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进入花甲之年,对历史产生了兴趣。雁北一直是我比较想了解认识的地方,可是连篇累牍的书读不进去了,即使看了也记不住。于是决定约上李姐和两位同事自驾游雁北,了解一下当年的历史,来一次别样之旅,体验一下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br></h3> <h3> 因为同行的一位朋友要上班,我们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于是在行程攻略中甩掉了大同、五台山这两个交通方便的热门景点。<br></h3><h3> 雁北因在雁门关以北而称。曾经的雁北行政区存在于1970年到1993年7月之间,涵盖今大同市、朔州市等13个县市。如今的雁北代表的只是地理方位,泛指山西北部。36年前我和我先生为了做一本山西旅游图册来过雁北,那时只去了当今热门的景点。<br></h3> <h3> 第一站悬空寺。36年前的交通极不方便,我俩背负着笨重的摄影器材,从五台山北侧前往悬空寺一路蹭车,最后截了一辆拉煤车,坐在敞篷车上。那时的悬空寺还没有围墙,游人寥寥无几,上午看见了2-3批人前来参观,其中一拨还是外国人。下午2点寺院只剩下了我俩。我们坐在悬空寺台阶上山休息,吃着烧鸡,我先生一抬头,突然发现了寺庙的山崖上边有一个狐狸正在朝我们这边张望,估计是烧鸡的香味吸引了他。<br></h3> <h3> 悬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北魏时期,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虽然现在看见的是清朝以后修建的,但大的格局依然为北魏时期。寺庙下方有许多不算粗的柱子,似乎在支撑着寺庙,其实不然,这些柱子对于悬空寺而言属于蜻蜓点水。那么悬空寺是怎样被建在悬崖绝壁上,星球研究所图文并茂的《解密悬空寺》一文让我茅塞顿开,聪明智慧的祖先令现代人折服。<br></h3> <h3> 图片里密密麻麻的五彩点全部都是排队等候上悬空寺的游人。如今,要想登上悬空寺即便不是节假日,没有2个小时的排队等候断然上不去。我们到达时已经2点半了,因为行程预定傍晚赶到应县,李姐和邬照只好放弃了登悬空寺的念头,一路上李姐几次表示遗憾。2010年悬空寺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的十大建筑,总有一天这里就会被禁止上去了,遗憾不无道理。<br></h3> <h3> 因悬空寺坐落在浑源县城附近,县城内从不缺乏前来住宿的游客,因此这里的宾馆质次价高不说,服务员的态度也很恶劣。这是在网上看到对浑源县宾馆的评价。于是我们将住宿设定在了离它50公里外的应县。虽不住这浑源,但特色小吃不能放过。浑源县的凉粉在雁北一带最有名。驱车前往有名的蔡家酒楼,点了若干个菜,过油肉很好吃,凉粉却让人失望,土豆粉做的,一点都不劲道,恨不能入嘴即化,比起西安和成都的差远了。<br></h3> <h3> 从北京前往,行车路线G5转G18。这里要提醒的是,快要到达悬空寺时,下高速走203省道前往大磁窑镇从悬空寺南边进入。如果听从百度导航,它会带你兜个大圈子,从北面进来,既费时间又多花钱。南边的路面质量虽不太好,走小轿车没有问题,此路主要是大货车少,风景美。<br></h3> <h3> 第二天一早参观应县木塔,游人很少,空气因夜雨变得清新湿润,参观环境非常舒适。应县木塔正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现在只限于在一层参观。木塔从外表看共五层六檐,但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br></h3> <h3> 一木二匾三铃”,是应县木塔的精髓。悬挂在塔周的48面木匾为历代名人书写。1423年明皇帝朱棣在此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其横匾位于塔正面最高一层。1517年,明武宗书写了"天下奇观"。第三层塔檐下“释迦塔”三字匾,是全塔最古老最珍贵的牌匾。标准的颜体书法之精品,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释迦塔三字两边,还有236字题记,记述了历次修塔的历史,是珍贵的史料,游人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br></h3> <h3> 木塔饱受战争摧残,1926年冯玉祥与阎锡山在山西大战时,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哈哈,谁打中的不言而喻。<br></h3> <h3> 离塔大约70米开外,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塔身已经倾斜。饱经沧桑的木塔,或许在某一时刻会轰然倒塌,要想看到这个神奇的木塔,探寻千年前秘密的人就抓紧时间吧。