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日本的大正时代到昭和时代出现了许多日本的代表性作家。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让人感受到最深的便是日本的哀伤美,它被视为日本的传统艺术美,即“物哀”之美。</h3> <h3>如果说“物哀”是日本人接触外部世界时所感触到的喜怒哀乐,那么“幽玄”和“侘寂”便是境生象外、以崇尚“余情”之美、在不完美中去发现完美为核心的一种日本的审美意识。</h3> <h3>而“意气”则是美之本身。</h3> <h3>前些日子不经意间阅读了川端康成的《雪国》,不知不觉中被小说中的唯美忧伤所打动,忽然间有一种想去了解一下日本传统美学的冲动。于是,在上海的酷暑正当的7月末踏上了寻找《雪国》的旅途。</h3> <h3>此次,临近日本海的新泻县是我们日本行的第一站。</h3> <h3>将新泻作为日本的第一站,目的是为了便于前往《雪国》的原型-----“越后汤泽”温泉小镇。</h3> <h3>川端康成在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h3> <h3>其中,最著名的《雪国》描写的是一名来自东京的男子与当地艺妓之间的爱情故事。此书的背景地便是"越后汤泽"这个温泉小镇。</h3><h3>《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他认为"悲哀与美是相通的",书中他所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h3> <h3>汤泽温泉坐落在群马县和新泻县交界的越后三山的山脚下,由于频临日本海,汤泽到了冬天便会积起厚雪。漫山银装,白雪皑皑,也因此造就了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之名。</h3> <h3>《雪国》在1965年便被拍成了电影,在影片中,出现过一家叫“高半”的温泉旅馆。</h3> <h3>事实上,在温泉街上的确有一家“高半旅店”。这家有着900年历史的温泉旅馆目前依然经营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雪国》便是川端康成在这家温泉旅店里历时3年,所创作的惊叹名作。</h3> <h3>毋庸置疑,“高半旅店”成了我们在“越后汤泽”温泉小镇的首选入住旅店。</h3><h3>旅店的老板在得知我们已到达火车站后,便开车前来迎接我们。</h3> <h3>这家旅店在“越后汤泽”小镇的一个山坡上。在这个山坡上你能将“越后汤泽”小镇尽收眼底。而最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小说的开篇非常经典一句话似乎描述的就是我们脚下的这条隧道。</h3><h3>“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h3> <h3>遗憾的这次来新泻是在7月末,虽说我们也是穿越了小说中提到的这条隧道(清水隧道:群马-新泻)来到了雪国,但没有看到皑皑的白雪,山上的滑雪场也因夏季而处在歇业状态。</h3> <h3>从温泉街的山麓车站乘坐汤泽温泉缆车,可登上海拔 1000 米的山顶。山顶车站周围有高山植物园。在那里,春天有观音莲、夏天有日光黄菅(一种黄色的百合花)、秋天有落叶松的红叶可以观赏。如果是冬天,将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到处都能听见滑雪者们的欢声笑语。</h3> <h3>街上土特产商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以"驹子"命名的糕点,它似乎也在告诉你,你已来到了《雪国》世界。</h3> <h3>在旅店老板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了这家旅馆。这里与其说是温泉旅馆,不如说像一个书斋。书架上有川端康成的各种作品和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h3> <h3>还能看到川端康成与友人来往的书信。</h3> <h3>是的,巨作《雪国》就是诞生在这里。</h3> <h3>旅店里每晚都会上映《雪国》这部影片,以满足游客对川端康成的缅怀。在川端康成创作《雪国》的书斋旁,你可以捧起这本中篇小说,徜徉在那唯美的字里行间。你也可以端上一杯茶在银幕旁,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哀伤美。