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戍人的美篇

茶者-戍人

<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草原深处我有一份乡愁</p><p>&nbsp;&nbsp;&nbsp;&nbsp;&nbsp; 说起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今天说的乡愁是对第二故乡的思念,1985年仲夏,军校毕业的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一个叫川井苏木的地方,这个地方不是我印象中碧色莲莲,牛羊闲步用餐的草原,而是属于稀树草原,夏季燥风烈炎,冬季冰冻马骨,这就是部队驻地。</p><p>&nbsp;&nbsp;&nbsp;&nbsp;&nbsp; “288”这个数字对我来说是很敏感的,因为“288”是中蒙边境界碑的标号,现在变成703号界碑,那里有哨所和会晤站,此地叫甘其毛都,也是现在的甘其毛都口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年,我们一行六人乘车从临河出发,驶向不知多少公里外的目的地,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的领略着河套地区风光,在五原县城关镇小憩后,驶往乌不浪口,乌不浪口是阴山山脉九个口之一,是由平原向山区过渡的一段,山的两边没有植被,偶尔能看到一星小绿,羊肠小道向大山深处延伸着,顿时,大家脸上没了笑容都严肃起来,汽车的马达声好似一个有气无力的老者在努力前行,过了乌不浪口,便踏上了沉淀着千年历史的草原之路。此时我突然想起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出塞》</p><p>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这里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地带,和平时内地客商们带着茶叶、布帛、丝绸等物品作着以物易物的贸易,当然也有战争,胡说八道,一派胡言,胡言乱语等词语都和当时的胡人有关系,这里不在赘述。</p><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月的草原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也没有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光,干燥的热风吹向没有任何抵抗力的脸颊上,天地间摇摇晃晃披了一层淡淡的青,长龙般的土石路从这茫无涯际的草原上横空而过,不由让人心怀一丝憧憬:究竟是拥抱着一份怎样的宽广神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是必经之地,由此往西北方向深入四十五公里就到川井苏木了,川井这个名字有点像日本人的名字,不知是否有关系,已无从考证……,此时,山不知藏到哪里去了,向四周瞭望着搜寻着,在远足处有山的影子,这里的山说是山又不是山,因为没有山的巍峨,但却有山的风骨;这里的草原说是草原又不是草原,因为没有草原的辽阔,但却有草原的情怀;这里的沙漠说是沙漠又不是沙漠,因为没有沙漠的浩瀚,但却有沙漠的韵味。这里的河流说是河流又不是河流,因为没有河流的潺潺流水,但却有河流的功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是与不是之间。偶尔能看到零星的蒙古包座落在山坡下,衬着稀疏的小草,还有瓦蓝的天空映入眼帘,显得格外静谧。有时候是几座民居,是没有红瓦白墙的土坯房,宛如布满皱纹的老额吉,伸开皴裂的双手,迎风而立,迎接远方而来的客人,草原便顿添一份古朴灵动。但也有一丝凄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夕阳西下时,终于到了团部所在地,夕阳的余辉照在营房上,格外耀眼,好似镶嵌了一层金箔。几天后,我有幸前往甘其毛都哨所任排长,初任排长时,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不适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哨所位于不是山的一个山头上,常年四至五人驻守,最近的界碑就是288号界碑了,距哨所1.88公里,用六十倍望远镜能看到界碑上288的数字。</p><p>【惜分飞】最初任职</p><p>&nbsp;&nbsp;&nbsp; </p><p>初到边陲珠串泪。</p><p>果腹空空饿醉。</p><p>日夜不能寐。</p><p>疾行百日缯书字。</p><p>砾石顽沙阴山外。</p><p>卧雪飘飘铁骑。</p><p>雁走枯空翠。</p><p>岁长怀旧人骐骥。</p><p>&nbsp;&nbsp;&nbsp;&nbsp;&nbsp; 忽然,不远处几匹健硕的马儿懒散地甩动着马尾,牧民或站或座在山头上,用望远镜查看自己的畜群,天上的白云朵朵,地上的碧色稀碎,高驼阔步迎着干燥的热风风尘仆仆寻找着泉水,羊群牛群驼群一路疲惫走在漠北的草原上,它们身上有一种不竭勇力的精神,这是老天赐予的!