<br></h3> <h3> 一出景区,“小媳妇凉粉”大招牌就在眼前,尽管丰盛的自助早餐已使我们各个撑肠拄腹,但还是不能放过这个网上最佳评选小店,四人只点了一碗凉粉,又一次失望,自此,这一路不再吃凉粉了。<br></h3> <h3>从应县往代县走,途径山阴县,这一带有很多古迹可以探寻,因景点都不收门票,旅行团不涉足此地,游人很少,不仅玩的嗨,还大涨知识。<br></h3> <h3></h3><h3></h3><h3></h3><h3></h3><h3> 首先到了旧广武城。包括后面要去的新广武,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分级,仅仅是个村庄而已。历史上这里皆为屯兵重地。今日的新旧广武村之间是大运高速新广武出口,交通便捷,而古时这里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据点,进出晋北,跨越勾注山(现称雁门山),则必须从东西两条主要峡谷间通过。新广武城扼守在东谷北口,旧广武则是控制着西谷口。尤其是在明朝,新旧广武作为雁门关外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是内长城沿线的重要城堡。
<br></h3><h3></h3><h3></h3><h3></h3><h3></h3> <h3> 今旧广武城系明、清加修,仍然是一座较完整的城墙。城墙只有东、南、西三面设有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破坏。城内现在仍生活着村民,古建多数墙倒屋塌。<br></h3> <h3> 旧广武城墙正在修护之中,不收门票,游人可从西门上去参观。但是游览步行道只有1000米左右。站在城墙上俯瞰城内整个村庄,收音机里的山西梆子飘然而至,眼瞅着烟筒里缓缓飘出的缕缕白烟,院落内的果树挂满了红果子,顿感置身于电影情景之中。<br></h3> <h3>巧妙地构思。<br></h3> <h3> 出旧广武城不远之处就是广武汉墓群,据统计共有288座。古墓大大小小,高低不一,很多封土堆高度都超过了十多米。经考古挖掘认定这里确实为汉墓。但究竟是不是将士之墓,至今仍争议不断。<br></h3> <h3> 壮观的墓群很是震撼。没有游人,只有零星的当地人来此挖野菜。阴沉的天气与墓地构成了绝配的画面。<br></h3> <h3> 虽说没人看守,但每个坟头上都配有一个数字编码。<br></h3> <h3> 驱车驶入正在维修中的广武长城景区内,车可以开到半坡中,不出100米开始登长城。矗立在登口之处的宣传牌说“这里的长城都是用砖切成的”,可是怎么看都像个土夯长城,只有登上城墙,走在坑坑洼洼路面上,才看了到当年铺就的砖石。究竟城墙上的砖去了哪里?后来的旅途上找到了答案,有照片为证。<br></h3> <h3> 广武长城西起新广武城,南至白草口村,全长10公里。城墙已是残垣断壁,风骨尚存。我们所到之处为广武长城的徒步线路,这一段据说共有7个敌楼,终点百草口村,我们只走了一个敌楼。<br></h3> <h3> 在全国大力修建旅游景区的热浪中,广武长城也不善罢甘休。我们从长城上边往下走时,看到了正在修建的索道,这不是大煞风景吗!一改长城沧桑雄伟的面目,令人痛心。<br></h3> <h3>站在长城上,拍一张旧广武城全貌,没有航拍机,也就是意思意思啦。<br></h3> <h3> 下长城进了新广武村,新广武就挨着长城。这里绕村城墙已无踪影,只有几个敌楼,瞭望塔之类的。据说新广武虽然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但地基在战国就有了。而旧广武早期历史是在宋辽时期,这大概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旧广武不旧,新广武不新的来由吧。<br></h3> <h3> 虽已人去楼空,大门依然矗立。比起破败或现住人家的大门不仅大还漂亮。推测,当年这里住着一个大户人家。</h3><h3> 无论是旧还是新,百姓家的大门都是圆拱形,雁北一代基本如此。</h3><h3> </h3> <h3></h3><h3></h3><h3></h3><h3> 离开新广武已是下午4:30,前往雁门关景区。雁门关在从新广武到代县的路上,靠近代县。我们的计划是当晚住在代县,为了避免明日早晨再返回雁门关走重复路,加快速度用时1小时到达。</h3><h3> 雁门关建于勾注山山脊之上(现称雁门山)。古时这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既是扼土守国的军事要塞,又是商贾通衢的经济要地,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融处所。千百年来雁门关见证了历代中原地区与塞外游牧民族的军事对抗史与文化交流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过程。
昔日雁门关饱经沧桑,满目苍夷,只留下了一座座历史遗迹、遗存和一处处残垣断壁。2009年代县政府开始着手建设雁门关风景区,10年后这里已荣升为国家5A级景区,景区主要分为古雁门关景区、明雁门关景区,但从游览图上看不出古景区与明景区的分界线。根据文字推测现在的风景区位于明时期的雁门关。由于时间紧,我们只登上了去往雁塔的那一段长城。<br></h3><h3> 雁门关长城依山就势跌宕起伏,雄伟壮观,尽管这里除了几个城楼是当年的,其余都是新建的,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参观游览的兴趣。
