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六章 开山劈地种橡胶(一)</h3><h3>在西双版纳的岁月里,天天都在大山里转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砍树、挖梯田、种橡胶,以往场景,历历在目,可拿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写起。</h3><h3>无奈,先将网络上收集的一些关于我国橡胶种植的历史资料简单归纳整理作为开篇,然后再慢慢的叙述当年的历史好了。</h3> <h3>一,我国橡胶树来源</h3><h3>橡胶树。大戟科橡胶树属植物,来源于印第安语cau-uchu,原产于亚马孙森林。只要小心切开树皮,乳白色的胶汁就会缓缓流出,南美印第安人称橡胶树为“会哭泣的树”。1873年被移植到英国邱园,1877年22株三叶橡胶树被运至新加坡,1898年传到马来半岛。</h3> <h3>橡胶树为落叶乔木,适于在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砂壤土生长,要求年平均降水量1150~2500毫米,但不宜在低湿的地方栽植。</h3><h3>橡胶树喜高温、高湿、静风和肥沃土壤,要求年平均温度26~27℃,在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和产胶,不耐寒,在温度5℃以下即受冻害。</h3> <h3>橡胶树属浅根性植物,枝条脆弱,对风的适应能力较差。</h3><h3>橡胶树分实生树与芽接树,实生树的经济寿命为35~40年,芽接树为15~20年,生长寿命约60年。</h3> <h3>橡胶树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主要为种子和树叶有毒,小孩误食2-6粒种子即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头晕、四肢无力,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和休克。</h3> <h3>1,中国橡胶第一人——刀安仁</h3><h3>刀安仁是傣族人,1872年生,是干崖土司第24代宣抚使,承袭干崖土司之职。</h3> <h3>为寻求一条富国强兵之路,刀安仁曾多次到东南亚各国游历考察,并于1904年春,从马来西亚引进8000株橡胶苗种植于大盈江畔新城凤凰山上,开启了我国引种橡胶树之始。打破了《大英百科全书》"北纬21度线以北绝对栽不活橡胶"的论断,也打破了有些专家学者"中国不能种橡胶"的结论。刀安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橡胶第一人。</h3> <h3>这是我国引种的第一批橡胶树,它比台湾引种橡胶早两年,比海南引种橡胶早一年,这批橡胶树因技术、管理、战乱等多种因素,到解放前夕只剩下三株,之后又先后死去两株,现仅存一株,位于云南省盈江县新城乡凤凰山上,被誉为"中国橡胶母树",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名木树种之一。</h3><h3>图片为中国第一棵橡胶树</h3> <h3>2,海南橡胶种植第一人——何麟书</h3><h3>何麟书是我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三叶橡胶移植到我国北纬16-20度的海南岛并大面积获得成功,从而打破了国外专家曾认定的,原产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度以内热带地区的神话。</h3><h3><br></h3> <h3>1879年,17岁的何麟书惜别新婚不久的妻子,登上开往马来西亚的帆船。何麟书最初在一家餐馆当杂工,后经老乡介绍,到一家外国财团经营的橡胶园里当割胶工。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认识了橡胶,也认识到橡胶的经济价值。</h3> <h3>1904年春,琼籍华侨何麟书放弃了马来西亚胶园业务经理的优厚待遇,怀抱着实业救国的橡胶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踏遍了万泉河流域的山山水水,选中了今琼海市会山镇三洲河一块依山傍水的山坡,计划在此种植橡胶。</h3> <h3>1906年,带动马来亚的一些琼籍商人筹资5000银元,回海南创办中国第一家橡胶公司——琼安垦务有限公司。</h3><h3>当时的乐会县政府划地760亩作为琼安垦务公司的橡胶种植地。</h3><h3>何麟书带领大家在合口湾山地披荆斩棘,开辟出数百亩橡胶园,种下4000余粒橡胶种子,但因种子未发芽而失败。</h3> <h3>面对挫折何麟书并不灰心,继续回马来亚募资招股,集资152股15200银元。改用移植橡胶苗的办法,想尽办法将5000株巴西三叶品种橡胶苗运回海南培植成功(成活3200多株)</h3> <h3>1915年,琼安胶园迎来了开割期,同年生产干胶250公斤。此后产量逐年提高,1922年达到1500公斤,引发华侨回琼投资的热潮,海南橡胶垦殖事业从此渐成规模。琼安胶园成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的种子基地之一。</h3> <h3>琼安胶园奇迹的出现,不仅纠正了原来传统的错误理论,更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发展橡胶业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h3><h3>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古老的橡胶树仍挺立在大山之中。1985年大部分“祖母树”被更新,但仍存66株。1993年为把这些珍贵的“活文物”加以保护。</h3> <h3>3,中国优质橡胶品种的奠基人——雷贤钟</h3> <h3>雷贤钟先生于1904年出生在福建古田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在十几岁的时候跟随着父亲离开家乡下南洋谋生,从帮别人拉牛车开始,勤劳的雷贤钟凭借自己的努力打下了一番事业,在马来西亚有了属于自己的橡胶园和木材加工厂。</h3> <h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雷贤钟先生在报纸上得知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侨胞支持祖国建设的消息。</h3><h3>当时,其好友泰国华侨陈而滚在海南种植橡胶,在来信中得知海南岛的气候十分适合种植橡胶。</h3> <h3>1953年,雷贤钟自己出资带着18名工人回到海南岛考察,走访了琼海、万宁、陵水、保亭等地,后来选中保亭县第四区南山乡(现今海棠区南田农场)一带,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华侨侨福垦殖公司。</h3> <h3>在走访中,雷贤钟先生发现,海南的气候满足橡胶种植条件,但当时海南胶园种植的多是产量低的次生品种,且种植技术与海外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年,雷贤钟先生便返回马来西亚,开始考虑如何将优质橡胶种苗带回海南。</h3> <h3>1955年10月30日,在众多马来西亚的华人的支援下,雷贤钟带着优质的橡胶种子,还有妻子、10个孩子,一批技术工人,乘坐“海后”号客轮在马来西亚槟城启程回国,行李中有:优良橡胶种子100多斤,芽条200多米,芽接桩300余株。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橡胶品种。</h3> <h3>回国后将橡胶种苗、工具运到三亚,让原跟着其父亲回来的技术工人立刻进行嫁接。不远万里,历经重重磨难的优质橡胶种苗终于得以在海南扎根。</h3> <h3>在那之后,雷贤钟先生带领着侨福垦殖公司一起开垦了1000多亩林地,种植胶苗4万多株,其中优良品种就有2万多株。</h3> <h3>从1954年开始,侨福公司进行大苗芽接,在雷贤钟先生的悉心照料下,芽接苗长势良好,年平均年增粗量在6厘米以上。第一批优良品种的橡胶树在1959年就顺利开割,单株干胶的产量是低产橡胶的4倍以上。</h3> <h3>不仅如此,雷贤钟先生栽培的优良橡胶品种还被推广到了雷州半岛和西双版纳,一时间迅速改变了我国橡胶生产落后的局面,而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橡胶王”。</h3> <h3>1956年,雷贤钟受邀到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接见雷贤钟先生高度赞扬:“你带优良橡胶种子回来,比带金子更宝贵”。</h3> <h3>雷贤钟,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橡胶之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