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长期以来,人们重视生命的存在即“生”,而对死则讳莫如深。殡葬界业也往往拘泥于对殡葬事务的关注,很少将生命死亡与生命存在连接起来,原本生死一体,却因为人们对死亡的忌讳造成“生”与“死”的两分割。已故生死学专家郑晓江的生死互渗观阐述“人生活与生命问题的解决必求之于人对‘死’的观照;死亡问题的解决也必求之以对‘生’的认识,这即所谓‘生死互渗’观”。在这一生死哲学思想观照下,国内文化先锋开始呼吁社会层面不光要关注民生问题!还要重视“民逝”的安详!医务工作者逐渐苏醒于工作内容应该“生~承欢相迎,逝我们温情想送”殡仪系更名为生命文化学院。</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为传播生命文化,安顿生死问题,建构科学系统的生死学,进而推动国内生死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9月5日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召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郭莉萍教授,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秘书长郑革红女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宜安教授,清华大学长庚医院路桂军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由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雷爱民博士、魏继红博士主持。</span></h3> <h3>清华大学北京长庚医院路桂军教授通过一个病例讲述了死亡焦虑。路桂军表示,对于死亡,我们需要警惕“狼来了”,起码可以降低对死亡习得性恐惧,让生命有所准备。</h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生活中的‘狼来了’麻痹周围人对危险的恐惧与高应急状态的判断。失误的累计导致祸害的质变弱化于麻木的累计。而对于死亡事件,传统文化下一生的讳莫如深麻痹了它存在的真实性!以至于生命尽头不得不在遗憾、仓促间了断。”</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讲述了死亡焦虑三联征。他认为,死亡焦虑是所虑者个体意义感与价值感的丧失。同时,死亡的来临将一切个体身上的现实性拆解,使之归于赤裸裸的、孤立的个人,而且断绝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使生命丧失广延,从而造成孤独焦虑。此外,死亡作为断灭切断了时间,过去种种皆成空,从而造成远景焦虑。</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沙龙的死亡焦虑五人谈环节,现场邀请了两位现场听众与三位专家进行互动,通过主持人的协调,沙龙把专家视角与公众疑惑结合起来,围绕死亡焦虑问题,积极互动交流,回应现场听众的死亡困惑,试图共同探索缓解死亡焦虑的路径与方法。</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专家总结发言阶段~来自湖南的中国生命文化专家‘王夫子教授’做了简短而精炼发言!王教授是中国殡葬文化引领者,就丧葬仪式在丧亲家属哀伤抚慰与中华文明传承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h3> <h3> 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生死学与生死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国内地首个生死学专业学会的出现。为推进国内生死教育与生死学建设,本专业委员会将着力推出包括国外死亡学名著翻译、优秀的台湾生死学专著重版、以及适合内地读者需要的原创“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系列丛书”,全力打造“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与“谈生论死”系列沙龙等活动平台,为促成中国当代生死学学科建设与建设国内首批生死学研究机构积极推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