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条标准的二级公路,将腊子口和哈达铺两个红色景点连了起来。新修的道路平整美观通畅,使人心情很爽。这段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之前我已领教过岷山深处的烂路,现在路的尾巴还处在岷山的余脉之中。何况这条路是跨两个地区的,腊子口属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哈达铺属陇南市宕昌县。我的经验是,凡是两个地区交界的道路都不会太好。</h3><h3> 而我们经过这段路程的心境,也恰恰符合当年红军翻过岷山之后的心情,那就是历经风风雨雨过后,终于看见了彩虹。</h3> <h3> 1935年9月17日凌晨,红军打下了腊子口,接着击溃了朱立沟口扼守第二道防线的敌军,后续部队乘胜穷追九十余里,又占领了大草滩、高楼庄地区。18日,中央红军主力向东北经过朱立沟,顺着腊子河的支流大拉河,逆流而上,翻越了岷山山脉的铁尺梁、大拉山(红军称为大喇山,主峰海拔超过四千米)后,离开迭部县境进入岷县境内,下山经过红土坡、漩涡、绿叶、麻子川进驻宕昌县哈达铺,开始进入黄土高原。红军终于走完了千里岷山,毛泽东后来留下著名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h3><h3> 从1935年6月中旬翻过夹金山,到9月中旬在朱立沟越过岷山山脉,三个多月的时间,中央红军经历了长征路上最艰苦、最艰难的时期。</h3> <h3>⏸哈达铺镇</h3> <h3> 红军队伍中唯一的教授成仿吾,在长征回忆中写到了红军翻过岷山山脉的激动心情:“红军站在黄土高原的大草滩上,回首仰望白雪皑皑的岷山山脉,心情是如何的激动。当我们要同这千里雪山最后告别的时候,大家不断地回头,远望那层层高耸的岷山山脉。我们在山的那边,曾经在可爱的祖国这片土地上,战斗了三个多月时间。我们怎能忘记那里的雪山草地,栈道激流,和那里其它的一切?特别是在那里,我们当年那些无数的战友们,为中国人民求最后解放的革命雄心,不幸中途倒在这块土地上。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这些英雄的战斗豪情就浮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怎能忘记他们的一切?一切?不!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亿万的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我们将把他们的那份任务担负起来,奋斗到最后胜利!中国人民一定要得到最后解放!”</h3> <h3>⏸红军街牌坊</h3> <h3> 我们是下午四点左右到达哈达铺的。趁着还有一会时间,我们马不停蹄,走到哈达铺的红军街参观。
</h3><h3> 这次来到哈达铺,第一收获是搞清了哈达铺名字的来历。哈达铺原名哈塔川,因“塔”与“达”的韵母相同,后人就把“塔”用口语呼为“达”,即“哈达川”。“哈达”是藏语,为藏族同胞与客人见面时,给客人敬献的白丝礼品,寓示着吉祥如意。所以,哈达铺的“哈达”和藏族群众敬献礼品的“哈达”没有关系。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1935年9月,红军来到此地,哈达铺属岷县;解放后划归新成立的宕昌县管辖。宕昌为古地名,即有日光的洞屋之意,在《水经注》上就有它的记载。宕昌有丰富的药材资源,素有“药乡”之称。哈达铺虽是宕昌县北的一个小镇,但它位于甘南交通线上,是邻近几个县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回民甚至比汉人会做生意,因而商贸比较发达。</h3> <h3>⏸红军街的老房子</h3> <h3>⏸当地盛产的一种药材——当归。</h3> <h3> 中央红军当年到达哈达铺时,这里有两三千人,镇上有一条街道,两旁大多是青瓦房,小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川、陕、豫的客商也来交易,货物比较齐全,天南地北的商品都有。据说,当时的东西很便宜,五块大洋就能买到一百多斤重的肥猪,两块大洋一只肥羊,一块大洋五只鸡,一毛钱买十个鸡蛋。这里是回民区,回民占一半以上,红军严格遵守纪律,尊重回民的习俗,不擅入清真寺,不在回民家里杀猪和吃猪肉,不使用回民的器皿等。
</h3> <h3>⏸当年的邮政代办所</h3> <h3> 考虑到红军翻雪山过草地以来,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红军,为了使红军官兵能吃饱饭,尽快恢复体力,红军总政治部提出了一个从来没有提过的口号:“大家要吃的好”。通令每个伙食单位要改善伙食,让大家吃好,并请当地老百姓一起会餐。每个连队都杀猪宰羊,一日三餐,三荤两素。每个单位都请一两桌客,比长征前过年还丰盛和热闹。</h3><h3> 部队还给每个战士发了一块银元,让战士们上街买东西,什么油饼啊、奶茶啊、糖块啊,这些久违的食物红军战士都能吃到了,甚至还洗了热水澡,理了发,面色憔悴的红军战士的脸上终于有了血色。特别是那些女红军,被当地的老百姓请到家里,拉上炕,拿出最好的东西让女红军吃。解放以后,很多女红军回忆起在甘南的时候,依旧热泪盈眶。</h3> <h3>⏸李先生介绍哈达铺的历史</h3> <h3>⏸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部旧址</h3> <h3> 红军先头部队是1935年9月18日到来的,至整编后的陕甘支队离开,在哈达铺待了六天时间。红军在这里得到短暂的休整,战士们的体力迅速恢复起来,所以,哈达铺被称为红军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h3><h3> 红军现在有吃的了,不挨饿了,但有一个问题,红军到底往哪里走?当时,毛泽东依旧不知道陕北有个刘志丹,那里有一小块根据地,他只知道往北走。</h3> <h3>⏸毛泽东和张闻天在哈达铺的住室——义和昌药铺。</h3> <h3>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千方百计寻找一些报纸或者书籍之类的东西,收集信息。在中央机关到达哈达铺的前一天,毛泽东就收到聂荣臻派人送来的一张7月份的《山西日报》,上面报道有国民党军“围剿”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到哈达铺后,红一军团侦察连长梁兴初,又从镇上邮政代办所里拿来许多报纸送给毛泽东。毛泽东一口气浏览了十几张报纸,得知陕北有个苏区,而且正处在蓬勃发展之势。他高兴地说:“这个梁兴初立大功啦!给我‘抓’来了刘志丹、徐海东,功劳大得很呐!”
