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别开生面的农特产品推介会

甲子君

<h3>顶着烈日,娄义强穿好厚重的帆布长袖衣裤,戴上防蜂面具、袖套和手套,汗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顾不上擦汗,娄义强手上分箱、割蜜一刻不得闲,娄义强的妻子也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捆扎、装蜜。群群蜜蜂围着娄义强夫妇嗡嗡飞舞,这是养蜂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h3> <h3>9月4日一大早,一群外地客商在帮扶干部老田的带领下,从遵义市区出发,驱车三个半小时,来到桐梓县羊蹬镇高山村高台组,在村民娄义强的养蜂工棚里现场收购蜂蜜。通过老田的牵线搭桥,有的客商连续三年购买成为回头客。除了蜂蜜,有的客商还专门点名要采购现场割取的蜂巢蜜。客商现场拍视频,发朋友圈,表示眼见为实,货真价实,明年还来。</h3> <h3>通往羊蹬镇高山村高台组的山路遥远而且崎岖,当地的绿色农特产品如蜂蜜、猕猴桃、方竹笋虽然无污染、品质佳,但运输成本太高,销路也难。村民守着绿水青山,脱贫之道阻且长。<br><br>娄义强有90来箱蜂蜜,每年能产五六百斤蜂蜜,蜂箱遍布养蜂工棚周围一公里。<br><br>这片海拔1500米高山林区,环境纯净,娄义强为了追求更高的蜂蜜品质,没有养意蜂,养的是一年一采收的中华蜂。<br><br>依仗着春天的槐花、油菜花,夏天的包谷花、稻谷花,还有满山满谷的野生五倍子花,葛花等名贵中药材花,本地产出的蜜是地地道道的百花蜜,回头客们年年订,就是最大的肯定和认可。<br><br>娄义强不愁养蜂采蜜,毕竟山里人不怕吃苦,他愁的是销路。销路打不开,守着蜜罐子,也鼓不起钱袋子。<br><br>在2016年之后,娄义强不愁了,因为,与他结成对子的帮扶干部老田承诺帮他把蜜罐子变成钱袋子。<br><br>娄义强清清楚楚记得每年的售卖情况,他说:“2016年田大哥帮我卖了68斤蜂蜜收入10200元,17年卖了347斤收入52050元,2018年卖了588斤收入88200元,今天,又带了好多客人来家里面买。”<br><br>三年来,老田帮忙卖了15万元以上的蜂蜜,娄义强顺顺当当地脱贫出列。</h3> <h3>在老田这边,每到金秋时节,电话就会有点多,因为他在朋友圈里诚心实意地推荐娄义强家的蜂蜜。<br><br>卖蜂蜜这件事,老田也是蛮拼的,连微信头像都改成了瓶装蜂蜜,发文配图里,有高山村的田园风光,有养蜂人娄义强的劳动场景,还有娄义强女儿娄桂念的收款二维码。<br><br>说起老田和娄义强的结缘,已经有四五年了。精准扶贫户娄义强因为几个孩子上学,土地经济收入单薄,收入一直上不来。<br><br>2015年,老田联系挂帮娄义强户,从此,每年要往羊蹬镇高山村高台组跑好多趟。不光自己来山里,还带人来,买蜂蜜,看产业,筹谋划策。<br><br>娄义强女儿娄桂念是高山村目前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上的是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大学4年里,每年老田都自掏腰包帮助1200元助学金。今年,娄桂念考研差2分,老田鼓励她,“再努把力,下次争取考上。”</h3> <h3>老田思考的不只是蜂蜜和娄义强一家,他想的有点远。<br><br>2018年,老田联系对接了市工商局,找人设计了LOGO,申请注册了“娄山义强牌土蜂蜜”。希望商标申报成功后,把高山村周边其它农户的同样好品质的绿色农特产蜂蜜,也一起推荐售卖,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形式,打响品牌,形成地方产业,助推这一带经济增值。<br><br><br>现在,娄义强脱贫了,目前老田所在的市应急局挂帮的是羊蹬镇的其它村,老田本人也已经不挂帮娄义强一家了,但是,“结对亲戚”一直在,蜂蜜还会帮忙卖,帮扶这件事永远在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