</h3> <h3>《雪国》中,无论是在人物上,景物和事件上始终贯穿着一种日本文学理念的"物哀"。简单地说,"物哀"就是外部世界的“物”与内心世界的“哀”相结合而产生的情感。</h3> <h3>驹子真心爱上岛村,不能自持,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迷恋上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劳的,这表达了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的哀感。叶子为了心上人学医,但心上人疾病缠身,最终离她而去,她经常站在坟头,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学医之梦,最后因一场火灾死去,这是一种人情世态的悲哀。</h3> <h3>“火车从北面爬上县界的山,穿过长长的隧道,只见冬日下午淡淡的阳光,像被地底下的黑暗吞噬,又像那陈旧的火车把明亮的外壳脱落在隧道里,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之间,向暮色苍茫的峡谷驶去。”这样的描述又突出了对自然物的感动。</h3> <h3>此次旅行中,如果说在“越后汤泽”的“雪国”里,让我们感受到了日本哀伤美---物哀,那么在日本东北地区秋田县,我们又目睹了收敛、隐蔽审美对象、朦胧、寂寥、飘忽不定的“幽玄”世界。</h3><h3>这种“美”不会让你“一览无余”,但却让你感受到一种不可言说的情趣。</h3> <h3>秋田的仙北市里,有一个叫“角馆”的小镇,那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黑色板墙的武家宅院(日本武士的住宅)。</h3> <h3>这里是1620年由治理此地的芦名义胜所建造的城镇,城市和街道沿着玉河和桧木内河而建,三面环山,因武士住宅的历史和樱花而美丽。虽然经历了约399年,南边外街为商人街,北边内街为武家街的街市构造并没有大的改变。这里被称为“陆奥的小京都”。</h3> <h3>在"内城"将近200户住宅建筑的黑色板壁上,下垂着树枝的垂樱。 这个武士住宅群的主要街道,被指定为国家重要传统建筑群保存区,作为文物受到保护。 </h3> <h3>青柳家</h3><h3>原属芦名氏家臣中最具实力的武将所有,芦名氏之后属佐竹北家。 </h3><h3>宅地内,沿宽敞入口处的医药门,建有被称为“武士窗”的窥视窗。 </h3><h3>宅地内的展览馆,变成了展示世代相传兵器、美术品等的公共设施。 </h3> <h3>石黑家</h3><h3>佐竹北家时,担任与财政相关的管职。 </h3><h3>茅草屋顶的上房,带有窥视窗的黑色板壁,设有正门和侧门,显示此家武士住宅高规格的同时,另有一番朴素姿态。 </h3><h3>是角馆现存武士住宅中最高规格宅邸。 </h3> <h3>岩桥家</h3><h3>曾是芦名氏的重臣,芦名氏之后在佐竹北家做官。 </h3><h3>宅邸曾在江户时代末期经过改建,由茅草屋顶改建成现存的木板屋顶。 </h3><h3>布局以角馆中级武士宅邸的典型形式保存。有300年以上树龄的槲树是此家的象征</h3> <h3>河原田家</h3><h3>芦名氏会津时代的世袭家臣,后在佐竹北家做官。 宅邸继承了江户时代武士住宅的样式,前厅留存有当地书斋的建筑样式。 </h3> <h3>小田野家</h3><h3>本是今宫氏部下,后成为佐竹北家家臣。 </h3><h3>因本是武官,所以在入口右側曾设有练武场。 带有传统庭园是中级武士住宅的特点。 </h3> <h3>在这些日本江户时代武士建筑里,庭院坐落在光影明暗间。树木与建筑所产生的阴翳波纹及明暗,让你感受到了光影波动的、不可言说的“幽玄”。</h3> <h3>幽径深处,阳光经树木过滤,减弱了室内光的强度。春季里,鲜花盛开,凝视那美丽却不炫目的樱花花瓣,是多么的惬意。而在伴着春雨微风中,当樱花片片飘落时候,你定会感受到在这种忽隐忽现的“幽玄”中,给你带来了一丝丝的“物哀”。“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h3> <h3>日本居室的美,是完全依赖于 “阴翳” 的,它的美在于间接的微弱光线,温和静寂而短暂的阳光。</h3> <h3>枯枝中有岁月的痕迹,也让你目睹了生命的蓬勃。这也是幽玄之后 “寂” 的美学。</h3> <h3>日本美学艺术中的“侘寂”有其自身的神秘感,它是一种残缺之美,它是沐浴在时间光泽下,简洁安静中的质朴的美、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也是一种难以道明的、淡然的、安静的氛围。