</h3><h3> 这是一个令全军上下都非常振奋的消息。终于有目的地了,千里万里转战,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盼望了。中央领导同志都很兴奋,一致认为要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找刘志丹去,与那里的红军会合。时任中央红军总部作战参谋孔石泉在《确定长征最后落脚点目击记》中写道:这个消息给历经磨难,几近绝境的中央红军带来了历史性的契机,就像在茫茫的夜色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h3> <h3>⏸关帝庙</h3> <h3> 9月22日,毛泽东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红军改编问题的报告。他说: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剿围堵,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开会了,这本身是个很大的胜利。但是,国民党还把三四十万兵力部署在陕、甘追堵我们,这对红军北上抗日是个严重威胁。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h3><h3> 毛泽东还说:我们目前人是少了一点,但少有少的好处,目标小点,作战灵活性大。我们现在比1929年初红军下井冈山时的人数还多哩,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h3> <h3> 哈达铺的红军街,全长有一千多米,大街上依然保持着长征时的旧貌,所有的房屋几乎都是一层的木板房。为了保护这个遗址,哈达铺新修了两条街道,老街不再进行改造,保持原貌。过去,哈达铺的百姓曾为红军长征加过油;今天,他们为了保护长征的红色文化,仍在继续加油。
</h3><h3> 我们在红军街参观了红军长征的五处旧址:邮政代办所、义和昌药铺(后院为毛泽东的住室和张闻天的住室)、同善社(中央红军司令部、周恩来的住室)、关帝庙(召开干部大会的会址)和张家大院(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哈达铺时的总指挥部)。</h3> <h3>⏸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胡耀邦题写了馆名。</h3> <h3>⏸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碑——到陕北去。</h3> <h3> 在邮政代办所门口,我们偶遇一位在街上散步的李先生,李先生七十岁,原是铁路系统的一名干部,退休以后回到了家乡哈达铺。他对哈达铺红军街的房子及其历史了如指掌,给我们讲起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像哪栋房子是老房子,原来是谁家的,哪栋房子是后来翻建的,哪栋房子原先是做啥用的,他都清楚。他说,这些事情是他太奶奶告诉他的。李先生非常热情,最后干脆陪着我们参观完一条街,免费为我们当了一回导游,真诚地感谢他!可惜没留下李先生的联系方式,不然我写的文章让他看一看。</h3> <h3> 有了明确的目的地,红军将士个个精神焕发。出发之前,按照中央政治局俄界会议的决定,这七千多人的中央红军,进行了整编,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h3><h3><br></h3><h3> 司令员:彭德怀
</h3><h3> 政治委员:毛泽东
</h3><h3> 副司令员:林彪
</h3><h3> 参谋长:叶剑英
</h3><h3> 副参谋长:张云逸
</h3><h3> 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h3><h3> 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h3><h3><br></h3><h3> 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
</h3><h3> 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
</h3><h3> 政治委员:聂荣臻
</h3><h3> 参谋长:左权
</h3><h3> 政治部主任:朱瑞</h3><h3><br></h3><h3> 第二纵队司令员:彭德怀(不久彭雪枫接任)
</h3><h3> 政治委员:李富春
</h3><h3> 副司令员:刘亚楼
</h3><h3> 参谋长:萧劲光
</h3><h3> 政治部主任:罗瑞卿</h3><h3><br></h3><h3> 第三纵队司令员:叶剑英
</h3><h3> 政治委员:邓发
</h3><h3>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蔡树藩
</h3><h3> 参谋长:张经武</h3> <h3> 第二天早上,我们参观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继续前往下一站——通渭县榜罗镇。</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7f3y8e?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榜罗篇</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