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元坑古镇"葉氏祠堂"辉煌开新局,华章创伟业。

锦绣河香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元坑(葉氏祠堂)座落古镇"九村村《45一3》号,土名(下排,毗邻下山意,)座东朝西北,280,o,北纬"26,45"。东径"117,46"海拔161m米。祠堂总进深度33米,宽度,14,04米(包括两边厨房内空)面积615平方米,占地总约面积1600多平方米。正厅面阔带前廊,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屋面琉璃瓦,防火马头墙,大理石地面,柱础有圆形鼓腹,顶着二十二根立柱,非常显示大气派。全部仿建九村(蔡氏宗祠)古建筑木结构为标准。</span></p> <p class="ql-block">工期从(公元2018年12月2日至公元2019年8月24日)上殿整体完工。下殿(2020年六月2日)落成。重建祠堂不仅仅是祭祖拜宗,传承叶氏灿烂历史文化,传播叶氏正能量。"也是宣传红軍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为元坑古镇.添加了一道风景线,也是古镇一个标志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祠堂主要风水龙脉来自[沙县厦茂七宝峰山脉],前方仰望四方绿水青 山,群山怀抱,依山更比一山高的将乐"曲山风景区笔架山",元坑古镇秀丽 风光,一眼在目,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 怡,优如仙镜美不胜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雄伟的(葉氏祠堂)四个字,在首建祠堂明崇祯八年(1635年)已經是384年、首创祠堂时雕刻所保留迄今。叶氏祠堂新建后有不少外地游客,来祠堂观光,我听泉州游客讲,"他是冲着这四个字来的,建阳游客在这四个字下合影留念……。大家都有个疑问(为什么称祠堂不叫宗祠)?敬祖宗的建筑物称为宗庙,大多数宗庙叫宗祠,元坑叶家宗庙怎么叫祠堂呢?在不同年代,不同身份,宗庙的名称不一样,秦朝只许皇家建宗庙,(叫太庙)汉朝放宽到大夫也可建宗庙(叫家庙)。到南宋朱熹写的《家礼》发表后,(大约1205年)才发展到六品以下的官员和百姓也可建宗庙,(叫祠堂)。至明朝嘉靖年间,朝廷规定同宗的人,不要家家都建祠堂,可以家家都出钱,合起来建一座同宗人的祠堂,(叫宗祠)。</span></p> <h3>还有另一种简单的说法,每年乾隆率皇宫"立秋,白露"都要到太庙(天坛)祭拜先祖,民家在宗词祭拜。(宗祠是从开基的始祖一直联下,沒有间断代的祖宗),建宗庙(叫宗祠)。所以元坑叶氏祖先是从隆盛公后有记载,隆盛公以上联不上仙祖335年,象断线风箏所以建宗庙(只能叫祠堂)。元坑叶氏祠堂的名称由来。</h3> <p class="ql-block">下栋仿古设施装饰,(走廊2处美人靠)。</p> <p class="ql-block">石鼓,过去年代家庭中有要身份,家门口才能摆放石鼓。</p> <p class="ql-block">为什麼家门口与天井放水缸呢?我国北方放门口,南方放天井。古代人称门海,出门看见海,财源滚滚来。</p> <h3>这次重建祠堂,元坑葉氏裔孙真是有福气,整个建筑物数字非常巧和。(1)始祖隆盛公在明永乐二年从曲村沙坑迁居现在九村村,迄今为止615年,真巧祠堂室内615平方米。(2)迁居的时间(公元1404年)刚好祠堂宽度14,04米宽。这两个数字都是代表纪念始迁的吉祥数字。</h3> <h3>更深远纪念意议的是,首建祠堂在崇祯八年(l635年)由十世汝达公学诚公合族创建,这次重建是二十二世裔孙合族建成,"巧逢大厅立柱22根,每根代表了一个世代"。</h3> <p>重建祠堂上厅、各乡村裔孙和宗姑捐款勒石流名榜。</p> <p class="ql-block">在元坑叶氏族谱中,隆盛公生子有三,分别三行派(福,禄,寿)上厅墙三十个马头,代表三行人丁奔向四方,聚四方之才,取四方之福贵,屹立在四方。</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元坑叶氏人才辈出,曾经举人4人,进士1人,秀才92人,贡生110人,监祭酒1人,探花1人,游击1人,计270人。