</h3><h3> </h3><h3></h3><h3></h3><h3></h3> <h3> 参观完雁门关,时间接近傍晚7点,景区内的旅游专道不再设防,从这里走盘山路去往代县县城,只需半个多小时,是一条捷径。此条道路大货车禁行。不明白这么好的路,为什么6点以后才让通行。<br></h3> <h3></h3><h3></h3><h3></h3><h3></h3><h3> 第二天一大早参观代县。代县至今仍为贫困县,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头顶上的光环——全国历史名城。这里是我母亲的家乡,母亲今年6月去世,我母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已经91岁,虽然重病在身,但头脑十分清楚,我要带替他去看看我的老家,拍些录像给他看。
代县钟楼</h3><h3></h3><h3></h3><h3></h3><h3></h3> <h3> 代县文庙,始建于唐朝,元明清均有修复。80年代国家曾2次拨款修复文庙。<br></h3> <h3>大成殿内的盘龙藻井,龙体突雕,造型华丽。</h3> <h3>文庙院内有一棵奇异的古树,槐杏同株。</h3> <h3>阿育王塔<br></h3> <h3> 周玳官邸。这是我舅太姥爷周玳的家,他的后人把它捐给了代县政府,政府改用于图书馆。好好的一个院落,如今荒芜成这样。周玳是当年阎锡山的炮兵司令,1937年忻口战役曾万炮轰击日本鬼子。我的姥爷毕业于燕京大学,还有我的大舅都在阎锡山手下任职,二人均死于日本飞机轰炸下。</h3> <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从山西偏关县起,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河北蔚县等地,抵北京延庆县修筑内长城,蜿蜒1000多公里。内长城之里的紫荆关、倒马关、居庸关,称为内三关。内长城之外的偏头关(也称偏关)、宁武关、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p> <h3></h3><h3></h3><h3></h3><h3></h3><h3> 宁武关是我们参观的内长城第二个外关,其历史久远,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秦、汉及以后历代在此都有战事。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关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
当时的宁武关是明朝三关镇守总兵驻所地。1644年起义军李自成北上进攻北京,一路势如破竹,但在宁武关却受到了严厉的抵抗。农民军在此血战7天7夜才拿下了宁武关,至此之后李自成一路长驱直入,迅速包围了北京城。可叹,可悲的是宁武关不是败给关外的胡人,而是败给了关内的汉人。</h3><h3> 宁武关鼓楼,鼓楼内有文物陈列室。
<br></h3><h3></h3><h3></h3><h3></h3><h3></h3> <p class="ql-block"> 清朝建立以后,因为与蒙古的和睦关系,宁武关的要冲、防御作用基本丧失,变为内地,成了祥和的聚居之地,遂将关城改为府城。其防御设施和内长城也逐渐废弃,成为了还尚可辨认的遗迹。现存关城旧址范围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势而建,十分壮观。可惜当时我们不知道宁武关有如此厚重的历史,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p> <h3></h3><h3> 下午赶到河曲县。河曲县位于山西西侧黄河边,与内蒙、陕西交界,人称鸡鸣三省之地。河曲照字面理解定是一个河道弯曲之地。
绕过县城往北先到了娘娘滩。它位于黄河河道中,面积近13公顷,曾经是黄河中唯一一座有人居住的岛屿。传说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将薄姬及其子刘恒贬谪于此,故名娘娘滩,而附近的另一座小岛,则是太子滩。有游船可以带游人上岛参观。<br></h3><h3></h3> <h3> 夜宿河曲县,傍晚与翌日清晨我们两次来到西口古渡,也就是现在的河曲县广场边。浮想联翩一下吧:河曲在宋代被称为火山,杨家将的祖籍即在此地,杨业的父辈就长年驻屯于山西河曲和陕西麟州一带。随着清王朝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河曲又成为汉蒙两族交往的重要口岸。从清代直到民国的几百年间,这里和右玉县的杀虎口是人们前往口外离别之地。也是往来船工停靠的重要码头,今日不见了船影,繁忙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但是每逢中元节在这里人们依然要过河灯节。