</h3> <h3>如果说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那么寂便是时间的光泽。</h3> <h3>在新泻市以西约 45 公里处,有一个面积约 857 平方公里岛屿,它是日本第5大岛屿佐渡岛。</h3> <h3>8 世纪平安时代以后,在政治纷争中败北的人和思想上受压制的人被流放至此,因此,这里的贵族文化得以繁荣。并且,在 17、18 世纪的江户时代,由发掘金矿的武士和商人们形成了佐渡独特的文化。</h3> <h3>之所以提起这个島,是因为我们在岛上逗留期间发现这里有一种叫“无名异烧”陶器特别的漂亮。它是用这个岛上特有的、含有大量二氧化铁的红土和粘土混合烧制成而成。这种二氧化碳的红土深藏在佐渡金矿(现金矿已停止开采)中,被当地人称为“无名异”。由此,这种陶器被命名为“无名异烧”。</h3> <h3>这个"无名异烧"的茶具是不是特别漂亮?它把精神与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在你不经意间,它将你带入到了“侘寂”的世界里。残缺的外表图案看似粗糙,却内在完美。</h3> <h3>看似老旧物体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的一种震撼的美。</h3> <h3>而日本的庭院中又何止不是这样呢?</h3> <h3>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h3> <h3>年轻时,总以为一切新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并疯狂地去追逐。而成年后,开始理解万事无常,才真正懂得时光流逝、经过岁月沉淀的事物更具深层的美。</h3> <h3>陈年的佳酿,畴昔的老友,沧桑的建筑,贫贱的糟糠....一切一切难道不值得珍惜?</h3><h3><br></h3> <h3>日本美学中的"意气"是江户时代产生的一种审美意识。日本明历年间(1655~1657),在江户时代的深川(现东京都江东区)有一个因木材买卖而闻名的商业港,那里云集着许多商人,其中不乏一些举止儒雅的商人,而附近花柳街上的一些艺妓,由于常常穿梭在这些商人之间,难免在着装、举止上受到了熏陶。她们不再浓妆艳抹,以淡妆搭配男性化的着装出没在商业场合上。</h3> <h3>当时,许多艺妓穿上男人的羽织(是日本男人套在和服外面的短的蝙蝠衫斗篷外套),操着男人腔说话。尽管如此,但由于她们气质佳、重情义、有侠气,又主张卖艺不卖身,所以被人觉得很有“范”,据说这种用现代语言称着的"范"的女子,在当时被人追捧,并用"意气"来描述她们的这种举止。</h3> <h3>"意气"在日语中也被写成“粋(いき)”,这种女性的“范”,如同"侘寂"一样被认为是日本的传统美之一。而现在的“意气”则指美之本身。较多的指女子貌美,仪态美好,举止优雅。</h3> <h3>在佐渡島废弃的金矿旁,老旧的建筑、空旷的草地、阳光下的长凳与和服。。。这画面中人物的美,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意气"呢?</h3> <h3>古老的祭典上,所有参与庆典的人(游客除外)都穿上了古老的民族服装。</h3> <h3>身着和服,踏着平安时代(794~1192)流传至今的田乐舞步,仿佛都在演绎着"意气"的美。</h3> <h3>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称作“着物”,用高级纺织品缝制的衣服则称作“吴服“。</h3> <h3>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服上。 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以及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h3> <h3></h3><h3>夕阳在函馆的西止波场撒下一抹金色。</h3> <h3>海边码头的沥青路上不时地传来和服女子的木屐声。</h3> <h3>当夜幕降临、烟花腾空升起时,和服女子在五彩缤纷的烟火照耀下不断地变换着躯体的色彩,豁然间我似乎理解了"意气"的正真内涵。</h3> <h3>潮涨潮落、春去夏来,不拘泥于刻意的美,那么才能自如地在喧与寂、苦与乐、现实与虚幻中徜徉。</h3> <h3>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