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晖常在</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念吴炳智老师</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泽秋</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炳智老师</b></h5> <h3> 教师以为国育才为己任,师者仁心,他们将满腔热情和所学的知识、技能,无私地奉献给了莘莘学子。</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炳智老师和夫人及长子吴问天</b></h5> <h3> 吴炳智老师是上个世纪中期贵池中学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突出代表,我1963年上贵中高一时,他是分工抓高中教学的教导主任,并亲自教授多个班的化学课。他的管理经验和倾心投入,是母校毕业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高考中录取率平均达到80%以上、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的重要因素。因此,吴老师被破格晋升为全校乃至贵池县第一位二级中学教师。我们班读高二时,吴老师为我们上过几次课,至今他老人家授课时的音容笑貌宛如眼前。他上课不看备课笔记和教材,因为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胸。他课堂讲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对所学过的每节课主要内容,尤其是基础性、概念性的问题和重点、难点,都要学懂弄通,不希望我们对教材的内容吃“夹生饭”,而去走捷径,背复习提纲,搞题海战术。</h3> <h3> 吴老师一直坚持自己的内心,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说话办事不见风使舵。1962年以后,每个学期都组织师生集体下乡支农1个月的安排,被上级叫停了。学校改成放农忙假,时间缩短为10天左右。家在城区的学生组织到附近的生产队支农,或去学校农场参加劳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放不放农忙假,听说在学校办公会议上展开过讨论。吴老师提出高三下学期不要放农忙假。他说,此时放假,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不仅会躭误学生复习进度,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态,调整起来不容易。他的这个意见,在我们上两届同学中得以施行,但1966年春,我们上高三时,学校还是放了农忙假。组织我们几位城区同学去乌沙公社普庆大队参加了1个星期支农劳动,我们还访问了安庆市下放在那里的知青集体户。</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作者) </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还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作为化学老师,在讲钢铁冶炼时,必然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条件。吴老师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挖掘思想教育素材,他一方面鼓励学生将来投身祖国冶金事业,另一方面联系大跃进中群众大炼钢铁的事例,说土法上马,达不到炼优质钢铁的条件,我们干事业要讲科学。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说这样的真话,是要担风险的。吴老师是位真人,他身体力行,教育学生求真务实的高风亮节由此可见一斑。据我弟弟黄泽春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他在复习迎考时,遇到不能解答的化学题,就利用吴老师回家吃饭的时间去向他请教。吴老师答疑神速,有时提问者刚把题目说了一半,他就知道下一半,解题思路及关键知识点回答得一清二楚,提问者可举一反三。他还不忘了对求教者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我弟弟后来上东北大学,在马鞍山干了30多年冶金工作,吴老师的教导对他有直接影响。<br></h3> <h3> 吴老师和教导处谢霖、汪泉两位主任一道,为改善教学条件积极建言献策,引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欧阳良助老校长,任副县长后,也十分努力地协调有关部门安排资金,加大贵池中学教学用房、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建设力度。我们1963年上高中时,学校里教学资源占有量按生均计算,除田径运动场外,基本上达到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高中物理、化学教材中规定的分组实验,做到了两人一组。后来我才知道,当年全省有这样办学条件的学校是不多的。</h3> <h3> 我父亲1951年至1957年在贵池中学任教时,和吴老师在校内同住一间房,我们两家又是邻居,关系是很密切的。记得父亲回忆往事时说过,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向党交心之后,我们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教师都逐渐认识到要肃清自己头脑中封建、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按照上级指示,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主要是读凯洛夫的《教育学》,借鉴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建立了教学督查制度。学校党组织尤其强调教师既教书又育人。因此,那时师生关系很融洽,晚自习时教师按课表上的安排去教室答疑,学生有问题也随时到老师房间来请教。高考前几周,吴老师和我父亲吃住都在学校,几乎不回家。对于那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多加帮助,不让他们掉队。那时高考考点设在安庆,学校领导、教师和校医、炊事员师傅都去送考。吴老师有一绝招,是临考前理线索和猜题。所谓理线索,就是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3年课程主要内容总结一遍,言语不多、字字珠矶,对于帮助考生厘清化学概念、回答问题很有助益;再用半个小时,分析5个大题,与高考试卷大题数量相当,题目基本被猜中的,一般都在五分之二三,从不失手。</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欧阳良助(前右一)吴炳智(前右五)</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 钺(前左五) 高大田(前右二)</b></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 <h3> 1950年代中期的贵池中学群英荟萃,教师各具风釆。在党组织倡导下,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建立,师生打成一片,运动会同场竞技,文娱活动踊跃参加。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在迎接1955年新年晚会上,吴炳智、张元生、高大田和我父亲4位教师,共同演出越剧折子戏《十八里相送》。大幕拉开,演员出场,观众们掌声骤起。吴老师饰梁山伯、张老师饰祝英台,都是小生打扮,两位主角一招一式朴实自然,念白演唱字正腔圆。两位配角则各具特色:高老师饰梁山伯的书童,担着祝英台的两只小书箱,身材高大,头顶上不知为何扎起冲天小辫,令人忍俊不禁;我父亲扮演祝英台的书童银心,身材还适中,虽只有几句台词,他练过许多遍,演出后还不甚满意。第二天是元旦,清晨,学生们以各个班集体的名义在任课教师房门上贴一张自制的拜年片;欧阳校长也请工友在每位教师房门上贴一张有他签名的油印贺年片。以这种方式表示新年祝福,既温馨又节俭。</h3> <h3> 作为一位教学名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吴老师深知,良师出高徒。为此,他十分注意抓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刚从高校毕业的新教师,尽管缺少教学经历,但他们知识结构新,干劲足。吴老师向校领导建议,部分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分配来的新教师可以不从初中教起,直接上高中课,如语文、外语、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3年教到底。他说,到深水里游泳最能锻炼人。吴老师满腔热情地培养新教师,经常抽查他们的教案,深入课堂了解他们的教学实况,从学生课代表那里收集反映,及时同新教师们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地通过初教这个关隘。</h3> <h3> 安庆师范学院(现为安庆师范大学) 化学系建立之初,急需高水平的《中学化学教材教法》课程师资,经组织协商,吴老师于1980年春,调往该校任教。</h3> <h3> 人生在世的岁月是有限的,如今,吴炳智老师己驾鹤西行。但他老人家对化学教育的贡献,尤其是他在贵池中学长达28年的教学与管理中所创造的业绩,已经在贵中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的形象和品质将活在校友们心中。</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炳智老师和夫人吴锦明老师</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炳智老师</b></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注:相关老照片由贵池中学高六四届</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问天学友提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景音乐 感恩(伴奏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制作 齐海纯】<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贵中老三届•校友天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9.5.</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