爵位统计清朝年代元坑叶氏二,三,四品官各一名,五品官9人,六品官11人,七品以上官员共计30人。另外还有八品官36人,九品官4人,为官者计70人。这是在清朝时代我们叶家的荣耀。</span></p><p>[按清朝官制]1、知县、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长。2、知州、从五品:相当现在的副厅级。3、知府、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地級市市长。4、按察使、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5•布政使、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长。6、巡抚、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p> <p>祠堂上厅右角落有三块石碑,我在族谱查阅,原来是元坑叶氏第九世存忠公和荣甫公(汝高)两父子的墓碑,更为今历史的文化存承。元坑古镇"水尾关帝庙,(关帝廟建于1573年)文昌桥创建人叶存忠"。字(继东)是叶家第一批经商最成功之人,他"精明浑厚,素负长材,创业累万”积累大量资金后,为家乡做善事,万历元年,和东郊陈必忠联手建关帝庙,文昌桥,建通驷桥,将军庙,修官路,重诗书……。俗话说”积善人家有余庆”。后来他子孙都行善积德,个个都很骄傲出名,四个儿子(汝奇,汝隆,汝达,汝高)/,都是出色的生意人,孙学元公贡生,任成都仁寿县,和湖广潜江县知县,叶氏第一个为官之人,曾孙长倩公助清廷平耿立功授八台总兵二品官,第七代孙叶镇公中进士,任晋州知州(五品官)五代孙士近,六代孙崇文公都获赠晋州知州。叶镇之弟叶铭,举人,任汉川知县。八代孙芳澍公中举人,任国予监祭酒…(相当于现代清华,北大,校长)。</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8月24日)中国工农红軍《东方军19师五十五团》,从沙县,厦茂,富口,进入郑坊,元坑,谟武,围攻斯守三面环水的顺昌城内,驻守的国民党(五十六师,桂振远166旅331团匪兵,土豪劣绅,),团机关设在"叶氏祠堂"红军在元坑开展群众运动,建立苏维欧政权,创办红色农会,在祠堂周围和村里墙上书〈扩大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标语。农会主任叶华英,副主任范仕端,成立元坑村党组织,第一批党员(叶华英,蔡本元,陈荣炽)农会地址设在九村"蔡氏宗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57年福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在元坑大建军工"石灰厂"小型水泥厂。团机关设在(叶氏祠堂)下马到1959年工兵一团.大批部队入住整个九村,团机关设在"叶氏祠堂"元坑叶氏祠堂承载了两代軍旅辉煌的光荣历史。</span></p> <p>重建叶氏祠堂,2019年8月24日全族裔孙庆祝上殿全部完工的吉祥日,也非常巧合1933年8月24日是中国工农红軍东方军19师五十五团挺进元坑入驻叶氏祠堂的时间,这都是祖先巧安排的纪念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走进新祠堂什么都感到新鲜,600多年叶家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上演了多少波澜壮阔,今人们荡气的叶氏文明,无数的先贤志士,慷慨激昂,前仆后继,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叶氏民族精神。我怀着一棵兴致盎然之心,用手中的手机拍,写了新祠堂的几个镜头,供宗親们观看,衷心欢迎有热心读者多提建议,你觉得好!点个赞转发叶氏裔孙,相册中语句文字一定有差错,望网友宗親多多指教,我相信我们叶家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作者二十二代裔孙锦香)!</span></p> 重建祠堂佳构承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