燃放河灯,以此祭奠未归的亲人,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近十年来了河曲县的河灯节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河灯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厚。<br></h3> <h3>河曲县城内依旧有残破的古城墙。</h3> <h3> 第二天一早前往石径禅院,从河曲方向过来,左手路边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牌坊。穿过牌坊稍一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展现在眼前,黄河两岸百丈峭壁,俯然屹立,黄河在这里拐了130度的大弯,右手远方是黄河大桥,左手峭壁的半山腰中悬挂着一条羊肠小道,左边依旧是黄色河水,右手河水呈绿色,水中夹带着黄土,形成一缕缕的红黄色絮状物,煞是好看,这个无人的景点简直太美了!<br></h3> <h3></h3><h3></h3><h3></h3><h3> 下车不多远就看见了一座下嵌式的院落,院内的房屋是依山而建的窑洞,不经意间我们就走上了屋顶,向下看整个院落不大,萧条无生气。原来这里就是石径禅院。
百度是这样描写的:石径禅院在河曲县城东北25公里的石城村,创建于民国八年。东、西、南三面石圪梁环抱,依山傍水,有大小、上下院落三进。整体建筑全部为砖面结构,坐东朝西,寺庙东北开一小门,过砖砌小洞、自然石阶、独木桥和“悬空界”,便是黄河悬崖绝壁上通往弥勒佛洞的悬空石径,共长百余米。<br></h3><h3></h3><h3></h3><h3></h3> <h3> 从上往下穿过2个圆拱门洞,进入禅院,里边无一人,破旧不堪,屋内地下有淤泥,估计是前一段大雨所致。通往弥佛洞的大门上了锁,遗憾我们没能踏上悬空石径。<br></h3> <h3>院内墙壁上贴有告示,施主有事找道士。当时竟然没想到行使一下施主的权力 😜,打个电话或许会有人来开门?不去也罢,这里的风景已让我们非常知足了。<br></h3> <h3> 中午到偏关城。古老、新旧并存。由于事先没做功课,依然没看出个所以然。<br></h3> <h3>偏关又叫偏头关</h3> <h3>层层垒高的窑洞。</h3> <h3> 碗托是雁北的名小吃,如此称名道姓的开店,估计味道不错。不见了一行的同事,我没敢坐在那里来一碗,只是照了个相而已。<br></h3> <h3>前往万家寨风景区途中拍摄。</h3> <h3>万家寨风景区</h3> <h3>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山西最大的水利工程。靠最南边的是黄河大桥,正在修,汽车不得通过,河对岸是内蒙。从此桥沿黄河边北上500多米可以到达大坝附近,大坝有3孔正在泄洪。最北边的是铁索吊桥。</h3><h3> </h3> <h3> 大坝两侧的黄河颜色迥然不同。<br></h3> <h3>空中铁索吊桥</h3> <p> 走上吊桥,不出10分钟就可到达内蒙。桥口张贴一布告:铁索吊桥因25年未修,现在行人禁止通行。桥两端安上了铁门。但门上又开一洞,行人仍可步行通过,自行车就不行了。</p> <h3> 离开了黄河吊桥,直奔乾坤湾。乾坤湾依黄河而建,景区沿着石阶栈道修建了若干个老牛石雕,风景很美。</h3> <h3> 从乾坤湾向北行到老牛湾,虽说距离不长,正赶上修路,一路颠簸,尘土飞扬,走了近1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山西老牛湾村。<br></h3> <h3> 这里是黄河入晋的起点,是晋陕蒙大峡谷的开端,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严格地说老牛湾并不在黄河主道上,而是在主流分岔的支流起点上。<br></h3> <h3> 当夜,住在老牛湾村里,早就从网上知道这里的饭既难吃,价又高,果真如此,5元钱的煮毛豆,屈指可数,超不过30个。不过房间还不错,大炕可睡4人,一间60元。安静、干净。院落花团锦簇红红的小果子挂满了枝头。在老牛湾似乎有一个暗规矩,只有你住家的房东会告诉你游玩的路线和离开的路线,其他人不会告诉你。<br></h3> <h3>晨云</h3> <h3> 这只小狗,一大早跟随着我们,欢快地跑前跑后给我们带路,可惜我没带一点儿好吃的。</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老牛湾在此地带有两处,分别位于内蒙清水河县和山西偏关县,中间有一道深切峡谷相隔,河谷两岸壁立万仞,河水丰沛时,可乘坐当地农民的小船渡过。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参观完老牛湾山西这边,出发开车到内蒙那边,这条路是房东老板告诉我们的,本来也就100多公里的路,但无论是高德还是百度地图都搜不到这条路,经房东指点,我们只能输入村名一段一段导航。