此情此景真像一帧抖音在我的脑海里回放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彪悍的草原风呼拉拉吹个不停,我们的巡逻小分队步履蹒跚随着山势跌宕起伏地从一个界碑走向别一个界碑,渐渐的,山,变了颜色,不知被谁揭掉了绿色的外衣,露出皎洁月光般的碱岩,层峦叠嶂的一眼望不到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白色的碱岩刺得人眼睛发酸流泪,连绵不断银白色中偶尔也点缀着一片锈红。在千山万壑的群山中,砾石顽沙一片连着一片,看似没有生机的荒野上,也有顽强的生命,不知名的小草虽然没有一丝醒来的意思,浑如深秋经了霜的枯黄,却顽强地匍匐着向四周生长!荒凉的戈壁滩上一些小动物艰难地完成生命周期,我总能看到悠然端坐的一顶或者几项蒙古包,还可以看到一棵傲然昂立于或河槽或山涧的矮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正当倦意时,天地间突然腾起一柱飞尘!是旋风滚滚而来!一直通向九天外,尤如奋蹄扬鬃的奔马!远远的,飞驰着!其间,有一对牧民的夫妇,丈夫驾着摩托车,妻子坐在车尾,衣襟飘飘,好似一对草原仙侣!人在飞,风在奔!也许,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孕育出英勇奔放的草原民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一路巡逻颠簸中,我们穿越一道道荒山秃岭,傍晚人困马乏时来到牧民巴根家,大家热烈相互问候,巴根和哨所是军民共建户,所以大家都非常熟悉,晚饭很丰盛炒米奶茶手扒肉,还有美酒佳酿,巴根用胡茄吹起了古老的民歌,屋外的月光把大地漂染成银色,远方传来几声狗叫声,巴根家的狗也回应了几声后,又恢复了平静,美丽的夜色多么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们几人对月小酌,真是难以想象,当年的客商们仅靠一双脚,一峰驼,在这零星绿意,没有一滴水的荒凉之地,只有驼铃声的培伴下寂寞的跋涉着,该是一场怎样漫长又艰难的旅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 图古日格嘎查,嘎查是村庄的意思。这是连队的驻地,距哨所有20多公里,连队门前是一条常年无水的小河沟,沟底被太阳晒得龟裂了,大风过后又被风化成细沙了,河沟的上面架一座水泥桥,桥头旁有一颗不知多少年岁的老榆树,从树皮上能感觉到年轮的痕迹,这里没有江南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只有无雨干燥的夏季和冰冻马骨的冬季,过了小桥向西百米就是前辈开垦的菜地,夕阳的余辉还在天边时,我们三五结队迈着军人的步伐走向莱地,去劳动也是去欣赏草原深处的伊甸园,这是一天中惬意时候,气温适宜又没有蚊虫叮咬,还能吃上久违的绿色蔬菜,听上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信天游》,仿佛我们生活在瑶池中,眼望祥云缭绕,耳听漫舞妙音,当年战无不胜的蒙古铁骑,叱咤风云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没有享受过在瑶池醉的感觉。</p><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年新兵入伍唱第一首歌是《战友之歌》,就像歌中唱的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三年内大家结成了金兰之谊,短短的三年一晃就到了退伍季,退伍时,大家互送小礼品作纪念,眼中沁着泪花相互拥抱告别,又一同唱起了《送战友》,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这样的场景我经历了17次。</p><p>&nbsp;&nbsp;&nbsp;&nbsp;&nbsp; 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我非常喜欢的诗,大至意思是当初我应征入伍时,杨柳依依随风而动,戍边数载回到故乡时,已是大雪纷纷满天飞。</p><p>&nbsp;&nbsp;&nbsp;&nbsp;&nbsp; “703”界碑依然岿然静立在草原深处,庄严的国徽依然闪烁着耀眼的金辉,“中国”两字依然像两支火苗在燃烧,点燃了所有人心中的自豪与骄傲!与界标合影,与祖国合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月的塞外,斜阳还是如火如荼!甘其毛都口岸已经成长为一个十多万人口的小镇,沐浴着新时代和平的阳光,并加入到一带一路的洪流中,一定能长成为苍劲挺拔的参天大树,荫蔽着过往的军旅客商!草原深处我有一份乡愁,这份乡愁恰似一抹绿色柔情在历史的天空飘荡!送走远去的岁月,把幸福悄悄嫁接给未来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