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人生的一次历练。睿博中英文幼儿园又迎来了一批,可爱活泼的宝贝们。他们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走进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校园。</p><p> 最近宝宝正在提前入园适应新环境。入园这两天以来,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入园表现:有的是兴高彩烈的、有的每天到幼儿园既不进去也不下车、有的一听幼儿园就嚎啕大哭……想必面对宝宝的这一些不同的入园表现,都愁死宝爸宝妈了。😔</p> <h1>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有这样烦恼的父母应该不在少数。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在他们的人生中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父母独立成长,这对习惯于依赖父母的孩子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再加上3岁左右的孩子时间观念还没有准确的感知,无法分清一周、一天这样的概念,导致他们很容易将“上一天幼儿园”和“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联系起来,这无形中又加重了分离的困难。所以,每年新生宝宝入园时,幼儿园就像一个战场,一边是哭天抢地的孩子,一边是三步一回头的父母,这部分离大戏每年都要持续好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b></h1><p><br></p> <h3><b><i><u><font color="#ed2308">什么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从何而来呢?</font></u></i></b>
<b><font color="#ed2308">🤔▼何为分离焦虑</font></b>
</h3><h1>👀<b><font color="#ed2308">分离焦虑</font></b>是指孩子由于与<b><font color="#ed2308">依赖</font></b>对象分开时体验到的一种痛苦焦虑的情绪。一般孩子在6~7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分离焦虑,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分辨陌生人和亲人,看到妈妈或亲人离开会表现出不高兴,倘若屋里还有外人,就会嚎啕大哭,这便是婴儿时期的分离焦虑。</h1>
👀“妈妈别走”宝宝幼儿园大哭拒进教室 专家: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h1>👀一般来说孩子在6~7个月开始出现<font color="#ed2308">轻度分离焦虑</font>,18个月左右达到峰值,随后孩子理解能力逐步增强,分离焦虑慢慢减弱。但到3岁左右,孩子会面临较大的环境变化(上幼儿园/新添了宝宝等),会再次激发他们的分离焦虑。</h1>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u>▼分离焦虑来源于依恋关系</u></b></p><p><br></p><h1>👀分离的焦虑源于孩子对照顾者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依恋</span>,宝宝对母亲的依恋是基因中携带的。任何一种自然界中的动物,对即将出现的危险都有本能的感知能力。人也不例外,这是长期的物种进化决定的。</h1><p><br></p><h1>👀当孩子处在一个<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陌生环境</b>中,陌生事物激发出的恐惧会让孩子感受到威胁,这种威胁让孩子更加依恋父母。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不会离开自己,慢慢地孩子学会了把依赖对象当做一个内心的安全基地,安全基地足够稳固孩子就会有勇气踏进没有父母的陌生地段,才会敢冒险进行探索。</h1><p><br></p> <h3></h3><h1>👀<b><font color="#ed2308">依恋</font></b>一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约翰.鲍尔比(Bowlby J)创立的依恋理论。鲍尔比指出:依恋模式的形成主要与2岁前母婴关系有关。早期依恋关系最终会影响个体内在的情感管理、探索、人际功能、依恋模式等。也就是说,孩子分离焦虑时的表现,在头两年就已经基本确定了。</h1>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不同的孩子分离焦虑的表现明显不一样,为了更进一步帮助孩子们应对分离焦虑,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实验:先让孩子和妈妈在一个房间,随后进来一个陌生人和妈妈交流,接着妈妈离开房间,过段时间妈妈再次回到房间。
<h1>👀研究人员通过孩子不同的反应,将依恋类型分为3种类型:<font color="#ed2308">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font>随后,在此基础上心理学家Batholomew又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类型——<b><font color="#ed2308">恐惧型</font></b>。总的来说,4种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分离焦虑表现。</h1> <h3></h3><h1>❶<b><font color="#ed2308"> 安全型</font></b>:这类孩子占了70%左右,他们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妈妈陪伴时会独自探索周围环境、或和妈妈互动玩耍。妈妈离开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很伤心,妈妈回来又会表现的很开心,并通过拥抱等行为欢迎妈妈回来。这类孩子入园后会经历正常的分离焦虑过程。</h1>
<h1>❷<b><font color="#ed2308"> 焦虑-矛盾型</font></b>:这类孩子在妈妈在身边时也会表现出对妈妈分离焦虑的担忧,他们会时不时的看看妈妈是否还在身边。一旦发现妈妈不在,“分离焦虑”会变得特别强烈。当妈妈再次出现,孩子甚至会对妈妈刚才的离开表现出不满,比如假装没看见妈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在和妈妈的相处中感受到,妈妈并不会持续提供给他们安全依恋,孩子长时间处于,质疑母亲是否会满足自己安全依恋的环境中。这类孩子在入园期间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h1>
“妈妈别走”宝宝幼儿园大哭拒进教室 专家: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br> <h3></h3><h1>❸<b><font color="#ed2308">回避型</font></b>:这类孩子对妈妈存在还是离开都表现的十分冷漠,母亲是否离开对他们影响不大。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孩子在平常的依恋关系中妈妈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所以孩子善于采取回避的方式来掩饰和压抑自己对妈妈的需求。这类孩子入园时,不会表现的过于焦虑,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懂事,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分离焦虑,而是在刺激情景下他们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h1>
<h1>❹<b><font color="#ed2308">恐惧型</font></b>:这类孩子有着焦虑型和回避型孩子的双重特点,他们一方面对妈妈的依恋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妈妈依恋的压抑和回避。这类孩子入园时,有时会表现的毫不在意,有时又会有较大的情感波动。</h1> <h3></h3><h1>那为什么说面对“<b><font color="#ed2308">分离焦虑</font></b>”哭比不哭好?</h1>很多家长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看着嚎啕大哭的孩子都会心疼的要命,想尽办法不让孩子哭,但其实孩子哭出来要比不哭强,为什么这么说呢?