一路上不是遇到修路,就是走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这鬼路只有李姐能驾驭。晃晃悠悠走了4个小时才到达,真是咫尺天涯啊!</h3> <h3> 途经草垛山村庄,村名耳熟?村内就有古长城,此地似乎很有来历,下车进村看看。</h3> <h3> 发现了秘密,拆下来的城墙砖整整齐齐地码放着。</h3> <h3> 到达景区门口,老牛湾地质公园的标识矗立在门口,非常醒目。内蒙这边修建了神龙广场、观景台,以及码头和很长的步行栈道等配套设施,可以更便捷的欣赏黄河的壮观美景。这里是摄影家们公认的拍摄老牛湾全景的最佳位置。人人都说这里形似牛头,可我怎么看都不像,或许是我的想象力太差了<br></h3> <h3> 正逢7-8月泄洪期,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碧绿的黄河水,却有幸目睹了干涸河床上造型各异的图案,亲手触摸到了承载着千百万年祖国母亲河的河床。<br></h3> <h3></h3><h3> 一曲《走西口》让我牵挂了N多年,昔日荒沙变绿洲又让我好奇了好几年,这个的地方就是山西省右玉县,今天我终于来到了这里。驱车穿过气势雄浑的城门,从“口外”进入了“口内”,此处正是内蒙清水河县与右玉县交界处。城门楼、城墙都是新建的,城门上的横匾“杀虎口 ”三个字浑厚有力,城墙不足1000米到头,站在末端眺望古长城,延绵不断伸向远方。有些人对于新建的城门颇有微词,认为历史原貌遭到了破坏,我到不这么认为。<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最北面,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这个胡字代表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康熙亲征北方,这里才改叫杀虎口。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镇守使韩多峰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改名“杀虎关”。
“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清初,北方长城以内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后随着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又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破产农民,致使走西口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至解放前。
杀虎口不仅是难民背井离乡之地,在明清时期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当年晋商就是从这里出关,远走新疆、蒙古、俄罗斯做生意。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城门不远处就是右玉县博物馆,一个县级博物馆,无论是外表还是展示的内容,均令人刮目相看。可惜的是博物馆居然中午还关门,在关门的催促声中我急匆匆的拍下了展览内容,又因为太着急,没有对好焦距,回头再看时,发许多内容不清楚,真是懊恼。<br></h3> <h3> 在博物馆的侧面至今还保留了一段当年“走西口”的驿道,路宽7米左右,石板铺就,我们特意来此体会了一下当年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幻想一下商贾的发财梦。<br></h3> <h3>苍头河—我国国内少有的由南向北流的河。</h3> <h3> 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与内蒙古接壤,近代生态环境恶劣。经过右玉人民近70年坚持不懈造林治沙,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达到54%,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同时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br></h3> <h3> 右玉县城不远处的牛心山,原本是一座死火山,后政府在此地种树,种草,变成了右玉县人民登山健身的好去处。我登上山顶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右玉县绿化的状况。</h3> <h3></h3><h3></h3><h3></h3><h3></h3><h3> 登上右玉县城郊外的牛心山,俯瞰整个右玉县,满目葱茏,天空湛蓝透彻,令人惊叹!
</h3><h3> </h3><h3></h3><h3></h3><h3></h3><h3></h3> <h3>本次行程共计7天,全程1681公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