与反包围、呑并与反呑并的实力对实力、智力对智力的长期较量。较量的基本原刚是以多胜少,靠局部的人数优势,靠围殴来决定人地的归属。</h3><h3> 尧帝有儿名“丹朱”,从小顽劣,不思上进。尧帝用娱乐形式模拟演化战争,发明了围棋,以一种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胜负的棋戏来训练丹朱,丹朱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围猎游戏,并把棋盘和规则进行改进,有“尧造围棋,丹朱善棋”之说。</h3> <h3> 围棋乃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是“棋之鼻祖”,是我国十大国粹之一,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h3><h3> “其”指“一系列等距排列的直线,交错纵横,像簸萁”。“石”指大而平整的石板。“木”指木制平整的木板。所以,“棋”指木制棋盘,“碁”指石制棋盘,统称棋盘、棋子。</h3><h3> “弈”指下围棋,围棋。后也作形容词用。</h3> <h3> 由于古时棋盘用楸木制作,棋子多用玉石所做,所以又称“玉楸枰”(枰即棋盘)。</h3><h3> 棋盘为方形,棋子为圆形,从而又称“方圆”。</h3> <h3> 棋盘上纵横交错的线条,犹如河网(河图)、地图(洛书),于是有人称它“河洛”。</h3><h3> 由于棋分两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白鹭,所以又叫“乌鹭”或“黑白”。</h3> <h3> 下棋时默不作声,仅靠一只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其落子节奏的变化,放布棋子的力量大小等都可反映出当局者的心智情形,如同棋局中用手语交谈一般,因此称为“手谈”,“手谈标昔美”。</h3><h3> 棋手下棋时专心致志,诸事不闻,正襟危坐。运神凝思时喜怒不形于色面的神态,犹如僧人参禅入定,故又称“坐隐”,“坐隐逸前良”。</h3> <h3> 晋朝一位名叫王质的人上山砍柴,见一童一叟在溪边下棋,驻足观看。不知过了多久,听得童子提醒他该回家了,才想起去拿斧子,猛然发现斧柄(柯)已腐朽,斧头已生锈。待他回至家中,才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已没有了,“无复时人”,故又称“烂柯”。</h3> <h3> 弈秋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棋艺精湛,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围棋专业棋手,第一位从事围棋教育的围棋名人,是围棋的“鼻祖”。</h3><h3> 可谓:</h3><h3>“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h3><h3>“情慷慨,意蹁跹。风云变幻月中天。”</h3> <h3> 于2019年8月游云南保山(原名永昌)时,当地人操作浓重的永昌口音告知:《永子博物馆》好瞧呢。她把“永子”说成“聋子”,我琢磨了半天也没搞懂,多方打听后才明白。</h3><h3> 我们立马驱车前往。</h3><h3> 只见青华湖清澈秀丽,碧波荡漾,巍峨壮观的永昌阁亭亭玉立湖之上,急忙寻去。</h3> <h3> 沿着水上长廊步入门楣上刻有“永子棋院”的古色古香的门坊,仿佛在一瞬间告别了今世而恍若古时,穿过“太极广场”,就是永昌阁了。</h3><h3> 永昌阁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以44.99米高的雄姿屹立于近8米高的高台上,造型古朴典雅,气势宏伟,仿古建筑形式,有黄鹤楼、岳阳楼之风格。共九层,一至八层分别是弈棋厅,永子博物馆,永子展示馆,讲棋大厅,围棋图书馆,比赛大厅,新闻媒体厅,高端对决厅。乘坐电梯至顶层,一览青华湖全景,湖光山色。远处“渔村晚钓”,“东湖月夜”,近处“轻舟一叶荡荷丛,童叟弈棋扁舟中”。仿佛古时永昌人在湖上泛舟弈棋,荷塘观弈之雅景再现,回味无穷。</h3> <h3> “永子”棋“黑如鸦青,白如蛋清”,质坚色润,细糯如玉。置于棋盘上,黑白分明。黑子黑如墨,无任何杂色,宛如一粒墨玉,中间墨色,边闪翠环;白子白如蛋清,呈象牙之色,晶莹如脂。色泽润柔,不眩目刺眼,冬暖夏凉,触子心静。让人有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最适于弈者作长时间观看、思考而不疲累,实乃棋中圣品。</h3> <h3> “永子”采用保密配方和绝技熔炼,传统手工点“丹”而成。由于原料挑剔,工艺独特苛刻,品质精良,故产量极为有限,五百多年来深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喜爱,一度作为贡品,堪称国宝。</h3> <h3> 保山“永子”棋厂是世界上唯一能制作“永子”棋的地方,其生产流程分九个步聚。</h3><h3> 首先是精选原料,必须是保山地区特有的黄龙玉,南红玛瑙,翡翠,琥珀等天然原料。其次是破碎、研磨(这是唯一需要借助机器来完成的环节)。第三步是配料,不同原料按一定比例搭配混合,目前只有“永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二代传承人李国伟掌握这个绝密配方。