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灰楼(原创)

吴老帅

<h3>1965年人民大学航拍地形图,可以看出灰楼的位置。</h3> <p>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2周年,它为社会建设培养出数十万名栋梁之才,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行列,2003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为迈向世界努力奋斗。</p><p>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灰楼是那么高大,在我的心里是那么留恋。它从上世纪50年代叫教室大楼后改叫灰楼一直沿用到80年代。</p><p>何为灰楼,当今的求是楼。</p><p>1949年中央政府宣布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址就选在西直门外海淀镇南侧的一块乱坟岗上,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1951年在此仅用了半年时间建设完工一座4800米的具有欧洲风格的教室大楼,听父辈们讲那时出西直门最高建筑就是灰楼,它与陆续建成投入使用的教室大院,图书馆相互辉映成为学校重要的教学中心。</p><p>灰楼呈马蹄形建筑,墙体为灰色,座西朝东,地上三层,基座至窗口处为60公分的花岗岩是砌成,门窗均为红松木质,门窗的插销,门把手,楼内台阶的防滑条,水磨石地面的隔离条均为黄铜材质制成,楼顶和避风阁的抽屉檐向外凹凸的波浪形图案组成,彰显欧式风格,在当时国家刚刚解放不久,国家经济财力还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建设完成,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人民大学的高度重视,远观灰楼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给人以厚重敦实有眼缘的感觉。</p> <h3>图为原灰楼欧式风格的抽屉檐,92年加层后抽屉檐不见了。</h3> <h3>每到周末文化广场露天电影晚会银幕就挂在灰楼的北墙上,大学生和职工家属纷纷到来观看电影,“文革”期间,电影艺术形式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被禁锢,从此灰楼的墙上很少再看见白色黑边的银幕了。期间灰楼成为“闹革命”的中心了,经常发布一些新闻,散发传单,聚集外地串联人员,有人为得到一份传单可以等上半天,“文攻武卫”灰楼又成为武斗最前线,将好端端的大楼破坏面目全非,1970年10月宣布学校停办,部队进入,学校用房移交给部队,1978年人民大学恢复办学,灰楼又得以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h3><h3>图为灰楼与古松树。</h3> <p>1992年学校为了扩大招生弥补教室不足,将灰楼原有的三层楼的基础上又加盖一层,同时西侧又扩建加盖出200人的8个阶梯教室和办公用房,暂时缓解了上课教室紧张的局面,使原有的马蹄形的建筑变成了口字形,欧式风格的外观荡然无存,如今两个学院在此教学办公。</p><p>我以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应该保留它的原貌,延续它的历史以告诉后人,我以为清华、北大,原八大学院等学校的主楼山字型建筑基本上都保持原貌原汁原味,甚至连大门都没有改变,而我们的灰楼是在老一辈领导关心下的建设的第一批建筑今天已经面貌全非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p><p>图为求是楼(灰楼)现貌。</p> <h3>原有的灰楼避风阁很小,大门是用红松木制作,表面刷绿色油漆,黄铜包裹的门的上下沿并用类似门钉的铆钉加固,三根铜把手既有装饰作用又很实用,看上去大门非常坚固结实。</h3> <h3>图为南侧走廊向北开的小门,进门后便是劳动人事学院,门口的一棵桃树挂满果实预示着桃李满天下。</h3> <h3>灰楼东南侧的旁门原来绿色油漆木门已换成玻璃门,不变的是还保留着原来的花岗岩台阶和台阶翼墙。</h3> <h3>图为东北侧旁门原来绿色油漆木门已换成玻璃门,不变的是还保留着原来的花岗岩台阶和台阶翼墙。</h3> <h3>图为西北侧旁门,进门便是6251电话局机房,像这样旁门原来有六个,现在还保留着四个,常开的有两个。</h3> <h3>图为灰楼南侧的部分墙体外观。</h3> <h3>儿时的家长们最喜欢带孩子到灰楼前留个影记录美好的时光。</h3> <h3>中学生结伴来灰楼前合影留念记录下同学的友谊,如今留下的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瞬间。</h3> <h3>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修科第一期毕业同学留念。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年两棵古松树英姿。摄影1953年7月1日</h3> <h3>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灰楼前的地面还是碎石子铺成的,学校职工在此照相,一边一盆绿植做装饰已显得豪华奢饰了。</h3><h3>图为总务处部分干部在灰楼前合影留念,前排中间站立者为作者父亲。</h3> <p>法律系全体学工人员欢送第一届毕业生留影纪念。从照片上看出当年灰楼前种植的白毛杨树苗,目睹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如今已经生长为胸围2米左右的参天大树。</p> <h3>避风阁上的抽屉檐。</h3> <h3>1951年在灰楼前吴玉章校长与苏联专家契维克娃合影,前排右四位胡锡奎副校长。<br></h3> <h3>函授学院的老师在灰楼前合影留念。</h3> <h3>1957年学校总务处部分干部在灰楼前合影留念。第二排右一为作者父亲。</h3> <h3>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国家与法权历史教研室欢送瓦里荷梅托夫同志回国摄影留念。1955.6.1</h3> <h3>1951年在灰楼前吴玉章校长与苏联专家契维克娃合影,前排右四位胡锡奎副校长。</h3> <h3>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档案教研室全体工作人员暨研究生合影。第一排中间者吴玉章校长。摄于1953年7月1日</h3> <h3>在灰楼西侧统计系专修科毕业合影。1959年8月</h3> <h3>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第一期毕业生同学合影。第一排中间者为吴玉章校长。摄于1953年7月1日</h3> <h3>在灰楼前吴玉章校长与研究生一起合影。</h3> <h3>中国人民大学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41周年校领导与苏联留学生合影。摄于1959年11月7日</h3> <h3>学校总务处欢送张崇山、戈平同志离别留念。摄于1962年2月16日</h3> <h3>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第一期毕业生同学合影。第一排中间者为吴玉章校长。摄于1953年7月1日</h3> <h3>美丽的灰楼。</h3> <h3>法律系的老师在灰楼门前合影留念。</h3> <h3>灰楼与两棵松树同框。</h3> <p>50年代总务处部分干部灰楼前合影留念。后排右一为作者父亲。</p> <h3>图为1966年在灰楼北侧召开的群众大会。</h3> <p>1968年“文革”后期“军宣队”“工宣队”进校园并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革命委员会。</p><p>图为负责学校后勤工作的“军宣队”人员与部分后勤工作人员在灰楼前合影留念,前排左一为作者父亲。</p><p><br></p> <p>在建国70周年之际,在乱坟岗上建设的校园已建设成为有建筑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的美丽校园,仅明德楼总建筑面积就有14万平方米,成为当年全国高校建设中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超过了建校初期的建筑总和。</p><p>2019年学校又拿出专项资金对灰楼窗户进行部分更换,对屋顶进行防水材料更换处理,以上工作提高了灰楼节能,保温,防水等效果。</p><p><br></p><p>感谢校友提供照片</p><p>编辑制作:吴亚平</p>