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代中国,一个读书人最好的出路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获得稳固的经济来源,解决个人和家庭生计的问题。
可偏偏有一些人,不愿或不能走科举和做官的道路。他们的舞台,既不在庙堂之上,也不在山林之中,他们最终发现:江湖是唯一的归宿。<br></h3> <h3>本美篇写一集江湖客姜夔,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做官,布衣终老,一辈子在江湖上漂泊。姜夔也曾在科举之路努力过。他父亲是知县。姜夔很小时,父亲就死在任上,姐姐把他养大。成年后,他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br></h3> <h3>他想另辟蹊径。除了诗词、散文和书法,姜夔在音乐上也很有才华。
唐末以来,战乱频繁,王朝更替,宫廷雅乐大受挫伤。大宋朝廷数次召集人员整理宫廷雅乐,但结果总不能使人满意。于是,姜夔以一己之力,向朝廷献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但朝廷并没有重视,更没有提拔他。后来,姜夔又再次献上《圣宋铙歌鼓吹曲》。这次,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姜夔仍旧落选。从此,他绝了仕途之念。<br></h3> <h3>不能做官,无法实现生平理想还是其次。首先,如何解决生计问题呢?像姜夔这样的诗人,大概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直面生存的文人,被称为“江湖诗人”。他们会抱团取暖,或者单打独斗。他们刊印自己的诗集,等待读者来购买;或者投奔一些喜好名士的官员、地主、权贵或家境优渥的朋友亲属,寻求他们的救助。<br></h3> <h3>但这种仰人鼻息的生活很不好过。想站着把钱挣了,但又需要取得被服务对象的欢心。江湖诗人内心的酸楚,很难为外人道。<br></h3> <h3>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江湖,快意恩仇,充满了浪漫和诗意。但真实的江湖却每天都要为衣食奔波,艰辛劳累。江湖有传说吗?有让人一听就好像打了鸡血的故事吗?也有,姜夔碰到过。<br></h3> <h3>湖州名士萧德藻由于赏识姜夔的才华,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后来,退隐石湖的范成大又把自己的歌妓小红赠送给他。<br></h3> <h3>岁末除夕之夜,姜夔带着小红,乘着船,返回浙江苕溪的家中。茫茫雪夜,湖面薄雾,身边有佳人陪伴,这个年终于可以过得稍微喜庆了。<br></h3> <h3>姜夔作了一首《过垂虹》,以抒心志: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h3><h3>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是一首无比欢快的小令,作为音乐家的姜夔都唱起了小曲。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回到贫寒的家中,姜夔就要面对现实了。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自己尚且难以养活,如何养得起作为“消闲艺术品”的歌妓?本来是要“红袖添香”的小红在屋子里冻得瑟瑟发抖,姜夔的心如何能安?<br></h3> <h3>从此之后,小红再也没有出现在姜夔的词中。他也许是把小红送回去了,毕竟跟着范成大,比跟着自己能少受些苦;也有可能,姜夔让小红自己寻出路去了,他不想拖累她。<br></h3> <h3>因穷困而分道扬镳的,还有一位在合肥遇见的女孩。她和二十三岁的姜夔有过真诚的誓约,但最后的结局还是分手。因为没有稳定的职业,只能到处谋生,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姜夔离开了合肥。</h3> <h3>姜夔总是时时想起她。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br></h3> <h3>写这首词时,距离自己和合肥女子的结识,已经二十多年了,但姜夔仍不能忘,梦里都是她。只是分离得久,连悲痛似乎也麻木了。“人间别久不成悲。”但真的忘了吗?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饱经磨难的中年人的借口。<br></h3> <h3>姜夔的为人,就像他的词一样,清冷、压抑。他的情感,一辈子的热爱,像深藏在地表下的岩浆,滚烫,流淌,煎熬着自己,外表却不动声色。他想念合肥的女孩,沉吟往返,不忍离去,但最后也只是在词里说:“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br></h3> <h3>贫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他与爱情之间。
</h3><h3>姜夔很有才华,其实拉拉关系走走后门,从另一条小径进入仕途,完全是可以的。但姜夔不愿意。<br></h3> <h3>著名诗人杨万里读了姜夔的诗词,对他刮目相看;南宋名臣范成大也非常喜欢他和他的词,把他比喻成魏晋时期那些高雅脱俗的人物;姜夔还在杭州结识了张鉴,彼此情同骨肉。张鉴是名门之后,富甲一方,他对姜夔的才华也很欣赏,甚至想为他捐钱买官,但这美意,被清高的姜夔婉言推辞了。于是,为了养一身傲骨,姜夔只能继续穷下去。<br></h3> <h3>姜夔活得很寂寞,清苦。他很喜欢梅花,流传下来的光是专门咏梅的词就达十七首。“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他的诗词,多次提到雪、月和水。那是一个清洁的世界,俗人和俗世是进不去的。他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br></h3> <h3>对自己的一生,姜夔有过怀疑吗?应该是有的,要不怎么解释他在词里一再重复的“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但姜夔会有愤怒吗?没有,他“怨而不怒”,姜夔在他的词里,守住了一个传统文人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而在生活中,姜夔也没有太过张扬外露的举动,他静静地站立着,如一树梅花,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清刚本色。<br></h3> <h3>公元1221年(嘉定十四年),姜夔去世。他死后靠朋友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从此,一代词人,江湖不再流浪。而我———若十桑宝安———一个距姜夔千年后的书法篆刻匠人,在姜夔的身上,我找到了江湖的气息。<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