第四步是熔炼,配好的料在一千四百多度的窑炉中熔炼成为液态,“永子”棋厂目前有七个窑炉,只有两个用于生产,其余用于研发和教学,每次熔炼需六至七天,被称为“炼丹炉”。第五步是手工滴制,师傅在一千多度的窑前沾取熔炼好的原料,滴成围棋形状,等待自然风干成形,师傅站在高温中,一天只能工作四个小时,被称为手工点“丹”术。后面几步是打磨,晾晒,分拣和包装。“永子”棋对品质要求极其苛刻,甚至是刻薄,一般人看来完好的棋子,师傅总会挑出瑕疵,每次都有40%的次品被筛选出来重新回炉。</h3> <h3> 目前“永子”棋公司有两个师傅五个徒弟,年生产棋子三千余副。拥有一件发明专利,十五项外观专利,十五个类别注册商标,两项版权,一项著作权。</h3><h3> “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为上。”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永子”的评价。</h3><h3> 相传一千多年前吕洞宾来到永昌,在宝盖山下的龙泉池畔遇见一个贫穷的孝子,很是可怜,于是教他用当地的宝石作原料煅烧围棋子,从此孝子及家人以制作棋子为生,改善了生活,即“吕祖授技”。</h3> <h3> “永昌之碁甲於天下”,“永昌出围棋子,光润如玉琢”,“滇南皆作棋子,而以永昌为第一……以郡庠生李德章为第一”。</h3><h3> 李德章是明代永昌人,考上进士,负责管理皇宫珠宝库,因一场无名大火将珠宝库烧成灰烬,李德章被贬为平民回到了永昌。</h3><h3><br></h3> <h3> 回到家乡的李德章发现当地制作的棋子比较粗糙,质量较差,他潜心研究棋子的制作,以改善质量。一天夜里,望着蓝色的天空闪闪烁烁的繁星,酷似那场大火使珠宝玉器熔化后满地五彩斑斓的场景,对啊!本地有的是玛瑙玉石等材料,将它们熔化后不就可以制成高品质的棋子了吗?从此,他一次一次地实验,一遍一遍地修改研制配方,但怎样才能将液体做成棋子呢?</h3><h3> 一年过去了,新一年的夏天到来了。</h3><h3> 雨一直下不停,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一滴一滴往下落,那晶莹的水珠恍若一颗颗棋子敲打在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敲醒了睡梦中的李德章。以此为灵感,他研制出了人工滴制法,即点“丹”法。</h3><h3> 从此,一套“永子”棋的特珠生产制作工艺邹形逐渐形成了,又经过几年的研制改进,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世界上第一副“永子”棋诞生了。</h3> <h3> 岁月流逝,战火洗礼,“永子”工艺曾一度频于失传。</h3><h3> 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永子”被敕令为贡品。</h3><h3> 清代咸丰年末(公元1860年),“永子”毁于战火。“庚申冬日,为判兵所掳,惜哉!”。</h3><h3> 民国时期,解坤携李氏后人李文秀欲恢复“永子”,却于1942年永昌惨遭日机轰炸而停厂。</h3><h3> 1964年3月,陈毅元帅视察云南时说:“传统工艺要恢复,我就不相信保山就无人再烧出永子来”!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个几乎失传的国宝才得以恢复和弘扬,“云子”就是在恢复“永子”过程中绽放的一朵艳丽的鲜花。</h3><h3> 八十年代,保山政府组织李氏后人李学堂恢复“永子”生产,但因成本太高而没有市场而被迫停厂。</h3><h3> 直至2003年,陶晓昌组织李氏后人李国伟等人再次恢复“永子”生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摸索,终于找回失传的“永子”炼“丹”术。</h3><h3> 历经沧桑磨难,棋中圣品——“永子”,终于重现棋枰,再现璀璨异彩,与千年古国文明相映同辉。</h3><h3><br></h3> <h3> 《云子棋院》也称《云子博物馆》,位于昆明市官渡古镇内。1964年在陈毅元帅的亲切关怀下,云南人恢复“永子”的初心不变,一直在探索着,努力着。1970年,凭借残存的几枚老棋子,昆明第十二中学校办工厂的老师和师傅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1974年复原了“云子”的传统工艺,生产出了“云子”。1980年校办厂改成云南围棋厂,生产“云”字牌围棋,后又改为云南围棋厂——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国家AAA极国有专业保密厂家,是唯一拥有“云子”、“云”字牌专属注册商标的公司。</h3> <h3> “云子”正面微凸,底面扁平,便于手持粘子和置棋,形制规整,古朴深厚。采用保密配方及熔炼工艺制成,高抛不易碎,质地细腻,坚而不脆。色泽油润,消晰养眼。拍于纹枰之上,声音如玉器相碰,脆而不浮,着盘声铿,玉音悦耳。手感舒适,极似曜石,柔和细腻,不粘不滑。</h3> <h3> “枰设文楸之木,子出滇南之炉。”</h3><h3> </h3><h3>愿“永子”、“云子”传世之宝</h3><h3> 白如白鹭,晶莹如脂,温润如玉。</h3><h3> 黑如鸦青,碧翠环边,清潭秋水。</h3><h3> 入情,入心。</h3><h3> 融入做棋人一颗痴心,</h3><h3> 透着匠人沉静儒雅之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