“妈妈别走”宝宝幼儿园大哭拒进教室 专家: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分离是每个宝宝的必修课,而与此同时势必会带来焦虑情绪,很多家长深怕“分离焦虑”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但事实上,只会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出现心理疾病级别的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来看一组数据(由于国内对这方面的调查比较少,先参考国外的一组数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层发表过一篇针对美国疾病普查数据库NCS-R的统计分析论文显示:儿童患分离焦虑的概率是4.1%,而成人是6.6%。并且在儿童分离焦虑症中只有约三分之一(36.1%)会持续到成年后,也就是说“分离焦虑”带给儿童的持续性影响只有1.4%。
虽然,分离焦虑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但现实中父母往往对分离焦虑的担忧已经过分夸大了。就比如,在《妈妈是超人2》里,马雅舒为女儿米雅准备上幼儿园的物品,米雅还没什么反应,马雅舒自己早已哭的不能自已。第二天,全家出动送米雅上学,马雅舒一边安慰大哭的女儿“不要害怕”,一边掉眼泪。即使后来,米雅早已能淡定的去老师那,马雅舒还是伤心到哭。于是,网友炸了,这哪是孩子分离焦虑,明明是妈妈比孩子还紧张。<br> <h3><h3>其实<b><font color="#ed2308">,“哭”</font></b>是孩子很普遍、很正常地恐惧和焦急感情的表达,这只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家长大可不必劝或吓唬孩子不要哭;也不要心软担心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自己先绷不住大哭,这对孩子都是不好的示范,会放大孩子的恐惧。正确的做法是,平时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当孩子大哭时不要阻止,让他把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发泄出去。心理学家发现:哭出来是好事,因为在1.4%的分离焦虑症中,大部分是因为儿童时期压抑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引起的。<br><b>虽然只有1.4%的孩子会长期受到“分离焦虑”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放任孩子焦虑而不管。与此相反,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出合理引导,让孩子平稳度过分离焦虑期。</b></h3></h3> <h3><b><i><u><font color="#ed2308">那么面对分离焦虑,家长该怎么做呢?</font></u></i></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首先,家长要做到不焦虑。</font></b></h1></h3> <h3>成人的分离焦虑常常被忽视,从美国的统计数据来看6.6%的成年人,其实有分离焦虑症,并且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治疗。与孩子的分离焦虑相比,成人分离焦虑更值得被重视。
因为,孩子的分离焦虑很快就会被其它事情转移注意力,但成人可没那么容易摆脱焦虑。而且,当孩子看到家长焦虑时,会以为都是自己的错才让父母陷入焦虑中,从而让孩子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死循环。<br></h3> <h3><h1><b><font color="#ed2308">▼其次,不要玩突然消失的把戏,要态度温和立场坚定的离开</font></b></h1>
“妈妈别走”宝宝幼儿园大哭拒进教室 专家: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很多时候,父母应对孩子分离焦虑大哭的方式是找准时机开溜,但这种“一声不吭就脚底抹油”的做法非常不可取。3岁的孩子哪怕父母只离开1小时,都会让他们觉得恐惧和焦虑,他们会以为父母永远消失了。如果偷着离开,会让孩子时刻担心父母的离去,从而产生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而破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开溜,不要训斥和比较,比如说“你看别的孩子都没有哭,就你哭了”;也不必长篇大论,只需要用平和的语气,清楚地告诉孩子你要去哪里,什么时候回来。注意不要说几点回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几点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应该用具体的时辰,比如,太阳下山妈妈就回来了。<br></h3> <h3><h1><b><font color="#ed2308">▼再次,建立固定的告别仪式</font></b></h1>
“妈妈别走”宝宝幼儿园大哭拒进教室 专家: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固定的告别仪式同样能让孩子减轻焦虑,告别仪式可以很简单,蹲下来抱抱孩子,告诉他“妈妈爱你,一放学妈妈就来接你”;或者和孩子约定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捏捏他的小鼻子,或击掌都可以。注意告别仪式尽量简单,不要过于冗长,因为告别拖得越长,孩子反而越不容易放手让家长离开。<br></h3> <h3><h1><b><font color="#ed2308">▼最后,给孩子准备一件安抚物</font></b></h1>
“妈妈别走”宝宝幼儿园大哭拒进教室 专家: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现在有些幼儿园开班之前都会让家长带一张全家福,家长离开后“全家福”就成了孩子的一种“情感替代品”,看着照片孩子会重新建立起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你可以去网上搜一下,那些硅胶或者塑料材质的、圆角的、小尺寸的相框是个不错选择。除了全家福孩子从小玩到大的玩具、书、甚至孩子的安抚毯,都是安抚物不错的选择。
有家长也许会担心,孩子以后会对这些安抚物更加依恋,其实不用担心,入园安抚物就是一个暂时的东西,等孩子度过了入园适应期,幼儿园那么多好玩的玩具,“安抚物”这玩意儿早就被孩子抛在脑后了。
总之,入园焦虑是每个新入园宝宝都会经历的一个正常过程,家长不用过分担心,尤其不要表现的比孩子还焦虑。要合理的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相信不管他处于何地父母都很爱他,这样孩子才能平稳的度过分离焦虑期。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